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现状与选择_石油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实际情境与相机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丝绸之路论文,情境论文,人民币论文,相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我国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倡导建立产业结构互补合作方式,实现双赢,拉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币流通的目标。历史上,古丝绸之路货币流通与商业贸易活动并行。西汉以前,在古丝绸之路上,中原商品货物通过关市输出到匈奴,以易货贸易方式进行结算,易货方式延续到唐朝,随着唐朝对外商品贸易繁盛,丝绸之路周边地区由易货贸易转变为货币计价。《西域文化研究》记载,丝绸之路上每种商品都是以钱数标价,如“皮裘一领,上直钱四百文”。7世纪上半叶,商品交易以西方金属货币为主,唐朝统一西域,中原与边地经贸关系密切,唐朝法定铜币(开元通宝)使用渐多,丝绸之路贸易逐渐进入两种货币并用时期。进入8世纪,随着边境贸易进一步繁盛,在边境交河市场上,买卖均以唐朝铜钱计价,西方银币逐渐退出贸易交易。至此,唐朝货币在丝绸之路上占据主导地位。丝绸之路货币流通历史表明,货币流通以贸易发展为前提,贸易计价和结算带动货币流通。

      一、“石油—美元”机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脆弱性

      现阶段,国际上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主要由美元垄断。美元币值的不稳定性不但造成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双重威胁,而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石油净出口国以及非石油国家亦会产生不利影响。“石油—美元”机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脆弱性已经显现,亟待由新的货币取代。

      (一)美元币值不稳定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净出口国石油租金的影响

      美国可通过发行货币征收国际铸币税、影响控制国际油价以维护本国货币的霸主地位。[1]在“美元—石油”机制下,动摇美元霸主地位并非易事。正如蒙代尔所言,贯穿货币发展史的主题是,处于金融权力顶峰的国家因降低自身的垄断地位而会拒绝货币改革。然而,美元币值的不稳定已经对石油净出口国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石油—美元”机制面临瓦解。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哈萨克斯坦作为典型的石油净出口国,受到美元币值不稳定的较大影响。

      这里以石油租金作为哈萨克斯坦通过石油出口带来的经济效益替代变量。石油租金是按照国际价格计算的原油生产价值与生产总成本之间的差别,它不仅受成本的影响,而且受石油需求量和计价货币稳定性的影响。石油租金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需求、石油供给和美元币值的稳定性。对三者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发现,哈萨克斯坦尽管属于石油净出口国,且石油出口量在世界占有较大比例,但对国际油价并没有决定权,美元币值的波动对石油净出口国的石油租金产生较大影响,具体结果见表1。其中原假设为A不是B的产生原因。

      表1中,哈萨克斯坦1990-2010年影响石油租金的直接变量并不是传统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美元币值的稳定性对哈萨克斯坦石油租金起到关键因素,具体传导路径可表示为:美元币值的稳定性→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石油租金大小。可见,在“石油—美元”机制下,对于较小经济实力的石油净出口国,美国币值的不稳定已经损害其整体经济利益。

      通过量化哈萨克斯坦石油租金与美元指数之间关系,进行Copula系数分析,结果得出,石油租金与美元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说明“美元—石油”机制对哈萨克斯坦造成潜在经济损失。可从三方面进行解释:第一,美元是石油贸易的主要媒介。美国通过美元换取石油,美元的发行量受美国控制,美国通过铸币税的形式从石油净出口国获得额外收益。第二,美国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美国有效地控制了部分国际石油市场。第三,石油输出国以石油贸易的形式获得美元,以投资的形式再次回流美国,填补美国贸易与财政赤字,遇到美国不稳定的货币政策,就会对石油出口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美元币值的不稳定性不但通过石油租金的形式对石油净出口国整体经济产生影响,更主要是通过石油产量影响经济。

