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三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历史教学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起源于一堂初中历史创新课《元朝的统治》。教师先是播放了一段《成吉思汗》的电影资料以介绍铁木真其人其事;在动态演示完蒙古征服战争的简单经过之后,便组织学生讨论对文天祥的历史评价。讨论中,学生思维激荡,发言踊跃,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文天祥抗元阻碍了中国统一”的新奇观点。老师呢,可能没有料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思维,在小结时采取了回避战略,没有正面评价学生的观点,而只强调要学习文天祥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笔者由此开始关注现阶段历史教学创新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今形诸文字,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教师的创新素质问题
众所周知,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广大历史教师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一只粉笔”到“多媒体”,在探索教学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积淀,我们很多历史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总是难以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势,跟不上学生创新的客观要求。譬如:有些历史教师,鼓励学生质疑,若学生的质疑超出应试范围,便斥之为“钻牛角尖”;有些历史教师,鼓励学生求异,若学生求之过异,便认为是不合常规;还有些历史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性思维,却常常对学生的独创不置可否,甚至挖苦讽刺或一味否定,等等这些做法,虽然是老师的非故意为之,但却相当普遍。它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而且阻碍甚至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潜能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矛盾现状,适应时代创新的要求,只有提高历史教师的创新素质。历史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大纲的限制,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坚持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要敢于激活课堂,组织开放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主体;还要敢于突破自身思维定势,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注意保护学生超越常规的想法。如上述学生关于文天祥抗元的观点,虽超越教材和初中生通常的认识水平,但确为独创而且合理,就应该当场肯定。历史教师只有“日日三省乎己”,不断革新自我,才能自觉地将“创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才能客观公正地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创新活动,也才能开创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教学新局面。
二、创新内容的科学性问题
创新是教学的时髦。那么,历史教学的创新是不是就越新越好呢?我认为不是。正如自由有限制一样,创新也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科学性。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应把握注意以下几点: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也是由历史学科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历史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应该限制学生思想的“无原则漫游”,坚决明确地否定和批评不讲政治的错误“求异”。如希特勒,就不能称之为“英雄”,因为它是纳粹头目;如汪精卫,就不能因为他早年革命而忽视其后来的在汉奸罪行。在讨论“蒋家王朝为什么迅速灭亡”时,有学生提出了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抵抗损兵折将、共产党躲在敌后发展力量”的观点,粗看貌似创新、不无道理,但他忽略了政治立场这一原则性问题,教师就应该当场加以明确地否定。
②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这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经过二十来年新史学的建设,我们原先的许多带有“左倾”痕迹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观念早已过时,就应该在教学中坚决予以摒弃。比如,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问题,还有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问题,等等,就不能照搬改革开放前的陈旧观念,而应该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客观公正地评析。否则,就会对历史基础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历史学科的创新活动。
③克服创新的随意性。这是由历史的过去性和既成事实性所决定的,也是历史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思维的主要区别。我们不能把已经发生了的历史说成没有发生,更不能把没有发生过的现象说成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历史教学创新应当特别注重有史实依据。不合史实的不要,随意编造的不要,道听途说的不要,这一点我不想多讲。但我要强调的是:历史史实不等于历史小说,也不等于历史剧,更不等于历史影像资料。老师经常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中穿插的电影片断,学生在创新思维中经常引用的影视小说中的臆造人物和情节,都不是历史,都是创新的随意。因此,历史教师既要保证自己别“误入歧途”,也要随时纠正学生的随意引用。否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容易引起学生认识的混乱。
三、创新手段的多样化问题
创新手段的探索应当是永无止境的,但综观时下的创新课,其教学手段不外乎是组织讨论、让学生讲故事或者使用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千人一面,缺乏新意。如何探索并尝试一些新的历史教学创新手段,已经成为一大课题。这里补充几条,以供借鉴:
①开展历史科创活动,制作历史实物模型。例如,讲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雕版印刷的版和活字印刷的版;讲唐代的农业时,可以教学生自制简单的简车模型。这些活动固然有操作上的一些困难,但它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在动手中体会古人的发明智慧,在动手中体会历史学习的科创乐趣。
②组织历史研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历史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历史小论文;可以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即时性报道和评论;可以在发动学生搜集邮票、门票或火花的基础上,举办专项展览或专题介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历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在走访、参观的基础上撰写有关历史事件的调查报告,等等。这些研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史论性思维。
③采用角色扮演,排练历史小品或历史短剧。为克服单独由老师或学生讲故事的枯燥性,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表演一些事先排练好的历史小品,如杯酒释兵权、玄武门之变、1949年北平和谈等等,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又可以激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④组织课堂辩论,在观点交锋中创新。可以模仿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针对某一历史专题进行正反方陈述、双方对抗性答辩和总结性发言,最后由评判组作出裁判;也可以采取论文答辩形式,由老师或同学对历史小论文中的某些问题现场提问、由论文撰写者回答;还可以模拟法庭辩论形式,将学生分成原告、被告和法官三种不同的角色,依次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被告人最后陈诉,最后由“法官”进行评判。这些做法不同于通常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发动学生积极思辩,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独立见解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力。
标签: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