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密度表示与中心相似分布

垂直密度表示与中心相似分布

冯熙[1]2003年在《垂直密度表示与中心相似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垂直密度表示是由Troutt于1991年首次提出的。随着关于此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先后提出了多元垂直密度表示和第二类垂直密度表示,而将之前Troutt所提出的称为第一类垂直密度表示。本文将第二类垂直密度表示的主要结论应用于球对称分布,得到了球对称分布的两种等价表示形式,它们都是一个正随机变量与一个均匀分布向量的乘积的形式,且均匀分布的区域都与球有关。由此结论我们推导出,当随机向量X_n来自球对称分布时,由其所定义的T统计量T_n服从自由度为n-1的t分布的结果。而后我们基于将向量均匀分布的区域改变成其他形式集合的思想,提出了中心相似分布的概念和相关定理,相应的也给出了中心相似分布的两种表示法。且用其中一种表示法计算了一些中心相似分布下T统计量的分布密度。

戴家佳[2]2009年在《多元拟合优度检验与复发事件数据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拟合优度检验和参数估计是统计推断中永恒的课题,结合具体模型有丰富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叁个问题:首先,对Pearsonχ~2检验的改进,克服Pearsonχ~2检验不稳健和分组不唯一的弱点.其次,考虑了垂直密度表示的应用,提出并讨论了中心相似多元分布统计模型,并考虑了垂直密度表示在多元拟合优度检验中的应用.最后,针对复发事件数据,提出了几类回归模型,讨论了模型参数的估计及其统计性质.在第2章中,对Pearsonχ~2检验进行了改进.一方面,提出了极大χ~2检验,给出了极大χ~2统计量的构造,并将极大χ~2检验应用于检验方向数据是否来自球面上的均匀分布,与包括Rayleigh,Ajne,Bingham,Giné检验在内的已有均匀检验进行模拟功效的比较,大量的模拟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对立假设,极大χ~2检验有较高的功效且是稳健的.另一方面,对Pearsonχ~2检验的分组原则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按概率密度函数值(纵坐标)进行分组的原则,给出了分组点具体的计算公式.克服了Pearsonχ~2检验传统(横坐标)分组不唯一的弱点.大量的模拟研究表明:相比较传统的分组原则,按概率密度函数值分组具有更高的模拟功效.在第3章中,基于垂直密度表示理论,提出了中心相似多元分布统计模型,多元正态分布是其特例.该模型为多兀分布的密度构造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首先,对所提出的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利用矩估计的方法,给出了未知参数矩估计一般的计算表达式.并证明了所得矩估计的渐近性质,通过一些例子说明了该模型的应用.其次,利用极大似然的思想,考虑了中心相似多元分布统计模型中未知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同时给出了一般的估计方程组.最后,讨论了垂直密度表示在多元拟合优度检验中的应用,包括球对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χ~2检验的VDR分组,中心相似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在第4章上,在复发事件数据下,提出了几类回归模型.首先,对单类型复发事件数据,提出了加性乘积比率回归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一大类比率回归模型,加性比率回归模型和乘性比率回归模型是其特殊情形.利用估计方程的思想,给出了该模型中未知参数和非参数函数的一种估计方法.利用现代经验过程理论,证明了所得估计的渐近性质.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分析CGD数据.其次,对多类型复发事件数据,同样提出了加性乘积比率回归模型,讨论了该模型中未知参数的一种估计方法,在一些正则条件下,证明了所得估计的相合性和渐近正态性.最后,在多类型复发事件数据下,提出了变系数加性乘积比率回归模型,讨论了所提出模型未知参数的估计及其大样本性质.

苏岩[3]2010年在《垂直密度表示研究及其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I-型垂直密度表示及II-型垂直密度表示,分析垂直密度表示(Vertical Density Representation,简记为VDR)的提出与Lebesgue积分创立的异曲同工之处.阐述VDR在随机数生成、概率分布构造、多元分布拟合优度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垂直密度表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变量变换,可用以探究概率分布的内在特性.

