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对策_钢铁工业论文

入世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钢铁工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8-3758(2004)01-0021-06

中图分类号:F407.3文献标识码:A

世界贸易组织(WTO),简称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行。它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截至1999年10月底,该组织共有成员国134个,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定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与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持续发展的目的,最优运用世界资源,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国家各自需要的方式,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通过互惠互利安排,导致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大量减少和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的取消[1,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经济正在面临一场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中国钢铁工业必然要经受这一形势变化的冲击,因此,研究WTO的相关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对我国钢铁工业进行战略调整,是保证中国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必需。

一、加入WTO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

1.加入WTO后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

中国加入WTO后,将对我国钢铁企业市场竞争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3]。

(1)关税减让的影响

加入WTO以后,在2005年以前中国冶金产品的进口平均关税税率(算术平均值)将从目前的10.58%降为8.07%,原则上每年平均减让0.5个百分点。关税减让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总的来说不是很大。因为1992—1998年期间,中国钢铁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已从初期的20%左右降低到目前的10.58%,年关税降低率达到1.27%,远大于加入WTO后的0.5%的速度。但对部分产品影响却很大:附加值较高的钢材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快,市场发展潜力大,如不锈钢板材、不锈钢棒材、型材以及冷轧型材、冷轧硅钢等,而这些产品恰恰是我们这些年来投巨资进行结构调整的重点品种,虽然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但从质到量均未达到与国外大公司相抗衡的程度,仍难以应付国外此类产品的冲击。

(2)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影响

加入WTO后将取消钢铁产品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原则上取消各种进口限制和出口补贴(对WTO成员国);2005年以前全面取消钢铁产品的核定经营和指定经营,开放冶金产品与原材料进出口市场,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均可从事钢铁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非关税壁垒取消后,钢铁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根据近几年国内外市场竞争情况和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我国曾制定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主要措施有:限量登记、指定经营、以产顶进、出口退税、优惠贷款等。入世后,按WTO的规则,这些措施都要予以修改或取消,政府以行政手段控制进口的方法难度增大。

(3)加入WTO对中国钢铁工业的有利影响

加入WTO,在履行义务的同时,我们也将逐步享有相应的权利。首先,加入WTO对我国钢材出口十分有利。我国1995年至1999年每年出口钢材360万t至600万t,至2000年达621万t,仅占全世界总贸易1.8亿t的2%至3%。加入WTO后我国将无条件享受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享受关税减让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带来的好处,这样,我们将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尤其是印度、新加坡那些高进口关税钢铁市场。其次,从长远来看,加入WTO之后在强大的国际竞争冲击下,可以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在质量和竞争力方面加速向钢铁强国方向前进。再次,加入WTO后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减弱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这样无疑会促进我国钢铁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入WTO可以使我们充分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我国钢铁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

2.加入WTO后,将使中国钢铁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中[4,5]

(1)国内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钢铁企业将更快地走出国门,这也意味着国外企业也将更快进军中国市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2000年我国共消费钢材14121万t,是世界钢材消费量最多的国家;而且中国人均消费钢材量很低,需求尚未达到饱和,需求数量仍会增长;2001年全世界钢铁生产能力约为10亿t,比实际市场需求过剩30%,生产总量过剩。占世界钢材总消费量1/6的中国市场,将成为世界钢材企业的必争之地。

(2)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近几年世界经济环境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全球经济处于疲软时期。美国经济滑坡,特别是9·11事件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美、日、欧三大经济实体同时陷入低潮。世界生产能力过剩,钢铁价格不振,各国均把出口看做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重要出路,低于成本的跨国倾销产品更为频繁,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反倾销案件增多:1998年出现了钢铁反倾销案的高峰。过去4~5年来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曾对钢材的进口进行限制,其中美国反倾销行为最多。

钢铁工业出现世界性的结构调整,钢铁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组和兼并。公司的重组兼并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为了重新规划联盟集团的发展战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拓展市场。其结果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市场面对的将是重量级竞争对手的冲击。

(3)竞争内涵变化[6]

进入新世纪,世界进入了一个信息化、高速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钢铁行业产品竞争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价格、成本、产品质量、服务过程为主要竞争要素,并向更深层次发展。

