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

熊仕葵[1]2001年在《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文中认为20世纪上半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堪称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亮点。出于更好从异质文化交流中吸取更多营养,推动本国文化发展的目的,我试图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史实。全文详细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探讨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借鉴、吸收外国教育理论的一些教训、启示。 第一部分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通过分析当时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向与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作者认为传播行为发生的条件已俱备:即信息拥有者与信息承受者对所传信息有了认同。具体说是:中国需要科学和民主;中国需要改革旧教育;中国需要类似杜威教育思想一样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来改革教育现状,社会现状。 第二部分介绍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主要有二条途径,叁种媒介。这叁种媒介是:留美学生,教育杂志与教育刊物,杜威本人来中国讲学宣传。 第叁部分探讨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分叁方面: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方面,主要体现为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家教育理论的影响和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教育制度方面主要体现为社威教育思想对“壬戌”学制的影响;教育实践方面主要体现为建立杜威式学校、推行设计教学法。 第四部分评析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处理、借鉴异质文化应持的几种观点及阐明了本人对这一影响的看法。只要持客观、实事求是的平常心态来认识社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经历,我们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积极方面占据主流;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永远是近代中西文化文流史中的亮点,但是我们应该提高我们借鉴外国教育理论的水平。

田尊道[2]2012年在《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杜威教育理论的中国化至今已走过九十多年的历程,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恐怕是其它任一种国外教育理论都不能够比的。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在这九十年中经历了兴起、批判、深入发展等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和意义,形成了大量富有特色的中国化经验。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中国化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主要表现为“学习与研究”、“实验与运用”、“创造性转化”等叁种主要形式。每种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对应着不同的对杜威教育理论的把握水平,对中国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变革、发展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其中属于“创造性转化”表现形式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理论更是中国教育理论近现代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宝”。在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发生着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概括成:理论本身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等。理论本身是影响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根本因素,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律性、实用性、应时性等叁个方面。文化因素决定着杜威教育理论能否在中国扎根或者是扎根的深浅程度。政治因素对杜威教育理论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命运有着重要的约束性影响。杜威本人及其弟子在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因素。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对整个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意义集中体现在深化教育理论中国化内在运行规则认识的基础上,对从事教育理论中国化基本原则的把握。在综合研究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情况,可以得出几点启示: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凸显主体意识、坚持多种形式并举、平衡积累和创新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就是要对中国教育现实持一种积极的肯定态度,以促进发展的眼光而不以臧否的批判眼光看待中国教育。这既是一个基本而切实的要求,也是衡量教育理论中国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主体意识是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灵魂,是决定教育理论中国化成败的关键,其在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中主要体现为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坚持多种形式并举对教育理论中国化有着重要意义。创新在教育理论中国化中极为重要,但创新需要积累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需把握好创新与积累的关系。

曾爽[3]2005年在《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文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兴起,堪称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亮点。为了提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借鉴能力,更好地吸收异质文化的优良成果,推动本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片段意义重大。本文详细回顾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深入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在前文的论述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借鉴、吸收异质文化成果的几点看法。 包括第一章绪论部分在内,本文一共有四个部分。 第二章,首先分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兴起的历史原因,然后回顾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涉及两类主体和一种媒介。两类主体,一是杜威本人,二是留美学生。留美学生以胡适为代表。一种媒介,就是指当时主要的教育报刊。。 第叁章,论述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即:教育理论方面的中国教育学理论的变化;教育制度方面的对“壬戌学制”的形成与内容的影响;教育实践的教材结构与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引进。 佘论部分,在较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关于借鉴、吸收异质文化成果所应有的态度与方法。

