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武侠小说的历史演变_温瑞安论文

台湾武侠小说的历史演变_温瑞安论文

台湾武侠小说的历史流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武侠小说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台湾通俗文学众多的门类中,武侠小说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读者面最广的一种小说类型。自1952年郎红浣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古瑟哀弦》,开启台湾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40多年来,武侠小说一直是台湾通俗文学的一支劲旅,成为台湾工商经济社会一大重要的文化景观。

一、继往开来创武侠新天地

台湾武侠小说的开拓者是郎红浣。他本名郎铁青,原籍北京,出生于旗人家庭。从1952年起,在《大华晚报》陆续连载《古瑟哀弦》、《碧海青天》、《瀛海恩仇录》、《莫愁儿女》、《珠帘银烛》、《剑胆诗魂》六部曲。郎红浣的创作深受王度庐的影响,上述作品无论总体构思、叙事模式还是艺术情调、笔法,都与王度庐的“鹤—铁”系列一脉相承。他以清代社会为背景,极写侠客悲欢离合的故事,布局奇诡,笔法细腻,深具“悲剧侠情”的特点。

郎红浣的创作,比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门祖师”的香港武侠作家梁羽生要早整整两年。梁羽生迟至1954年才在《新晚报》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遗憾的是,郎红浣对台港新派武侠小说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很少有人提及。

郎红浣的创作生涯不长。至1958年写完《黑胭脂》与《赫图阿拉英雄传》,他便神龙见首不见尾,不知所终。

50年代前期,台湾武侠小说的大局全仗郎红浣一人独力支撑。1955年以后,局面有所改善,写武侠小说的人多起来了。其时,香港的武侠小说方兴未艾,后来居上。50年代中期,梁羽生、金庸相继出道,并很快进入了创作高峰期。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下》、《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等作品相继问世,在香港及海外掀起武侠狂潮。但由于政治的原因,台湾当局禁止香港武侠小说入境。1970年,《射雕英雄传》才作为第一部正式引进的香港武侠小说出现在台北的书店。因此,就造成了台湾武侠小说偏安一隅的局面。

1958年前后,台湾武侠小说“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登上“武坛”。“三剑客”以丰厚的创作,揭开了台湾武侠小说崭新的一页。

卧龙生,自幼酷爱还珠楼主、王度庐、郑证因等旧派武侠名家的作品。1955年自军中退役后,开始撰写武侠小说。1957年在《成功晚报》发表处女作《风尘侠隐》,遂脱颖而出。不久,他发表了成名作《飞燕惊龙》,初步奠定了其“台湾武侠泰斗”的地位。这部小说兼有郑证因的“帮会组织”和王度庐的“悲剧侠情”的特色,场面广阔,情节跌宕起伏,感情缠绵悱恻,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武侠小说。它所表现的以“武材秘笈”掀起江湖大风波和“众女追一男”的模式,开一代武侠新风,后起作家竞相仿效。

司马翎,在新文艺和古典文学方面均有一定造诣。中学阶段,深迷于武侠世界,对《蜀山剑侠传》等作品进行过细致钻研。1958年,还是政治大学政治系学生的司马翎,发表了处女作《关洛风云录》。此书兼采新旧笔法,写江湖人物奇情,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创作才华初露端倪。1960年《剑神传》问世,笔法较前书圆熟许多,技巧大有长进,描写人性很有深度,赢得广泛好评。

诸葛青云与司马翎一样,亦为还珠楼主的私淑弟子。1958年发表处女作《墨剑双英》。不久,接连发表《紫电青霜》、《天心七剑荡群魔》,成就其武侠名家地位。其小说文笔精美流畅,国学根柢深厚,文风与梁羽生相近,被誉为“才子型”武侠小说家。

