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青年男性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曾滔

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 515000

【摘要】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青年男性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74例男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7),研究组患者采用靶控输注麻醉法,对照组采取恒速输注麻醉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待患者入室后快速输注4mL/kg代斯,研究组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瑞芬太尼初始靶浓度为3ng/mL,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2μg/mL,一段时间后,提高瑞芬太尼与异丙酚的浓度,直至4-6ng/mL、4-5μg/mL,对照组开始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将瑞芬太尼浓度控制在2-2.5μg/kg,异丙酚浓度控制在2-2.3mg/kg,待患者完成双腔气管插管后,调整瑞芬太尼与异丙酚的浓度,浓度分别为:0.2μg/(kg.min)、80μg/(kg.min),麻醉方式为:恒速泵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中MAP与HR的变化、拔除双腔气管插管的时间、苏醒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躁动情况。结果:对照组经麻醉诱导,其单肺通气后20分钟、苏醒时HR与MAP的变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上述指标麻醉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研究组苏醒时间以及拔除双腔气管插管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后无躁动情况发生,对照组手术后有7例发生躁动情况,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青年男性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拔除双腔气管插管的时间,且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值得应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异丙酚;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靶控输注;青年男性

近几年,我国医疗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其中腔镜技术的发展最为广泛,腔镜技术的损伤小,并且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的疼痛,且具有恢复快的优势,因此其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凸显。当前,一些较为简单的胸腔内手术都在胸腔镜下操作,其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麻醉诱导迅速,手术后患者苏醒快,且不良反应少[1],此外,此项操作技术下,还需要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此种情况下,需要男性患者具备耐受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的男性患者耐受性较差,因此其在手术后经常发生躁动[2]。本文就对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青年男性患者进行探讨,将瑞芬太尼符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其中,寻找良好的麻醉方法,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74例男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7),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中[3]对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青年男性患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排除肝肾功能障碍、肺功能障碍、呼吸困难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研究组患者中最大年龄44岁,最小年龄26岁,中位年龄(36.59±1.26)岁,最大体质量为86千克,最小体质量为54千克,中位体质量为(72.56±2.08)千克,最高身高189厘米,最矮身高为171厘米,中位身高为(176.35±1.39)厘米;对照组患者中最大年龄43岁,最小年龄29岁,中位年龄(35.89±2.07)岁,最大体质量为89千克,最小体质量为57千克,中位体质量为(71.26±1.94)千克,最高身高187厘米,最矮身高为168厘米,中位身高为(177.35±2.46)厘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等临床资料,发现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又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30分钟,常规注射0.5毫克阿托品,0.1克苯巴比妥钠,待患者入手术室后,给予患者上肢开放外周静脉快速补液,与此同时,应用接压力换能器,对患者的MAP、SBP以及DBP进行监测,应用多功能监测仪(型号为飞利浦MP50)对患者的BIS、SPO2、ECG以及HR进行监控[4],麻醉诱导前应用4mL/kg浓度为0.5的氯化钠注射液快速静脉输入,然后应用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缓慢泵注患者体内,研究组患者采用靶控输注麻醉法,应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瑞芬太尼初始靶浓度为3ng/mL,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2μg/mL,一段时间后,提高瑞芬太尼与异丙酚的浓度,直至4-6ng/mL、4-5μg/mL;对照组采取恒速输注麻醉法,开始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将瑞芬太尼浓度控制在2-2.5μg/kg,异丙酚浓度控制在2-2.3mg/kg,待患者完成双腔气管插管后,调整瑞芬太尼与异丙酚的浓度,浓度分别为:0.2μg/(kg.min)、80μg/(kg.min),麻醉方式为:恒速泵注。所有患者在双腔气管插管前将利多卡因应用在呼吸囊中,麻醉后留置尿管,所有患者双腔气管插管需要在20秒内一次性完成[5]。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若出现患者收缩压在80mmHg,则需要注射0.3-1毫克的甲氧明,采取静脉注射方式,若患者每分钟心率在50次以下,则需要注射0.5毫克的阿托品,必要时多次给药。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中MAP与HR的变化、拔除双腔气管插管的时间、苏醒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躁动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74例男性患者的所有资料均应用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其中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躁动情况用率(%)的形式表示,并采取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手术中MAP与HR的变化、拔除双腔气管插管的时间与苏醒时间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表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中MAP与HR的变化分析

对照组经麻醉诱导,其单肺通气后20分钟、苏醒时HR与MAP的变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上述指标麻醉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详情见表1.

