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病害的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蝎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体腐病(黑腐病)
得此病的蝎子早期可发现其前腹部呈黑褐色、胀肚,活动减少或不出穴活动,食欲减退或不食。随后逐渐出现前腹部黑褐色腐烂溃疡性病灶。用手轻轻按压病灶部位,即有污秽不洁的黑色粘液流出。病蝎在病灶形成时即死亡,病程较短,死亡率很高。此病主要是由于饲料腐败变质和饮水不清洁所致。健康的蝎子吃了病死后的蝎体,也会引起此病。在一般情况下,保证所投喂的饲料新鲜,饮水清洁,经常洗刷食盘和水盘,此病就不会发生。若发生此病应立即将病死的蝎子清除掉,烧毁,并且将养殖室彻底清扫、翻垛,并用1%~2%的来苏儿溶液或双氧水喷洒消毒;清除被死蝎污染的垛块和用具,也可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2.拖尾病(半身不遂症)
患此病的蝎子大多身体光泽明亮,肢节隆大,肢体功能降低或丧失,后腹部(尾部)下垂、拖下,故称之“拖尾病”。随后病蝎活动缓慢或伏而不动,口器呈粉红色,似有脂溶性粘液溢出。通常发病5~10日后开始死亡,此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投喂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使蝎体内脂肪大量积累,加之蝎子的栖息场所过于潮湿而引起的。一般在2龄时易患此病。防治此病可采取不喂或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并且要注意调节养殖环境的湿度和坯垛的湿度。早期发现此病,及时更换饲料种类,其症状可以慢慢缓解而痊愈。一旦发病,应立即停止或少喂肉食类饲料,这样此病会慢慢痊愈。
3.枯尾病(清枯病)
发病初期发现在蝎子的后腹部末端(尾梢处)呈枯黄色干枯萎缩现象,然后中间向前腹部扩展、延伸,当后腹部近端(尾根处)出现干枯萎缩时,病蝎开始死亡。患病初期由于互相争夺水分而会互相残杀。此病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干燥,加之饲料中含水量偏低,饮水供给不足等引起蝎子慢性脱水。解决此病的办法是应注意调节饲料中的含水量和栖息活动场所的湿度,尤其在盛夏酷暑,气候干燥时更应注意。一旦发病,应向栖息活动场所增加喷水次数,以增加其湿度,患此病的蝎子在得到水分补充后,病状会自然慢慢缓解,一般可不采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