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

王正清[1]2004年在《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中师历史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中师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今天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更显出其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针,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的潮流,采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师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含义和层次;其次,探讨了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在历史学习,历史教学和学生发展方面的价值;然后提出了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必要性、适应性、互补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并从具体的教学活动出发提出了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策略,结合教学实践和不同的教学研究探讨了整合的模式;最后,笔者介绍了几个教学实践中有代表性的整合的案例,结合案例思考了信息技术与中师教学整合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和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这些案例是在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中做出的有益尝试,案例吸取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曹士亮[2]2013年在《浅谈中师历史教学的困境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国家特岗考试、中师生免费教育等政策的出台,中等师范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前景日趋美好。但在中师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地方还需要进行不断改进。本文针对当前中师历史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郭茜[3]1999年在《中师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既不是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既是理论问题,又是操作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近几年,我在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师历史教学新模式上作了一些努力。努力把“一言堂”、“填鸭式”所夺去的学生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演主角,成

张晓辉[4]2011年在《教学空白艺术》文中研究指明空白艺术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绘画、书法、文学、戏剧、影视、音乐、建筑等各门类艺术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教学领域也逐渐得到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众多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事例,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受其启示,笔者尝试对教学空白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学空白艺术是指灵活运用空白,遵循教学规律以及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空白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主要包括实践性、创造性、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教育性、不确定性等。教学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教学要素构成、空白存在形态、艺术创生等多个视角进行相对性区分。教学空白艺术是在哲学、心理学、美学以及教学论等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建构,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根源。中国传统哲学的老庄有无之辨、玄学贵无论、禅宗顿悟学说,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对话理论、阐释学理论、后现代理论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哲学基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心理观、知觉组织原则、顿悟学习说、心物场以及蔡加尼克效应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明、清代各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以及心理距离说、冰山原则说、接受美学理论等西方现代美学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美学基础。古今中外众多教学理论,诸如启发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坚实的教学论基础。教学空白艺术是一种极具重要意义的活动,主要表现在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与教师的一定需要。一方面,教学空白艺术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审美发展、心智发展(包括感知能力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自主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等都能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教学空白艺术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教学成效的提高、教学境界的提升、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是非常复杂的,但又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首先,教学空白艺术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生的,教师和学生所具备的素养直接影响其创生的品质。其次,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整体性原则、有无相生的辩证性原则、以及适切性原则等。第叁,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策略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如从形成“空白”的视角入手,主要有“省略”、“隐蔽”、“停顿”、“暗示”、“模糊”、“等待”等。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是力图实现“无教之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即超越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憾,以保证教学的“完整”意义。教学空白艺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空白艺术与其他形态教学艺术的融合将得到强化;二是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分析将进一步深化;叁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实践研究将更加细化;四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将愈发优化;五是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方法将多元化。

胡忠艳[5]2016年在《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根据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形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的弊端,进一步深化高中历史新课改的要求作出的实践探讨与研究。本研究把学导式教学法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方案设计、案例展示、对比实验,结合贵州省沿河民族中学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其运用功效,明确其操作实践原则,发现其优点与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研究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规律,探究“新课改”理念下真正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与规律。本选题创新点在于把现代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融入学导式教学法中,增强学导式教学法的操作便利性与有效性,丰富学导式教学法内容体系,充分运用各种课程资源与评价考察方式,把历史课程、学生能力素养和教学评价相结合,打造“现代型学导式教学法”,在贵州省沿河民族中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检验完善学导式教学法,关注其应用实效性与具体做法。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研究选题原因,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并对学导式教学法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第二部分为学导式教学法的理论概述部分。对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法进行界定,并总结学导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概括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和优越性。第叁部分在学导式教学法的操作原则和操作结构的指导下,以贵州省沿河民族中学高中班级的对比实验为例,把学导式教学法应用于贵州省沿河民族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与展示,明确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实验效果。第四部分为结论。对学导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进行了进一步思考,总结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教学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优化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导式教学法适合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谭菊秀[6]2005年在《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对教师的学历、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后备军——小教大专生的素质尤其是历史素质的培养这一课题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基于此,笔者从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学实践出发,在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和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培养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为叁大部分阐述笔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一.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的构成、特点及其培养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首先界定了“历史素质”的内涵,归纳了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的构成及特点,然后从提升小教大专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构建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培养的新模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5个方面分析了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二.当前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本文在该部分的一个创新点,是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首次对广西小学教师的历史素质和桂林师专小教大专生的历史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和量表统计结果,分析了当前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的现状及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明确了问题所在,为下一部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叁.提高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培养的策略本目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力图实现的另一个创新点。笔者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特别是在实践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重点阐述了提高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培养的策略,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方式上提出:1、读书指导法,2、问题探究式,3、专题学习式;在培养途径上提出:1、渗透式,2、课程式,3、规程式。这些方法和途径的使用与推广,能有效地增强小教大专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历史素质,达到历史教育的功能,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蓝翠柳[7]2011年在《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不规范的原因,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校和国家的层面,就校本课程的规范化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对策。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不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学方面和师资力量方面。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调查,笔者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不规范的原因。首先,课程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课程领导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地课程组织管理体系和经费保障;其次,教学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性不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计不合理、简单化;最后,师资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本校教师的资源分析不到位,教师结构欠缺合理性,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必须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考。首先,在学校层面上,一是学校要加强学校要加强课程组织管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能力;建立校内、校外资源邮寄互补的资源开发体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建立科学的课程组织管理体制,在课程类型上,实行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弹性化课时制度;同时,保障课程教学的经费支出。二是在教学方面,完善教学设施,促进教学多元化和规范化,具体如下:设计规范化的教学目标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用规范化的教学材料,合理使用教具、改善教学材料的组织顺序、组织教材编写,改善教学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本校师资与外校专家和文化传承人联合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管理,建立校本课程档案库,规范化课堂管理。叁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本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引进教师奖励机制,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疏通教学科研渠道,并根据学校情况适当引进教师。其次,在国家层面上,一是树立校本课程规范化意识,加强课程规范化管理力度;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课程规范化纳入国家政策范畴;叁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D]. 王正清.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浅谈中师历史教学的困境和对策[J]. 曹士亮.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

[3]. 中师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J]. 郭茜. 宿州师专学报. 1999

[4]. 教学空白艺术[D]. 张晓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胡忠艳. 重庆师范大学. 2016

[6]. 小教大专生历史素质的培养研究[D]. 谭菊秀.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7]. 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研究[D]. 蓝翠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标签:;  ;  ;  ;  

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