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民健身与中国人民的体质建设_全民健身论文

论全民健身与中国人民的体质建设_全民健身论文

论全民健身与中国人民的体质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论文,体质论文,全民健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40多年来,我国体育界对体育工作的对象“体质”和“人民体质”的认识,经历了从模糊到比较清晰的曲折过程,现正在向科学认识的高度前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和实施,还应就这方面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体育 人民体质 全民健身

1

去年7月1日,《新体育》杂志创刊45周年纪念,李鹏总理为之题词:“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这里推出了“体魄”这个概念,把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并赋予它新的涵义。体质包括身体的心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全民健身计划绝不只是人的身体物质方面的工程建设,也必须包括心理精神方面的工程建设,是一项全民身心综合协调发展的工程计划。李鹏总理推出这“体魄”两字,使我们对“体质”的内容有更深理解。不对“体质”概念作更深入更科学的说明,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就难以上新的台阶。就此,本文作些拉杂的叙述。

2

40多年前的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表达了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根本方针的任务的确定。1954年,中共中央又明确规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政治任务。”接着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历届党代大会和政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中,都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最近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1)]“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立并完善国民体质测定系统。[(2)]“发展体育运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水平。”[(3)]这些都说明我们党和国家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增强人民体质。党和国家要积极、努力地倡导、鼓励、支持、组织和发展体育运动,这是手段,是桥或船,通过这个手段达到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再由人民体质的增强去为国家建设的各项任务服务。所以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方针任务,就在这六个大字,这也标明我们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眼点、归宿点和评价标准,不是别的,不是金牌银牌,而是全国人民体质的增强程度或幅度。这就是我们对我国体育工作的应有的基本认识。

3

既然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对象是全国人民的体质,体育主要工作都要围绕着人民体质来进行,那么什么是“体质”,什么是“人民体质”,又如何去“增强人民体质”,就应当是我国体育工作者的根本认识。但是,这正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盲区,40多年来一直没有达到科学认识的水平或高度,导致了我国体育步入竞技化的歧途,国家体委几乎变成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为了端正对体质概念的认识,这里作些抄引。

按“体质”一词,据《辞海》(79年版)收释,最早有二义:其一指身体的素质,《晋书·高密王传附司马保》:“保体质丰伟,赏自称重八百斤。”其二指胸怀气质,《三国志·吴·陆凯传》:“(陆)体质方刚,器干强固,董率之才,鲁肃不过。”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济众方后》:“先朝值夷狄怀服,兵革寝息,而又体质恭俭,在位四十有二年,宫室苑囿无所益。”可见,古代对“体质”一词并无定释,有的指身体的形态特征,有的指人的气质秉性等精神性特征。

近世以来,体育界的主要用法,如:“近顷以降,欧美民族日趋文弱,体质渐就孱弱,江海日下,靡有己时”(奋翮生,1902年),“勤体育则筋骨强,筋骨强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二十八画生即毛泽东,1917年),“学校之所谓体育,应以于各学生,无论其体质强弱,平均加以注意”(恽代英,1917年),“锻炼坚实之体质,养成强健之精神”(陈布雷,1930年),“体育之目的,在锻炼体格,增进身心之健康与机能,使国民之体质健全”(阮蔚村,1937年),[(4)]“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毛泽东,1941年),“首先要从过着集体生活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等起,保证运动的时间,这样来倡导,就能够收到体育普及和改造国民体质的实效”(《新华日报》评论,1942年)。从以上各例可知:第一,所谓“体质孱弱”、“体质强弱”、“坚实体质”等,大多指人体的物质特征方面;第二,对体质的认识,已经从个体上升到社会群体,提出了“国民体质”的概念,作为“人民体质”的前期。第三,“体质”还没有形成学科术语或科学概念,因此还没有人对其定义作出界定,到1947年中华书局出版社《辞海》大型辞书时,尚未收录。

自毛泽东题词到70年代初,虽然人们大呼“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教导办事”,每次运动会都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口号,而实际上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毛主席的指示,也没有真正理解,也未作过系统象样的体质调查和研究。我国体育界对体质和人民体质的认识还处在朦胧模糊状态。这也透露出当时体委领导决策层的认识水平。