      如表2所示,美元币值的稳定性通过对哈萨克斯坦国内石油的产量来影响哈萨克斯坦经济状况,石油产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国家经济状况,亦有可能石油产量越大,国家的经济水平越差,主要是美元币值的不稳定性通过影响国际油价进而影响石油的进出口量和石油租金。

      (二)美元币值稳定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国家和非石油国家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亦包括非石油国家,其国内并没有石油储备,石油完全依赖于对他国的进口。吉尔吉斯斯坦是典型的非石油国家,其具有丰富的矿藏储量,但缺乏石油储量,国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在地理位置上,与哈萨克斯坦以及我国新疆相邻。石油进口依赖于哈萨克斯坦,“美元—石油”机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非石油国家产生间接的不利影响,工业物价水平是受影响最大的方面。鉴于非完全市场化的性质,这里从成本角度研究“美元—石油”机制对工业生产指数的影响,因工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时滞性,使用小波多分辨率法对美元币值稳定性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工业生产指数进行高频和低频分解,其中,高频是短期波动数据,低频是中长期波动数据。中介变量选取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美元币值稳定性以美元指数为替代变量。样本区间选择2001年2月至2010年5月。

      

      

      图1 短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石油与非石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国际油价和美元指数波动趋势

      1.短期内石油国家与非石油国家受美元币值稳定性影响的溢出效应

      短期内时间序列的波动不具有长期记忆性,波动的突变点源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时间序列的短暂性改变。美国近年来频繁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指数时间序列的突变现象,进而影响与美元指数相关联的时间序列突变。

      图1中,HH、HJ、HWTI和HDOLLAR分别表示短期内的哈萨克斯坦工业生产指数、吉尔吉斯斯坦工业生产指数、国际油价和美元指数。对因美国频繁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美元指数的波动对其他数据的影响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短期内,哈萨克斯坦工业生产指数(HH)与吉尔吉斯斯坦工业生产指数(HJ)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哈萨克斯坦的工业生产推动吉尔吉斯斯坦的工业发展。这与地理位置的相邻与贸易结构相关,两国地理位置相邻,且均处于内陆贸易范畴,两国之间存在产业结构优势互补的贸易结构。作为石油储量和出口量较大的哈萨克斯坦对石油匮乏的吉尔吉斯斯坦进行石油供应,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动力源,捆绑吉尔吉斯斯坦第二产业发展,哈萨克斯坦国内工业生产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传导至吉尔吉斯斯坦,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工业生产指数的波动。然而,吉尔吉斯斯坦以粮食出口为主,对不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哈萨克斯坦并没有第二产业波动的影响。短期内美元币值的稳定性(HDOLLAR)对哈萨克斯坦的工业生产指数产生明显影响,但对非石油生产国吉尔吉斯斯坦并无直接影响。石油净出口国哈萨克斯坦以美元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美元币值稳定性的变化通过汇率影响石油净出口国的石油租金,进而影响国内石油企业生产积极性,通过控制石油生产对国内第二产业发展造成影响,而这种传导机制并不存在于非石油生产国吉尔吉斯斯坦,美元币值的稳定性对非石油生产国的工业发展无直接影响。

      图2中,在短期内,美元指数对哈萨克斯坦的工业生产指数产生正向影响,2个月多的时间内逐渐产生负向影响。以美元宽松货币政策为例,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指数下滑,美元贬值,引发国际油价在短期内上涨。原因在于美元贬值会引起国际石油需求的上涨,石油产量在短期内的供给量不易发生改变,引起国际油价的上涨,进而引致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工业生产指数上升。对于石油生产国与非石油生产国的关系,初期,哈萨克斯坦工业生产指数对吉尔吉斯斯坦工业生产指数的影响为负值,3个月的时间逐渐归零,进而产生正向的影响(见图3)。

      2.中长期内石油国家与非石油国家受美元币值稳定性影响的溢出效应

      

      

      图2 HDOLLAR对HH脉冲响应滞后时间

      