50年代后期,除了以上三位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伴霞楼主等。伴霞楼主曾任《成功晚报》副刊编辑。因晚报需要连载武侠小说而缺少来稿,他便粉墨登场。1956年推出处女作《万里飞虹》,一炮打响。其文笔轻松洒脱,跌宕多姿,写人叙事出神入化,深受“武侠迷”喜爱。代表作有《神州剑侣》、《剑底情仇》、《青灯白虹》三部曲。

上述诸作家对60年代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善于继承前人武侠遗产,并加以创新,开一代风气。在50年代的武侠小说中,可明显地感到旧派武侠小说尤其是平江不肖生和北派“四大家”的影响。台湾武侠作家博采众长而不拘泥于一家,善于借鉴而不生搬硬套,另创武侠新天地。此后,“求新”、“求变”成为武侠小说创作时尚。

(二)在作品思想观念方面,与民国旧派武侠小说有了明显差异。传统色彩减淡,现代气息加重,尤其是随着50年代末期台湾社会西化浪潮的兴起,武侠小说家在创作中开始注入西方现代观念。这对60年代武侠小说的西化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与此相适应,在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方面,除了继承传统的技巧和手法外,还另辟蹊径,引入西方的心理描写、意识流等。此外,还吸收了侦探推理等小说的长处,不仅写江湖人物斗力,也写他们斗智,从而使小说情节更为曲折,有波谲云诡之妙。

(四)卧龙生的“复仇”模式、“争霸江湖”模式,司马翎的“杂学综艺”模式,诸葛青云的“才子型”风格,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小说的三股潮流,带动了大批武侠新秀。

二、狂潮迭起名家高手辈出

进入60年代,台湾武侠小说迅猛发展。这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巨大需求:“武侠迷”遍布社会各阶层,他们以阅读武侠小说作为最大的业余消遣,沉浸在奇幻浪漫世界里流连忘返;侠客的“快意恩仇”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武侠小说创作,各类报纸副刊均辟有武侠小说专栏,每天发表数量可观的武侠小说作品。出版商看准市场行情,组建了专业武侠出版社,专门出版武侠小说。比较有名的武侠出版社有“真善美”、“春秋”、“海光”、“大美”、“明祥”、“清华”、“南琪”、“四维”、“汉麟”等等。这些出版社团结老作家,又以重金征求新人新作,各自培养了一批专属武侠小说作家,形成了强大的创作阵容。如隶属于“真善美出版社”的名家高手就有伴霞楼主、司马翎、古龙、上官鼎、陆鱼、易容、成铁吾、海上击筑生、古如龙等。作为台湾第一家专事出版武侠小说的出版社,该出版社以作者队伍整齐、作品质量上乘而著称,有力地推动了武侠创作走向繁荣。

60年代是武侠名家高手辈出的年代。作家作品数量之多,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其时涉足武侠创作领域的大小作家有300 余人。除了50年代已成名的作家外,新锐作家成就大名的有古龙、上官鼎、秋梦痕、陈青云、海上击筑生、东方玉、墨余生、萧逸、高庸、易容、慕容美、忆文、司马紫烟、曹若冰、云中岳、田歌、孙玉鑫、宇文瑶玑、陆鱼、古如风、秦红、独狐红、柳残阳、东方白、于东楼等。这些作家大都以创作武侠小说为业,作品数量宏富,领一代风骚。下面择要作些简评。

上官鼎,这是刘兆藜、刘兆玄、刘兆凯三兄弟集体创作所用的笔名,隐喻“三足鼎立”。其中,刘兆玄是主要执笔者。1960年,上官鼎应征代古龙续写《剑毒梅香》起家,不久自立门户,创作《沉沙谷》,一举成名。这部小说情节扑朔迷离,布局精巧,笔法老练,令人很难相信系出自年龄未满20岁的刘兆玄兄弟之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悲剧侠情的模式虽得之于王度庐,却能自出机杼,写得惊心动魄,壮美绝伦,显示出作者卓越的才华和对人生深刻的领悟。其后,上官鼎又写出了《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萍踪万里录》、《侠骨关》、《金刀亭》等近10部作品。这些小说虽非字字珠玑,但总体质量颇高,深受读者欢迎。尤其是《七步干戈》,技艺炉火纯青,写出大人生、大境界,为武侠小说的上乘之作。上官鼎的创作本应有更大的发展,可惜的是由于到海外深造,“上官鼎”组合在合作了七年之后解体了。

