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条款-也是近年来一些哲学争论的焦点(待续)(一)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条款-也是近年来一些哲学争论的焦点(待续)(一)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之求索——兼评近年来的若干哲学争论(待续)(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本质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开展讨论和争论中,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却对这个哲学的本质规定长期得不到一致认识的状况,提出了坚持学理探讨与实践分析相结合、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本质规定的研究方向,据此评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硬核地位”、“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历史创造活动中的选择性与非选择性的统一”、“研究人学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原则”等五个方面的争论,肯定了上述命题的科学性,指出这些结论既合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文本,又合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评价了与此相异以至相悖的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本质规定,提出了六个基本点。

1978年以来,我国哲学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之下,开展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发生了许多的争论,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规定性问题,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问题,反映论和建构论问题,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问题,人、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等等。这些争论已进行多年,至今仍看不出各方面意见相互接近的趋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有多样性理解,但它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必有一元性的本质规定;争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规定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其发展。这就有待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向心的努力。这里,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握马恩主要的哲学文本的原意特别是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学理探讨,从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这方面,笔者注意到了孙伯鍨、张一兵教授和他们的学生们所做的细致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的研究工作,其梗概可参看张一兵《马克思走向哲学新视野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1〕等文章。 二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命运。作为中国的哲学工作者特别要重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命运,对实践经验作出科学分析,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各项原理在实践中的坚持和发展,由此鉴别哪一种理解是真正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的。在这方面,笔者本人发表过一些文章,包括《“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中国现当代实践中的确证》〔2〕。把上述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再加以国际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有可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本文是在这个基点上,讨论近年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争论,试图寻找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正确答案,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本质规定。

一、反对主观主义和政治任意性始终是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重大任务——唯物、唯心的对立不可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路线,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这本来并无疑义。面对唯心主义的时候,马克思严肃宣告“我是唯物主义者”〔3〕,面对直观唯物主义的时候, 马克思批评他们是“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4〕而自己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5〕。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确是一种超越,它超越了在此之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但取代这种对立的不是非唯物主义,而是“新唯物主义”。〔6〕应该说这里没有任何发生误解、加以曲解的余地, 但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情况却发生了。

把马克思的上述超越夸大为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超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格为非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人道主义哲学”、“实践唯人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他们的理由主要是:唯物主义是“物本主义”,有“物”无“人”,只要把“人”或恩格斯所规定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7〕作为哲学主题, 那就取消了“物本主义”,亦即取消了唯物主义。进一层的理由是:旧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一样,采用的是“本体论思维方式”,寻求世界的抽象本原,演成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体系;马克思根本上扬弃了这种思维方式,而采用“实践论思维方式”,寻求实践中主体客体关系的科学解决。所以,他同逻辑实证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一样“拒斥形而上学”。

这样,问题的辩论就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其一,唯物主义是否就等于“物本主义’;其二,实践论思维方式是否注定同唯物主义对立?解开这两个问题用得着恩格斯关于历史地对待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8〕回顾哲学史,可否说,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基本上有三个。第一个形态是追寻自然本体的形态或者说物本论唯物主义形态。无论是古代希腊的水本原说、火本原说,古代中国的五行说,还是近代的原子说,唯物主义者都在追寻世界的物质本原,试图回答“世界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种追寻和回答都是人在做的,也都是为了确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但当时还不具备条件来追问人自身,这是极大的历史局限性。第二个形态是追寻人自身的形态或者说人本论唯物主义形态。把哲学指向人,这从资产阶级启蒙时期就开始了。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的哲学都重视人,到了费尔巴哈真正确立了人本论唯物主义。他从宗教批判开始,发现神的观念来自人对于自己所属的自然界的感恩和畏怖,实质上是人对于自然的体认;也来自人对于人的全体的智慧和力量的信心不足,实质上是人对于自己的体认。这样,“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著名结论就出来了。〔9 〕值得注意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论唯物主义并不绝然同物本论唯物主义对立,因为他在神的批判中发现了人,同时也发现人是从属于自然界的,自然界是无始无终的存在物。〔10〕这就是说,他的人本论含着物本论的因素,是以物本论为前提的。人本论唯物主义注定不能贯彻到底。作为神学的对立物,这是唯物主义的;但当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时,它又把意识作为基础,无法摆脱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形态既不是物本的,也不是人本的,但又含着二者合理因素的实践论的唯物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说:“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1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新的唯物主义,这不仅是对物质实在性的肯定,不仅揭示“神”的虚幻性与人的现实性,主要在于把握住哲学基本问题的新形式,使人的思维、意识面对人类的可用经验指认的实际生活,确认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客观性,确认社会实践对于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这里的“唯物主义”,恰恰是“有人”的,是对于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的理解〔12〕,是一次最伟大的“实事求是”。