      图3 HH对HJ的脉冲响应滞后时间

      

      图4 中长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石油与非石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国际油价和美元指数波动趋势

      利用小波多分辨率法对美元指数、国际油价、石油国家与非石油国家工业生产指数进行中长期分解,结果如图4所示。

      图4中,LH、LJ、LWTI和LDOLLAR分别表示中长期内的哈萨克斯坦工业生产指数、吉尔吉斯斯坦工业生产指数、国际油价和美元指数。进行因果检验后结果见表4。

      哈萨克斯坦为石油净出口国,国内石油供给量完全满足本国的需求,长期内美元币值的稳定性并不直接通过国际油价来影响哈萨克斯坦的工业生产指数,但实证研究发现,美元币值的稳定性会对哈萨克斯坦工业生产指数产生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状况的变化带动其他国家对石油需求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哈萨克斯坦石油的供给,进而通过成本变化推动其国内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非石油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其国内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国际油价的波动影响较大,美元币值稳定性通过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进而传导至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美元指数→国际油价波动→吉尔吉斯斯坦工业生产指数→第二产业发展),这同样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非石油国家的能源结构和外贸结构影响有关。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石油匮乏,工业石油需求几乎全靠进口,国际石油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国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影响美元币值的稳定进而对国际油价产生溢出效应,油价的波动对非石油生产国石油需求产生抑制(促进)作用,影响其国内工业发展水平。吉尔吉斯斯坦较小规模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际油价和美元币值的稳定性无任何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证结果中,哈萨克斯坦工业发展水平通过国际油价对美元指数产生波动溢出效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丰富的石油资源通过出口环节影响世界石油进口依存度较大国家的石油需求量,间接地造成美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对美元币值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哈萨克斯坦作为全球较大的石油生产国,中长期内,国内经济状况影响着国际油价的波动,进而对美元指数产生影响,而美元指数通过国际油价对石油生产国经济产生影响。美元币值的不稳定性对石油生产国经济产生长远影响,滞后两年,而石油出口国对美元指数的影响在较短时间内消失。石油出口国国内经济状况对美元指数的影响时间有限,主要通过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作用于美元币值的稳定性,短期内归零。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商品突破口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最大的特点在于丰富的石油储量,且基本为石油净出口国。石油出口所取得的石油租金是国家财富增长的最主要来源,而我国能源进口依存度超过60%,且我国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国,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结算货币的人民币化,不但可以减少我国能源进口的风险,同时也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美国经济学家鲁迪登布森指出,人民币在亚洲将占据主导地位。“欧元之父”蒙代尔预言,亚洲迟早要有一个共同货币“亚元”,人民币将在亚元体系中扮演主角。人民币在亚洲的流通遵循“周边国际化→亚洲国际化”的循序渐进路径,在路径选择上以贸易带动货币流通。[2]根据王炜瀚(2011)的观点,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往往要遵循贸易中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其中,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贸易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由能源交易计价结算权以及衍生的货币职能的绑定将对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产生影响。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币流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周边化战略的第一步,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贸易结构特征,应以能源贸易结算计价为突破口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的周边化。

      历史上,能源计价和结算绑定权伴随着世界货币的崛起。1830年,英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5;1848年,英国由煤炭冶炼的铁产量超过世界总量的50%。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生产中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由能源驱动,用英镑定价煤炭,使英镑成为国际货币,开始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掠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工业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美元双挂钩机制加强了美元作为石油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地位。然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英镑—美元—石油”机制,英国利用英镑的国际货币职能排挤美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公司的竞争,英镑区国家联合提高英镑结算比例,控制美元对石油的垄断。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OPEC国家极力摆脱石油美元机制,但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签署的“不可动摇协议”强制规定石油出口用美元作为唯一的计价货币。“美元—石油”机制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参与国必须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纵观历史,美元通过垄断石油交易的媒介来维系和巩固货币霸主地位,垄断国际大宗商品的计价权(见表5)。

