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家庭”风暴:心理剧的修正_心理剧论文

“拇指家庭”风暴:心理剧的修正_心理剧论文

“拇指一族”风波——心理剧矫正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拇指论文,风波论文,心理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6)11-0016-04

一 引言

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后,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闪亮登场,其发展、普及的势头锐不可挡。手机短信业务也以其资费低、使用便利、私密性强等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拇指一族”。手机短信对青少年获取新信息、建构新的人际关系和宣泄情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上课因收发短信而不注意听课,不良短信(如“黄段子”)泛滥,利用手机短信犯罪,手机短信的私密性为早恋提供土壤,高额手机费用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等等。如何对待青少年使用手机中的不良现象,对其进行有效引导,成为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青少年阶段被称为“急风暴雨”时期,[1]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较强,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心理剧又称社会剧,它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并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尝试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内心冲突和情绪等问题,进而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符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选题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形式轻松自由,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心理剧一般分为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暖身阶段的基本目的是创造一种真诚和信任的氛围,让来访者产生表演和尝试的意愿;选定主角并指导剧情的编排,由主角选择配角。在演出阶段,指导人员充分调动所有演出人员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角真实再现情境、体验心理冲突、宣泄情感和模仿学习等。分享阶段是在演出结束后当事人、参与者、观众和心理剧指导人员在一起分享他们的感受。指导者要向主角明确,讨论只是一种反馈而不是对他的批评。观众可能对扮演者产生认同作用。[3]

下面通过对一个青少年手机短信使用不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介绍心理剧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技法。

二 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主角小强,男,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学伊始,家长为了与小强联系方便,为他买了一部手机。可是小强并没有完全把手机作为与家长联系的工具,而是更多地将其用在聊天、发短信、上网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在课堂上收发短信,影响课堂秩序;完成作业质量差,有不交作业现象;出现早恋的端倪。与家长的交流减少,情绪也很不稳定。手机费用剧增,亲子关系紧张。

1 暖身

指导老师说:“大家好!我们今天利用班会的时间上演一场心理剧。这场心理剧能够诞生是与大家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是集体努力的结晶!经过同学们的推荐和个人踊跃报名,最后我们决定让小强演主角,而且其他的配角也都是由小强选定的。这次不能参加演出的同学作为观众也有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观看心理剧过程中鼓励主角,进行换位思考,比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等。演出完毕后,我们要讨论。到时,希望每个同学都踊跃发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说明:主角的扮演者往往是心理剧中人物的原型,当事人通过心理剧的表演再现真实情景,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心理剧的配角和观众也起到了很重要的烘托现场气氛和帮助主角入戏的作用,他们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心理剧也能对观众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4])

2 演出过程

(此心理剧包含的所有角色为:主角学生A、配角学生B、配角学生C、配角老师T和配角M——A的妈妈。)

第一场景

(说明: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揭示发现问题的过程。这一部分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意在特定情景下激发心理冲突的产生。主角A在课堂上接收短信,当老师T发现并批评他时,A的态度十分恶劣,严重地影响了课堂秩序,致使T将其手机没收。

角色安排:主角A由小强本人扮演,配角老师T由班主任张老师扮演,配角学生B由小琪扮演,配角学生C由小强的同桌小刚扮演。

场景设置:高中一年级的教室,窗明几净,有几个观众做临时演员坐在座位上,A、B和C穿插其中。)

旁白:课间,A熟练地按动着手机的键盘,嘴里还嘟囔着:“我不在乎我在乎的你,是否在乎我对你的在乎,我只在乎我在乎的你是否像我在乎你那样的在乎我,我也在乎你是否在乎别人对你的在乎,我只希望你在乎在乎你的我!”短信编辑成功,A按动了发送键。转瞬间,教室另一端B的手机响了。B掏出手机看了短信不由地笑出声来,回了一条“呵呵,好绕口啊!”A看了B回复的短信后喜形于色,急忙又写了一条:“周日去我家玩吧,新买的电脑,我下载了周杰伦的演唱会!”B有些犹豫,但还是回了短信。正在这时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匆匆就位,教室安静了下来。

同学们在认真地听讲。忽然传来一阵手机振动声。这时候A偷偷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把头埋下去看,上边写着“好吧!”(由于手机短信的短暂延时性,直到上课时A才收到B的短信)。A发出一声“嗤嗤”的偷笑,分散了临近几个同学的注意力。T对A的举动有所察觉,但不想耽误上课时间,因而继续讲课。

C:(拽了拽A的衣角,小声地)什么啊?让我看看!