杨振海, 程维虎[4]2006年在《垂直密度表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该文论述了Vertical Density Representation(VDR)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其在随机数生成,多元密度构造等领域的应用及在非正态多元统计分析的潜在应用.

王国刚[5]2016年在《基于二维高阶HMM的彩色滤波阵列插值研究》文中指出图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相互交流的主要媒体。与低分辨率图像相比较,高分辨率图像有精细的灰度变化和锐利的细节,能提供更清晰的主观效果。但是,受图像传感器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采集图像的分辨率有时是不足的,难以满足需求。基于信号处理的图像插值技术有望突破传感器制造工艺和高精度光学元件普遍存在的局限性,是获得高分辨率图像的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之一。目前图像插值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遥感、公共安全等领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本文着重研究基于二维高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彩色滤波阵列插值算法,从概率计算、模型训练、路径回溯、图像的统计特性、图像的非局部相似性等方面深入研究马赛克图像的重建,主要研究成果为:(1)针对隐马尔可夫模型经典假设的局限和不足,提出了与观测信息相关的n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给出了新模型的结构。提出了新模型的前向算法和后向算法,并用前向算法计算给定模型下观测序列出现的概率。研究了与观测信息相关的n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的Baum-Welch算法,导出了与观测信息相关的n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参数重估公式。(2)针对二维离散隐马尔可夫模型经典假设的局限和不足,提出了一种观察值输出概率不仅与当前状态有关,而且还与水平、垂直和对角方向上最临近的状态有关,转移概率不仅与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最临近的状态有关,而且还与对角方向上最临近状态有关的新模型,即:二维离散3×4阶隐马尔可夫模型。定义了该模型的结构,研究了该模型的叁个基本问题。分析了该模型列或者行上的状态序列和观测序列所具有的性质,通过把该模型看成一个一维离散1×2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给出了解决这叁个问题的算法。与二维离散隐马尔可夫模型相比,该模型纳入了更多的统计特征,考虑了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所以从理论上讲该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一些实际问题。(3)二维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状态转移概率仅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最临近的状态有关,观察值输出概率密度仅与当前状态有关,所以二维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仅仅捕捉到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最临近的上下文信息,丢失掉了其它方向上的上下文信息。然而,上下文信息除了来自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外,还可能来自其它方向,例如对角方向。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二维连续高阶隐马尔可夫模型,即:二维连续3×3阶隐马尔可夫模型。该模型的状态转移概率与水平、垂直和对角方向上最临近的状态有关,观察值输出概率密度与当前状态以及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最临近的状态有关。定义了二维连续3×3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结构,研究了该模型的叁个基本问题。分析了该模型列或者行上的状态序列和观测序列所具有的性质,通过把该模型看成一个一维连续1×2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给出了解决这叁个问题的算法。与二维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相比,该模型纳入了更多的统计特征,考虑了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从理论上讲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一些实际问题。(4)单传感器数码相机得到的色彩图像在每一个像素点处只有一种色彩值,为了得到一幅全彩色图像,需要在每一个像素位置上估计出另外两个缺失的色彩值。现有主要算法都是利用像素的相关性进行估计和插值,在那些边缘色彩跳变处和色彩高饱和度处容易估计失误,出现所谓的马赛克失真。为了克服这类马赛克现象,本文提出了利用图像的非局部相似性,即利用处于图像中不同位置处的像素点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这一特点的自适应去马赛克的插值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插值算法,该类算法提高了图像的峰值信噪比,锐化了图像的纹理和边缘,减少了虚假色和锯齿现象,改善了图像的视觉效果。(5)与二维隐马尔可夫模型相比,二维高阶隐马尔可夫模型包含了更多的统计特征,能够更好地对图像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建模。本文提出了两种基于二维高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自适应的去马赛克方法,一种是基于二维连续3×3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去马赛克方法,另一种是基于二维离散3×4阶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去马赛克方法。这两种去马赛克方法,都利用了像素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和原高分辨率图像的统计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基于二维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去马赛克算法,该类算法提高了图像的峰值信噪比,锐化了图像的纹理和边缘,减少了虚假色和锯齿现象,改善了图像的视觉效果。综上所述,本文在深入研究彩色滤波阵列插值算法和二维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其不足之处,并充分利用非局部相似性、色差的方差和自然图像的统计特性,提出了两种新的二维高阶隐马尔可夫模型和四种新的彩色滤波阵列插值算法。有效地克服了现有算法存在的不足,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