成本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降低成本已经成为钢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了降低成本,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最佳配置,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已经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质量竞争。美国、欧共体、日本三大产钢经济主体在钢产量超过1亿t以上时,都纷纷“转向”,即限定普通钢的生产量,转而抓产品质量,从而增加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能力;同时提高钢铁产品的科技含量,即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销售服务。策略大师麦可·波特曾说过:强有力竞争优势将来自于传统上的各种特色,包括独特的产品……优越的产品知识,坚强的个人服务及客户关系良好的销售服务系统也日益成为产品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21世纪的中国钢铁业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切使得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显得尤为紧迫。

二、加入WTO后,我国钢铁工业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7~9]

我国钢铁工业在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入世使其处在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中,一大批中小钢铁企业甚至大型钢铁企业受到巨大冲击,惟一的出路是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战略结构调整,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1.产品结构调整

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产品的结构却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市场需求很大的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另一方面,许多长线产品却出现了过剩。此外,钢材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应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1)加快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高附加值产品

“九五”期间,国家就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一些骨干大企业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板管比在钢材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没有大的增长。2000年,钢材产品的板管比在1999年39.23%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61个百分点达到41.84%,而同期消费板管比也在上年43.5%的基础上增加2.28个百分点达到45.78%;到2001年,国家确定的9种关键钢材品种立足国内生产的目标完成了87.6%,但是仍然有12.4%的品种只能依赖进口。以上说明,我国的板管产品产量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生产能力不足、市场紧缺,进口量最大的板管产品主要集中在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和热轧薄板上面。这些产品也都是高附加值、高技术难度的产品,因此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也应该放在这些产品上。

(2)提高普通钢材的产品质量

近几年,由于钢材产量的不断提高,一些主要的长线产品在总量上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发展上主要是转移到提高产品的质量上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表1是我国四家最大的钢铁公司2000年的钢材产品质量结构,优质钢材的平均比例为49.4%。从这四大钢厂的统计数字中可以反映出整个行业的产品中优质钢所占的比率还不高,产品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产品的钢质纯净度很低,其中有害气体和杂质含量偏高,均匀性、稳定性较差,成材表面和成品包装质量低;另一方面,生产所执行的标准相对较低,按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钢材只占36%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工艺技术装备落后造成的;另一方面与国家对钢铁行业的产品标准要求相对较低,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也有直接的关系[10]。

表1 我国钢材产品质量

目前,国内下游产业对钢铁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满足建筑、高速铁路建设、造船、压力容器制造、油田输油管线、桥梁建设、家电制造等对普通钢材质量的要求,主要应抓好无缝钢管、中厚板、重轨、小型材和线材、合金钢钢材等的产品质量问题。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按照用户的需求开发适用的产品。钢铁工业应立足现有的技术装备,通过设备的改造和生产流程的整合优化,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使达到产品先进实物质量标准的钢材产量大幅度提高。

2.工艺技术装备结构调整

工艺与技术装备结构的调整是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大量落后工艺设备的存在是造成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必须尽快调整钢铁工业的工艺技术结构,把落后的设备淘汰掉。不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设备也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难以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大力推广和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实现设备连续化、自动化、大型化,从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结构水平不高,导致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较低的位置。工艺与技术装备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淘汰部分落后工艺与设备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落后工艺设备已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大量落后工艺设备的存在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①淘汰1000万t多火成材型线材轧机。我国各类小型材轧机的生产能力约4300多万t,其中连续式(含半连续式轧机)只有52套,生产能力约1400多万t。其余均为多火成材的横列式轧机。近期,重点对现有大中型企业中的小型和线材轧机进行更新改造,建设25套左右连续和半连续小型轧机(高速成材轧机),以取代落后的横列式或复二重式小型材和成材轧机,形成生产能力约800万t。

