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吸收外资产业政策研究_销售收入论文

我国吸收外资产业政策研究_销售收入论文

我国吸收外资的产业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外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世”之后,为了应对国际分工与合作关系的新变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面临着加快对外开放与结构调整的双重战略任务。吸收外资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外资工业的基本特点及其结构升级效应,对于今后研究和制定旨在促进结构调整的外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吸收外资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1.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与全部工业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别

按照2000年底的固定资产余额计算,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产业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外资工业企业中的最大产业部门是电力及热供给业,在全部外资工业固定资产中占有14.3%的份额;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等,在全部外资工业资产中的比重均达到6%以上。从排在前10 位的产业来看,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能源、基础材料产业和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品业等,比重合计达到66.3%。第二,外商在能源及其他矿物开采业等领域的投资在全部外资中的比重最小,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采选业、金属矿物采选业等在全部外资工业投资中的比重都低于0.1%,从比重最低的10个产业来看,主要是一些矿产、限制外资进入的垄断性产业等,比重合计低于1%。第三,按照大类划分, 外资工业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能源加工与供应、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和纺织服装业,比重分别达到27.7%、15.4%、10.6%、9.6%和8.9%。与全国工业结构相比较,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和纺织服装制造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后者,而采掘业、能源加工等行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1)。

表1 外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行业结构(%)

行业结构外资企业占

行业 外资企业全国平均 全行业比重

采掘工业

0.1110.70 0.19

食品工业

9.60 7.21 25.64

纺织服装工业

8.91 6.15 27.89

塑料橡胶工业

5.32 2.25 45.42

化学工业 10.6310.67 19.16

建材工业

6.24 5.51 21.82

能源工业 15.4423.18 12.82

金属工业

6.9912.04 11.17

机械工业 27.6516.03 33.18

其他工业

9.11 6.26 28.02

合计 100.00

100.00 19.24

注:截止到2000年底的固定资产余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外资工业企业投资的技术含量明显优于其他企业

在这里主要使用行业资本装备程度、资本产出效率、销售利润率等经济指标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等作为衡量结构优化程度的标准。首先,从工业部门总体经济指标的比较来看,外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平均达到19.2%,但是,按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计算的比重分别是20.4%、26.5%和28.5%,超出了前者,表明外资工业的产出效率、盈利水平高于其他工业。但是从单位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单位产出的国家税收等角度来看,外资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其他工业企业。

从业人员平均固定资产余额可以反映各产业的资本装备程度,根据19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计算结果, 外商工业企业平均的资本装备程度达到118.3万元/人,比非外资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高37%; 从总资产收入比、销售收入利润率和人均销售额来看,外资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分别比非外资企业高出41%、11%和106%。由此可见,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整体的资本装备程度、资产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等大大超过非外资企业(参见表2),具有明显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分产业来看, 按照固定资产比重,在全部非外资工业中代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仅仅达到1.53%的份额,比外资工业低8.82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差距最大;电气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差距也有3个百分点左右(参见表3)。总体上看,不论是按照固定资产结构,还是销售收入结构,外资机械设备制造业企业的比重均远远超过非外资企业(见表3)。 外资工业比重明显低于非外资工业的行业主要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及热供给业等,其中多数是能源开采、加工和供给等国有经济的垄断性行业。

表2 外资企业主要指标与非外资企业的比较

指标外资企业 非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

资本装备率(万元/人) 118.27 86.41

1.37

总资产收入比(万元/万元)0.87

0.62

1.41

销售利润率(%) 5.62

5.05

1.11

人均销售额(万元/人) 226.74 129.52

2.06

销售税金率(%) 3.64

6.93

0.53

劳动资产比(人/万元)0.33

0.48

0.68

注:资本装备率=固定资产余额/从业人数;总资产收入比=销售收入/总资产;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销售税金率=税金总额/销售收入;人均销售额=销售收入/从业人数;劳动资产比=从业人数/总资产。

