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济关系分析与未来合作思考论文

◆经贸合作◆

中韩经济关系分析与未来合作思考

史耀波

【摘 要】 近年来,朝鲜半岛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南北双方结束了长期以来的非合作局面,关系空前向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东北地区对内对外发展新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中韩经贸现状进行研究,对中韩开展国际贸易的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定量分析,思考两国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并对下一步开展合作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中韩经济关系;竞争性;互补性;中韩合作

一、引言

2017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朝韩领导人先后3次会晤,并共同签署了《板门店宣言》,使南北关系走向缓和,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2017年也是中韩建交25周年,中韩经贸关系在这25年中高速发展,两国已经成为对方不可忽视的贸易投资伙伴。伴随着两国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产业趋同越发明显,原来互补性的产业关系已经转变为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两国产业之间存在竞争性与互补性是促进产业发展和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也就是说,产业发展程度越高,竞争性越明显;互补性越高,国际贸易越繁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支持东北地区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到东北地区调研,就东北振兴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东北振兴战略也被写进了十九大报告,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工作的重点。研究中韩经济关系现状及变动趋势,对于下一阶段我们开展对韩经贸关系,加强与韩国合作,推进东北亚地区稳定与繁荣,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跨入21世纪后发展异常迅猛,相应的对中韩经济关系与合作的研究也成为了显学。董向荣(2013)认为中韩经济关系已经形成了相互依赖,而且处在一种不对称依赖状态,韩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中国经济对韩国的依赖度。这很可能成为韩国为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转而采取试图与其他国家而不与中国合作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1]。崔文娟(2018)则认为中韩两国关系虽然受到中国对韩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韩国贸易保护主义和韩国政府执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未来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会越来越密切[2]。韩爱勇(2015)认为中韩自贸区建设有助于消除中韩经济合作长期存在的大梁贸易逆差,便于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中韩经济交往中来,中韩关系的推动力量也将因此由两国政府向政府加社会驱动方向发展[3]。王箫轲(2013)通过对中韩产业间竞争力指数变化进行分析,得出韩国对华优势产业占中韩总贸易额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国优势产业所占比重,中韩经济合作依然是以垂直互补关系为主,这与韩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主导中韩产业内贸易有关。未来中韩两国应该一方面通过自贸区的建设解决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重点领域的开发合作,打造新的合作亮点和增长点[4]。韩国外交通商部外交安保研究院中国问题专家金兴圭教授认为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空间逐渐在扩大而非缩小,但是中韩之间的经济结构及发展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中韩两国有很多互相补充的领域,而且中韩合作与繁荣能够发展成为东北亚及东亚合作与繁荣的基础[5]。Maeng Ha(2013)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改变了中韩之间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但是由于中韩两国在市场和资本、技术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两国仍然可以保持互补性的贸易关系[6]

对于中韩两国产业之间竞争性与互补性,马磊、马迎凤等(2016)用联合国国际贸易年度数据库,实证测算中日韩三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分析中日韩之间的产业竞争性;运用产业互补性指数TCI,分析了中日韩之间的产业互补性。结果显示,中韩之间在制成品与机械和运输设备等领域存在显著的竞争性;而在原材料、杂项制品和化学品等领域存在较强的互补性[7]。陈巧慧、戴庆玲((2014)认为中韩两国在服务业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已经由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成了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竞争性与互补性都在增加[8]。袁晓莉、王威(2013)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定量分析了中韩之间的服务贸易,结果显示中国在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在运输、建筑、金融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处于比较劣势[9]。吴莹、余振(2010)通过贸易互补指数(TCI),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韩国之间在原材料和杂项制品上呈互补关系,其他产业表现为竞争关系[10]

对于中韩未来合作的方向,逯新红(2018)认为随着中韩产业结构的趋同,中韩经贸合作互补性逐步削弱,下一步中韩两国应在继续保持传统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在新兴领域、现代服务业和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扩大人员交流与培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11]。何喜有(2017)基于对中韩两国经济关系客观基础和近来深化合作主观努力的分析,认为当前两国经济合作审计的制度环境、产业基础和要素环境已经形成,但政治互信下降有待于扭转[12]。张凤林(2018)主张东北三省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构建对外合作平台,强化次区域合作和产业合作,加强民间交流,以此推动中韩经贸关系发展[13]