邱宁[6]2010年在《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区域重磁场特征与地壳构造格架研究》文中提出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研究陆-陆碰撞俯冲和壳幔作用的最佳地质场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地。在超高压变质作用演化的研究中,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和前超高压变质事件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为了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形成演化历史,有必要对前高压-超高压变质事件的历史(包括变质基底岩石的形成及其构造环境、主要构造事件的时限等问题)以及对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影响与制约进行研究。目前对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折返构造格架、俯冲构造及流变学的重塑、俯冲与折返事件的时限,以及俯冲与折返机制的探索等。研究超高压变质带岩石的形成、折返和相应的动力学过程,需要了解该区地壳和上地慢构造。地球物理方法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与状态、岩石圈形成及演化历史的有效手段。尽管目前已有一些有关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地区地球物理探测的研究成果报道,但是,其解释的深度,尤其是对区域重磁场进行全面深入的处理和解释还未见。地球物理位场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天然场,利用位场资料进行研究,是以地壳内各种岩石间的密度或磁性差异引起的重磁异常为物理基础,探测地壳乃至岩石圈结构,特别是在研究覆盖大范围、多尺度地壳及岩石圈结构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前人已经有的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地震、大地电磁及CCSD(?)孔等资料,将区域重磁场的特征与地壳构造构造格架关系联系起来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结合国家973计划课题“大陆板块会聚边界深部物质物理状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之子课题“大陆板块会聚边界深部岩石磁性结构研究”(2003CB716506)的延续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同时空背景地幔属性与克拉通破坏过程”之子课题“壳-幔边界岩石磁性研究”(90714002)的需要选本研究主题。将以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区域重磁特征研究为主线,以前人丰富的构造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与地震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研究区重要地学问题—超高压变质岩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为目标,以几个具体地质问题基底性质(岩性、构造与几何形态)、重要构造界线(华北和扬子地台、深俯冲及郯庐断裂等)、Moho面与磁性下界面及地壳性质等研究为桥梁,探讨超高压变质过程区域重磁响应建立多尺度重磁场结构与地壳及岩石圈结构之间的关系,为陆陆碰撞的叁维结构提供证据。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调研目前地球物理位场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多尺度分离与特征分析等)并进行评述;(2)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分析传统的非线性反演算法的面临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利用实例进行评价分析;(3)在前人已经有的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地震、大地电磁及CCSD钻孔等资料,研究区几个具体地质问题:基底性质(岩性、构造与几何形态)、重要构造界线(华北地台、扬子地台、深俯冲及郯庐断裂等)、Moho面与磁性下界面性质及下地壳性质等研究为桥梁,探讨超高压变质过程的区域重磁响应,建立多尺度重磁场结构与地壳及岩石圈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地球物理反演计算中,特别注意到如果选择适当的初始模型,对求解非线性问题的线性化反演解法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结果,而非线性全局优化方法是在模型空间中随机的或系统的搜索尝试的方法,它具有对于初始模型不依赖性,因此,如果能将非线性反演方法与线性化方法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提高计算效果,可以成为一种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算法改进思路。