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培训的整合_研究生论文

论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培训的整合_研究生论文

论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课程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即科研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研究生?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1] 我国学者袁祖望也秉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研究生学习的本质就是“研究”,“离开了研究,还算什么研究生?”[2] 美国学者克拉克更是精辟地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3]

可以看出,中外专家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表述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活动基础之上的教育。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质量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虽然取决于“输入——培养——输出”全过程,但关键在培养阶段。应该说,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等,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研究生在读期间,一般既有课程学习,也要做学位论文,部分学生还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由于学位论文研究周期偏长,通过学位论文研究这样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无论是强是弱,都已成既成事实,不会再有时间培养,所以要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一方面需要让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而得到训练,但另一方面将科研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也不可或缺,毕竟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研究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应探索与设计一种既能满足研究生知识学习需求,又能有效提高其科研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使研究生在课程教学阶段就接受科学系统的科研训练。这是一条有效便捷的可行之路,也是当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二、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陈旧,与本科内容重复,研究性和前沿性不够,教师授课的方式仍然以灌输式为主。也就是说,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本科化”倾向。

首先,课程内容的“本科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阶段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大量重复,这一现象对于那些本硕就读于同一学校的硕士生来说尤为明显。二是硕士阶段课程内容在深度、难度上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据调查,从总体上看,有56.2%的硕士生认为其所学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没有多大差距,而很少有学生反映所学课程较难或很难。三是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有超过一半的硕士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中的前沿性知识比重过低,相当大比例的博士生也持相同看法[4]。应该说,大量陈旧、重复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的狭窄,研究视野的局限,从而妨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其次,课堂教学的“本科化”。我国现行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授课往往过分讲究完整,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致使学生被动听讲,参与较少。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有的教师把课程教学全部安排给学生来讲,而教师本人投入到课程教学上的精力非常有限,对学生疏于引导、点拨、释疑和把关。应该说,以上两种课程教学模式都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都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既然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科研训练服务,那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就应该有不同于本科生的要求。美国学者在谈及本科生科研时指出,“重要的是研究成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并不想让学生参与不同的课程或暑期科研计划。我们希望他们通过正规的课程学习获取研究经验。”[5] 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研究生教育。

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采取科研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将类似于科研的经验融入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前沿性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指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前沿具有理论性和导向性,因为它关系到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它的发展往往能将学科导入一个新的层面,甚至是新的发展阶段。前沿也是最具学术活力的地方,往往会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学术热点问题。研究要有所创新,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对学术前沿信息、动态与趋势的敏感,从而保障在进行选题和选择文献资料时能够至少不落伍,同时也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

根据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人类已有或已确定的知识,而是带有研究性、未确定性的课题或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甚至研究生教育中一些课程本身就是以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的,其所涉及的各个专题本身往往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经过研究性、探索性的教学,师生共同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说,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引向科研前沿,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成果的大小。如果在研究生教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重复本科教学的内容,不把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当成一种学习方式引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那就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学比较注重前沿知识的把握。例如,在英国,大多数研究生课程并不指定教材,原则上也不发放教材。但是,教师提供若干本参考教材和与课程相关论文的索引给学生,同时提供相应的大纲性的资料和一定量的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影响的或有争议的论文给学生,教师的授课一般不是按照一本书的章节进行而是根据内容去组织讲义和授课。因此,学生不得不阅读多本教材并同时跟踪与课程相关的比较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6]。英国的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最关键和重要的是,教师应不断更新课程知识,因为教师倘若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现成的知识和原理,势必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科的前沿和最新成果,也无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要善于把当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及整理,介绍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以及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2.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

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论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方法论的优劣,能够直接决定一项科学研究的质量。所以,研究生课程教学,除了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还要坚持把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作为首要的方面。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对研究生方法论的训练不够重视,研究生对论文规范,如论文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的规范的掌握还不是很到位,论文选题也不够科学,题目大、内容空的学位论文比比皆是。

在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开设研究方法课,向研究生介绍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他们接受研究方法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有了这种训练,研究生才能为以后承担科研任务做更好的准备,其后的学位论文质量也才会有保证。

在研究方法课的学习过程中,必要的训练应该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得出结论、什么是合理借鉴与引用、什么是技术不当构成抄袭剽窃,等等。这些都是真正的学术研究所遵循的一般路径与基本规范。既然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新,其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就应该以保证创新为基础。在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选题要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并说明自己的成果与已有成果之间的关系。对于此问题,要了解别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现在正在做着什么工作;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其关键在哪里;已经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是否可靠;有什么经验与教训;别人使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有的研究揭示出什么样的事实和现象,与原有的理论有无矛盾,别人是如何解释的,解释得是否合理,等等。总之,只有在全面深入阅读和学习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也因此才可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第二,必须如实、详细说明自己的数据是如何收集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整个研究过程应该公开。在此方面,英国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英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特别重视对研究生的研究方法的教学与训练。研究方法或研究设计是英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占到整个论文的20%左右。在研究方法这一部分通常包括的内容有:研究设计、研究背景、样本选择、工具使用、数据来源和研究步骤等。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写作,必须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研究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数据的[7]。相对而言,我国的论文则更注重对结论的讨论和分析,相当多的论文缺乏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应用的内容。

在研究方法课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为使枯燥的研究方法变得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实例阐述抽象的研究方法,结合教师自己或其他学者的学术实践进行具体剖析解说,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味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程序、方法、技巧与规范。此外,一定要布置学生完成一个课程小论文,可以围绕一个新问题、新假设或对于老问题的新探究来展开,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述问题和假设,如何收集证据,如何回答问题和检验假设,如何引用文献等。

3.研究性学习

从现代课程论角度看,课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合作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程的创生和开发中,原先的“制度课程”中的物质性或文本化的东西,如教材之类,绝非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只是提供给师生选择使用的材料。由此,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内在超越性和不确定性,其结果是知识真正为个人所理解,真正成为个人经验和个人知识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通过呆读死记占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时,“教”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才能真正从“教”中有所“学”。

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具有研究性的、探索性的或未确定性的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整个工作自始至终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部分实现了研究者的身份。具体而言,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按照本门学科的要求,讲清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思路和重点,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动态等;其后,教师向学生发放学习提纲,提纲包括学科的基本框架或教师拟订的有研究价值的参考性选题,以及本学科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检验学生是否阅读以及阅读的理解程度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研讨。也即是说,在授课的基础上,学生每人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课下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在课堂上作演讲陈述,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予以评点。

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主,具有深刻性、体验性、研究性和主动性;第二,由于要求学生作课堂演讲或参与讨论问题,学生为作一次认真的发言,必须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这也就培养了他们快速查阅和领悟文献资料的能力;第三,它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人类知识的过程,是与知识的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它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观念,鼓励学生探索、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实质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比学生读得更多、更广,钻研得更深、更透,要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等方面训练有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课程和教学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环节。没有科研的课程学习是缺乏活力的学习,最多不过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已。尤其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而言,在规模迅速膨胀的形势下,如果我们片面强调课程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科研训练,那么研究生教育势必是徒有虚名的。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本人的科研能力相当重要。如果教师不进行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缺乏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就谈不上用自己的研究经历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也难以培养他们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及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而如何保障和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发展研究生教育不能回避的另外一个严峻课题。

标签:;  ;  ;  ;  ;  ;  ;  

论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培训的整合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