②对落后工艺的淘汰与调整。在高炉炼铁方面,在我国许多省份建起的小高炉,甚至是微型高炉的炼铁能力已远远落后,且环境污染严重,尤以山西、河北等地最为严重,必须予以关闭。在炼钢工艺方面,目前平炉炼钢已基本淘汰,要增加大转炉钢所占的份额,进一步加强转炉炼钢生产能力,加快淘汰小转炉、小电炉。对轧钢工艺进行调整,彻底关闭一批落后的轧机,对现有的部分轧机进行现代化改造。

总之当前应重点推广球团烧结、干熄焦、高炉顶压压差发电(TRT)及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等先进技术,采用高炉富氧喷煤,高效连铸一火成材及冶金过程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和消耗。

(2)充分发挥现有大型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能力

拥有大型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进入21世纪,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流,是缩短流程,减少工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当前要进一步发展以连铸为中心,带动整个生产流程的现代化,继续提高连铸比。对高炉进行现代化改造,扩大高炉容积,充分发挥高炉炼铁能力,扩大转炉容积,发挥炼钢生产能力。新一代大型联合企业的工艺流程将是传统连铸和薄板坯连铸连压共存,为充分发挥现有大型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能力,炼钢前工序将是传统的高炉与直接还原、熔炉还原并存的局面,炼钢后工序是传统工艺与薄板坯连铸二者并存。

(3)新建部分国内短缺品种生产线能力

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集中精力发展目前进口数量较大的关键钢材品种,通过完善工艺、提高钢质,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发展高质量冷压薄板,特别是解决冷压薄板延伸产品(如镀锌板、镀锡板、硅钢片等)生产所需的高质量的原料,目前这些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产品也是国产钢材中缺口最大、进口最多的品种。

(4)推动冶金设备国产化

目前,我国冶金设备大都从国外进口,国产化程度低,为节约投资推进钢铁工业发展,应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推动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

扶持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①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促进冶金等技术产业化、国产化。积极跟踪钢铁工业的前沿技术,加大开发洁净钢生产技术的力度,积极研究高精度轧制,钢铁深加工及热轧薄规格带钢生产技术,热轧带钢直接镀锌技术,冷轧硅钢片生产技术。对我国在金属制品方面的薄弱环节,如高强度高寿命预张拉钢丝绳、高质量冷弯型钢等新品种都必须以国产品种代替进口产品。同时要结合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施再开发、完善,提高技术水平。

②要集中力量从机制和体系上抓好技术创新,要把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设和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技术中心在超前开发、技术储备、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先导作用。要对标准、规范的修改工作作出统一的规划,引导和促进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通过不断改进大型冶金设备技术水平增强国产化程度。

③国家应给予资金支持。为推动冶金装备国产化,降低投资,提高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大型冶金装备国产化工作。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国家每年应按比率增加科技拨款。当前国家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建设项目主要有冷热连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和高效连铸机关键设备的研究等。

3.组织结构调整

对比钢铁强国,我国钢铁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等方面。尽管我国已建设了像宝钢这样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能够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市场走向,这与我国钢铁生产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快企业联合的步伐,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成为组织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1)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2000年,钢铁行业中具备炼钢能力的企业290家,其中年产量在50万t到100万t的企业12家;年产量在100万t到500万t的企业42家。年产钢在500万t以上的只有宝钢、鞍钢、首钢和武钢。2001年,这四家特大型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28.74%。这表明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还是很低的。与世界上的其他钢铁强国相比较,规模经济的效应不明显。而当前世界上钢铁强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过剩,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又对我国钢铁企业的产品造成很大的冲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他钢铁强国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当产量达到一定程度转入产品结构调整时期之后,也都必然伴随着企业的合并、重组,组成大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这已经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2)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企业集团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钢铁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计划经济的色彩十分浓厚。钢铁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由国家制定生产计划,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只是按照国家的计划组织生产。企业内部的人事、工资等制度也都由国家进行统一安排和制定。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吃大锅饭”造成的企业人浮于事、人员过于臃肿、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弊病显露无遗。钢铁行业的企业经营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政府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归国有,经营决策权由企业所有的模式。企业应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钢铁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许多企业都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了改制,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企业集团。在改组以后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经理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治理结构的优势。其次,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再次,加快推行股份制改造工作,促成有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上市。目前,宝钢、鞍钢、首钢、武钢、邯钢、重钢等一批大中型企业都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工作,其企业下属的公司已经上市。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钢铁企业在沪、深两地股市上市企业已达50家,共募集资金约450亿元(上市募集355亿元,扩股约1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钢铁工业的建设。今后钢铁工业要继续扩大融资的渠道,扩大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支持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