本文提出几种(GA-GLS、PSO-GLS等)新的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算法,例如,GA-GLS是将遗传算法的随机全局搜索特性与广义最小二乘的局部精确搜索特性优势相结合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对理论模型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反复实验,计算结果统计显示,这些新的算法与单纯非线性反演算法相比,重复实验计算结果的统计均值较接近于真实值,统计方差较小,结果较稳定。因此,这种新的改进算法主要优点有:(1)继承了单纯的非线性优化算法所具有的全局搜索优势,(2)改善了单纯的非线性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特性。其在准确性、稳定性和计算效率等方面优于单纯的非线性算法。分析研究区重力场特征,获得密度分布空间结构。(1)研究区岩石密度特征。元古宙的闪长岩、榴辉岩和各时代的蛇纹岩、橄榄岩为高密度,一般在2.70gcm-3以上,其中,金红石矿化榴辉岩密度值可达4.30gcm-3以上;晚白垩纪世的砾岩砂岩、砂质页岩为低密度,一般在2.45gcm-3左右;二辉榴辉岩和橄榄岩具有高波速和高密度特征,比研究区围岩片麻岩波速高出1100m/s,密度高出0.5gcm-3,在重力场上可引起正异常,因而在沿郯庐断裂附近的超高压变质带上均分布着较强的正异常。(2)通过计算获得Moho面起伏以及布格重力异常的长波长趋势特征显示,沿郯庐断裂带附近从深部往地表有正异常突起趋势,这可能是地壳地层结构存在一定程度隆起,正异常的东西两侧可能存在比较深的断裂、甚至延伸至Moho面附近。(3)在66km截止低通滤波异常图可见,莱阳盆地和沭阳盆地附近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力值下降,但在100km截止低通滤波异常图上,莱阳盆地附近重力变化已不太明显,这可能反映出莱阳盆地沉积覆盖较浅。(4)在区域重力场中,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呈现由西向东从正异常变为负异常,而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则以正异常为主,这说明在南、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在地壳深部地层密度分布特征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这里是否与南、北带主体分别属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带和华北克拉通南缘带存在联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区域航磁异常特征,获得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磁性结构。(1)研究区磁性岩石特征。一般规律为:中酸性岩石,如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花岗片麻岩区表现为低磁性特征;基性超基性岩大多分布规模小,引起的磁异常不明显;基底深变质岩表现出较强磁异常。(2)根据不同尺度磁异常特征,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分区。共划分出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及苏鲁造山带叁个级构造单元郯庐断裂带、鲁西台隆、徐淮断隆、苏北胶南地体和苏北断坳五个级构造单元。这些结果与区域地质构造基本一致。(2)研究区深部存在明显北西向分布的大尺度地质体,自鲁西台隆跨过郯庐断裂带,经胶南、日照进入黄海。磁性体顶界面埋深约为20km,在郯庐断裂以西略浅,以东略深,大致反映了西侧相对隆起,东侧相对下凹的特征。与鲁西出露的泰山群变质岩磁性相当,推测该磁性体属华北克拉通太古代变质岩,揭示了下地壳华北克拉通物质连续延伸到苏北,尽管苏北地区上地壳属扬子克拉通。(3)分析航磁异常的空间变化特征,发现苏鲁地区不同波长磁异常的场源具有空间立交桥式结构特征。自上而下依次为:上部以北东向为主的中等波长磁异常场源,中间以北西向为主的中长波长磁异常场源,下面以北东向为主的长波长磁异常场源。这种“立交桥”式的空间磁性结构,可能为两克拉通碰撞和拆离的结果,反映了扬子与华北克拉通碰撞的动力学模式。利用航磁资料进行磁化强度或视磁化率填图,有效地圈定磁性岩体,划分磁性地层,突出地质构造单元界线,进而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区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地区,浅层有规律地断续分布有西北-东南向、东北-西南向排列的多条磁性岩带。对照苏鲁地区岩类分布,可见有侵入岩出露的地区,一般都与磁性填图中的弱磁性到较强磁性区相对应,侵入岩的分布方向与磁性填图分布特征基本一致。