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曾天宇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曾天宇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7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27例基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常规疗法结合依达拉奉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可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急诊科中比较常见,起病快、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脑血管破裂后出血或者形成血栓往往是其致病因素[1]。如果患者延误治疗病情危重时,会引起意识障碍或者肢体瘫痪,对患者的生存健康极为不利。因此,探究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现将 5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CT或者MRI检查后确诊。排除患有精神疾病、肝肾疾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27例基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6.3±4.1)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3.6±3.9)岁。57例患者疾病类型:基底节区出血10例,脑干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小脑出血11例,脑室出血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标准 

(1)起病速度快,患者血压与颅内压突然上升,且存在昏迷与肢体瘫痪现象,病情恶化;(2)患者没有昏迷,但是存在交叉性瘫痪或感觉性障碍以及脑神经周围性损害等症状;(3)患者昏迷,呈现出潮式样呼吸、吹气以及叹息样等不规则呼吸,说明患者存在中枢性呼吸衰竭;(4)患者昏迷,同时瞳孔出现缩小现象,排除中毒或者药物作用。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即可诊断为脑出血。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先分析患者病情,而后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血压与血糖,并给予剂量为0.5g的胞磷胆碱,1次/d,同时使用20g甘露醇以及甘油果糖250ml,2次/d。上述药物能够有效保护脑组织,同时避免感染,保证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亦可脱水使颅内压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则基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在规格为100ml的生理盐水中添加依达拉奉30mg,控制好速度,需在30min之内完成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14d。

1.4 疗效判定标准 

于治疗后的第10、20天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1)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极大,在91%~100%以上,同时行CT检查后发现血肿及临床症状消失完全,患者生活恢复正常;(2)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降低,约在46%~90%,同时行CT检查后发现血肿消失,患者生活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降低,约在18%~45%,同时行CT检查后发现积血在5ml以下,患者意识与肢体均存在障碍;(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未出现降低现象或者降低在18%以下,同时临床症状未出现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0d、20d的分数分别为(34.6±7.5)分、(19.8±6.4)分、(14.9±5.1)分;对照组则分别为(35.3±7.2)分、(24.8±6.4)分、(21.8±4.7)分。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较多,例如高血压、过度疲劳、吸烟过度等。一旦发病则极其迅速,故需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治疗。依达拉奉分子量较小,有效果较强烈的自由基清除剂以及抗氧化剂,可应用不同方式减少自由基产生量,提供氢原子给氧与脂性自由基,当产物形成后会经由尿液将其排出体外,从根源上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稳定神经细胞膜。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患者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可全面清除存在于脑组织中的自由基,在根源上降低灌注区发展为坏死区的几率,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现象,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现象。此外,依达拉奉还可进行肾脏代谢,故而使用该药物时需严密监测患者肝肾功能。本研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与李隆文等[2]研究结果一致;而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治疗后20d观察组为(14.9±5.1)分,对照组为(21.8±4.7)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与陈锋等[3]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显著,可大幅度降低患者肢体障碍出现几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锋,王玉芬,程坤.57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2):92.

[2]李隆文,张春红.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治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2):41-42.

[3]陈锋,王玉芬,程坤.57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6):92.

论文作者:曾天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  ;  ;  ;  ;  ;  ;  ;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曾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