      

      同时,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为防止由于缺乏结算货币而造成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纷纷将国际结算货币作为储备货币(见表6)。

      进入21世纪,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频繁变动,美元币值稳定性受到挑战,各国逐渐开始减少储备货币中的美元比例,并且开始动摇石油—美元计价和结算机制。如表6所示,伴随美元贬值,国际社会对储备货币的选择开始多样化。2004年,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开始减少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例,2005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对65家中央银行进行调查发现,70%的国家增加了外汇储备中的欧元资产,52%减少了美元资产。俄罗斯作为世界最大的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以卢布结算油气出口,加强卢布在世界的流通。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也开始挑战“石油—美元”计价结算机制,但先后遭到美国的反击。

      2009年7月,第三届中欧社会论坛提出“通过国际协商建立新的货币、金融和能源框架”,能源作为金融货币调整及经济金融化的突破口,能源计价和结算的货币竞争是约束美元霸权的重要机制。[3]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国家突破口

      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国家已经建立贸易往来,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二大贸易国。哈萨克斯坦作为石油净出口国,国内丰富的石油储量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石油—人民币”机制提供了可能。

      (一)哈萨克斯坦国进出口与我国进出口的互补性

      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沙特阿拉伯(16.4%)、安哥拉(16.2%)、伊朗(11.6%)、俄罗斯(11%)和阿曼(9.1%),占我国石油进口量的比重超过70%。[4]然而,这些国家局势不太稳定,有可能停止对我国的石油出口,欧美对我国海外能源的抑制政策威胁着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最大的石油资源国以及生产国(见表7),陆上可开采石油储量为40亿吨,海上可开采石油80亿吨,且国内具有超过80个油气田,已经探明石油可开采80%,预计2015年石油开采量1.8亿吨,出口1.6亿吨,哈萨克斯坦丰富的石油储量可以满足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在地理位置上,哈萨克斯坦毗邻我国疆土,与我国具有1355公里的边界线,靠中哈石油输送管道将哈萨克斯坦丰富的石油输送到我国,管道运输每吨石油100公里的成本费用是0.7美元,有助于降低我国进口石油的成本价格,且可避免海上运输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并且,哈萨克斯坦的政局稳定,可排除因政治因素引致的对我国石油出口的不稳定。

      

      

      图5 2000—2013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依存度变化趋势

      这里以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依存度两个变量研究中哈两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性。“石油—人民币”机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突破应从哈萨克斯坦开始。其中,石油进口依存度(IN)=石油进口量/石油消费总量,石油出口依存度(EX)=石油出口量/石油生产总量。原始数据均来自于CEIC数据库和世界银行网站,所得结果见图5。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出口依存度在2009年之前基本保持平稳,2009年之后急剧下降。哈萨克斯坦石油生产无法通过出口进行消化,而工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加,哈萨克斯坦石油市场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石油生产企业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实体经济的下滑以及美元汇率的不稳定。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全球性的商品需求减少,各经济体工业受挫,减少了对石油的需求,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严重减少,受国内外对石油需求的双重下降,哈萨克斯坦出现供过于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出现石油出口大幅度增加现象。

      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1995年以前,石油的消耗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源动力。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国有资源的可持续性,要求增大石油的进口量。1995年之后我国能源进口量增长较快。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由工业产值主导,石油的消耗增大,但开采与利用技术处于非效率阶段,供给不足。

      2004年之后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呈现加速下降趋势,源于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大,国内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城市化建设,满足国内对石油的需求,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较大,90%以上的一次性消耗资源位于内陆省份,而石油需求大多来自于沿海地区,受到运输能力的限制,工业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从海外进口石油更具有竞争力[5],所以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持续增大,而出口依存度下降。199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超过石油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居世界第二。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5.5亿吨,而我国石油产量为1.35亿~2.20亿吨,石油能源缺口较大。到203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80%。现阶段,石油—美元计价和结算机制增大了美元币值的不稳定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运输成本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我国沿海地区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的成本远低于从内陆运输,并且能够避免我国石油储量的减少,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另外,美元币值稳定性通过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进而造成对我国的影响。依存度越高,“石油—美元”机制对我国带来的损失越大,并且通过铸币税的方式掠夺我国初级产品以及其他资源。

