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_种植业论文

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途径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西藏是世界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西藏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此,本文分析了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和历史与现状,对不同农业生产类型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从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进行初步评估,进而探讨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海拔4000m以上,是地球上隆起较晚、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因而也是世界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西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温度和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表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变化;但由于地势高耸,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而且水平和垂直因素并存,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农林牧生产呈现重组的格局。为此,总结西藏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经验,开展西藏农业持续发展途径研究,是西藏农业发展研究中的重要任务。

一、西藏高原农业生产的历史沿革与生产条件分析

西藏农业生产发展,主要受制于高原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两个因素。因而探讨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其农业生产沿革和生产环境条件加以分析。

纵观西藏农业生产的历史,公元7世纪以前的西藏民族曾经历过漫长的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时期;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虽然放牧畜牧业仍然是主导的生产部门,但农业开垦已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迅速普及、发展,象泽当、日喀则、拉萨这样的城镇出现了农牧兼营的局面;13世纪以后,西藏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农牧业生产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分散的垦区逐渐扩大范围,由气候温暖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和三江河谷发展到温凉和寒冷的各河流上游和藏南高原的河谷盆地,如17世纪中期羊卓雍湖湖畔就有相当规模的土地开垦;到19世纪初期,才基本形成西藏农牧业的地理分布格局。因此,西藏农业的发展,是由单一的畜牧业发展到以牧为主,畜牧业、种植业、林业等行业并存的大农业。这为西藏农业持续发展积累着悠久的历史借鉴和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认识农林牧业综合持续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西藏高原的农业生产环境,具有五大明显的高原环境特征:其一,由于海拔4500m以上的地表占西藏土地面积的77.7%,因而整个西藏高原气温较低。其二,由于海拔高、空气透明度强,加以雨季短,致使高原上绝大多数地区光照充足,辐射强烈。其三,地域空间广阔,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不充分,农牧林业发展都有较大的余地,而且使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其四,农业生物资源具有适应高寒环境的特征。在栽培作物中,青稞、小麦、豌豆、油菜四种耐寒作物合占全西藏播种面积的90%以上,家畜以对高原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牦牛、藏羊、藏马、藏猪为主,森林资源亦以耐寒树种占优势,各种针叶林占森林总面积的61.4%,总蓄积的66.3%,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种质资源。其五,在高海拔环境下,灾害性天气比较普遍,尤以霜冻、冰雹、大风、雨水失时等危害严重。因而须农牧林综合开发,通过种草造林来改善农牧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奠定西藏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西藏这种高寒自然环境对西藏农业生产的影响极为深刻。由于绝大多数地区海拔过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受到严重限制,畜牧业始终是西藏农业经济的主体,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1992)。西藏东部海拔4800m以上的半温润地区,西部和中部海拔4500m以上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基本上是牧区,全西藏各种类型的天然草场占土地总面积的53.8%以上,从海拔2000m的河谷到5200m的高山都有草场分布。西藏种植业主要集中在藏东南、喜玛拉雅山南坡一些深切河谷地区以及水利条件较好的一江西河流域。西藏高原东南部气候温暖温润,适合于林木生长。三江流域,藏东南及喜马拉雅南坡等地,是我国最大的用材林基地。

这些高原环境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及历史经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所在。

二、农业生产综合分区及其发展方向

从农业生产现状来看,虽然西藏土地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非常明显;从行政区划来讲,林芝地区、山南地区、拉萨市和日喀则地区是西藏的主要农区和90%以上的粮食基地县所在地;昌都地区是西藏的农林牧结合区,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则几乎全为牧区(表1)。从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组合及农业发展的角度,则可划分为6大区域,即藏东林农牧区、藏东南林农区、藏南农牧区、藏北牧区、藏西牧农区和藏北高寒待利用区。藏北高寒待利用区因地势高亢、气候恶劣,天然植被稀疏、载畜能力低,且杳无人烟,目前既无牧业,更无农业,故不在讨论之列。

