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知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其研究的问题既有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空间结构特点,也有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地域差异、产生的问题等。不仅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结构具有综合性特点,而且工农业生产与布局也因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需从综合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恰当地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发挥跨学科知识的效应。

一、注重跨学科知识中的基础知识

教师应熟悉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的起点,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上,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因果逻辑关系“顺藤摸瓜”,从而获得新知,也就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讲解“黄赤交角”时搬出“二面角”;讲解“太阳能量的来源”时搬出“爱因斯坦相对论”;讲解“地球公转速度”时搬出“开普勒第三定律”。这里使用跨学科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本该是捷径,但是高一学生尚未具备这些预备知识,所以教师应事先作一定的简单说明,如“开普勒第三定律”是指“行星围绕恒星运动,其向径(行星与恒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经这样说明,学生自然容易明白:地球在近日点转得快,在远日点转得慢。

又如讲到“酸雨的形成”时,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教师只要恰当点拨,学生就能写出主要反应式。硫酸气相反应:2SO[,2]+O[,2]=2SO[,3],SO[,3]+H[,2]O=H[,2]SO[,4],硫酸液相反应: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硝酸:2NO+O[,2]=2NO[,2],3NO[,2]+H[,2]O=2HNO[,3]+NO。这两类强酸随雨、雪、雹、雾降落到地面,便形成酸雨、酸雪、酸雾,统称酸雨。

二、准确把握跨学科知识

地理教师应对课堂上所用的跨学科知识准确把握、准确分析,并能顺理成章地解释清楚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这就保证了辅助学科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严谨治.学品质的形成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如讲解“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根据涉及到的史实准确地向学生讲述:1922年至194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先后加入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从1990年3月到1991年12月,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其余均先后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战后分裂长达41年的德国又得到统一。南斯拉夫1992年一分为五,因领土、民族等原因,爆发了波黑战争。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到战前两个国家。

三、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

在地理课堂上运用跨学科知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作导入新课、过渡、小结、结尾等,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理论和实际结合、陶冶学生情趣。

如讲授“中国的旅游资源”时,以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分别提问学生诗句所描写的景点,这样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如教“水循环”时,引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后以“河水可以复西归”过渡到水循环的规律:陆地径流→海洋→海水蒸发→水汽向陆地上空输送→陆地降水→陆地水得以循环再生。

在讲述黄河含沙量大,可用“一碗水,半碗泥”小结;讲述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的特点,可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小结;讲述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可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小结。

四、强调地理知识的主导性

在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地理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适度。知识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阐明地理事物,所联系的知识应较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切忌搞得太深太专,以至喧宾夺主,使地理课变成其他学科的复习课。

如:读图,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1、2题。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②tg35°≈0.7,tg45°=1,tg60°≈1.732。

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度)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如图),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1个月B.3个月

C.6个月D.9个月

2.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20米B.30米

C.40米D.50米

本题强调用数学方法解决地理问题。要求学生用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解决在正午终年太阳照射的日照时间和楼距。在题目中,地理知识实际上已成为背景知识,但如果没有这种背景知识,就无法正确运用三角函数公式来解决问题。因此,题目是学科知识的整合。尽管在解题过程中涉及到“三角函数”,但地理教师只要点出“正切函数等于对边除以邻边,然后再利用题目的已知条件(②tg35°≈0.7,tg45°=1,tg60°≈1.732)”,学生即可求解。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能孤立存在,往往都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切联系,且相互渗透。高考开设“综合科目考试”的功能是用于鉴定考生高中阶段所学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事物的多端思维能力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给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新时期的地理教师不仅应是专业型教师,同时还要是一名广博的学者。

标签:;  ;  

跨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