表3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固定资产占工业合计比重(%)

销售收入占工业合计的比重(%)

外资企业 非外资企业 外资-非外资 外资企业 非外资企业 外资-非外资

普通机械制造业

2.98

2.780.2 2.65

3.65-1.0

专用设备制造业

1.15

2.09

-0.941.46

2.73-1.2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7.14.152.957.24

5.83 1.4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12.282.826.59

4.84 1.7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0.35

1.538.82

23.92

3.2420.68

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96

0.420.542.16

0.58 1.58

合计27.64 13.25

14.39

44.02 20.8723.15

由于国家对吸引外资采取了一系列所得税等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资工业产品的出口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其中受50%以上采用保税的加工贸易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外资工业企业单位销售收入中所含税金平均比非外资工业企业低47%。这部分可以看作是政府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和扩大出口而采取的让利(税金)优惠政策。分产业来看,在38个工业行业中仅有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8 个行业的销售收入税金率高于非外资企业。

3.外商工业投资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外商工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出效率明显优于国内原有产业水平,因此,外商工业投资的增长大大加快了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与结构升级,在这里,将非外资工业现有结构视为我国原有工业长期以来依靠自身努力所达到的水平,通过分析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全部工业结构与非外资工业结构的区别,说明外商工业投资对于提高工业部门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出效率的直接贡献(参见表4)。

表4 全部工业主要指标与非外资企业的比较

指标 全部工业企业 非外资企业 全部企业/非外资企业

资本装备率(万元/人) 91.1886.41 1.06

总资产收入比(万元/万元)

0.67 0.62 1.08

销售利润率(%) 5.20 5.05 1.03

人均销售额(万元/人) 150.04

129.52 1.16

销售税金率(%) 6.06 6.93 0.87

劳动资产比(人/万元)

0.45 0.48 0.93

首先,根据对19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计算结果, 由于外资企业技术升级的拉动效果,我国的全部工业的平均资本装备率达到91.18 万元/人,比非外资工业平均水平高6%;此外,全部工业的总资产收入比、 销售利润率、人均销售额等反映资本效率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分别比非外资工业企业提高8%、3%和16%。各项效益指标是根据2000年数据计算的结果,因此,上述比较所反映的是当年的提升效果。但是由于1996年以来,我国吸收的FDI流入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多数年度低于工业增长水平,外资企业固定资产等指标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变化并不大。因此可以认为上述水平代表了“九五”期间的年度平均水平。可见,外资工业增长对提升我国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部工业中的地位来看(参见表5), 按照固定资产余额计算,目前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比非外资工业分别提高了1.70、0.57和0.54个百分点。

表5 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的上升幅度

固定资产占工业合计比重(%)

销售收入占工业合计的比重(%)

全部企业 非外资企业 全部-非外资 全部企业 非外资企业 全部-非外资

普通机械制造业

2.82

2.780.043.38

3.65-0.27

专用设备制造业

1.91

2.09

-0.182.42.73-0.3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72

4.150.576.21

5.83 0.3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82

2.280.545.31

4.84 0.4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23

1.531.7 8.71

3.24 5.47

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52

0.420.1 1.00.58 0.42

合计16.02 13.252.77

27.01 20.87 6.14

4.吸引外商投资使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受需求结构变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带动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过提升出口商品需求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增强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以1995~1999年为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增长速度达到24.0%,比全部企业出口平均增长水平又加快了6.9个百分点。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外资企业出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由1995年的34.6%提高到43.2%,并带动全部出口中机械设备出口的比重多上升了6.2 个百分点(全国出口中机械类商品比重实际上升了9.1%)。 不同商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导致出口部门对工业部门产品需求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并直接带动了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参见表6)。例如, 仅外资企业机械类商品出口的增长,就使得国际市场对相关工业部门的需求增长年均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同时期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需求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0%)。