体质研究作为一项国家事业,进行有领导、有组织的学科综合研究,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1975年首次进行了以7000多名运动员为对象的大规模人体测量,1979~1980年组织了十几万人的大型测量,1985年组织了九大城市和十省农村的儿童体质调查,1990年进行了数万人的手腕骨骨龄研究等,取得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数据资料,填补了空白,使我国的人体测量工作初步走上正规。1981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成立之后,组织了多次学术研究、论文报告和专业培训。1982~1992年期间,两次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亚运会科学大会的参选论文,就达千篇以上,分别对体质的理论、测定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了科学论述。我国对体质的认识走上了科学轨道,进入了一个初有成果的探索前进时期。当然,在这个时期,我们对体质的认识,仍偏重于人体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结构即人体物质特征的方向。检查一下现在测定调查的体质指标:①机能三项:脉搏、血压、肺活量;②身体形态15项:身高、体重、胸围、坐高、肩宽、骨盆宽、手长、上肢长、小腿加足高、小腿长、足长、大腿围、小腿围、上臂紧张围和放松围;③身体素质5项:一分钟快速仰卧起坐、50米跑、屈臂悬垂、立定跳远、400米跑(50%往返跑)。同旧中国1940年提出的“高中毕业生体格标准参考表”所到的体格标准,包括24类,大体上可分:①身长、体重、结构及机能;②筋肉、神经、情绪、液腺、营养、循环、排泄及生殖机能,③呼吸盈虚差,④胸围、股围;⑤心脏、动静脉、脉搏、血压;⑥骨骼、肌肉;⑦视力、听力、其它五项机能;⑧平衡;⑨精神、意识、运动松驰等。另外尚有国民运动技术标准,包括50米跑、跳高、跳远、引体向上、游泳等项目。两者比较,可见过去的体格指标同现在的体质指标,基本不差,而过去的还包括了心理意识方面的内容,现在则没有。所以说现在的体质研究基本上同似于过去的体格研究。如果把这样的体质内容,作为我们体育工作的根本对象,我们的体育工作仅只增强这样的人民体质,那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为它割裂了人的身心统一性,没有更加注重于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的测定和锻炼,这样的体育显然是不完整的,难怪有人称之为体育的生物主义倾向,至少是有点道理的。这就表明,我们的体质认识和研究,还在崎岖探索的途程之中,尚未上升到科学理性的程度。

4

1993年《实用体质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对体质的认识,登上了一个新高度。

《实用体质学》是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分,在1991年组织了十多位专家,由陈明达主持下编成的我国第一部体育实用性很强的体质学专著,这标志着我国体育界已经认识到体质是一门学科,体质研究也是一门科学,把体质认识上升到科学高度。

这本书共11章,三个组成部分。1—4章为第一部分,构成我国体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本科学体系,包括体质学的概论、国内外研究简况与趋势、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和体质研究方法总论。5—10章为第二部分,分论了体质评价、工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体质与心理因素、体质与适应能力等。第11章为增强体质的途径,综合介绍了各种增强体质的方法和手段。

这本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一是从理论上明确了体质的概念定义,说明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6)]主要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和适应能力;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及心理状态,是体质的内在基础,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它们的综合反映。确认人体是一个多因子统一、紧密联系和协调的整体,体质是这个统一整体能力的综合反映。接着,又提出了理想体质的新概念,为体育工作的体质建设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所谓理想体质,是指人体应具有的良好质量,是在遗传潜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塑造,要求达到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素质、心理智力以及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相对良好的状态,这是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在过去的体育理论书中,就我而知,只有《体育学》[(7)]一书对体质作过若干说明,因此,这里的理论研究自然提示出了自己的高度。二是本书对体质的认识,改变了过去单纯讲人体形态、结构和身体素质等物质性方面的学说,把人体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和适应能力,也纳入了体质概念的内涵,力求从身心统一、整体统一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审视体质概念,这无疑是体质认识的新起点,它将指导我们的体质研究从狭窄片面的身体运动向全面身体发展的方向前进。第三,明确体s质学是体育学的关系,提出“体育学是体质学的基础,而体质学是体育学的正常延伸”,这只是从学科发生关系上讲的;从工作关系来讲,则体质学是体育工作的核心,体育工作是体质学的社会展开或实践,体质学是体育工作的科学指导,社会体质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体育工作成绩优劣的评价显示。第四,本书系统、详细、大量地介绍了可供具体操作的价质测定、价质评价的技术和方法,为“建立并完善国民体质测量系统”提供了相应的前提和准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当然,这本书也有其主要缺点:其一是知识稍显陈旧,未能纳入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人体科学、人类学以及人的哲学等关于人的生命本质和人体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等最新成果来说明人体体质,缺乏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其二是对人体的心理精神因素有了理性的重视,但还缺乏相应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和指标,在体质测定的实际工作中仍会产生身心分离的倾向。其三是剪裁不够精炼,重复繁琐之处还多。应当在此书的基础上,编写一本《健身体质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干教材,这对体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

5

1995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在党和政府当前和未来的工作中,把“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确定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李铁映同志指出:“《全民健身计划》的产生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要求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共同愿望。”[(8)]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的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三项目标和任务之中,以第二项为核心和实质,第一项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协调人民体质的不适应状况,第三项是建设全民健身体系,也是指的社会为提高体质和健康水平而进行工作的设施、规范和制度的整个机制,是一种共有中国特色的体制和体系。所以我们说,全民健身计划实质上就是增强民族体质的计划,全民健身的社会工程,实质上也就是人民体质建设工程。伍绍祖同志说:“把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普遍增强人民体魄(按:应为体质),作为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核心和主题。”[(9)]也正确地表述了该项计划或工程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项计划或工程的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然是民族体质(或国民体质、人民体质)的增强程度。