三、中韩经济关系现状与分析

(一)中韩经贸发展概况

1992年建交初期,中韩两国总贸易额约为50亿美元,截止到2017年末,中韩两国总贸易额已经达到2802.5亿美元。建交初期,中国是韩国第六大贸易伙伴,2017年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对象国,上升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在中韩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且差额还在不断增大。2008年,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为382.1亿美元,2017年增长到748.5亿美元,其中2013年更是高达919.1亿美元,贸易不平衡的问题非常严重。当然,导致中韩贸易长期逆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中韩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导致对进口的需求加大,韩国居民消费习惯等等。而在投资方面,我国则处于净流入状态,以2017年为例,韩国对华投资1627个项目,实际使用韩资36.7亿美元,累计对华投资723.7亿美元;中国对韩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亿美元,累计对韩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6.6亿美元;中国资本净流入32.5亿美元。但是,资本项目的净流入依然弥补不了对韩巨大的贸易逆差。

根据中韩两国在贸易中各自优势情况,可以发现,中韩两国具有优势的商品类别分布是有差异的,说明中韩产业之间具有互补性;同时中韩在一些商品的贸易上实力相当,说明中韩产业具有竞争性,而且一些原来具有互补性的领域正在转变为竞争性,比如在杂项制品上。

综上所述,中韩两国经贸往来竞争性与互补性共存。中国具有贸易优势的商品类别是食品与活畜(SITC0)、饮料与烟草(SITC1)、动植物油脂(SITC4)和制成品(SITC6),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领域。中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制成品(SITC6)、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和杂项制品(SITC8),相对于韩国来说,在制成品(SITC6)和杂项制品(SITC8)上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也就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领域。相应地,韩国在化学品(SITC5)、制成品(SITC6)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上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在化学品(SITC5)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上的比较优势更明显,即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领域。中-韩与韩-中模式下具有互补性的领域分布在不同商品类别,仅在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上两者都显示了很强的互补性,说明中韩两国未来可以加深合作的领域范围很广。总之,中韩两国存在产业竞争的领域主要是制成品(SITC6)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当然在这两个领域也存在互补性,但还是以竞争性为主;而在其他领域则表现为互补性,尤其是在原材料(SITC2)、化学品(SITC5)和杂项制品(SITC8)上互补性更明显。

Mbi表示b国在i产业的进口额,Mb表示b国的进口总额,Mwi表示世界各国在i产业的进口额总和,Mw表示世界各国所有商品进口额总和。

根据公式,我们测算出中韩两国的比较劣势指数(RCAmbi)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原材料(SITC2)和油气煤电(SITC3),中韩都处于比较劣势,中国在原材料(SITC2)的比较劣势更明显,而韩国在油气煤电(SITC3)的比较劣势更明显。

通过高温制曲的菌群演化规律分析,一方面可通过分析菌群演化特征,为监测曲块品质差异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优化制曲工艺,如缩短曲块储藏时间、改变储藏条件、调节曲房条件(如温度、通风)等,奠定基础。最终为提升与稳定酒品质、降低制曲生产成本提供科学依据。

中韩两国贸易快速增长的背后,形成的是不对称的依赖关系。一般而言,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对另一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可以通过对他国的出口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简单来说,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可以通过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与韩国出口总额的比值来直观看到。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对韩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都处在5%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国对华出口占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8年的21.7%逐渐上升到2017年的24.8%,甚至在2013年达到了26.1%。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对韩国的依赖,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对称特征,两者处于一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状态。

图1 2008~2017年中国对韩出口各类商品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www.comtrade.un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二)中韩产业竞争性分析

为了分析中韩两国在某一产业上的贸易竞争力,我们借助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进行具体测算。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时,提出了RCA指数。它可以表示为:

公式中Xai表示a国在i产业的出口额,Xa表示a国的出口总额,Xwi表示世界各国在i产业上的出口额总和,Xw表示世界各国所有商品出口额总和。如果RCAai>1,说明a国在i产业上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反之,该国在i产业上不具备比较优势;如果RCAai>2.5,说明a国在i产业上比较优势极强,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1.25<RCAai<2.5,说明a国在i产业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0.8<RCAai<1.25,说明a国在i产业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ai<0.8,则说明a国在i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1 中韩贸易优势分布状况