A:(躲闪着)没什么,没有什么!

C:(C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开始抢A的手机。)干什么啊,看看都不行啊!

旁白:班上更多同学朝A和C看去,T也注意到了班里的骚动。

T:(生气而严厉地说)你们在干什么?

C:(慌忙把刚抢到手的手机扔进书桌。)没……没有什么啊。(不敢正视老师的目光,眼睛不断地瞟着A。)

旁白:有些同学在交头接耳。

T:C,把你书桌里边的手机交上来。

C:(十分无奈地,慢吞吞地从书桌里拿出了手机。)老师!别……别没收手机了,行吗?

A:(“腾”的一下站了起来。)老师,没那么严重吧?您也犯不着发这么大火呀!

T:我不希望你们影响整个课堂秩序!(声音中显露着威严,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从C手里接过手机,关机,放在讲桌上。)好了,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

旁白:教室里又恢复了安静,大家都开始认真听讲。只有A和C有些心不在焉,还在小声地互相责怪。B一直闷着头,脸通红通红的。

第二场景

(说明:此场景的设置是为了说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勇于跟老师交流和沟通,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配角B主动找到老师,向老师说明A的手机在课上响的原因,进而又引出青少年早恋的问题。

角色安排:配角B由小琪扮演,配角T由班主任张老师扮演。)

旁白:教师办公室门口,T正在锁门,这时候从墙角处闪出一个身影。

B:老师,您……您还没有走啊!(B有些胆怯。)

T:是啊。(很敏感地)都放学这么长时间了,你怎么还没回家?是在等我吗?

B:(点了点头)

T:(十分关切地问)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

B:(吞吞吐吐地)老师,嗯……,今天上课时A收到的短信是我发给他的。(咬着嘴唇,十分为难的样子。)

T:(感觉有些意外,但又好像在意料之中。)跟我说说情况好吗?

B:A约我周末去他家玩。

T:是嘛。

B:可是……可是我觉得不是单纯的玩而已。(有些不好意思的,吞吞吐吐地)因为A曾经间接地说过喜欢我。他给我发过好多短信,有笑话,还有其他一些无聊的东西;有事没事的还给我打电话。

A:是这样啊!

B:是的。不过我也不是特别肯定,只是猜测而已,可能是直觉吧。

A:(点了点头)哦。

B:老师,我可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但我觉得直接拒绝A太伤人了,所以才答应周末赴约,委婉地说只是做普通朋友。没想到下课时发的“答应赴约”的短信,上课时A才收到。A的手机还被您没收了,我更是觉得都是自己惹的祸。

T:(拍了拍B的肩膀,笑着说)我很高兴你那么信任我,跟我说这些话。

B:(听到老师这样说,有些意外但很高兴。)老师,可……您也别批评A,那样对他也不好。我不想伤害他,但又想把事情解决好……我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来向您求助。

T:好的,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想了想)既然你答应周末的约会了,那你就去吧。我相信你能处理好的。

B:(高兴的点了点头)好的,谢谢老师!

T:不早了,你也该回家了,别让你爸妈担心。

B:嗯,老师再见!

旁白:T看着B远去的背影,心里多了一丝惆怅。

第三场景

(说明:场景设置目的是通过角色互换使小强体会老师的感受,进一步扩大冲突和表演冲突。同时让小强对所讲青春期心理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男女同学交往观。小强扮演老师T,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心理卫生课,并且重现了矛盾冲突的场景。

角色安排:配角老师T由小强扮演,主角学生C由小琪扮演,配角学生A由小刚扮演。)

指导老师:在确定了这场心理剧的演员之后,我们就要求小强多学习一些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方面的知识,准备给大家上一堂心理卫生课。

旁白:T走上了讲台。

T:(有些紧张) 同学们,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首先,在生理方面第二性征的发育使得青少年非常关注自身身体的变化,同时对异性的发展也十分好奇……其次,在心理方面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是非观念淡薄,道德鉴别力差,行为规范尚不巩固,自我调控能力不强……

旁白:同学们都在很认真地听讲,T讲得也越来越有激情。但是临近下课时,一阵手机铃声在同学中引起骚动。T一怔。

T:(很生气地说)哪位同学的手机还开着,请关机。现在是上课时间,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课的!

指导老师:T,你很想发火,是吗?那就把你的气愤发泄出来吧!

T:真的好过分,我都不知道我讲到哪里了,把我的思路都打乱了!(T有些恼火),到底是谁的手机在响?那么无视课堂纪律!把手机交上来!