表6 外资企业出口增长的贡献

年均增长速度(%)结构比重增减百分点

全部企业 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拉动 全部企业 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拉动

总值6.99 17.25

6.320.00 0.000.00

一、初级产品

-1.87 14.87

2.66

-4.22 -0.50

-1.33

食物及供食用的活动物1.25 18.90

4.01

-1.32 0.20

-0.40

饮料及烟类-13.38

0.30

0.02

-0.53 -0.08

-0.11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2.73 18.12

2.21

-0.93 0.03

-0.31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原料

-3.42 18.89

2.53

-1.21 0.06

-0.31

动植物油、脂及蜡 -26.47 -30.63 -24.27

-0.24 -0.71

-0.21

二、工业制成品 8.29 17.41

6.864.22 0.501.33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3.36 21.09

3.65

-0.79 0.36

-0.54

按原料分配的制成品 0.78 19.38

4.50

-4.61 0.91

-0.82

机械及运输设备 17.01 23.95 13.699.08 8.626.19

杂项制品7.38 10.47

4.170.54 -9.38

-3.51

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2.46

0.00 -2.590.00 0.000.00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计算。

工业部门销售收入中出口商品的比重,反映了国内工业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也是产品技术、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在这里,如果将工业部门与按照HS的两位编码分类的98种出口商品调整为相互对应的22个行业——出口数据、并分别计算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固定资产余额占全行业比重在40%以上的产业部门,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7.8%,而比重在20%~40%和20 %以下两组的平均水平仅分别为2.5%和1.3%。此外,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来看,第一组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54.6%,第二组和第三组则分别下降为2.8%和-23.6%。由此可见, 越是外商投资企业比重高的行业,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越高,且保持了较大的贸易顺差(见表7),充分说明外商投资比较集中的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出口优势。

表7 外资企业比重与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工业行业按照外 人均资本 资产产出比销售收入销售收入贸易竞争力

资固定资产占全 装备率 (元/元) 出口依存进口依存指数(%)

行业比重分组(万元/人)

度(%)

度(%)

40%以上 39.21 1.01 7.772.28 54.58

20%~40% 64.05 0.73 2.512.37 2.82

20%以下 148.65 0.56 1.322.14-23.58

平均 91.24 0.67 2.512.27 5.08

注:根据海关统计和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统计数据计算。

二、我国外资产业投向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1.外商工业企业投资具有显著行业倾向性

为了反映外商投资的行业偏向程度,在此根据38个工业行业数据计算了外商工业企业投资的行业偏向指数(注:行业偏向指数:即将某一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占全部外资工业的比重与同一行业全部企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相比,反映外资向该行业的相对集中程度。行业偏向指数=某行业外资企业占全部外资企业比重/同行业全部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指数值,大于1,说明外资向该行业集中程度相对较高; 小于1,则表明集中程度比较低。指数值越大, 说明外商投资越偏向该行业投资;反之则不然。)。从计算结果来看(参见表8),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偏向指数最高,达到3.20,说明面向该行业的外商投资最为集中,在全部外商工业投资中的比重相当于该行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3.2倍。由此可以看出,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大量的外商投资成为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他偏向指数比较高的行业依次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指数值均在2.0以上。此外, 这些行业中外资企业资产占全行业资产的比重普遍达到40%以上,最高的达到61.7%,成为各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投资偏向度比较高的行业多数是成品加工业行业,其中尤其以生活消费品行业居多,反映了外商投资的产业指向,即具有明显出口竞争力和巨大国内市场潜力的行业。

表8 外资投资行业偏向指数分类

行业偏向行业数 行业名称

3以上 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3 9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其他制造业、

服装圾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1~2 12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

办公用机械制造、饮料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纺织业、普通机 械制造业

1以下1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采选业、

烟草加工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外资偏向度最低的行业包括矿产、能源开采、加工和供给、金属冶炼及初加工、化学材料、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外资相对分散的原因:一是有些行业属于国有经济的垄断性行业,国家采取了限制外商投资进入的政策,如能源开采及加工、供给业等;二是国内相关产业基础雄厚,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等;三是投资回报期较长或者技术转移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等。

