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构建_国民经济论文

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构建_国民经济论文

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论文,资源节约型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734(2006)04-004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指出:要增强节约意识,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是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植根于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一个复杂系统。它包括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观念、产业结构、主体、体制和机制、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调控与监督体系,等等。

一、树立资源节约型观念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它是建立在对今后资源严重稀缺的清醒认识基础上的。要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素以勤俭为立身之根基、持家之要诀、治国之法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既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方针。节约资源须有长远观念。要精打细算,着眼可持续发展,要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约资源须有忧患意识和自我磨砺的意识,要养成健康、文明、节俭的消费习惯,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

导致我国目前能源资源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及其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也有所变化,由最初的以协调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为目标逐步发展到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结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比国外同类设备或技术平均高出 10%以上。而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

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应分为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结构,规划科学、设计合理、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结构,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农业结构,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运输结构。

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要把节约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促进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使资源消耗高的产业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步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设备与工艺,降低消耗,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改造冶金、化工、建材传统工业,将这三大行业作为改造、提升的重点。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振兴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使我国产业结构向低消耗、高产出的方向转变。逐步在我国建立起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主体

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等。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建自律、高效的管理体制。所谓政府自律,是指政府要按规律办事,对自身行为有约束能力,该管的务必管好,不该管的一定放手,避免由于政府干预过当造成资源浪费。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克服对GDP的盲目追求,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减少浪费。高效政府,主要是指政府的工作效率,包括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履行职责的状况和所需的成本等,也包括政府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速度、手段和效果,等等。自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为纠正政府“越位”、“错位”,实现政府“到位”,进而加强宏观调控构建了体制保证。另一方面,建设节约型政府必须是全方位的。要从控制办公费用入手,严格招待费支出,提高现代化办公设备利用率,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节约型机关。

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最大,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之和最小的企业。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微观基础。目前,大部分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管理,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节约意识淡薄。因此,要促进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就必须规范企业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方面,通过规范上市、产权流动,对亏损严重的企业实行破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通过股份制改造,构建多元产权主体,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从而对政府的财税政策、能源和原材料的市场价格等做出灵敏反应,有效配合政府倡导的节约资源活动。规范的企业管理体制,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强企业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创造了体制条件。

四、建立资源节约型体制与机制

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合理的财税金融体制、投资体制,自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规范的企业管理体制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节约资源首先要明晰各种资源的产权,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会有人对资源负责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把资源的浪费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要推动能源、资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组成机制和价格结构,改变当前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而造成的浪费。

资源节约型机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与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主要包括资源的探测、开采、加工、运输、预警、使用监测和节约调控诸管理系统。其中,探测系统是对现存资源总量进行科学摸底,探明实有存量,为资源长远开采制订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依据的系统;开采系统是对资源开采制订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并依据规划,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进行资源开采的系统;加工系统是采用先进加工技术,以最低加工成本、最高综合利用率加工资源的系统;运输系统是以最低的运输成本、最低的运输损耗、最快捷的运输方式运送货物的运输组织和管理网络的系统;消耗预警系统是由资源探测、价格、供给、需求、运输和环境污染等信号组成的,能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预警资源消耗程度的系统;使用监测系统是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使用资源的数量进行日常监督、测算和反馈的系统。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调控系统。

当前重点要完善价格机制、投入机制和补偿机制。要实现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产者责任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等等。

五、实现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许多地方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来实现,浪费、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夯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我们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工业后发展服务业等传统工业化路子,而要另辟蹊径,从国情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要义在于反复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尽可能缓解地球资源和人类发展的矛盾。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是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整个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需求结构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二是产业结构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转变;三是要素资源投入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增长的转变;四是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转变,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六、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

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求形成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节约整体,要求转变消费方式,既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也需要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方式。

节约不是要抑制消费。提倡节约,不是只要人们维持基本生存,也不是压缩消费降低生活水准,不是要抑制人们健康正常的消费。

今天我们讲节约,是在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要求消费方式要与时俱进。节约型社会消费要遵循适度、科学的原则,适度就是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科学就是要以人为本、扩大消费、公平消费、循环消费、持续消费。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追求共同富裕、扩大消费、公平消费的目标,建立节省资源的可持续循环消费机制。

七、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调控与监督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的调控是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因此,相应要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即运用税收、信贷、价格以及工资、成本、盈利、折旧等经济杠杆,同行政、法律手段相结合的调控手段体系。

我国目前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扩张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财税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不合理。因此,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为地方政府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提供财力保障,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强有力支持;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投资体制,为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管好政府投资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向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方向投入奠定体制基础。

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实行资源市场化,一是要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一方面,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另一方面,形成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源价格结构和比价关系,例如对煤电价格实行环保折价。二是真正做到资源有价。建立基于资源量而不是生产量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制度,尽快扭转资源低价甚至无价的局面,以促进企业珍惜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资源节约型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制订,《节约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资源利用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产业调整暂行规定》等即将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也将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的法制环境正在加快建设,要加强环境资源、粮食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骗以及制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

为了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国家法律、规章及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与错误倾向,保证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宏观管理目标的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人民群众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必须进行监察和督导。经济监督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职能,主要是对生产和分配过程的监督、对流通和市场秩序的基督。进行监督工作的主体是党与政府部门,其中财政、金融、统计、计划等行政管理部门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同时,要注意发挥群众、舆论、社会团体等社会监督的特殊作用,营造浓厚的节约资源的社会氛围。

收稿日期:2006-05-12

标签:;  ;  ;  ;  ;  ;  ;  ;  ;  ;  

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构建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