慕容美,先以“烟酒上人”为笔名,于1960年推出处女作《英雄泪》。1961年改以“慕容美”笔名陆续发表《黑白道》、《风云榜》等作品,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他干脆辞去税务员之职,全身心创作了《烟影摇红》、《无名镇》、《金笔春秋》、《公侯将相录》等20余部武侠小说。其小说笔墨摇曳多姿,文采斐然,在江湖争斗的大格局中注重表现高雅趣味,从而使作品充溢诗情画意。

柳残阳,1961年以处女作《玉面修罗》引起人们关注。60年代中期,接连出版《天佛掌》、《金雕龙纹》、《枭中雄》、《枭霸》等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继承了郑证因“帮会技击”的传统,虚构庞大的江湖组织,描写正邪势力的复杂争斗,被人视为“江湖派”代表作家。他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近50部武侠小说,其重要作品还有《银牛角》、《断刃》、《神手无相》、《七海飞龙记》、《青龙燕铁衣》等。

高庸,1955年自海军退役后,以经营租书店为业。1960年开始武侠创作生涯。至1976年武侠“封笔”而担任中华电视台编剧,他共写了近20部武侠小说。高庸的小说博采众长,才气横溢,尽管走的是金庸《射雕英雄传》武侠小说的“正统模式”,但能不落窠臼,有所创新。如代表作《天龙卷》写少侠江涛闯荡江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得到了一部人们梦寐以求的绝世武学《擎天七式》剑谱。他大公无私,将此书大印特印,公诸于世,以平息江湖纷争。这便打破了一般武侠小说以“争夺武林秘笈”为结构线索,极力渲染秘笈的神秘色彩,描写围绕秘笈展开争夺、厮杀的模式,颇具创新意识。

陈青云,60年代初步入“武坛”。他创作力旺盛,笔耕近30年,出版武侠小说数十部。主要有《音容劫》、《铁笛震武林》、《鬼堡》、《残人传》、《残肢令》、《血帖亡魂记》、《血榜》、《血魔记》、《血剑魔花》等。陈青云的小说大都叙述复仇模式,情节扑朔迷离,悬念极多,扣人心弦。惟因着力表现复仇,所以“杀气”过盛,血腥气浓重,显得较为残酷恐怖。不过,这样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陈青云也就乐此不疲,不断地写“血”、“魔”、“鬼”。如《天涯侠客》开篇便写“武林第一堡”的灭门之祸:“武圣”长子吴雄滥杀无辜,引起公愤,江湖英雄血洗“第一堡”,堡中500人顿时死于非命。 血淋淋的开篇为作品定下了阴森恐怖的基调,也使情节的开展增加了神秘色彩。陈青云也因此被视为“鬼派”代表作家。