王小丁[4]2007年在《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文中认为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国家的教育只有在与世界教育的交流和融合中才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美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784年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以后的46年间,中美双方在教育上的接触几乎为零。直到183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受美国公理会的派遣来华,开办了中国最早的教会学校——贝满学校,拉开了中美教育关系的帷幕。传教士来华的主旨是基督征服中国,中西文化的碰撞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在对中国文化和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传教的困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他们转向了教育,借办学传播福音,中国教育的衰落也给传教士办学留下了地盘。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开始了艰难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双向的冲突和回应始终伴随着中美教育关系的发展。美国传教士在批判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掀起了办学的高潮,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发展成了以教会小学、教会中学、教会大学为主体的教会教育体系,它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参照,特别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参照,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就是最好的样本。但教会学校始终没能进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宗教性和教育的“话语权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传教士与中国的留学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容闳就是在传教士布朗推举下于1847年1月赴美留学,中国留学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学成归国的容闳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斡旋,终于促成了幼童留美,掀起了留美第一次高潮。经过约30年的沉寂之后,留美第二次高潮——庚款留美兴起,其中有较为复杂的历史原因,经过中美双方努力,按照美国的意图,终于达成协议。中国的外交官梁诚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起了关键作用。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投资”战略初步实现,但并没出现他们所期望的结果。归国留学生把美国教育思想、大学模式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中国教育模式从指向日本向美国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变革进一步深化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以留美学生为主的中国教育界邀请杜威、孟禄等美国教育家来华,杜威通过讲演把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介绍给中国,并设计了一幅以实用主义教育为底色的中国教育蓝图。孟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两位教育家关注的重点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对当时的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实验热潮,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麦柯尔的教育测量等纷纷在中国展开,加快了中国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以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陈鹤琴为主的中国教育家群体,开始了中国新教育之路的探索,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理论并成功运用于实践。胡适是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实用性、科学主义、思维方法等体现在他的高等教育观、文学革命等方面。他对中美教育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纵观中美教育关系的全过程,充满了变数、矛盾,体现出非均衡性的典型特征,这种非均衡特征正是研究中美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以比较的方法,从教育的视角去研究中美教育关系,正是其价值所在。

赵康[5]2015年在《杜威教育思想跨时空传播与吸收的历史比较研究述评(1996~2012)》文中提出通过展现1996年~2012年间有关杜威教育思想在世界传播和吸收的研究状况,本文认为国外这类研究在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方面显出多样性,其方法论大多可用"外化"理论解释,方法上呈现为历史与比较分析结合的走势。这种结合为揭示与解释教育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与吸收过程及其"机制"提供了历史案例,并促成国际视野的建构。其研究案例有助于重新评价杜威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也有助于理解和借鉴"外化"理论以及历史与比较研究结合的取径。