2.比较优势与资本产出规模效应是外商产业投资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导致外商投资偏向程度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为了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外资偏向指数与行业各种经济指标(用非外资企业指标代表行业水平)的关系,在此进一步利用190个行业数据, 对工业行业按照偏向指数进行了分类,可以看到几个特点(参见表9 ):一是劳动密集程度越高,外资的投资偏向程度越高。如偏向度在3以上的21个行业, 平均的资本装备率仅为42.5万元/人,相当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49%;单位总资产的劳动力是0.64(人/万元),比平均水平高出35%。相反,偏向指数在1以下的72个行业, 资本装备率和单位总资产劳动力分别相当于平均水平的1.14倍和95%。二是偏向指数与资本产出规模成正比,如偏向指数大于3行业组的单位总资产的销售收入达到0.78,1以下行业组的平均水平是0.58。三是偏向度与单位销售收入所含税金水平成反比,如果从外资企业的实际业绩的角度来看,如前所述,主要与外资企业特有的市场结构和享有的优惠政策有关系,但是从与非外资企业的比较来看,可以说是对各行业实际纳税水平的预期,反比关系正好能够说明外资企业投资偏向于税负较低的行业。四是外资偏向指数与行业非外资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即人均销售额)的关系不明显,但是就外资企业本身来看,偏向指数高的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表9 外资偏向指数与行业指标之间的关系

按照外资行业数非外资工业企业行业经济指标

偏向指数 资本装备率 总资产产出 销售利润 销售税金 劳动资产比 人均销售额

分组

(万元/人) 比(元/元)

率(%) 率(%) (人/万元)

(人/万元)

3以上 2142.512 0.776 4.730 3.769 0.641 121.035

2~3 3446.740 0.815 4.081 4.337 0.597 136.493

1~2 6385.331 0.603 3.988 5.544 0.471 127.920

1以下 7298.618 0.583 5.874 8.501 0.450 129.589

平均 19086.413 0.616 5.045 6.930 0.476 129.516

在这里假定非外资企业各行业的效率水平是外资企业投资决策的标准预期。根据偏向指数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外商投资偏向于选择资本产出效率和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密集程度越高的行业,资本产出效率也相应比较高。由此可见,作为我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是外商投资优先选择的投资领域,即比较优势是影响我国外资投资偏向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外商工业投资的行业选择同时受到行业平均税负水平预期的影响,更多偏向于平均税负比较低的行业。

3.外资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来源于本身所具有的资本规模优势,但是结构分布特性抵销了部分升级效果

关于外资对提升工业平均资本装备水平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各行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和结构比等两项因素。其中前者表明各行业外商投资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对全国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升级的影响;后者则表明外商投资产业分布结构对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即是否由于更多地选择技术装备水平较高(或较低)的行业进行投资,造成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下降)。

利用190个行业数据计算的综合指数表明(表10), 外资工业企业与非外资企业相比,平均资本装备率提高了36.9%,其中由于各行业外资企业资本装备率提高因素的影响上升了1.26倍;由于行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降了39.4%。另一方面,全部企业与非外资企业相比,总体技术装备水平高出5.51%,其中由于全部企业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高于后者因素的影响提高了12.1%,由于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又下降5.9%。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由于外资工业在各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高于非外资企业,仅此因素的影响使全部工业的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出现明显提升;但是,外资选择行业偏向于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仅此项因素的影响又导致整体工业的平均技术装备程度比非外资企业有所下降;两项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总体装备水平仅提升了5.5%。可见, 外商投资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投资本身较高的技术装备程度,从结构因素来看,由于外商偏向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对整体工业资本装备水平的提升效果。人均销售额的因素分析具有同样的结果。