三、古龙出道堪与金庸比肩

与前述作家相比,古龙的成就最高。他位居台湾武侠小说家之首。

古龙最初是以纯文学创作走上文坛的,19岁时发表纯文学处女作《从北国到南国》。此后陆续发表小说、散文、新诗等作品,但影响不大。他便转而尝试写武侠小说。1960年,在淡江学院外文系辍学的古龙出道“武林”。其时,台湾武侠小说创作风起云涌,狂潮迭起。以“三剑客”为代表的各路武林高手盘踞各大报纸副刊,每天发表数量颇为可观的武侠小说。要在如此庞大的武侠创作队伍里脱颖而出,实非易事。就在1960年这一年里,古龙接连出版了《苍穹神剑》、《月异星邪》、《剑气书香》、《湘妃剑》、《剑毒梅香》、《孤星传》六大本武侠小说,以卓越的才情和惊人的勤奋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从这时到1985年病逝为止,在25年的创作生涯里,古龙创作了71部武侠小说,以惊人的成就打破了“金庸神话”,成为足以与金庸分庭抗礼的一代武侠大家。综观古龙的武侠小说创作,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60—1964)是探索期。这时,古龙受“三剑客”及金庸影响较深,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武侠天地里艰难探索,试图走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孤星传》表现出古龙剑走偏锋、爱出奇招的特点。《失魂引》首次引入推理的结构方式和技巧,布局奇诡,开古龙独特的推理武侠小说的先河。《浣花洗剑录》阐释了“无招破有招”的武学真谛,这成为古龙后来不重武功技击而重“杀气”、“正气”的滥殇。自1965年《大旗英雄传》开始, 古龙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时期——成熟期(1965—1967)。他相继写出了《武林外史》、《名剑风流》、《绝代双骄》、《铁血传奇》等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绝代双骄》的问世,在古龙武侠小说创作道路上树起了一块里程碑。在这部鸿篇巨制中,古龙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全书共有五卷,100余万字,出场人物多达百人,其气魄之大,场面之广,结构之严谨,都是罕见的。

1968年,古龙的创作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即全盛期。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他写出了一批传世佳作,如《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大人物》、《楚留香》、《陆小凤》等。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武侠小说家中是出类拔萃的。古龙由此牢固确立了自己在武侠小说史上与金庸比肩的地位。《多情剑客无情剑》是一部典型的悲剧侠情小说,作品以李寻欢与林诗音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情节,主要塑造了李寻欢的形象。不幸的经历,非凡的毅力,高尚的情感,自我牺牲的精神,优柔寡断的性格,构成了李寻欢鲜活生动的悲剧形象。这部小说表现了古龙对武侠小说的新认识。武打场面化繁为简,武功招式由博而约,注重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心理揭示,这使古龙小说与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区别。古龙轻易不写武功和武打场面,常有些惊心动魄的场面,竟未写一招一式就轻轻带过。对李寻欢的绝世武功,作者只用“小李飞刀,例无虚发”八个字就算作了交待。人物的决斗,只突出一个“快”字,往往一招取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杀气”、“境界”等偏于形而上的东西,借以凸现人物的人格和精神。“武戏文唱”体现了古龙“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艺术追求,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局面。

随后创作的《侠盗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古龙则主要描写潇洒脱俗、睿智善良、机敏过人的风流大侠、欢乐英雄。楚留香、陆小凤等人物一生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对人生充满了热爱,充满了信心,他们的身上体现出积极追求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高远的人生境界。这两部小说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成功地将推理小说的技巧和形式全面引入武侠小说创作,以大小悬念紧紧吸引住读者,加强了作品的情节性,从而起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古龙独创的推理武侠小说的形式,成为众人学习、模仿的对象。从温瑞安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从1974年开始,古龙的创作进入了衰退期。在这创作第四时期,古龙的作品总体是滑坡趋势。数量减少,艺术水准下降,多部作品请人代笔续写。这时期写得较好的作品有《碧血洗银枪》、《英雄无泪》等。