表1 西藏自治区农业生产类型的行政区划分布

注:半农县为半农半牧县;基地县为粮食基地县。

本表数据与行政区划来自《西藏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3

(一)藏东林农牧区

位于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岭以东,行政隶属主要是昌都地区及那曲部分地区;土地面积约1200万hm[2],本区农林牧交错分布,立体排列明显。种植业生产是区内农业主导部门,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0%~75%。在5.3万hm[2]耕地中,青稞麦类作物占绝大部分,粮食产量占全藏总产量的20%;畜牧业是第二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5%~35%;有草场600万hm[2],产草量较高。但本区复秋草场富裕,冬春草场严重不足,而且牧草地利用不充分;耕地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量不足,经营粗放;林地利用形式单一,仅用于采伐木材和薪柴,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很差:林、副、渔业生产规模不大,合计产值仅占5%~10%。为促进本区农业持续发展,其农业应坚持以农牧为主、农林牧互相促进的方针。农业的重点是在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培肥地力、提高土地质量的基础上,调整用地结构,合理布局农作物,因地制宜地扩大豆科、绿肥、青饲料种植面积,并充分利用低海拔地区的热量条件,提高复种指数。牧业的根本是以草定畜,科学放牧,保护牧草地,逐步提高牧草地的生产力,并扩大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面积以补充冬春饲料,同时有目的地将一部分当年生羔羊育肥宰杀以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林业的出路在于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搞好木材的深加工,同时充分利用山坡荒地造林,扩大核桃、花椒种植,开展林下经济植物的人工培植,建立以麝香、虫草、贝母为主的药材生产基地;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

(二)藏东南林农区

位于雅江流域加查县下段,念青唐古拉以南、伯舒拉岭以西的范围内,喜山南侧我国部分地区也包括在内;行政上属林芝地区及山南、昌都部分地区;土地面积约1700万hm[2]。

本区林木资源为西藏之首,森林面积498万hm[2],树种优良,经济林木多,生长迅速,其中林芝、波密、米林是西藏主要用材林基地。区内耕地2万hm[2],粮食产量占全藏10%以上。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影响,本区冬春草场缺乏,畜牧业地位较弱,草场约400hm[2],多分布于北部高海拔处,以大牲畜为主;野生动植物资源物类较多,潜力很大;林副渔业较发达,合计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主要方式有狩猎、人工喂养、捕捞、采集、人工培植等。

为促进本区农业持续发展,其农业应坚持林农并举,以农促林、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果林木的方针,同时搞好牧业和副业生产。林业的重点是进行有计划的保护性采伐,开辟木材采伐基地;利用良好的水热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果树和林下经济植物,提高林业经济收益。农业则是在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增加农业技术投入的基础上,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适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粮食尤其是稻谷产量,缓解西藏粮食运输压力。

(三)藏南农牧区

由一江两河地区和藏南高原组成;行政上涉及日喀则、山南、拉萨等地市;土地面积1300万hm[2]。本区地势相对开阔,热量条件较好,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经济状况较为发达,是西藏开发较早的地区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本区种植业为最主要产业,是西藏种植业条件最好的地方,本区耕地面积16.7万hm[2],占全藏耕地的65%,生产水平较高。本区围绕畜牧业、种植业、渔业开展的多种经营门路较多,但本区为灌溉型农业,灌溉水源的保证程度较低,且乱占滥用耕地现象较其它地方严重;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着自然环境;林地面积比例少,同时又存在薪柴缺乏和部分河谷地段风沙危害严重等现象。

为促进本区农业持续发展,其农业发展目标是巩固商品粮基地,建立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基地,抓好城市矿区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在种植业方面,应加强水渠建设和提灌能力,使水利建设逐步达到引、蓄、灌、提相结合,使耕地具有更可靠的灌溉保证;在此基础上,则应加强耕地养护和水肥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使农产品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需求。在牧业方面,应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天然草场,同时改良天然草场,搞好网围栏建设,发展人工草地,并充分利用退耕地和宜垦土地资源及较好的种植业基础,迅速发展人工草料生产。在林业方面,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好现有林地,重点发展以环境效益为主的防护林、薪炭林及多用途材林与经济林,解决本区的环境改善、农村能源及果品需求。

(四)藏北牧区

位于藏北高寒待利用区以南,包括阿里、那曲两地区大部分及日喀则、拉萨等地市部分;土地面积4万hm[2]。本区高原面完整,东西气候差异大,植被单一。区内草场资源丰富,面积达5333hm[2],占全藏草场总面积的64%以上,基本上是纯牧区。此外,本区野生动植物和渔业、矿产资源也有一定数量,为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天然草地是本区的雄厚自然资源与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其发展牧业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适应天然草地分布规律、比较合理的冷暖季节放牧草场配置。但其丰裕的天然草场及水资源,仍基本保留适应自然的原始利用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畜牧业经营粗放,逐水草而居仍是其最基本的方式,这使得草场退化较为严重。为此,本区农业应在现有天然草地保护性利用、实行计划放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淡水资源,扩充天然草地,同时改善游牧地区设施,逐步实现半定居—定居,建立肉乳兼用牦牛、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地毯毛羊基地,相应发展山羊、马、骡,建立自治区稳定、优质的畜产品基地。