(a)华北板块与莱阳盆地的西北面相接处、淄博市以东南、潍坊市以南、沂源县以东、沂水县以北地区,出现西北-东南向走向串珠状异常,可能存在一些NW-SE走向隐伏断裂,该区磁性属于中等磁性;(b)北苏鲁拆离断层以北、郯庐断裂以东的莱阳盆地地区,存在的东北-西南向和东西向线性异常,这可能反映盆地边缘存在一些断裂,该区磁性属于中等磁性;(c)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出现西北-东南走向线性异常,这可能反映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分布结构,该区磁性属于高磁性,这里可能充填的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岩、太古一下元古代基底和中基性火山岩及高压变质岩,区内还不均匀分布着花岗岩;(d)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地区,出现南北走向线性异常,这可能反映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分布结构,该区磁性属于中等磁性,这里可能充填的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岩;(e)苏鲁高压构造片体地区,出现东北-西南走向线性异常,这可能反映北苏鲁高压构造片体分布结构,该区磁性属于低磁性;(f)沭阳盆地地区,出现西北-东南走向线性异常,该区磁性属于低磁性;磁性构造层底面是地球岩石圈上部磁性壳层的底界面。这一界面深度(居里温度面)以上的磁性壳层岩石具有磁性,其下岩石磁性迅速消失。针对研究区航磁异常具有分区特征,且浅源、深源磁场分布复杂的特点,应用组合磁异常的统计功率谱分析法计算磁性构造层底面深度。利用航磁数据,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磁性构造层底面深度,深度大概在18.5~27km范围内变化。研究区的磁性构造层底面的起伏趋势也表现出NE走向,表明在滤除浅源磁性体影响后,磁性构造层底面计算结果突出了深部热结构特征。研究区南部磁性构造层底面深度较浅(18.5~22km),尤其是苏北盆地,其居里点深度为18.5km。而在研究区北部,特别是胶南隆起,磁性构造层底面深度相对较深(24~27km)。诸城盆地地区磁性构造层底面深度约为23.5~25km,而胶辽附近深度为23.5~24km,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区深度分别为21~21.5km。这些结果显示,磁性构造层底面起伏趋势与软流圈起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陆—陆碰撞时,扬子板块深俯冲过程中,拽动相邻的中朝板块的一部分物质向下俯冲,引起上覆板块物质遭受俯冲剥蚀,导致不对称的双向俯冲。板块俯冲受阻后,板块滞留、下沉引起地幔扰动,而地幔流又在老的构造活动所造成的地壳薄弱带上涌,从而导致该区的磁性构造层底面上隆。使用场源定位分析的特殊函数和欧拉反褶积方法分别对于研究区重磁资料进行场源定位,通过对比分析获得了比较准确和直观的场源空间分布情况,寻找出研究区中可能会出现的几种特殊地质体,如接触体、板状体边缘、水平线源、点源等,分析研究区构造关系。(a)构造指数SI=-1的垂直密度接触体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华北板块地区深度约为5~10km处,以西北-东南向走向为主要,水平分布紧凑;北苏鲁拆离断层以北地区地下深度约为5~7km,以处东北-西南向走向主要,水平分布宽松;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5~7km处,以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等多个方向走向,空间几何形态分布复杂、纵横交错;苏鲁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5~7km处,以东北-西南向走向为主,水平分布紧凑;沭阳盆地深度约为5~7km处,以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走向为主,水平分布均匀。(b)构造指数SI=0的水平密度板状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华北板块地区深度约为10~15km处,以东北-西南向走向为主要,水平分布宽松;北苏鲁拆离断层以北地区地下深度约为5~7km,以处东北-西南向走向主要,水平分布宽松;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7~13处,以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等多个方向走向,空间几何形态分布复杂、纵横交错;苏鲁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5~7km处,以东北-西南向走向为主,水平分布紧凑;沭阳盆地深度约为5~7km处,以东北-西南向走向为主,水平分布均匀。(c)构造指数SI=1的水平密度圆柱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华北板块地区深度约为9~12km处,反映沉积盆地边缘深部地质构造;北苏鲁拆离断层以北地区地下深度约为9~15km,以西北-东南向走向为主;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12~16处,围绕郯庐大断裂带和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主要以南北向走向,这可能反映了郯庐大断裂带、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边缘深部地质构造;苏鲁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12~16km处,以东西向走向为主,反映了高压构造片体边缘构造;沭阳盆地深度约为10~13km处,以西北-东南向走向为主,围绕沭阳盆地边缘。