这样,我们可以回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唯物主义化的两个问题,其一,以反对“物本主义”为名,反对唯物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犯了与费尔巴哈同样的错误:不了解唯物主义的一般本质,它乃是确认人的意识、观念、精神必以存在(列宁称之为“客观实在”)为其根源的哲学路线;也不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它对于客观实在的理解和解释,或者说,对于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的基础的理解和解释是历史地深化的。物本论的唯物主义只是唯物主义的古典形态,它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因为它只从客体方面观察对象、感性、现实,而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这个局限性,把唯物主义推进到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仍然肯定意识的被决定性质,只是进展到实践论,指明社会实践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意识乃是社会实践的一个中介性环节。其二,以超越“本体论思维方式”为名,超越“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实践论思维方式”仍然有与唯物主义相联系还是与唯心主义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按唯物主义原则来了解实践的规定性,按人类生活的“真实面目”了解实践的本质和过程;也可以按唯心主义原则来了解实践的规定性,把实践规定为精神性活动,规定为意志的任性过程;还有对于实践的折中主义、二元主义理解,说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从而实践的规律就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后仍摇到唯心主义方面去。

近年来,读到丛大川的许多文章,他“认定马克思哲学的合理称谓是‘实践的人本主义,认定马克思新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新形态,而是人本主义的新形态”。〔13〕他的理由是,唯物主义就是物本主义。但他遇到一个难题,如何解释马克思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的庄严宣告呢?于是,他提出一种“隐喻”说,称马克思“用‘唯物主义’来隐喻把感性理解为实践的新世界观”。〔14〕此种“隐喻”说,在马克思文本中找不到任何的根据,相反,马克思总是直截了当地把自己创立的“将感性理解为实践”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隐喻”说独断式地把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物本主义形态当作唯物主义的唯一的形态。丛大川还提出一种马克思哲学的截然“二分”说。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区分为“史前的物质生产起决定作用的物质时代”,对这个时代,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基础论”;“精神生产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时代”,到了这个时代,“隐喻”的唯物主义也不再存在。这样,马克思就“一分为二”了,前一个马克思,是“隐喻”的唯物主义者,后一个马克思是精神决定论者。丛大川这样说有一个现实的根据就是“时下,人的科学技术这一精神力量就已经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这证明人类正由“物质时代”向“精神时代”发展。这里的论点有两个含混之处。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只是“精神力量”吗?不。“科学技术”首先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活动,从这项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它必须通过技术、教育等环节,转化成为物质力量,才实现自己。其二,“精神生产起决定作用”就是“精神时代”吗?不。即使将来的时代“精神生产起决定作用”,但精神生产仍然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精神产品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仍是感性的、对象性的话动,仍是决定者人类意识、观念、精神的东西。没有两个马克思,只有一个马克思,那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人类自由个性的未来终将到来,但那是人类社会实践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结果,在那个时代,社会实践依然是人类生活的本质,只是它的具体形式和高度发展的水平将不同于现时代罢了。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不仅是理论严肃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实践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强烈呼声。在工作上,我们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包括把思想当作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的教条主义和把客观实践归结为主观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力地反对了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赢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犯了多次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直到清算了教条主义的“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今天的成功和未来的光明。试想,如果我们在哲学上放弃唯物主义立场,导致主观主义的新的泛滥,将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所以,是放弃不得的。在政治上,我们必须警惕、抵制一种恶劣的任性,这就是用主观精神任意地改写历史。在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要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这场革命造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造成了经过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和胜利,有着充分的客观根据,现在有人把这场革命看作是一种“精神的疯狂”,同时,又把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的辛亥革命一笔抹煞,说什么“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15〕这种任性对待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必须批判的,而要这样做,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如果我们放弃这一立场,就等于承认那些鼓吹“告别革命”的人是合理的,这难道是科学的态度吗?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思想路线——唯物主义要在实践论中深化——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基础地位无庸置疑。

