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CT检查中碘过敏反应的效果分析论文_杨朝梅,吴琳(通讯作者)

(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 400032)

【摘要】目的:探讨对CT检查中患者出现碘过敏反应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纳入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68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0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共有30例患者发生过敏,其中观察组8例(轻度反应6例,中度反应2例),对照组22例,两组过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减少CT检查中碘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减轻过敏程度具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CT检查;碘过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274-02

CT增强检查是目前CT检查过程中一种常用技术手段,但是随着造影剂的广泛应用,引起的碘过敏反应的发生并不少见,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应在日常工作中引起重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行CT增强扫描出现碘过敏反应30例,给予精心的护理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CT室作CT检查的病人共11904例,其中作CT增强扫描的病人6800例,占CT检查病人的57.1%,其中男性4050例,女性2750例;年龄13~79岁,平均年龄(56.9±10.7)岁。CT增强扫描的部位最多者为胸部,其次为腹部、头部、和盆腔等。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00例,观察组男2130例,女1270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56.4±11.1)岁。对照组男1920例,女1480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57.2±10.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检查部位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经静脉途径快速注射,按1.0ml/kg~1.5ml/kg计算造影剂用量。检查完成后保留静脉通道,以便在出现中、重度碘过敏反应时能及时处理抢救。

1.3 过敏反应

表现轻度反应:全身热感及发痒,结膜充血,少数皮疹,头痛头晕,喷嚏、咳嗽、恶心、呕吐。中度反应:全身出现荨麻疹样皮疹,眼睑、面颊、口唇、面部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发音嘶哑、肢体发抖等。重度反应:面色苍白、四肢青紫、手足厥冷、呼吸困难、手足肌痉挛、血压下降、心跳停止、知觉丧失、大小便失禁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有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4.35%,出现轻度反应20例,中度反应8例,重度反应2例。其中男11例,女性19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3.5±8.8)岁。观察组和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和过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过敏情况比较

3.护理干预措施

3.1 增强扫描前心理护理

部分病人对增强扫描不了解,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加之疾病折磨、焦虑使血压升高而诱发过敏;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大多数都要求禁食,加上有些患者心情紧张,尤其是植物神经失调的患者更容易引起恶心、呕吐或低血糖等症状,对这些患者应加强护理,消除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先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增强扫描对于明确诊断的必要性,科学客观的解释增强的目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消除心理障碍配合检查,保证增强扫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2 严格掌握碘造影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须详细询问病史,每一例需增强扫描的患者都可能发生副反应,对于高危人群,应积极与临床医师及CT室主诊医师协商,决定是否继续做造影检查及使用何种造影剂进行检查,需特别仔细地权衡检查的利弊。每一例需增强扫描的患者都可能发生副反应,碘造影剂不能与其它药物混合使用,每次注射前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和过敏史,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肺心病、体质虚弱、神志不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应严格控药物的剂量和注射速度。使用造影剂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再加扑尔敏4mg口服或非那根25mg肌内注射,可以减少或减轻碘过敏反应的发生。冬天,可以适当将造影剂加热至体温,可增加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

3.3 做碘过敏试验

注射皮试液后观察20min,如出现荨麻疹、手足麻木,恶心、呕吐、心慌、头晕、甚至口唇水肿、球结膜充血者均为阳性反应。如无任何不适反应,为试验阴性,方可使用大剂量碘造影剂。由于1ml试验剂量也可能触发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副反应,所以在做过敏试验时仍需做好副反应的急救准备。

3.4 造影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以预防过敏反应发生

将造影剂加温至37℃以降低造影剂的粘度,减少微循环障碍,增强患者对造影剂的耐受性。严格掌握注射速度及造影剂的总量,并控制在1.5~2ml/kg以内。CT扫描完成后,应在护理室观察15min,防止出现延迟性反应。

3.5 建立CT室抢救措施

准备好一整套碘过敏反应的抢救药品及物品器械。常用药品有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异丙嗪、升压药、呼吸兴奋药、氨茶碱、葡萄糖及生理盐水等。物品有听诊器、血压计、吸痰器、氧气瓶、简易人工呼吸器、开口器等。

3.6 使用造影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抽取造影时应使用尽可能细和具长斜面的针头或输液器针头刺穿造影剂瓶塞。使用粗针头会增加产生碎片的危险性,即产生穿刺部位的橡皮微粒脱落现象。其次,应避免重复在橡皮塞的同一部位穿刺,因为这样会使产生碎片的危险性大大提高。患者一旦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虚脱等症状时,我们应立即停药,平卧,保暖,吸氧并给予生理盐水或l0%葡萄糖静滴,保持输液管通畅,同时通知急症室协助抢救。

3.7 轻度反应的处理

对于轻度反应的病人,首先告知病人不要紧张,给予大量饮水稀释造影剂在血液中的浓度,最好是含糖份的饮料,而对于糖尿病人则给予矿泉水,若有皮疹,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并观察病人直到症状消失。

3.8 中度反应的处理

(1)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吸氧,保暖;(2)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1~0.3mg,总量不超过1mg;(3)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4)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3.9 重度反应的处理

对于轻度过敏反应经处理无好转或出现重度反应者(1)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2)使用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抗过敏药物,血压低者使用可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3)积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和对症处理;(4)同时联系已建立抢救通道进入相关科室抢救。

3.10 造影后的观察

过敏反应可发生在造影后1h,嘱其大量饮水,因造影剂约90%以上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排出。如注射局部出现外渗引起肿胀、疼痛,面积小者用75%酒精;肿胀面积大者用0.05%地塞米松纱布湿敷。一般2~3d可消肿。

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常始于轻度和中度反应,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是十分有效的第一预防措施,即使轻微症状也不可忽视。对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可以减轻、减少碘过敏的危险性,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以便CT增强检查的顺利进行,提高增强效果,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高萍.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过敏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92-93.

[2]王娟.碘过敏试验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90-91.

[3]代倩.碘过敏试验的临床观察及造影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01):107.

论文作者:杨朝梅,吴琳(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1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CT检查中碘过敏反应的效果分析论文_杨朝梅,吴琳(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