王敏[6]2014年在《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文中认为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期间在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的相互作用下最终与世界数学教育接轨。自1902年中国新学制颁布之后,在欧美数学教育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迈进了现代化的道路。欧美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由来已久,自明末至清末,欧美的数学着作直接或间接地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走向。1902年新学制颁布实施后,中国数学教育在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基础上,在数学教育制度、数学课程设置与实施、数学教学法研究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从发生这些变革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环境出发,以研究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内容、过程及相关影响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为主,以其他研究法为辅,深入而系统地分析了1902-1949年欧美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第2章,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概述。基于对1902年新学制颁布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育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分析学习欧美数学教育每一阶段所呈现的形式和特点。另外,通过梳理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中提出的数学教育改革思想的要点,阐明《壬戌学制》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受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第3章,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制定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是中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文中从数学教育制度的叁个方面论述了它所产生的影响。1.在中小学各阶段数学教学总体目标方面的影响。从数学观的养成、数学学习心理的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叁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数学教育尤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影响。2.在中小学各阶段数学教育理念方面的影响。从数学教育联系生活、数学问题解决理论、数学态度与习惯叁个方面剖析了受美国数学教育影响下的中国数学教育的变革。3.关于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要求方面受美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设置数学游戏、教学联系生活经验、数学教学使用发现式、启发式教学和归纳法与演绎法并注重理论思维的培养。第4章,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国时期欧美数学教科书由起先的通过日本传入到从欧美直接翻译引进,在中国经历了使用外文原版书到翻译编译的过程,最终经过众多研究者的融合改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1.概述清末和民国时期对欧美数学教科书译介背景的基础上,对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使用的外文原版书及翻译版的情况进行分析,考察数学教科书的译介团体与出版机构,同时通过一些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讨论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使用的优点与缺点。2.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规定初中实施混合数学教学,数学教科书也在以往分科的基础上从欧美翻译引进混合数学教科书,并在混合数学理念指导下,国人编写了叁套混合数学教科书。文中分析了分科数学与混合数学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归结了分科到混合数学教科书过渡的过程。3.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提倡实验几何教学,使得实验几何学教科书一度成为20世纪初几何学改革的重点,文中从实验几何教学以及与论证几何教学的区别入手,论述了实验几何教学在中国的实施过程。4.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的转化,该过程是翻译和编译的内容与课程纲要规定内容逐渐相符最终实现自编的过程。另外,从欧美数学教科书的翻译目的、使用范围及自身特点的角度分析其特点。以此阐明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转化过程。第5章,欧美数学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中国自清末实施新教育制度后,学校采用的数学教学法大多模仿欧美,中国在借鉴欧美教学法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现了自主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叁方面的转化:1.清末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学法,即通过日本学习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及单级教授法。文中通过算术科单级教授法的具体实施情况的介绍阐明中国在清末对赫尔巴特教学法的借鉴。2.论述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此分析欧美教学法在中国的探讨与转化。3.阐述了数学教学实验,从借鉴欧美的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及相关实验结果直至自主实施教学实验的过程,并以民国时期算术科教学实验中具体的几种类型及特点分析,总结中国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第6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民国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通过蔡元培、黄炎培、庄俞等学者的观点,论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2.基于实用主义的倡导者杜威、孟禄关于数学教育的观点,摭取黄炎培在算术科中实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从教材的选择、教学设施的制定及教学方案的选取等方面论述实用主义与数学教育的联系。3.论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及数学教学法的选择方面的回响。第7章,结论。阐明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下中国数学教育的走向,同时提炼这一演变过程中的经验对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侯怀银, 祁东方[7]2016年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为纪念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出版100周年而作》文中研究说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作为一部阐述教育理论的经典着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该书于20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大体经历了叁个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78年和1978年至今。在近100年的传播历程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对我国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教材以及内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今天我国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合理评价杜威的历史贡献,重新审视传统的意义,对教育综合改革进行考量。

蒋良富[8]2004年在《论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全面走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教育观念从古典向现代转化过程中,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美国的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影响尤其重要。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堪称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最亮点。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史实,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更多的是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杜威的教育思想为什么会在现代中国得到传播?杜威的教育思想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传入中国并影响中国教育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有何借鉴?如何评价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出于更全面了解杜威教育思想的初衷;另一方面,出于更好地认识这段中西文化交流史,达到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目的,我试图从以上六个问题的角度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影响,并努力探究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先分析杜威教育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过程,首先分析杜威教育思想在美国兴起的时代背景,再分析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得以传播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非是偶然,而是当时从迷惘中觉醒的中国人为寻求科学和民主的优化选择。因为当时褪去沉重的封建枷锁的中国迫切需要科学和民主,改革旧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现代中国选择了杜威教育思想做指导来改革旧教育,改造旧社会。最后,站在历史的角度介绍杜威教育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过程主要通过两类途径:人和物;四种媒介:杜威亲临中国言传身教;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深厚渊源并推崇杜威教育思想的美国教育家来华讲学调研;杜威的弟子将杜威的教育思想用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杂志与教育刊物的极力宣传。第二部分依据历史材料分析杜威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主要分为叁方面: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方面,主要表现为杜威教育思想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和促成了中国现代教育家形成系统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方面,杜威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壬戌学制”的形成,这个学制为中国结束旧式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从而使中国教育迈上了现代化的轨道;教育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第叁部分审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重温20世纪初对中国教育改革有过切实帮助的杜威教育理论应该说仍然不无启发,但在借鉴杜威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应有的态度。第四部分辩证地评价了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提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们应持的几种正确态度,总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杜威教育思想在现代中国广泛传播的史实,客观地评价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林晓华[9]2012年在《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约翰.杜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杜威的教育思想同样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引起了巨大影响。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是中国教育界不断向杜威教育思想之精华部分学习的过程。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供当今的中国教育界学习和借鉴。