2.3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躁动情况比较

研究组手术后无躁动情况发生,对照组手术后有7例发生躁动情况,约占比例为18.92%,经X2检验,X2=7.7313,p<0.05,两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

3.讨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普外科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技巧与手术器械逐渐得到了提高和改进,其由原来简单的肺大袍切除术发展为负载肺叶切除术与全肺切除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主要包括两种手术方式,分别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与小切口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中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主要应用Ⅰ、Ⅱ期肺癌患者与肺部良性疾病中,其具有手术安全性高,费用低的特点;小切口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主要应用在肺癌以及肺部良性疾病中,其具有术后患者疼痛较轻以及手术恢复较快的特点。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多在直视下解剖肺门结构,其小切口长度在8-10厘米左右,肋骨撑开的宽度为5-8厘米左右,其优点除了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之外,还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剂量与时间,且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常规开胸手术。黄乐林,涂成刚等[6]人的在研究LVATS中,LMTV与Muscle-Sparing切口下的LMST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表明,小切口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相比,小切口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疼痛较轻,由此可见,不撑开肋骨的小切口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更符合微创外科的要求。

早在2006年,美国NCCN肺癌诊疗指引中,就已经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列入肺癌根治术中,据美国STS数据显示,1992出现了第一例VATS肺叶切除治疗肺癌,此后,应用该治疗方式的比例逐年上升,临床中将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适应症定义为:3厘米以下的Ⅰ期周围型肺癌或是SPN,肺裂发育较为完全。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最大的优点在于病人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后遗症少,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总结为以下: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患者健侧卧位,手术中,将手术切口控制在1.5厘米,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患者腋前线第4肋间作4厘米长的切口,在腋后线第4肋间作1.5厘米的辅助切口,在手术器械与麻醉药物的配合下完成肺叶切除。

靶控输注是在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原理下完成的,其主要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给药,通过调节麻醉达到镇静与镇痛的目的。麻醉药物中,瑞芬太尼属于阿片类药物,其具有超短效的特点,注射后药效迅速,主要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停药后,能够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异丙酚在临床应用中,临床蓄积不明显,苏醒完全。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在青年男性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苏醒容易控制,效果明显。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麻醉诱导后血压明显下降,苏醒时MAP与HR的波动不明显,对照组单肺通气后20分钟、苏醒时HR与MAP的变化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0.52±2.45),研究组患者苏醒时间为(2.10±1.26),对照组患者拔除双腔气管插管时间为(12.56±2.54),研究组患者拔除双腔气管插管时间为(4.59±1.48),研究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与拔除双腔气管插管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躁动情况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青年男性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明显,其苏醒时间短,清醒迅速,有利于血流动力学平稳,且不良反应少,此次研究结果与于晖,何苗,阎学梅,齐新宇,王勇,徐红萌,檀俊涛等[8-10]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青年男性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术后无躁动情况发生,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宿亚敏,薛占微,于亚敬等.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青年男性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6):2943-2944,2945.

[2]彭文平,黄舜,梁汉生等.经皮电刺激不同穴位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节俭作用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1):62-64.

[3]黄舜,彭文平,田雪等.不同频率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患者阿片类药物的节俭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5,35(3):340-343.

[4]张高峰,孙立新,陈怀龙等.不同镇痛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0):984-988.

[5]时飞,王明山,王伦青等.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炎性细胞因子及氧合指数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5):420-424.

[6]黄乐林,涂成刚.帕瑞昔布联合曲马多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疼痛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6,11(4):515-519.

[7]李晓曦,陈冀衡,范志毅等.经皮多穴位电刺激对预防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4):333-336.

[8]于晖,何苗,阎学梅等.不同时程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患者阿片类药物的节俭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5(5):571-573.

[9]齐新宇.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胸腔镜肺切除术围术期镇痛和肺保护效应的临床研究[D].温州医科大学,2014.

[10]王勇,徐红萌,檀俊涛等.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J].山东医药,2013,53(25):7-9.

论文作者:曾滔

论文发表刊物:《西部医学》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青年男性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曾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