(五)藏西牧农区

地处西藏西部拉昂错、班公错一线至边境的狭长地带,属阿里地区管辖;土地面积550万hm[2]。本区位于内陆深处,地形起伏大,气候温凉,寒冷少雨,是西藏最干旱的地方。区内孔雀河、狮泉河、象泉河纵贯全境,是阿里地区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区内农业以牧为主,草场面积400万hm[2],产草量不高,养羊业地位突出。种植业生产全部用于区内消耗,有耕地0.2万hm[2]左右,作物单纯,无经济品种,经营粗放,粮食总产占全藏的1%,而且农田生态环境脆弱,抗灾能力差。同时对现有的林地抚育管理不力,砍伐毁坏严重,而仅有的宜林荒地又尚未纳入造林计划。

为促进本区农业持续发展,其农业发展仍应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的方针,在牧业上,积极发展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三北羊、白绒山羊等牧畜;在农业上,抓紧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灌溉设施建设,改进耕作技术,注意培肥养地,扩大水浇地比例和作物品种,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生产;在林业上,以防护林为主体,积极发展经济林,固定地域发展薪炭林,利用灌木护草护坡,将农林草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以林护农护草综合发展。

三、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西藏农业发展历史与传统经验表明,注重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注重用地养地结合和精耕细作,是其传统农业的精华。而继承传统农业的优秀成果,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使西藏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生态的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成功地管理各种农业资源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类需要,同时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与保护自然资源,因而是现代农业的方向。

根据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及其经营方向,笔者认为,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1)完善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合理的农田灌溉制度。兴修水利以提高农地保灌率,平地筑田以保持水土,改土培肥以提高土地生产力,植树造林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能源投入以促进产品综合利用,更新农机具以提高机械化程度,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搞好以水土林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保证。农业基础建设要相互结合、配套进行,但对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西藏农业来说,必须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搞好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渠系配套建设,逐步建成包括各种工程措施的农田灌溉体系,尤其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灌溉制度。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牧林业综合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旧的经营方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过去的种植业,把粮食生产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往往青稞、小麦重茬连作,既缺乏肥料,又无防护林保护,产量不高不稳。为此,首先要调整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主导,以林业为保障,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不断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水平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真正形成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在保证粮食作物长足增产的前提下,把饲料作物生产纳入种植业的范畴,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产品、畜产品和副产品的利用率,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损失,增加商品粮、油和畜产品的产量,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

(3)扩大森林资源的外延与内涵,建立强大的农业生态屏障。受高原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西藏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干旱、风沙、低温霜冻、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农业生产亟待有一个稳定完善的生态环境。而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具有寿命长、构成成分复杂、影响环境作用大、能天然更新等重要特性,因而在维持生态过程及平衡,尤其在保护脆弱生态系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要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建立起农业生产的生态屏障。通常要增加森林资源,主要是广泛植树造林,以扩大森林面积,但这只是扩大森林资源的外延。而抓好森林资源集约经营、提高森林单位面积生产力以增加森林资源内涵,则是增加森林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森林生长是自然力与人力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的生产过程,因而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及时抚育和对不符合经营目的的林分进行改造,以调整树种成份、改善林相结构和促进林木生长,从而提高林分质量和防护效益,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

(4)建立节约型资源利用体系,搞好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低层次、低水平的粗放农业生产,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因素。无数事实表明,在自然条件恶劣、植被覆盖率低的高寒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去换取生产发展,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且后患无穷。为此,要使农业持续发展,必须改粗放生产为集约经营,建立节约型资源利用体系,充分地、多层次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高原的光能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加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把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建设。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西藏整体文化素质仍然很低,对普及推广科学技术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十分不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及后续管理都要求生产经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为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建设。

收稿日期:1994-09-01

* 本文得到程鸿研究员的修改和国际山地中心(ICIMOD)的支助,谨此致谢。

A DISCUSSION ON THE WAY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IBET

Liao Junguo

(Lasa Agro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 Tibet is a special area of agricutural geography so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ibet isvery important for the world’s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author has analysed the history and natural conditions of farmproduce of Tibet,classified and summed up 5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ive area,and proposed the way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r different ecological areas in Tibet.

Kay Words Tibet;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标签:;  ;  ;  ;  ;  ;  ;  ;  ;  ;  ;  

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_种植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