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新”在指向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新”在把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去观察和把握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新”在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或实践主义的结合。我在前面,讨论了这一结合的唯物主义性质,这里要着重讨论唯物主义的实践论。

问题的一方面是实践本身的规定性。实践是人所从事的改造外部世界又在这个过程中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我不同意说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这样一种折中的、二元的、模棱两可的提法。实际上,主观意志只是实践活动中的中介。从既有的客观实践中派生主观意志,又在进一步展开的实践中使之对象化,同时检验和校正着主观意志。我们既不能搞什么“清洗”实践中的主观成分,也不能搞意志支配实践的意志主义。意志不是作为独立自在的因素进入实践的,而是作为实践的派生物和扬弃物在实践中作用着、消逝着、校正着的。由此造成实践活动的成败性、曲折性和实践总方向上的前进性、规律性。这是对实践自身规定性的唯一正确的唯物主义界定。实践在结构上是主体和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过程。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一种对客体的作用力、意志力,然而他本身渗透着客观性因素。一切主体都是历史地形成的,他的活动取向、实践能力都具有客观性,它的发挥受着既成环境和对象的客体约束,这是他的受动性方面。客体的约束性表现为对于主体活动范围、方向、质量的限制,但它本身也渗透着主体键因素,因为一切既成环境都是一定主体历史地活动的结果,而客体所包含的客观可能性空间又是由主体需要作为参照系被界定的。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物的工艺技术系统,则是既具主体性又具客体性的东西。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最基本的观念。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实践在世界中的地位。这里有两种视野:一种,哲学家作为宇宙的观察者,以自然科学成就为基础,面对宇宙的广阔空间和绵延时间,把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看作是宇宙运动的一部分、一阶段。这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视野。他说,在物质运动的永桓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即有机生命,尤其是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人的生命的时间,正如生命和自我意识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空间一样,是非常短促的”,“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毁灭自己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另外的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16〕对于所说的“非常短促的”人类社会,恩格斯是用实践论解说的,但对于《自然辩证法》来说,正如我国知名哲学家黄楠森所说,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局部问题”。〔17〕另一种视野,哲学家作为当代人类实践与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关注人类现实生活,把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作为对象来研究,以便寻找对这一世界的正确解释,进而改造这个世界,创造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崭新的世界。在这样的一种世界观看来,宇宙仍然是永恒运动的物质,但是,它是人在实践中所观察、所认识的,是进入以人和人的实践为原点的现实参照系的,其认识成果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新唯物主义时所确立的哲学视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一视野是如此确定,没有任何误释的余地。在这一哲学视野中,实践问题是全局性问题,根本性问题,决定性问题。当然,这两种哲学视野也有着特定的联系:在第一种视野中,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是一局部、一阶段;在第二种视野中,无限发展的物质宇宙是宏观背景、客观环境。但是,又有着原则的区别:在第一种视野中,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没有充分地说明,改造现实世界的功能也不能真正承担起来;在第二种视野中,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肯定宇宙物质运动和自然界优先地位的唯物主义原则又能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怎样的哲学呢?如果从文本的阐释上看,无疑是后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原本中我们早已读到:“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8〕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精神武器,它担负着改造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职责,担负着指明人类得到解放和完全自由的未来的使命。这样,它就不采取物本论的思维方式,而是把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感性现实世界作为对象的哲学。作为一场哲学革命的旗手,马克思不是要去重申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是确定超越前人的新思维方式。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但它所解决的新问题是把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去观察和说明人类的实际生活,去建立前人没有达到的科学实践论——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和实践论的唯物主义。