(d)构造指数SI=2的密度球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华北板块地区深度约为18~20km处,以西北-东南向走向为主,反映华北板块在该区的深部构造;北苏鲁拆离断层以北地区地下深度约为13~16km,以东西向向走向为主,水平分布集中,反映了盆地边缘深部构造;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13~17km处,主要以东西向走向,这可能反映了超高压构造片体和边缘沉积盆地边缘深部构造;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地下深度约为18~20km处,围绕郯庐大断裂带和超高压构造片体,以东西向走向为主,这可能反映了郯庐大断裂带和超高压构造片体边缘深部地质构造。苏鲁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12~17km处,围绕郯庐大断裂带和高压构造片体,主要以南北向走向;沭阳盆地地区深度约为14~17km处,以东西向走向为主,沿沭阳盆地边缘。(e)构造指数SI=0的垂直磁性接触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华北板块地区深度约为5~10km处,以西北-东南向走向为主,水平分布紧凑;苏鲁拆离断层以北地区地下深度约为4~7km,以东北-西南向和东西向走向为主;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4~7km处,沿郯庐大断裂带和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边缘,主要呈现东北-西南向走向,空间几何形态复杂、纵横交错;苏鲁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12~17km处,以南北向偏东北-西南向为主;沭阳盆地地区深度约为5~7km处,沿郯庐大断裂带和沭阳盆地边缘,以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等走向交错。(f)构造指数SI=1的水平磁性板状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华北板块地区深度约为7~13km处,以西北-东南向为主,水平分布集中;苏鲁拆离断层以北地区地下深度约为10~12km km,以东北-西南向和东西向走向为主;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9~12km处,以东北-西南向走向为主,反映了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水平磁性板状体分布特征;南苏鲁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5~10km处,以东北-西南向为主,水平分布紧凑;鲁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7~12km处,沿郯庐大断裂带和苏鲁高压构造片体边缘;沭阳盆地地区深度约为17~21km处,沿郯庐大断裂带和沭阳盆地边缘,以东北-西南向、东西向走向为主。(f)构造指数SI=2.0的磁性水平柱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华北板块地区深度约为2~6km处,沿华北板块边缘和郯庐大断裂带,磁性水平柱体分布比较集中;北苏鲁拆离断层以北地区地下深度约为2~4km,沿沉积盆地边缘和郯庐大断裂带边缘附近,磁性水平柱体分布比较松散;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2~6km处,沿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和郯庐大断裂带边缘,分布集中;沭阳盆地地区深度约为3~5km处,沿郯庐大断裂带和沭阳盆地边缘,分布比较集中(h)构造指数SI=3.0的磁性球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华北板块地区深度约为2~6km处,沿华北板块边缘和郯庐大断裂带,分布比较集中;北苏鲁拆离断层以北地区地下深度约为2~4km,沿沉积盆地边缘和北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边缘,分布比较松散;苏鲁超高压构造片体深度约为2~6km处,沿苏鲁高压构造片体边缘,磁性球体分布比较集中;沭阳盆地地区没有明显特征;为了详细了解研究区地下结构分布,结合地表出露地震、地震反射、大地电磁、CCSD岩石物性资料,对研究区重磁资料以剖面反演结果详细描述研究区密度、磁性空间分布特征。穿过泊里到诸城(南苏鲁超高压地区)和CCSD主孔(北苏鲁超高压地区)的两条地震反射剖面分别长约44km和139.5km。参考地震反射数据的分析结果,上地壳至上中地壳结构在我们模型中厚度小于15km,反演模型曲线很好地拟合了观测曲线,模型包含有由沉淀层、花岗岩、各种片麻岩、榴辉岩和蛇纹石化橄榄岩等以透镜体、块体、地层形式组成的上地壳-上中地壳;蛇纹石化弧前地幔位于中下地壳。它们的密度从2.50到3.45gcm-3(上地幔)范围变化,磁化强度从0到4.55A/m范围变化。结合地质背景对模型进行解释分析,推测苏鲁地区深部地壳处可能存在蛇纹石化弧前地幔,为理解大别-苏鲁地区的超高压变质过程提供新的参考见解。

