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水利是指能够维持环境生态平衡的一系列水利工程,一般都包括灌排沟塘、生态沟、生态塘和排水沟塘,通过对这些水利的建设能够有效治理河道,降低河道的污染程度,从而概述河道中水的质量,使周围的质地得到改善,从而促进农业发展。
关键词:生态水利;现代河道治理;应用
1引言
我国因为地域辽阔,因此不同地域的河流都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样貌,那么生态水利的应用自然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调整,而不是单方面的照搬生态水利的概念就可简单应用的技术。
2现代河道生态水利应用遵循的原则
2.1水利稳定性原则
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依赖稳定的岸坡,影响岸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边坡的形状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例如,河流、水库、湖海对岸坡的冲刷,使岸坡的外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二是岸坡坡底的具体结构影响岸坡的稳定性;三是深层土的滑动会影响岸坡的稳定性。所以,要充分的考虑影响岸坡的具体因素并且找出其解决方法,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性。
2.2生态原则
水利工程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水利生态和周围的一些生产环境在不断的进行物质交换。在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当中,要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尽可能的降低到最小,这就要求人们和环境要和谐共处,友好发展。水利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因此,要尊重水利建设环境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习惯;要适应场所建设的自然过程;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的使用当地的材料,减少材料的开支,与环境和谐相处。
3生态河道治理的基本应用原则
3.1空间异质性原则物种的丰富性依赖于高质量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可以使得多种生物和谐共存。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的自然形态被改变,生态环境变得单一,河道生态系统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退化,导致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这种水利工程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长期的生态环境发展。因此,在河道建设中,必须注重维护河道生态整体性,保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即提高河道形态的空间异质性。
3.2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
在河道治理上,除了保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还需要考虑河流的景观、水质、生态功能等其他功能要求,将可持续发展、景观尺度和实用目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工程。另外,在生态水利的整体性原则方面,不仅要注重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还要了解河道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实施整体保护措施。
3.3协调性原则
充分发挥河流的景观功能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河流的景观功能需要在协调性原则的指导下,将河流治理与周边区域和沿线整体风貌结合起来,使其和谐、有序、统一,以此带动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以环境效益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3.4服务社会原则在河道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也是不能忽略的。水利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水资源的时空调节和旱涝防治,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上,水利工程建设尤为重要,它是使得农业稳定发展的根基。因此,河道治理的生态化水利建设必须要建立在其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从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5经济型原则
生态河道治理还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在确保工程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高效节能、合理统筹地进行工程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理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生态水利的应用优势
生态水利顾名思义就是同时重视水利枢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工程,包括灌排沟塘、生态沟、生态塘和排水沟塘等水利工程,已经在各大领域得到了应用,其中应用最为广泛领域是河道治理领域,其目的是减少河道污染,促进河道最为农业的发展。生态水利与其他水利相比,在应用过程中有以下2点优势:①将生态水利用在河道治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河道的净化能力,使河道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净化,从而抑制河道中污染性细菌的生长,最终提高河道环境质量。另外利用生态水利能够在氧化的作用下分解处理有机物,使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以供河道内藻类吸收,使藻类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更多的氧气,为河道周围环境营造良好生存空间。②生态水利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河道的生态治理,使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生态水利应用中可以利用科学的配置丰富对河道中有机物及河道周边的植物进行配置,并将两者相互联系起来,以保证河道中水生态的良性循环及河道生态环境的优化。
5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实际应用
5.1生态护坡设计及建设
进行河道治理过程中,应从综合考虑河道本身功能特点、周边环境等因素着手,制定适应河道生态系统的河道生态护坡设计方案。在生态护坡方案施工前,对河道周边植被、生物类型进行分布状态的全面调查,用来保障河道施工划分不会影响周边生态系统的自然运行状态。
5.2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建设自然化河流在进行河道的生态建设中,需要尽量保持其河道的蜿蜒性。这样,河道不会在水流的冲击下而被损坏。而且,因为河道的弯曲,其蓄水量需要得到增加,从而使得水流量大幅度的增加。这样,生物的生存空间也会全面性的扩大。对于水体的经度,并对水体的整体容量进行扩增。并对生物的空间进行整体的体系控制。在水资源的控制层面,需要对其河道的水利变化进行自然性的控制,并做好生态性的研究。在河道的蜿蜒性上,要对河道进行多方位的设计。尤其是在自然河道的设计方面,利用不同的层面角色进行河道的蜿蜒扩展。在自然生态水的建设层面,需要对河流的生态效果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控制。从而使得自然化河道的生态管理效果更为显著。5.3构筑现代生态化水网工程为了能够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出现,需要对现代生态水网工程进行河道的全面治理。这样,在现代生态的构筑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层面的水网构筑工程进行河道的综合控制。最终使得水网工程得到相应的完善。水网工程体系在构建上,要结合生态的标准进行展开。并利用现代化技术让河道的治理更为良好。让水网工程能够促进河道生态的恢复。
5.3水生动植物种群构建
要想实现河流内部的稳定与平衡,就要提升流域内动植物数量,在流域内构建和谐的生物种群。例如,种植睡莲和藻类等植物,以此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鲫、螺数量以处理河内垃圾,抑制浮游生物数量。通过运用多种手段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河流生态的平衡。
6结语
总而言之,在河道治理中应用生态水利是必要和重要的,能够有效提高河道的环境净化能力,为河道周围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对农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嘉康.关于河道整治过程中污水治理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
[2]范磊.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0):75-76.
论文作者:周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水利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河流论文; 原则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