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与审计本质再认识的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本质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职业固有的表象特质是审计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审计学科独立存在而不被“会计检查”所取代的基础。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法律的规定,审计的对象是法人单位或者经济组织;审计的客体是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终归不应离开基本的手段:检查财务会计数据和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数据,也就是过去通常所说的查账;审计的职业道德简言之是依法、独立、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的职能作用可以有多种概括,但总体上说是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一种外部监督。
在这些固有的表象特质中,审计的职能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深入,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在理论上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创新。
在2007年底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结束时,时任副审计长刘家义的总结讲话中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揭开了新一轮对审计职能作用的探索和创新。2008年3月中国审计学会召开五届三次理事会及理事论坛,刘家义作为新任审计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对中国审计科研作出全面总结、对今后一个时期审计研究的方向作出指示的同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审计工作要发挥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理论,把新中国25年审计工作实践对于审计本质的再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当我们思考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的时候,不能不关注构成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细胞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正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对象的国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广泛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控制制度、控制方法、控制技术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领域出现计算机犯罪和舞弊,传统的审计职业就连履行最基本的外部监督职责也力不从心,深深感到要完成审计法确定的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任务,需要科技创新。于是,时任审计长李金华高瞻远瞩地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他亲自倡导了以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审计领域科技革命,又策划组织建设了审计信息化系统——金审工程。
从1998年底提出建设审计信息化系统到2005年底金审工程一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审计署经过7年时间精密谋划打造,把近2亿元的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投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监督的能力,并通过对地方审计机关的辐射带动,促使审计职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平台化的思路搭建的“金审平台”,成为审计应用系统的基础,在其上构建的审计管理系统(OA)成为领导决策支持、公文流转办理、审计业务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关事务处理等日常工作的协同平台,审计人员摆脱了手工作业方式。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使众多地方审计机关受益,创新应用的“一拖N”部署模式则使包括西藏在内的边远地区审计机关迅速跨进当地信息化的前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软件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以其优异的功能和先进的架构,满足了现场审计作业、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的需求,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审计人员审计实施不可少的计算机软件。
近年来,基于AO开发的审计方法陆续形成体系,基于AO总结的计算机专家经验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熟练掌握AO正在成为事实上的审计职业准入标准。在一期建设中仅处于试点地位的联网审计成效显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并取得优异成果,借助公共通讯线路或者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审计机关开始陆续与本级财政一级预算部门、重点被审计单位建立了网络连接,联网审计的前景令人瞩目。给审计职业带来根本改变的是人的思维模式的进步和知识构成的更新,从审计人员的审计资格,到领导干部的指挥资格,再到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署领导每一次警示对象的嬗变都转化成更大面积人群认识的飞跃。审计机关启动了大规模的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培训,全员培训给予审计人员不可或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审计中级培养了一批新型的审计业务骨干,全新的技能提升了审计职业的履责能力。审计职业不再是“一个算盘一支笔,凭证堆里不见人”的呆板形象,代之而来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精锐之师”。
回顾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的实践和二期工程的设计,林林总总但始终围绕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断前进,这个方向就是审计署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邀请国内电子政务界著名的专家协助进行咨询论证所确立的审计信息化总体目标:建设一个能够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的、能够保障审计人员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从而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法定监督职责。从今天的视角观察不难发现审计信息化的目标与审计本质再认识的重合。
通常认为,审计的职能作用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查错纠弊、预警预防、威慑违法、评价揭示、促进完善,免疫系统功能是结合中国国情对审计职能作用的现实性概括。中国审计要发挥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审计信息化目标的渐次实现是免疫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首先,信息化的审计真正实现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目前审计人员不仅仅采集财务数据而且采集业务数据,实现了从“盲人摸象”到把握总体的转变;不仅仅检查内部数据而且结合关联外部数据,实现了从孤立判断到综合审视的转变,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维方式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
其次,实现了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局部零散的数据往往只能表示现象难以揭示规律,只有对大量动态数据的占有,才能发现数据与经济现象的相关性,与人体免疫系统要不断地判断修正阀值才能准确作出反应的机理相类似,信息化的审计对数据的解析能力令传统审计无与匹敌。
再次,信息化的审计实现了审计方法的标准化。基于计算机的可执行程序,传统的审计方法只要能够实现标准化,就可以做成审计模型,资深审计师凭单笔查账的经验可以以运行程序的方法实现成批筛选,提高审计的效率。如同免疫系统的防御传染功能能够发现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一样,不同行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开发应用,会尽可能地发现进而清除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错弊。
最后,信息系统审计是具有广阔前景和高技术含量的新的审计领域,它所针对的是信息化条件下被审计单位产生错弊的新型根源以及危害社会经济安全的新型基础,传统审计从来未曾面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如同强化被审计单位的肌体,会有效地维护其应有的自我稳定功能和监视功能,消灭“衰老细胞”、“突变细胞”。有理由相信,通过对审计本质的再认识,对审计信息化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呈现新的螺旋式上升。
在即将大规模实施的金审工程二期设计方案中,还有两项助力于免疫系统作用发挥的关键性项目,一是联网审计,二是审计数据规划。
所谓联网审计是与现场审计相对而言,它是审计机关对经常需要进行审计,且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单位实施的以“预算跟踪+联网核查”为主要特点的新的审计方式。联网审计聚焦于重点被审计单位,通过大幅度提高审计检查的频度,关注重要行业和单位的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的影响。金审二期构划建设预算执行、社保资金、税收征管、海关、会计结算中心等若干联网审计系统,虽然业务需求多样、审计方法各异,但都要能够在不干扰生产系统、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亚实时采集,对所采集数据及时进行过滤筛选,发现疑点,给出预警,并且与审计软件密切衔接,总结累积自动审计经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联网审计的着眼点不是获取审计资料方式的变化,而是以远程审计的手段,实现一定意义上的事中审计、动态审计,而这正是免疫系统必须具备的审计方式。
所谓审计数据规划是对审计工作所需数据获取、存储、积累、共享、再利用的规则,它以同类审计行业的在审计项目执行中取得和形成的基础数据作为信息资源,依据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交换目录体系和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制。编制数据规划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审计对于数据分析挖掘的应用需求,为不同审计机关之间、不同审计项目之间、不同审计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供可用的资源支持,使得同一被审计单位不同年度的数据可以纵向对比,同类被审计单位的年度数据可以横向对比。审计数据规划服从于国家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既能以传统审计方式或者联网审计方式采集获取,又能通过政务部门之间的交换体系采集获取。由此可见,依照数据规划占有的数据是审计机关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当前审计署已经组织编制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地方税收、地方财政、社会保险、商业银行、外资、企业等审计行业的数据规划,一些审计机关开始试按数据规划采集、分析、积累数据。社会保险、商业银行的若干审计项目由于按照数据规划在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数据,通过分析挖掘,发现了诸如涉及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等纵深层面的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可以预计,通过若干年的数据积累,此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标签: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