4.布局调整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向也不同。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国冶金工业布局正处于从资源型向资源市场型转变的过渡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规划的指导作用,搞好布局调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比较匮乏,部分钢铁工业所赖以发展的原料还需从国外进口,这种原料来源的战略性转移,也致使我国钢铁工业必须进行布局调整。应以近期从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地区调整为重点。

随着我国铁矿石来源渠道的变化,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改变,因此,靠近沿海、运输条件好的企业就会因获得原料优势,从而也获得成本优势。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钢材需求旺盛,具有进口使用铁矿石的便利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钢铁工业的发展应逐步向利用进口矿条件好的这一地区发展。这一地区主要搞好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的建设,集中精力解决铁、钢、材各工序环节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问题,宝钢应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我国最大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

中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较快,钢材市场容量较大,中部地区靠近长江水道,运输方便,南部沿海地区有利用进口矿的良好条件,有利于产品运输和销售成本下降,也有利于能源采购运输成本的下降。

华北地区突出问题是钢材品种结构不合理,长材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板带材的生产能力不足,铁矿石资源、水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华北地区钢铁工业的发展要严格控制总量,压缩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小钢铁厂,加快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首钢要根据北京市的发展,考虑搬迁问题,天津钢铁工业也要考虑压缩问题。

西部地区冶金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基本可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以利用本地资源为主,产品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主。东北地区钢材总的生产能力略大于需求,供需基本平衡,在建和计划拟建的重大项目完成后,冶金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铁矿石、辅助材料)基本可以立足本地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企业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环保欠账较多,能源消耗高,钢铁企业的专业分工不明确,缺少各自的拳头产品。因此,东北地区的冶金工业发展应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逐步推动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为核心的企业联合、重组,同时,加大污染的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搞好环境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

5.加快实施钢铁工业走出去战略

(1)设海外原料基地,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我国钢铁工业近20年来之所以取得迅速发展,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以铁矿石为例,我国铁矿石品位低、采选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不能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不得不增加进口铁矿石,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据统计,从1995年起进口铁矿石已由4115万t增加到2002年的9230万t,2003年预计进口量要超过1亿t;也就是说约一半的金属量来自进口。积极利用国外铁矿资源发展我国钢铁工业是一项长期战略,为保证我国钢铁生产的安全进行,必须有稳定的铁矿石供应渠道。我国已经有在国外合资建矿的经验,今后要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国外办矿。没有条件在国外建矿的企业要联合起来与外商签定相对稳定的供矿合同。

(2)对企业走出去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必须从立足满足国内市场转向参与国际市场大分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市场准入机会增多,我国可以无条件获得其他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和由于关税减让带来的其他好处,这为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钢铁工业结构不合理,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不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所以应采取措施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企业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推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为扩大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钢铁工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国家应对出口钢材实行全面免税、抵税、退税政策;由于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以应采取措施鼓励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硅铁、钼铁、硅锰合金等冶金初级产品的出口;参照欧盟等国家支持钢铁工业的做法,向钢铁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给予资助,加快高附加值的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对重点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出口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向重点企业提供政策性优先贷款,削减企业的不合理税款等以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6.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钢铁工业的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是实现钢铁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原宝钢和上钢系统的联合兼并为我国的钢铁重组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我国的钢铁企业重组创造了经验。上海宝钢集团已被国际知名组织排名为国际钢铁企业竞争力第5名,但同时认为,宝钢还不足以影响中国的钢铁工业。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要参与国际竞争,就是要组建几个像宝钢这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宝钢重组的经验也说明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推动企业的重组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政府需要发挥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要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1+1>2的功能,建立国内“卡特尔”组织,在短期内迅速扩大集团的生产能力,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形成若干拥有拳头产品和先进工艺的“钢铁航母”,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化水平。

标签:;  ;  ;  ;  ;  

加入WTO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对策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