全民健身计划的核心和主题,是增强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自然要面向全社会、全民族,“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这就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群众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或大众体育)、婴幼儿体育、伤残人体育等等,分别按照不同对象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及其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和方法,确实改善、增强或维护其体质状态,使体育活动向生活化、社会化、普遍化的方向发展。

党和国家既然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确定为当前和未来体育工作的重点,那就必然要实行整个体育工作逐渐向全民健身作重点或战略转移,必然要从观念、组织、投入、运作和体制等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设计和规划,也就是全方位的工作转移,这大约也是我国体育深化改革的中心或重点。

因此,我们说在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上,过去也十分注意群众性的体育普及工作,实行过“劳卫制”(从苏联引进),推行过工间操和广播体操,提倡过“三亿人学游泳”,实行着锻炼标准考核等等,始终注意人民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是,把人民体质的增强,人民体育为人民的工作,形成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全民体育健身计划和工程,这确是我国体育史的第一次,标志着我国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成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体育本质回旧和复显,标志着我国的体育事业进入了跨世纪的新时代。

6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对“体质”的全面理解,即心身统一,或精神与肉体的辩证统一的理解呢?

第一,人体本来就是一个身心辩证统一体,我们只不过按其本质作客观科学的认识而已。我国早在南北朝时代,哲学家范镇就指明:“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种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中医学的理论也明言:“神静而心和,心和则形全;神增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也,先在理神,则不诱于外;神怡心清,则形无累矣。”西方的医学和哲学研究的发展,也都确认了心身的统一,“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阐述过情绪和性格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重大影响;蒙田、斯宾诺莎、布尼兹到洛克等哲人也都程度不同的主张灵肉的协调和统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加明确了身体(肉体或形体)与精神(或心灵)的辩证统一关系,确认人体是由大脑统率的完善生命体,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结构的巨系统,这个巨系统有着高度社会教育中汲取的体育道德因素,转变为个人体育道德机体中的营养,使体育道德品质的细胞繁殖并健康成类健康和疾病的新兴医学学科——心身医学。因此,我们的体育工作和体质建设必须遵从心身统一的理论指导。

第二,我们必须对“体质”作科学、完整的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体育之研究》)。

世界竞技运动的指导文献《奥林匹克宪章》,公然申明:“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匀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就是要使运动的参加者不单增强身体的功能,还要在意志、精神的心理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才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完整的理解。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也明白规定:“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十分明确地重申了体育运动在于保证每个成员充分发展身体、心智和道德力量的自由,体育运动的目的绝不只是身体一项内容,而是三者的统一。

由此,我们坚定地认为,体育运动必须以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心智和精神品质,三者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如果把增强人民体质定为体育的重点或核心,就必须对“体质”概念的科学、完整解释和理解,以之进行体质建设的指标测量与评价,决不可只取其一而漏其它,否则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育。早在30年代,袁敦礼教授在《心身关系与体育》文中,就说:“由生物学言之,生命为一,心身不能为一;由心理学言之,有行为的机体为一,心身亦不能不为一。”“吾人既认定心身为一体,则今日之体育实施是否根据此观念乎?”他指出,当时之体育事业者率皆以锻炼身体为职责,故终日孜孜者为动作及技能,而注意于整体为之影响,注重于精神者则寥寥无几。他指出的这种片面理解体育,以身体运动动作和技能为体育目的者,在今天仍有相当普遍的存在,仍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体育事业特别是学校体育,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体质”全面宣传,批判与纠正单纯身体的理解。

7

1993年1月,伍绍祖同志对《实用体质学》的题词:“增强人民体质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个提法主要是受了钱学森教授的影响。

其一,健身工作虽然也是以人的“自身自然”的物质结构体为工作对象,但这绝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马克思曾明确地把人的自身生产同物质生产区别开来。根据我党对物质文明的界定:“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显然人自身的生产不能属于物质之明的范畴,同样,关于人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疾病防治、伤损矫正以及体质增强等等,都属于人自身或者社会活动的主体的生产和变革,不是对客体自然界的改造,当然不能属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没有那个国家把这些列入工业、农业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二,我们党和国家政府一直把体育列入精神文明范畴,原则上是正确的。因为体育实质上也是一种人的社会化手段,就是把人,特别是幼儿青少年的动物自然属性的身体机能,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使之形成适应社会任务需要,能胜任特定社会角色使命的身体机能,这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这里讲的健身主要在学校体育中完成,而竞技运动更是直接实现一定的精神目标的,更在精神文明的范畴中。

其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是一个大体的划分,有许多社会事业非物质文明也非精神文明,例如法制建设、军队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这个意思。在最近党和国家的文件中,把精神文明的内涵作了压缩,而把国土资源、环境生态、城乡建设、文化卫生等入社会发展事业范围,同样也把体育列入社会发展事业范围。国务委员彭佩云在一次卫生会议上,就讲卫生事业“是社会发展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列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看我们的体育也应当这样提为宜。

标签:;  ;  ;  

论全民健身与中国人民的体质建设_全民健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