还是让我们听听实践的呼声吧。中国共产党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是为了改造中国这个客观现实世界,中国这个客观现实世界又是整个人类现实世界的重要一部分;而人类的现实世界是自然界和社会、自然史和人类史统一的世界。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说来,我们的世界观是关于这样的感性现实世界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是以中国人民为主体的,是以此为原点建构的座标系。毛泽东写道,“同敌人斗争,敌人就归我们管了,同自然斗争,自然就归我们管了”,〔19〕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这个论点有着哲学世界观的意义。科学是反映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的,技术是它的应用;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就是说,自然界是与人、人类实践、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是在人的实践中被考察、把握、应用的,自然观是对于整个现实世界的科学世界观的有机部分。江泽民在一篇重要讲话中,讨论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1〕从世界观上看,也就是讨论人类社会实践同自然界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密切了,不但所谓“人化自然”与人密不可分,就是“天然自然”也是在与人的实践的密切联系中被考察,有的正在转化成“人化自然”,有的将要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实践和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个转化过程也就没有完结的时候。毛泽东、邓小平以实践论的世界观为基础,展开为实践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历史观。它们都集中地体现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所谓“从实际出发”,是以主体及其能动性为前提的,是要求把握既成的现实世界的客观条件,以此为基地来规划实践活动;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是把主体能动性与客体物质性之统一,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加以贯彻和实现;而“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则是全部实践活动走向胜利、成功之目的地的基本枢纽。“实事求是”不仅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原则,根本上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实践论的统一,是唯物主义原则在实践论中的深化,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和实践论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实践论在这个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规定为“实践唯物主义”。

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规定的批评除了人本主义外,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物质本体论者。他们的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即是正确描述宇宙的物质本性及其运动规律的哲学学说。称“实践唯物主义”,把局部性的实践问题当作了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来自历史唯物论者。他们的论据是,实践观点可以是抽象的观点,而抽象的实践观点并未超出人本主义。“抽象的非历史的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并不就直接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指认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只能是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唯物主义”。〔22〕。

对于第一种批评,我在前面已经回答,他们坚持前面所说的第一种视野,但是这是一种自然哲学视野,没有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现实世界、实现人类解放的要旨和神髓。对于第二种批评,涉及到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批评者正确地认识到实践的具体性、历史性规定,顾虑“实践唯物主义”停留在抽象实践论与人本学的疆域之内,因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指称;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与“实践”相联结的“唯物主义”,正是要求面向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要求揭示它的“真实面目”,特别是生产劳动及其结构和发展的“真实面目”,这就已经超越了抽象性。同时,哲学史的事实还显示出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不坚持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我们看到过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它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通过演绎的推论,确定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而具有绝对客观性和规律性。人及其意志必须认识和服从这种客观性和规律性。这样,人们如何创造历史,人的实践活动如何形成规律,人性及其历史演变,人的自由和解放,这样一些重大的历史哲学问题就远未得到充分的说明。实际上,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史,社会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只有从实践论出发,才能说明社会历史及其过程。由此可见,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是内在地相互规定的。马克思达到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就达到了历史的唯物主义。在“实践唯物主义”之前,不必加以“历史的具体的”定语,因为“实践唯物主义”本来就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同样,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前,也不必加以“实践的”定语,因为“历史的唯物主义”本来就是以实践论作为基础和核心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要求高扬主体能动性——主体性原则须作正确理解——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地理解实践,实践地理解唯物主义,也就是唯物主义地理解实践中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新唯物主义按照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了解这一世界,那么,主体、客体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也就是按照主体、客体的“真实面目”来了解它们。

所谓“主体性”就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客观特性。首先是社会化了的自然性。“食色,性也”。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也就是需要保存自己和延续后代的存在物。但是人类的食欲是通过社会生产来满足的,人类的性欲是通过爱情和婚姻的社会生活来满足的,在这里,人的自然性变成了人的社会性。其次是格局化了的历史性。人类从社会生产以及其他实践中形成与发展,人的社会性是不断变动着、提升着的,于是客观地沉积为一代又一代人、一群又一群人的历史状态和社会格局。这是他们从事新的实践活动的客观出发点。最后是在客观条件约束范围内的日益增强的能动性。主体能动理应理解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知、评价、规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或者说是对于既成条件的超越性。人的需要是被生产实践决定的,但一经满足,它就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从而推动人去改变既成条件。但是,这种超越又是受被超越者的约束的,在这样的意义上,能动性这一主体性,也渗透着客观性。