表10 外资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因素分析

指数名称外资企业/外资企业/ 全部企业/

全部企业 非外资企业 非外资企业

行业资本装备率指数

1.87132.2586 1.1212

行业结构指数 0.69320.6060 0.9411

资本装备率总指数 1.29721.3687 1.0551

行业人均销售收入指数 1.60902.0701 1.1593

行业结构指数 1.10490.9948 0.9992

人均销售收入总指数

1.77782.0595 1.1584

造成这种结构的原因,除了投资方所在国(地区)产业结构转移的需要、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战略、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市场性因素的影响之外,从产业政策层面来看,一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较高税负水平;二是对国有经济为主形成的自然垄断行业和专用设备行业的准入限制;三是忽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等因素的影响。

三、今后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趋向展望

1.今后几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并有望保持年均5%~10%的增长速度

1995年以来,我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见表11)。 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并达到年均5%~10 %的稳定增长水平(注:如果剔除1992~1993年期间的超高速增长时期,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是9.1%。)。

表11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概况

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金额(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 金额(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

"七五"时期240.4 2.1

142.6 16.0

"八五"时期

3555.0 69.1 1141.8 60.8

"九五"时期

2799.9 -7.3 2134.8 1.6

1996 732.8-19.7

417.3 11.2

1997 510.0-30.4

452.6 8.5

1998 521.0 2.2

454.6 0.5

1999 412.2-20.9

403.2-11.3

2000 623.8 51.3

407.2 1.0

2001 691.9 10.5

468.5 14.9

1986~2001合计/平均 7284.5 23.9 3887.0 23.7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统计计算。

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从有利因素来看,一是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二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三是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四是我国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五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形成,“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扩充的需要。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二是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流向区域外的投资,相比之下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缓慢,国际投资增长将受到影响;三是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明显加剧,许多发展中国家将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我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四是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有所回落;五是目前年度新增外商投资总量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综合来看,今后外资增长速度将难以达到过去20年平均的较高水平。

2.进入我国的服务业投资增长将快于工业部门

首先,在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商业、对外贸易、电信、运输和技术服务等领域,我国现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远远低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将会有大量企业通过与外国跨国公司建立资本同盟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同行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者对相关服务的质量、多样性和广泛性要求也会导致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大量增加;第二,我国巨大的服务市场规模对于外国服务业企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加入WTO 之后逐步兑现服务领域开放承诺也将为外资进入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第三,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政策及其相应的鼓励性措施将产生对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趋势将会明显加快。

根据以上分析,“十五”时期,随着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陆续取消,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他行业。通过面向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注:参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欧盟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发展报告》。)。初步估计,“十五”时期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3.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将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有望加快

假定在未来投资决策中,对行业投资的预期,以目前各制造业行业的全部企业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那么结合近几年外商投资的技术含量(包括研发中心的移入)有所提高的新特点,通过对前述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参见表12)。第一,服装、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皮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外资投资预期和偏向程度较高的领域。第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电气机械等虽然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但是由于资本产出规模明显、税负水平较低等原因,有可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增长较快的领域。第三,今后外商投资相对较少的行业主要由三类构成:一是电力供应、热能、煤气、自来水生产与供应等将长期由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自然垄断行业;二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等资本产出效率较低、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三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饮料制造业等市场相对饱和、资本产出效率不够明显或者税负较大的行业。

表12 按照外商投资趋向分类的工业行业

预计增长态势分类 行业名称

外商投资趋向较强领域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

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塑料制

品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外商投资趋向平稳领域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

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造纸及纸制

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外商投资趋向较弱领域 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医药制造

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

注:分类是对资产产出效率、劳动密集型和平均税负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中在计算3个因素平均评价指标时, 按照各自与外资行业偏向指数的等级相关系数确定了不同权数。

标签:;  ;  ;  ;  ;  ;  

我国吸收外资产业政策研究_销售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