1985年,一代大侠古龙在台北病逝。台湾武侠小说创作蒙受巨大损失,滑入低谷。此前,已有多位成名作家退隐。

四、武侠西化传统损失殆尽

古龙病逝后,萧逸力挽狂澜于既倒,成为继古龙之后又一位武侠名家。尽管他的成就还难以与古龙相比,但他对后古龙时代台湾武侠小说的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萧逸,早在60年代就闯入武侠世界。处女作《铁雁霜翎》及《七禽掌》等早期作品深受王度庐的影响,感情缠绵,风格凄婉,以写男女之情见长。70年初,文风丕变,注重从历史大背景中描写江湖世界,同时又加入奇异的幻想,写剑仙伏魔,依稀可见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的影子。1976年迁居美国后,风格再次蜕变。《甘十九妹》、《马鸣风萧萧》等作品尽管还在沿用武侠小说的“正统模式”——“复仇”、“野史”、“悲剧侠情”,但由于深入挖掘复杂人性,重视表现人物的侠义精神,因此别有一番新气象。80年代后,萧逸还沉潜于史海,从纷繁的史料中撷取素材。他最为醉心于明清两朝,尤其是其中的动乱时代。他让笔下的侠客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在严酷的环境中展示多样人性。这使他的后期武侠小说可归入“历史侠情”一型。与古龙对武功简单化的处理不同,萧逸表现出神化武功的倾向。书中侠客极具灵性,对武学有精深研究,常师法自然,武功出神入化。萧逸小说的文体也很有特色,既不用回目,也不分章节;他写古代的人事,却不讲究古风,不追求古朴典雅,用的是现代散文文体,倒也别具一格。

在台湾武侠小说界,继承古龙衣钵且成就卓著的是温瑞安。

温瑞安,幼年时在马来西亚生活。与古龙一样,他最初写的也是纯文学,后来在古龙影响下创作武侠小说。1970年,年仅16岁的温瑞安便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武侠处女作《追杀》。1974年,与一群文友赴台读书,他给自己的住所取名为“试剑山庄”。在以后几年里,他广结同道,切磋武艺,仗义行侠,写作武侠小说。80年代中期,温瑞安在武侠世界独领风骚,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泰国等地报刊纷纷连载他的武侠小说,掀起了一股“温瑞安旋风”。其武侠小说多达300余部,这在武侠小说家中是首屈一指的。 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血河车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神相布衣系列”等。

温瑞安走的是古龙型的创作路子。古龙开创的新武侠传统对他影响至巨。从叙事形式、文体、结构等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古龙影响的痕迹。妙语连珠的对白,蒙太奇的形式,戏剧化的冲突,精巧的情节结构,都与古龙小说颇为相似。与此同时,温瑞安还从还珠楼主、金庸的作品以及欧美侦探小说、日本推理小说中汲取营养。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温瑞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大多以宋代为历史背景,描写这一特定时空中所发生的活生生的人和事。这固然不同于大半没有明确时代背景的古龙小说,也有别于以渲染历史风云见长的金庸作品。温瑞安擅长于用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来写历史题材。那个国难当头、动乱不已的时代只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在这一舞台上纵横驰骋的鲜活生动的大侠。在他的代表作品中,历史感和现实感得到较为完美的统一。而在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善于抓住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来挖掘人物的内涵,写出悲剧时代人物的悲剧性格。因此,温瑞安的作品具有较为浓重的悲剧色彩。

1987年以后,温瑞安以武侠小说家中的“现代派”自居,全面革新武侠小说的传统形式。他出版了《杀了你,好吗?》、《请请·请请请》、《敬请造反一次》、《没有说过人坏话的可以不看》等小说。书名固然充满新潮话语,不知所云,作品内容和形式也颇为前卫,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特色,使人不忍卒读。这引来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不满。台湾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批评道:“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也在他们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当代台湾武侠小说的成人童话世界》)

在温瑞安的影响下,台湾以及香港地区出现了一股现代派武侠小说风潮。方娥真、徐家祥、孙益华等一批新锐武侠作家主张用现代文学技巧和精神改造传统武侠小说,力求以写人性为主,极力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及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他们的作品因此在文学性方面得到加强,但由于放弃了传统武侠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缺乏可读性,武侠的古典之美也损失殆尽。

在现代工商社会中,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武侠小说也必然会不断发展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能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承继和延续,只能是植根于传统的再出发。“西化武侠”的危机正存在于对传统的割裂之中。

50年代初郎红浣开启新风的台湾武侠小说,在4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至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三剑客”,出现一变;到古龙,更是获得巨大发展;再到温瑞安,则发生新的转折。台湾武侠小说与香港武侠小说一起,遂成为当代中国通俗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文类。

标签:;  ;  ;  ;  ;  ;  ;  ;  ;  ;  

台湾武侠小说的历史演变_温瑞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