苏岩[7]2011年在《多元分布拟合优度检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探讨多元概率分布的构造理论与多元概率分布拟合优度的各种检验方法,指出拟合优度检验在多元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基于单位球的多元概率分布拟合优度检验的独特的理论意义,探讨回归模型有效性检验的研究路径,强调小样本理论与大样本理论在统计模型检验中的综合应用.

戴家佳, 苏岩, 杨爱军, 杨振海[8]2008年在《中心相似分布的参数估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了中心相似多元分布统计分析模型,多元正态分布是其特例.研究了该模型中未知参数的矩估计问题,并证明了这些估计的大样本性质.

肖存英[9]2009年在《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近空间大气是指20-120km的大气,是地球中高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临近空间大气存在着与太阳活动影响的日-地关系和低层气象变化相关的复杂耦合作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对航天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临近空间大气特性和内在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在近几年,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临近空间大气的探测与研究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选题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前沿研究,对临近空间大气进行了若干特性的分析及模式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1)利用NCAR的二维物理模式(SOCRATES)模拟研究了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和风场的气候变化特征,将模拟结果与中频雷达风场观测结果和TIMED/SABER卫星温度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相互吻合。采用资料分析和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武汉和日本中频雷达资料和SOCRATES模式,分析了中间层和低热层(MLT)大气的风场结构特性,首次利用模式模拟结果解释了北纬30oN中频雷达风场的季节变化特征,揭示了大气重力波在MLT大气结构中的重要性。(2)利用新的COSMIC GPS无线电掩星观测温度数据计算了大气重力波的位能,分析得到了低平流层大气重力波活动的全球分布特征,揭示了重力波波源和背景风场的影响,以及大气行星波的调制作用。(3)利用TIMED/SABER的温度数据,通过仿真模拟实验首次定量地分析了由于数据地方时覆盖不全造成的信号混淆对提取大气定常行星波的影响,并首次获得了20-135km全球大气定常行星波的活动特征,尤其是100-135km低热层大气行星波活动特征,发现在上中间层及低热层存在较强的大气行星波活动,分析结果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4)利用ERA-40再分析风场资料,分析了中国上空平流层准零风层的特点及其随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特征。结果指出,准零风层一般处于18~25km高度范围内,零风线所在的高度随时间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稍有变化。根据准零风层随纬度的变化特征,中国上空可以分成叁个区域:低纬地区(5oN~20oN),中低纬过渡区域(20oN~32.5oN)、中高纬地区(32.5oN~55oN)。(5)分析和比较了利用卫星温度资料计算水平风场的方法,包括地转风、梯度风和平衡风的计算方法。以DAAC提供的MLS/UARS 1992年12月份的大气温度数据为例,计算了20-55km高度范围的地转风、梯度风和平衡风,并与ERA-40再分析风场资料作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计算出的风场与再分析资料的特征和规律基本一致,由此表明,利用卫星温度观测资料通过理论公式进行数值计算是获取高空风特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弥补20-60km直接观测资料少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此外,利用平衡风场的计算结果,文中首次定量的计算了平衡方程中各项的大小和比值,分析了各项的贡献和相对重要性。(6)利用COSMIC资料分析得到了2007/2008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期间10-60km大气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上平流层和下中间层大气(USLM)在SSW过程中西风减弱或反转、温度降低的特性,并通过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从动力学方面对大气的变化特性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 2007/2008年SSW的发生可能是由底部超过某个临界值的行星波向上传播,与平流层与中间层的平均流相互作用引起的。此外,文中还通过热力学方程和连续性方程计算和分析了剩余环流在SSW期间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剩余环流在SSW期间环流圈的方向会发生反转。(7)利用TIMED/SABER 7年的观测数据建立了临近空间20-90km的大气月平均气候模式,参量包括:温度、压强、密度和水平风场。之后,利用该气候模式分析了北京、武汉、拉萨和海南临近空间大气环境的变化特性,并尝试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建立中层大气气候模式中的应用,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叁层的BPNN神经网络模型,反映了2007年2月份20-70km高度范围内的月平均温度结构特性,可为将来临近空间大气的建模工作提供参考。