亓兰真[10]2016年在《杜威儿童游戏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尤其对中国影响巨大,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仍是本世纪的一个重点课题。杜威的儿童游戏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在批判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通过杜威学校的不断试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游戏思想。然而,笔者发现关于杜威儿童游戏思想的研究凤毛麟角,而且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通过对杜威着作中儿童游戏思想的挖掘与整理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这是研究杜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游戏理论的需要。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杜威儿童游戏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与理论基础,他们为杜威儿童游戏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第一,时代背景方面,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使杜威立足当下,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杜威改变了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思辨性认识到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转变;进步主义运动的进行,使杜威更加坚定的反对传统教育模式,追求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第二,实践基础方面,杜威学校开展一系列教育实验,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总原则;以游戏为代表的作业、工作成为课程;在儿童的活动中学习——做中学成为教育方法;家长、教师以及儿童参与学校的组织与管理。第叁,在理论基础方面,欧洲传统经验论的继承,实用主义思想推进构成了他的哲学基础;机能心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思想构成了他的心理学基础;“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叁大理论构成了他的教育学基础。其次,本研究通过对杜威一系列着作的整理、分析,归纳出杜威主要的儿童游戏思想,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游戏观以及幼儿园中的游戏。游戏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杜威认为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社会生活是儿童游戏的真正来源,游戏是在当下的生活中进行,不需要为未来做准备;(2)游戏即兴趣,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兴趣本能,所有的游戏都围绕着这四种本能来进行;(3)游戏是一种心理态度而非外部表现,即“游戏无目的”,杜威认为游戏不是一种严肃的、追求外部目的的活动,游戏的目的就存在于游戏活动之中,游戏展开的过程就是游戏目的实现的过程;(4)游戏的价值意义,杜威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感官生长。儿童通过游戏了解成人世界的生活,学习社会经验,获得社会交往技能。同时游戏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儿童会模仿生活中家长们的一切行为,包含一些低俗的、粗鲁的行为,这会对儿童产生不利影响;(5)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杜威认为工作是由游戏转化而来,游戏和工作的区分在于工作需要更长时间持续不断的注意力,有一个更远的目的。幼儿园中的游戏包括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游戏材料选择方面,杜威认为游戏材料要尽量是低结构水平的,游戏材料要真实、简单、直接,游戏材料要多样化。在教师角色定位方面,杜威认为教师要尽量减少对游戏的干扰,但并不否认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最后本研究对杜威的儿童游戏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本研究认为,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观彰显人文情怀,“儿童为中心”仍是现代幼儿教育改革所遵守的原则,杜威确立了游戏为幼儿园活动的地位,游戏成为课程有效改善目前游戏实践中的困境,杜威重视游戏的内在价值,倡导游戏精神,改变我们对游戏的“工具”认识,但杜威过分看中儿童的直接经验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 熊仕葵.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2]. 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D]. 田尊道.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3].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 曾爽.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4]. 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 王小丁. 河北大学. 2007

[5]. 杜威教育思想跨时空传播与吸收的历史比较研究述评(1996~2012)[J]. 赵康. 比较教育研究. 2015

[6]. 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D]. 王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7].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为纪念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出版100周年而作[J]. 侯怀银, 祁东方.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8]. 论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D]. 蒋良富. 广西师范大学. 2004

[9].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 林晓华. 考试周刊. 2012

[10]. 杜威儿童游戏思想研究[D]. 亓兰真. 西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