血吸虫性阑尾炎203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舒增怡

(四川省什邡市人民医院 四川 什邡 618400)

【摘要】 目的:探讨近年来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血吸虫性阑尾炎的病理特点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5年,什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3例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血吸虫性阑尾炎的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时期内的非血吸虫性阑尾炎1260例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203例病理切片中均可见阑尾管腔狭窄及陈旧性血吸虫卵钙化、沉积,但未发现新鲜的血吸虫卵及虫卵肉芽肿等特异性变化;从患者年龄来看,较为集中在40~80岁,且经两组比较发现,坏疽性及慢性阑尾炎所占比例有差异。结论:血吸虫性阑尾炎更易发生坏疽穿孔。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血防工作,急性血吸虫病已很少见,但陈旧性血吸虫卵对人体某些器官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血吸虫;阑尾炎;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143-02

本院所处的什邡市曾经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上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开展大规模积极有效的血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急性血吸虫病在我市已很少见。但是陈旧性血吸虫卵对人体某些器官(如肠道及肝脏)的损害仍然很常见。本文回顾分析2011~2015年我院收治的203例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血吸虫性阑尾炎的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间经手术切除的阑尾标本1463例。标本所属患者年龄7~88岁,其中男性741人,女性722人,男女比为1.03:1。将其中的血吸虫性阑尾炎203人(13.88%)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129人,女性74人,男女比1.74:1;将无血吸虫病的阑尾炎1260人(86.12%)作为对照组,男性612人,女性648人,男女比0.94:1。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采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常规自动脱水机脱水处理,石蜡包埋,徕卡切片机切片,切片厚度为3um,HE染色,而后常规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203例病理切片中均可见阑尾管腔狭窄及陈旧性血吸虫卵钙化、沉积,但未发现新鲜的血吸虫卵及虫卵肉芽肿等特异性变化。其中单纯性阑尾炎21例(10.34%),蜂窝组织炎123例(60.59%),坏疽性阑尾炎48例(23.65%),慢性阑尾炎11例(5.42%)。从年龄分布来看,32~40岁5例(2.46%),41~50岁43例(21.18%),51~60岁76例(37.44%),61~70岁56例(27.59%),71~80岁18例(8.87%),81~90岁5例(2.46%)。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

3.讨论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据WHO报告,2002年全球由血吸虫致伤残者达176万人,每年因感染血吸虫病而死亡的人数约1.4万人[1]。目前,全球感染血吸虫的患者已经超出2亿[2]。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云南、四川等地区[3]。血吸虫发育可分为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阶段,其中虫卵、尾蚴、童虫等均可引起人体病变,又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为常见。阑尾炎则是其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血吸虫卵肉芽肿纤维化使阑尾壁增厚,阑尾腔狭窄,容易发生阑尾腔内粪便滞留与梗阻,从而诱发细菌感染;或由于血吸虫卵毒素激发的免疫反应至阑尾粘膜形成溃疡而继发感染。

研究组中,慢性阑尾炎占5.42%,而对照组中慢性阑尾炎仅占2.38%,这可能是因为不伴血吸虫的慢性阑尾炎经临床保守治疗,病情一般能得到控制,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病理科的日常活检工作中,获得慢性阑尾炎标本的机会少;而伴血吸虫的慢性阑尾炎,因其大量虫卵的钙化、沉积,阑尾壁增厚、阑尾腔狭窄,使其排空机能障碍,故而临床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而常需行手术切除。阑尾血吸虫病一般呈慢性病理过程,然而当感染发生后,则可导致阑尾的急性化脓或坏疽改变。其临床表现与一般阑尾炎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血吸虫性阑尾炎的病情进展一般较快,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结局多见阑尾坏死或穿孔。本资料两组病例比较可以发现,研究组血吸虫性阑尾炎203例中,坏疽性阑尾炎有48例,占23.6%,而对照组无血吸虫病的阑尾炎1260例中,坏疽性阑尾炎214例,仅占16.98%(0.01<P<0.05),血吸虫性阑尾炎坏死穿孔的几率明显高于一般阑尾炎。这可能与血吸虫病患者既往多年肝功能受损,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脾功能亢进及脾肿大,造成免疫力低下这样的全身性因素及大量血吸虫卵沉积这样的阑尾局部病变的因素有关。研究组203例病例肉眼观察阑尾大多明显增粗、变硬,横径可达正常的数倍,部分标本表面可见多数黄色细小颗粒,切面管壁亦有砂砾感;病理切片示阑尾壁各层均可见程度不同的纤维化,粘膜下层可见大量密集成片的陈旧性血吸虫卵,即虫卵仅见卵壳,钙化明显。

本组资料中均未发现新鲜的血吸虫卵,且从发病年龄来看,主要集中在40~80岁之间,这是由于受过去经济、医疗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并未得到正规有效的治疗,导致了陈旧性血吸虫卵对人体某些器官的慢性损害。青年患者极少见,说明我市在开展各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病,但已有的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晚期损害通常比较严重,尤其是对肠道和肝脏等器官[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我市的经济结构构成及人们的劳动习惯有关,农业为我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男性为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军,较之女性,接触疫水感染患病的可能性更高。

降低血吸虫病胡流行和感染,有效控制疾病,并减少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有研究认为血吸虫性阑尾炎是原发性阑尾癌的重要诱因,虫卵毛蚴分泌毒素的作用和虫卵在阑尾壁长期反复胡机械性刺激可能导致粘膜上皮及腺体过度增生,演变为阑尾癌。故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血吸虫性阑尾炎的重视,尤其在疫区,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或减少阑尾炎的并发症及血吸虫病致癌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沈继龙,张进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8.

[2]潘伟,李香营.慢性肝血吸虫病的CT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13(8):31.

[3]沈星,张炜,王陪军.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表现与病理基础[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2):200-202.

[4]张炜,王培军,沈星等.慢性血吸虫肠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病理对照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5):278-282.

[5]肖海青.比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32.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病理类型构成比比较表

两组间比较,坏疽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所占比例存在差异(0.01<P<0.05)。

论文作者:舒增怡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  ;  ;  ;  ;  ;  ;  ;  

血吸虫性阑尾炎203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舒增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