旁白:教室里显得更乱了,大家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着。A和C发出了小声的说话声和争夺手机的声音。

C:给我看看!

A:别抢,抢什么啊!上课呢!

T:(啪!狠狠地拍了一下讲桌。)你们把手机交上来!

A:老师,没这么严重吧。我也没想到我手机会响啊!看看短信又怎么了?要是有急事呢,耽误了谁负责啊!

T:你这是什么态度,这是上课时间!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手机铃声响不断,那我们的课还上不上?

A:(极不情愿地把手机拿到了讲台上,小声嘀咕着)真倒霉!

T:(情绪很激动)你……你根本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

第四场景

(说明:场景设置目的是让老师和学生充分沟通,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使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心服口服。小强扮演的A主动找到老师 T向其承认错误,T借此机会对A进行了很好的引导教育。

角色安排:主角A由小强扮演,配角T由班主任张老师扮演。)

旁白:在老师的办公室里,T埋头批改作业。A敲门。

T:请进。

A:老师!

T:A啊,来,坐!(拉过一把椅子)

A:(挨着老师坐下,很诚恳地看着老师的眼睛)老师,我是向您道歉来的,对不起!我不该在课上发短信(头低了下去),更不该顶撞您。

T:(微笑着)我很高兴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开诚布公地找我谈。只要改正了,那还是一个好学生!

A:谢谢老师原谅我!(一副保证的样子)我以后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T:你能这样想很好!有手机是很方便,但是如果对它产生依赖,不分场合频繁使用,就会耽误很多事情。

A:(很赞同地点点头)是啊,我总是想把手机拿在手里,看有没有短信或电话。精力集中不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T:是吧。你自己也意识到了。另外,父母给你买手机是想更多地关心你,可是却恰恰因为手机,阻碍了你和父母的交流,是这样吗?

A:唉!我爸妈嫌我的手机费用太高,嫌我背着他们打电话和发短信!前几天我还与他们大吵了一顿。

T:你父母特别关心你。前几天还给我打电话请我多鼓励和表扬你,多帮助你。他们曾在你生日的时候给你打过电话,曾在刮风下雨的时候给你发过短信告诉你要小心,你呢?你对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A:(深深地埋着头)我什么也没有做。

T:没有关系(拍拍A的肩膀)。你可以用手机短信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对了,快到母亲节了,给妈妈发条短信送上祝福吧(说着将A的手机还给他)!这样才能让手机短信发挥应有的作用。

A:老师,谢谢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您让我知道了要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更让我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爱。

第五场景

(说明:场景设置目的是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达到相互理解,亲子关系得到缓和。小强扮演的A在母亲节那天给妈妈送上了祝福的短信,心理剧落下帷幕。

角色安排:主角A由小强扮演,配角A的妈妈M由小强的同学小丽扮演。)

旁白:母亲节那天早晨,A没有等妈妈催,很早就起床了。他收拾好屋子,悄悄地走出卧室,当他看到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时,知道妈妈又在为自己准备早餐了。A退回了卧室,拿出手机按动键盘:“妈妈,今天是母亲节,祝您节日快乐!您天天为我操劳,我却经常乱花钱,还跟您对着干,惹您生气,我错了,您能原谅我吗?”手机铃声从厨房传了出来,当妈妈看到这条短信的时候,热泪盈眶。

A:(站在厨房门口)妈妈,节日快乐!

M:(擦擦眼角)谢谢你,我的好儿子!(M一把把A抱在了怀里。)

A:妈,是我不好!

M:我的乖孩子,真的是长大了!懂事了!

旁白:母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心理剧在大家的掌声中结束了。)

3 分享

指导老师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议题包括手机短信的合理使用、青春期的情感发展以及如何维持课堂秩序等。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三 小结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心理剧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当事人的教育作用从表浅感觉层面深入到内在理性思考层面,符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更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剧有利于充分发挥团体互动优势,不仅使参与编排和演出的人得到启发和成长,也能够对更多的观众起到由点到面的教育和预防作用。除了本文所涉及的手机短信不良使用问题,心理剧对解决青少年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借鉴意义。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吸烟、网络游戏成瘾、盲目追星等。心理剧自1921年莫雷诺首创以来,已经在西方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我国有关心理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还不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发展并应用这一技法。[5]

[收稿日期]2006-03-21

标签:;  ;  

“拇指家庭”风暴:心理剧的修正_心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