      哈萨克斯坦丰富的石油储量以及国内市场的供过于求局面,与我国对国外石油巨大的需求形成互补。以石油为媒介,实现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流通,从石油贸易和国家能源安全视角看,哈萨克斯坦是最为理想的国家。

      

      图6 哈萨克斯坦1996—2011年进口前五类商品

      (二)哈萨克斯坦与我国的产业互补

      哈萨克斯坦经济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且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以石油开采、有色金属生产为主,工业内部结构发展速度不一,发展较快的是石油开采业,其他工业发展速度较慢,且国内对于轻工业产品的需求远大于供给,生活用品匮乏[7],需要大量进口。图6为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前五类商品。

      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严重受制于能源出口,其石油出口占总商品出口的90%以上。[8]然而,哈萨克斯坦轻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工等行业的技术相对落后,制约着其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哈萨克斯坦进口商品主要以机器设备、矿物质产品、化学生物产品、贵金属产品和交通工具产品为主,且机器设备的进口量远高于其他商品,而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具有丰富的加工经验,技术相对成熟,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价格相对较低。哈萨克斯坦重视工业生产,尽管国内缺乏生活日用品商品,但国家进口重心依然为石油开采设备。哈萨克斯坦大量日用品需要从国外进口,而我国轻工业产品的出口量排在世界前列,能够满足哈萨克斯坦对轻工业的需求。由此可见,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无论是石油开采所需的机器设备还是居民日常用品,我国均可满足哈萨克斯坦的需求。从两国产业结构角度看,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石油—人民币”机制,哈萨克斯坦是最为合适的国家。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石油—人民币”机制的实现路径

      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目标,应该与哈萨克斯坦建立长久且稳定的能源贸易,以能源贸易为突破口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在国内,应该以三步策略实现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流通的突破。第一步,建立能源结算中心,逐渐向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演变。第二步,以成品油价格改革推动石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现阶段我国成品油的定价,以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大石油市场的加权平均价格为基础,超过最大幅度,因而调整国内成品油中准价格,具有一定的市场化成分,其最大的缺点在于成品油价格调整和市场反应之间存在时滞性,不能及时反映成品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结算的市场化改革应以成品油市场化定价为前提,由成品油价格带动石油结算价格改革。原因在于,市场中对石油的消费主要以成品油的形式为主。成品油是最为直接的消费产品,成品油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带动对石油价格变动的溢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第三步,发展石油金融产品和市场,满足国内乃至国外金融投资者的资产组合配置需求。由能源结算中心所演变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设计石油金融产品和石油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投资资本进入能源开采和技术研发领域,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中心资本集聚的作用。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古丝绸之路上货币流通的历史经验和国际货币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贸易与货币并行,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与能源结算货币挂钩。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石油储量丰富的特征,实现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流通应该考虑能源作为贸易往来商品,带动人民币的流通。通过现有“石油—美元”计价和结算货币机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不利影响发现,美元币值的不稳定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造成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双威胁,因此,应建立“石油—人民币”机制,这样既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又有利于保障石油生产国与非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安全。为达此目标,应采取如下对策:第一,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规模,建立针对石油交易的自贸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哈萨克斯坦石油企业入驻。第二,加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能源交易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能源交易所的配套机构进驻能源交易自贸区。第三,增大能源金融产品研发投资力度,引导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民间资本进入能源开采和提高能源生产效率研发领域。

标签:;  ;  ;  ;  ;  ;  ;  ;  ;  ;  ;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现状与选择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