图2 中韩贸易优势分布及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www.comtrade.un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通过公式计算得到表2中韩两国RCA指数,观察发现(1)在制成品(SITC6)、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领域,中国的RCA指数都大于1.25,说明中国在这两个领域拥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很强。而且,中国在杂项制品(SITC8)的RCA指数大于2,显著高于韩国,说明中国在该领域国际竞争力极强。在其他七类商品领域,中国的RCA指数均小于0.8,说明中国在这些领域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2)韩国在化学品(SITC5)、制成品(SITC6)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的RCA指数都大于1,而且在SITC7的RCA指数大于1.25,说明韩国在这三类商品的国际贸易中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3)中韩两国在制成品(SITC6)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的RCA指数均大于1,说明中韩在这两个产业的国际贸易中都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中韩两国在主要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两个领域会存在产业竞争。

表2 中韩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ai

(三)中韩产业互补性分析

根据以上公式可知,当a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类别与b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类别相一致时,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TCIabi>1时,说明a、b两国之间在i产业上互补性较强;当TCIabi<1时,则互补性较弱。

式中,TCIabi表示a国和b国在i产业上的互补性指数,RCAxai为a国在i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mbi为b国在i产业的显性比较劣势指数,数值越大比较劣势越明显。其中,

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中,有机磷农药仍占有70%左右,在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中,气相色谱法仍然是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但是关于有机磷农药检测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相对落后,前处理大多还是液液萃取,检测时使用的玻璃填充柱,其检出限相对较高,不能满足痕量农药残留检测的需要。现在农产品的分离纯化是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其难点在于样品基质复杂,特别是鳞茎类蔬菜,干扰物质多,对于商品化的固相萃取材料特异性不强,提取净化的效率不高,而且检测成本也较高。因此发展新的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吸附功能材料,成为建立痕量农药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于中韩两国贸易中优势产业的分布状况,我们采用该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比重来衡量。如果该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比值大于1,说明该商品对韩为顺差,比值越大,则该商品所在产业优势越明显;如果比值小于1,说明该商品对韩为逆差,比值越小,则韩国在此商品的贸易中的优势越明显。表1中列出了按照SITC Rev.4中韩贸易在2008~2017两国各自具有优势的商品种类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分别在食品与活畜、动植物油脂和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上具有优势,而韩国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分布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未列明的化学及有关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未列入其他分类的货物及交易。而在饮料与烟草和除燃料外的非食用未加工材料上中韩两国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在食品和活畜与动植物油脂上有绝对优势,但在食品和活畜上的优势有逐年递减趋势。

贸易互补指数(TCI)是用于测算两国产业互补性的主要工具,公式为:

表3 中韩显性比较劣势指数(RCAmbi

当前选用ONT之间仅支持在Portal认证方式下的二层漫游(即在同一个VLAN/网段内漫游),以保证漫游过程中无线终端的IP地址不变,避免因IP地址变化导致业务中断。

根据表2和表3中计算得到的中韩两国比较优势指数(RCAxai)和比较劣势指数(RCAmbi),按照贸易互补指数公式,我们可以从中国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乘以韩国显性比较劣势指数和韩国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乘以中国显性比较劣势指数两个方面,分别求得“中-韩贸易互补指数”和“韩-中贸易互补指数”,正如表4中所示。通过观察表4,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在“中国出口-韩国进口”模式下的中韩贸易,两国在制成品(SITC6)、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以及杂项制品(SITC8)领域的互补性较强。尤其是在杂项制品(SITC8)领域,贸易互补指数达到了2以上,互补性非常强。在油气煤电(SITC3)和化学品(SITC5)领域,互补指数逐年增大,这两个领域的贸易互补性有逐渐变强的趋势。(2)在“韩国出口-中国进口”模式下,两国贸易互补性在原材料(SITC2)、化学品(SITC5)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领域表现较强,在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领域互补指数明显高于其它,贸易互补性很强。而且,在油气煤电(SITC3)领域的贸易互补指数逐年增大,与“中-韩”模式下的变化相一致,表明随着两国贸易的发展,在该领域的互补性也有变强的趋势。(3)在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领域,两种模式下,中韩贸易都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图3中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类商品出口额一直占据中国对韩出口额近一半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类商品。