杨宇亮[10]2014年在《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现有村落研究缺乏复杂地理环境中的大尺度、多民族比较的现状,论文从文化景观的视角研究滇西北的村落,主要内容包括村落文化景观的基本内涵、构成因子、在不同环境中的典型案例、基于GIS的全样本分析、在空间分布与时间进程中的基本规律。村落文化景观的概念凸显了自然环境与人为力量之间的持续平衡关系,有助于弥合地理、规划、建筑、人文科学在村落研究中尚显薄弱的交叉领域,具备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向度。论文以自然村为研究对象,以滇西北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个地州为研究范围,根据自然地理边界划将研究区分为独龙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元江五大流域,基于人类学视野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历时叁年半,遍及五大流域的百余个村落,其中26个村落的调研工作非常深入,完成调查访谈数十次,建筑测绘11套。论文以所获得的丰富信息为基础,采用城乡规划、建筑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并将空间信息技术作为多学科研究的技术支撑。在“以村落为对象、以行政为边界、以流域为主线、以民族为辅线”的研究思路下,从村落文化景观的概念切入,通过产业为“生”、聚落为“住”、宗教为“信”的途径,将村落的地理环境、主要产业、物理空间与民居、宗教信仰等要素进行大尺度的共时性比较,以注重典型性的个案研究结合基于GIS的全体样本宏观研究的方法,系统探讨了村落文化景观在“共时状态”中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历时状态”中的演进规律。论文主要结论如下:村落文化景观是村落研究的重要范畴。滇西北的村落文化景观受到藏彝走廊与汉族走廊的双重影响,其空间分布与流域特征显着相关并有突出分异性。产业是最能反映“人—地”关系的范畴;聚落是“人—人”关系的集中体现;其产生过程既受到产业的制约,又受到文化交流与民族特征的影响;宗教是“人—神”关系的现实投影,可以在不同尺度的村落空间中发挥影响力。产业、聚落、宗教叁者的空间分布是一种总体对应、局部微差的复杂渐变规律。就时间特征而言,基于限定与选择的“人—地”关系构成了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机制,此过程可以概括为平衡回归模型。

参考文献:

[1]. 垂直密度表示与中心相似分布[D]. 冯熙.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2]. 多元拟合优度检验与复发事件数据统计分析[D]. 戴家佳. 北京工业大学. 2009

[3]. 垂直密度表示研究及其应用进展[J]. 苏岩. 保定学院学报. 2010

[4]. 垂直密度表示及其应用[J]. 杨振海, 程维虎. 应用概率统计. 2006

[5]. 基于二维高阶HMM的彩色滤波阵列插值研究[D]. 王国刚. 南京邮电大学. 2016

[6].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区域重磁场特征与地壳构造格架研究[D]. 邱宁. 中国地质大学. 2010

[7]. 多元分布拟合优度检验研究进展[J]. 苏岩. 保定学院学报. 2011

[8]. 中心相似分布的参数估计[J]. 戴家佳, 苏岩, 杨爱军, 杨振海. 应用数学学报. 2008

[9]. 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特性研究[D]. 肖存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9

[10]. 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研究[D]. 杨宇亮. 清华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垂直密度表示与中心相似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