对于“主体性原则”,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界定说,所谓“主体性原则”,其“特定内涵就是,人是主体存在物,它把所有其他一切都当作对人类的有用物,人类只有从自己的内在需要、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和占有物的尺度,把这一根本特点贯穿到一切领域、一切方面,这就是主体性原则。”〔23〕这就是说,哲学必须从主体角度把握世界,对世界实行实践改造,这种改造要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返回马克思,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另一种界定说,主体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它的具体内容是:人们的一切活动总带着目的性和计划性;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主体按照自己的价值需要和审美要求去作用和改造外部世界;人类直接依存的感性世界是打上了人类烙印的世界,是主体意志和观念作用的结果。〔24〕这就是说,要肯定并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按照第二种界定,主体性原则无疑是同客体性原则(或客观性原则)相统一的;问题在第一种界定。如果说第二种界定着眼于主体品格的话,那么第一种界定则着眼于主体地位,主体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中心,客体则是与此中心相联系的客体。这样的主体性原则,仍然必须与客体性或客观性原则相统一。马克思强调他的新唯物主义必须“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但他并未否定从客体方面看它们的必要性。一方面,客体性或客观性是主体性的相应物和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客体性或客观性又是主体性的内在因素。它指明,主体本身是历史地形成的,不是由主体意志任性地规定的。总之,无论怎样界定“主体性原则”,必须使之与客体性或客观性原则相结合;如果不是这样,“主体性原则”就是片面的原则。

在这样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也要倾听实践的呼声。中国自近代以来沦为弱国,一为社会制度腐朽,二为经济技术落后。这在民族心理中有着两方面的积累,一方面是渴求民族独立,阶级解放,以满腔的民族感情与阶级感情,投入革命运动,另一方面,是常常缺乏足够的自信与坚韧,由此或者从灰心转为狂热,或者从狂热转为灰心。这两方面心理的存在,表现着主体自身的矛盾。由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就特别地重视民族自信心的宣传和发扬,就是说,要使人民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反映到毛泽东的哲学中,就有对于自觉能动性的高度强调。他说过:“辩证法最重要方面是能动性”,辩证法在中国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的能动性、热情,鼓吹变革现实的中国是可能的。”〔25〕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奋斗精神一经调动起来,其势如排山倒海。但由此也可能发生超越实际可能性的过急的行为甚至盲动的倾向,这就必须同时强调严格调查研究,把握实践条件的客观性。在付出了许多代价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既高度发扬主体自觉能动性,又严格遵重实践既成条件客观性的原则。中国人民在其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个矛盾:革命和建设任务的紧迫性、独特性和对于这样伟大的实践活动规律缺乏了解,亦即缺乏理论准备的矛盾。在旧中国,“救亡”的任务是那样紧迫,人民只有在实践中学习革命;到了新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和压迫我们,我们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但对于如何建设却长期缺乏了解,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仍有巨大的未知王国摆在我们面前。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强调“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主体能动性,因为只有在勇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步了解并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否则,“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26〕但在同时,邓小平又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尤其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才使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与对实践条件客观性的尊重统一起来。

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就是中国人民实践的强大呼声。他们是时刻强调主体自觉能动性的,但他们从未提出过片面的“主体性原则”。他们的原则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7〕主观和理论是主体的东西,客观是客体的东西,实践和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一原则也就是主体性与客体性在实践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未完待续)

注释:

〔1 〕张一兵:《马克思走向哲学新视野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

〔2〕分别参见《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求索》1997年第1期。

〔3〕〔7〕〔8〕〔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78~579页,第241页,第228页,第228页。

〔4〕〔5〕〔6〕〔12〕〔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第56页,第75页,第57页,第76页,第15页。

〔9〕〔1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523页,第602页。

〔13〕〔14〕丛大川《论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晋阳学刊》1996年第4期。

〔15〕《告别革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第129页。

〔1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页。

〔17〕参见黄楠森:《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19〕〔25〕《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09~310页,第311页。

〔20〕〔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第372页。

〔21〕参见杨春贵主编:《学习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十二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23〕陈志良:《释主体性原则》,《哲学动态》1988年第3期。

〔24〕郝贵生:《论主体原则与客观原则的对立统一》,《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

〔27〕《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条款-也是近年来一些哲学争论的焦点(待续)(一)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