根据SITC Rev.4(《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四次修订版),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可划分为十大类:0食品与活畜、1饮料与烟草、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未加工材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4动植物油脂、5未列明的化学及有关产品、6主要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和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未列入其他分类的货物及交易。按照加工程度不同,0~4为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5~8为工业制成品。其中,按照使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又可以将5~8分为两类,5和7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6和8为劳动密集性的工业制成品。图1展示了各类商品自2008年至2017年在中国对韩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的情况。2008年,中韩两国贸易中,初级产品占中国对韩出口总额的10.2%,工业制成品占89.8%,其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占45.9%,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占43.9%;到2017年,中国对韩出口的初级产品占对韩出口总额的7.6%,工业制成品占92.4%,其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占57.7%,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占34.6%。可以看出,中国对韩出口中,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份额都在下降,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品的份额不断增加,而且已经超过了一半。

表4 中韩贸易互补指数(TCIabi

四、未来合作思考

(一)积极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韩国“新北方政策”的实施,加上近来朝韩关系的改善,中韩两国可以在包含朝鲜在内的第三方市场开展积极务实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各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形成1+1>2的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共同利益的蛋糕。

Risk of Vessel Delay in Yangtze River Trunk Waterways

(二)加快产业链的融合和提升

一方面,通过取消和降低贸易壁垒,以及市场的逐步全面放开,实现贸易便利化,促进区域价值链的融合,从而达到两国间产业调整、转型和提升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接东北振兴战略,通过建立东北地区的互动发展协调机制,承接韩国产业转移带动自身结构优化,同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日、俄、蒙、朝等国的贸易合作。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径。重庆市石柱县有1400年的建县史,文化底蕴浓厚,文化资源独特,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让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活”起来,成为全市乃至全国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理想之地。

(三)积极寻求新兴产业领域合作

在深化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依托各种创新载体,发挥中韩两国不同行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以数字经济为主的产业合作。加快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疗养老、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影视制作、工业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双方联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作为后辈学人,只有联系历史、立足国情,才能正确领略这些局部性突破、渐进性完善的学术价值,才能感悟谷祺教授学术思想的精髓,即与时俱进、敢发先声,才能激励青年一代学人传承谷祺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范,并不断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董向荣.中韩经济关系:不对称依赖及其前景[J].国际经济评论,2013,(2):100-107.

[2]崔文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共赢的中韩经济关系浅析[J].知识经济,2018,(7):6-7.

[3]韩爱勇.中韩自贸区建设的多重意义[J].理论视野,2015,(7):70-74.

[4]王箫轲.中韩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3,(5):91-95.

[5]朱新荣.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6]金璟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问题与前景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7]马磊,马迎凤,唐约垒.中国与日韩产业竞争及互补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5):102-108.

[8]陈巧慧,戴庆玲.中国与口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5):75-84.

[9]袁晓莉,王威.中国在中日韩自贸区服务贸易谈判中的策略——选择基于RCA指数视角[J].现代日本经济,2013,(4):11-17.

[10]吴莹,余振.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0,(3):40-41.

[11]逯新红.未来中韩经贸合作重点领域在哪里[J].中国对外贸易,2018,(7):39-41.

[12]何喜有.中韩经济合作升级方向探析[J].韩国研究论丛,2017,(2):197-209.

[13]张凤林.东北三省与日韩经贸合作潜力分析[J].对外经贸,2018,(1):6-9.

[14]韩献栋.以构筑和平为中心: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J].现代国际关系,2018,(5):7-15+68.

[15]许欣.东北振兴战略演进轨迹及其未来展望[J].改革,2017,(12):15-24.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ROK and Future Cooperation

SHI Yao-bo

Abstract: Recently,the situation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undergone major positive changes.The two sides have ended their long-standing non-cooperative situ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 have improved unprecedentedly.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implemented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Northeast China and actively explored a new mode of domestic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Under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b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ponder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Key words: Sino Korean economic relations;Competitiveness;Complementarity;Sino ROK cooperation

【作者简介】 史耀波,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

(责任编辑:杨艳军)

标签:;  ;  ;  ;  ;  

中韩经济关系分析与未来合作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