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论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_教育现代化论文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论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_教育现代化论文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试论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为主体论文,化与论文,试论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28X(2000)01-0070-03

在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将教育放到了空前重要地位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只要我们清醒地分析目前的独特国情,冷静地考察教育的现状,自然会感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身上所负载的责任。

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十分复杂。仅从表面上看,许多大专院校都在扩招学生,但是不论从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来说,我国的各类教育现状都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家多年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严重外流,而与此相应的却是众多低素质人口期待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大部分中国人(包括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依然相当有限。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人民生活水平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现代化问题不能不摆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提到教育的现代化,人们往往想到要扩大办学规模,增加经费投入,进口各种设备,这都是有道理的。但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含义还在于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而不能只停留在对发达国家物质设备的模仿上。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应该转变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校的管理和投资渠道更为多样,从而形成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种多样的高校发展格局,使更多的学生能接受更为有效的教育。而与此相应,中小学教育将真正摆脱对高考的依赖和附庸地位,转入对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不再为应试教育而适足削履,使青少年教育真正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高等院校的招生和教育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招生人数的偏少与学生基数过大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高考统一命题考试与具有多种潜力的考生之间的不谐调关系,考试成绩可操作而素质评判难以量化之间的矛盾,都使得中小学教育不得不采取应对升学考试的许多方式,比如人们经常批评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标准答案、死记硬背等弊端。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今年许多大学都开始扩招,各种渠道的贷款方式也开始启动),中小学教育将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高等教育这一根源性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会迎刃而解,中小学教育还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积极地、前瞻性地去探讨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现代化问题。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正视以下几个问题相当重要。

一、教育的长远目标及近期效果问题

教育的长远目标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当然有重大意义,这一点我们强调得比较多。但教育要想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还得落实到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身上,空洞的责任感不会有丝毫的促进作用。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首先是让人的各种潜力素质得到科学培育的问题。只有努力使每一个个体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才会有活力,国家才会有希望。这里的“全面发展”不是指让孩子门门功课都优秀,而是指必须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分析、判断和思考,逐渐理解自己的人生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自我负责的观念。不少老师和家长似乎很注意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是下降还是上升了,不大注意学生应对生活的能力或其它非智力的意志力是否有所进步,从而用简单化的方式赞扬或训斥孩子,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机会。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有许多发展的可能性,只要培养起一种自信、活泼和坚韧的心理素质,许多在大人们看来不可能的创造性成果都可能发生。我们不能对任何一个孩子丧失信心,不要仅从教育的短期效果,尤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作为教育目标的评判标准,否则只能对孩子有害而无益。

二、教育实践中的民主作风问题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人的全面理解和全面培养,因而在教育中更应重视尊重学生的问题。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应该是对人性有深切理解的人,他应该懂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本身就带有时代或个人的局限性。优秀的教师不应把自己看作高于学生一等的人,尤其要警惕自己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禁锢影响和专断控制欲望。某些老师不自觉间忘记了应该将孩子看作有情有性的活生生的人,就产生了对孩子的轻视心理,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占据者和宣传者。加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的对权威的不正常崇拜,我们往往将对老师人格的尊敬与老师思想的盲从混淆在一起,从而使一部分教师也沾染了封建官吏式的权威和专制的习气。要改变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素质的深层提高,由于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要做到启发孩子、教导孩子,而又能真正尊重孩子更不容易。所以,教育现代化所引出的教育民主作风培育问题,首先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未来的公民怎么会有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呢?中国不需要培养那些对权威言听计从的、毫无怀疑精神的“奴才”式人物,而需要更多的有责任感的、力图创新的新一代公民。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对青少年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并不是要抹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相反,是强调要给教师更为宽松的气氛和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只有教师真正获得了是自己主人的感觉,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胆有识的学生来。最终让教师和学生都理智地认识到:在求知和探索的曲折人生路上,老师只是在各个歧路处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的火把而已,老师本人并不是真理的化身,他(她)同样有七情六欲和缺点,需要学生和社会各方去理解和交流。如果教育最终能激励起人们探索人类及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能沟通人们之间的理解与宽容,这实际上也就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因为我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集中于以下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对自身和世界有深入理解的、对社会和他人有深切同情心的公民。

三、教育的创新性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喊“知识经济”,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产生了对科学的崇拜,尤其产生了对科技所产生的短期利润效益的迷信。不难看出,这种肤浅的时风已经背离了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教育培养宗旨。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这一问题,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不无感慨地说:“目前整个世界上弥漫着对科学的错误看法。科学享受着过分的尊重,由于现实生活秩序只有通过技术才得以治理,而技术则通过科学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信仰。但是,科学的本真意义被遮蔽,人们仅仅钦佩科学的成就,却并不明白科学的奥义,因此,这种盲目的信仰只能变成迷信。真正的科学是一种智者的知识,假如把信仰科学的焦点集中在科学技术的成果上而不去了解其方法,那么在这种错觉中,迷信就形成了真正信仰的赝品,人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仿佛是固定不变的科学成果上。”这告诫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时,不能只让迷信于某些干巴巴的结论和教条,不能只让他们牢记公理、定理或公式及对它们的套用,而应启发他们多去思考推理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新思路及问题。

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最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不要总是给出学生已有的科研成果,不要厌烦那些有新点子、爱捣乱、“多事”的学生,在他们当中可能会培养出我们中国的比尔·盖茨和牛顿。由于不再受应试教育的过多束缚,老师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在教学创新上用力,学校领导和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对老师的尝试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要允许探索者失败,正是这些探索者的失败,才可能为后来者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积累。孩子们也会在老师的创新的尝试中真切感受到创新的意义,这将成为孩子明天最为宝贵的财富。惟有敢于和善于创新者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的位置,惟有创新才能开发出孩子们身上的多种潜力,教育让他们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快乐。

四、教育观念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问题

关键的问题是实践,因为这会直接检验我们教育观念的可行性,同时也会补充许多凭观念根本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不只来源于生理学、心理学书本的一般概念,更应该深入到学生们受时代风气影响的深层情感和思想感悟之中。只有把握了学生的深层情感和信念,才能在教育中真正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心灵,真正感染和教育他们并使他们各种品质完善起来。

这里不妨从一些事件说起。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到苏南一带亲身寻访古往历史事件和名人(徐渭)遗踪,学生们既感觉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真切回味,又感受到了个性狂放的徐渭在封建时代的悲剧性遭遇,从而产生了对我们今天社会中许多类似问题的深入思考,写出的作文也比平时在学校中的体验要深刻多了。这种语文教学试验的可贵之外在于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使学生将对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当中,成为自己的血肉。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将素质教育注入一般的教学活动是可行的,但这对我们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对孩子们的启发和信任,也需要我们教师自身不断加强知识和人格修养。可以说教育的现代化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去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对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才可能承担起这一历史性的使命。

收稿日期:2000-03-08

标签:;  ;  ;  ;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论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