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教师教育生活经验的有效表达——兼论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师资论文,策略论文,课程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角既不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也不是各级教育部门的行政长官,而是长年扎根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们。教师的倾情投入和真情付出,是本次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大量鲜活的教育案例的教师怎样在新课改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并自觉地融入到新课程中去?笔者以为,创构教师自己的课程故事,是教师教育生活经验的有效表达方式,是教师展示课程改革成果的大舞台。
一、必然的选择:教师必须行动起来
从旧课程中生长出来的新课程必然是对原有课程的反思和重建。旧有的课程有种种弊端,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加以理性反思并予以扬弃。新课程赋予教师很大的权力,让教师在真切的教育实践中去体验,去践行,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成为沟通和理解新旧课程的一道桥梁。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长官等只是为桥梁的建造设计了理想的蓝图,提供了建设的方案,真正的桥梁建设者是身处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们。所以,研究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策略并让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程的消费者。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产品研发式,专家、学者等处于课程的决策层,他们把设计好的课程交给教师,教师们只要按照大纲、教科书的编排一步步执行就可以了。可见,教师处于课程权力的边缘,几乎没有对课程言说的权力,教师成了地地道道的课程产品的消费者。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课程意识的严重缺失和主体地位的严重沦丧,教师在这种课程体制下容易形成被动、顺从、应付的心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决策和管理上采取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更多地考虑到教师的参与、合作和开发,尊重教师的选择权,还给教师一定的课程言说权力,提倡教师作为课程的重要分子参与到课程的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改革中去,全身心地去感受和体验新课程,从而创造出新课程。“让教师走到前台去”、“让教师行动起来”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是本次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教师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宝藏。
中小学教师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他们掌握着大量生动而又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具有独具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这些都是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长官不知道或很少知道,想拥有也不可能拥有的。教师们身上的这种独特而又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一座活火山,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教育宝藏。
以往有许多教师身处宝山之中却浑然不觉,或者说即使知道也不知如何来开发和利用这个宝库。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在教育实践中做出了优异成绩的班主任、科任教师,他们的成名往往是凭借“众口一词”式的褒扬等口耳相传的口碑效应而闻名的。也就是说,其业绩是通过他人的宣传而散播的,很少有教师是自己提起笔来对自己的教育故事进行言说的。我们不禁要问:是教师缺少这种能力吗?抑或是教师还没有这种意识?非也。这里有一个理论言说的方式问题。一直以来,广大一线教师由于被排斥在教育的各个决策层(尤其是课程)之外,使得教师们误以为教育理论是高深莫测的,搞研究是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们的专利。教师们习惯于三尺讲台上的勤勤恳恳,不敢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教育情感。其实,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从来都不是分开的,专家、学者也并没有掌握着教育理论的全部话语权力,理论的表达方式也绝非仅限于那些充斥着各个领域的专门术语、纯思辨式的学术文章。“叙事研究法”正在成为科学界和教育学界大力提倡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倡导以教师的教育生活为原型,鼓励教师运用叙事、讲故事等方式表达教师的教育感受和体验,从而把教师的教育经验提升到理论言说的层面。
二、现实的可能:教师可以创构自己的课程故事
学术界特别是教育学界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教育研究应该听到“沉默的大多数”(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响亮的声音,教育理论表达的方式和主体应该更加多元化。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得以进行理论观照的前提。广大教师应该建立这么一种自信:鲜活的教育经验也可转变为教育理论。教师通过案例研究、叙事探究、讲故事等方式可以为教育理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并进而为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做出独特的贡献。
学界已经有人运用讲故事等叙事研究的方法为教师做出了理论研究的表率。国外有拉伯雷的《巨人传》、卢梭的《爱弥儿》、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等,国内有耿涓涓的《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黄向阳的《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刘云杉的《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等,都是非常出色的教育理论作品。在有人因“理论面对实践多少显得有点虚幻而惆怅”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数不清的课程故事将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运用生活叙事的方式将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经验表达成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色彩的课程故事,是教师参与课程理论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培训的策略:开发教师的教育生活资源,让教师学会讲述自己的课程故事
(一)课程故事承载着教育经验的理论意义,它就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之中。
华东师大的丁钢教授在《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一文中说:“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写得好的故事接近经验,因为它们是人类经验的表述,同时它们也接近理论,因为它们给出的叙事对参与者和读者有教育意义。”据此笔者也以为,这种以经验叙事表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承载着教育经验的理论意义,完全具有与其他教育理论话语方式平等的地位,并为教师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展开对话搭建了一个平台。
课程故事是一种经验,是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感受和体验,它具有生活的意义。教师通过反思,将这些课程生活经验加以整理和提炼,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之表达出来,从而赋予教育经验以理论意义。
在很多教师还对教育理论感到敬畏和不可亲近的研究背景下,作为新课程师资上岗培训的培训者,应该走出经院式研究的泥沼,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走进教师的生活,走进真实的教学课堂,去了解教师的疾与苦,感受教师的喜与乐;去发现教师教育生活中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鼓励并帮助教师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使教师意识到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笔丰厚的教育财富;为他们提供开发这些财富的策略,让教师们感到:教育理论并不遥远,它就在教师的身边。
遗憾的是,据笔者目前所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区、省、市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已经开展近两年了,真正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和认可的精彩的“课程故事”却并不多。教师们迫切需要从先行者那里知晓新课程改革中的得与失、苦与乐,并以此为鉴来推动新课程的发展。那些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理论成果,对指导和推进教师的教育实践并无多大益处。
所幸的是,“课程行动研究”、“走向教育案例研究”等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一些教师已经具有了案例写作、案例研究的意识,一些地方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案例研究成果。全国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傅道春所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就是以访谈的形式、以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又一个优秀教师践行新课程的足迹,这种写作文体和表达方式无疑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全国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开展三年多以来,也大力提倡教师以案例的搜集和写作为突破口,提升教师自我省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水平,教师们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案例,并得到了中央教科所有关专家的首肯。
实践已经证实:教师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生长的故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理论也必须回归到教师那里去接受教师的实践检验。教师坚持撰写各种不同的课程故事,必将使课程理论和实践不断地展开互动和对话,新的课程理论生长点也才会不断地出现,课程实践也才会不断地精彩纷呈。
(二)课程故事的表达方式
课程故事的表达形式有多种,从写作方式上看,可以是访谈式、日记式、自传体式、书信式等形式;从写作文体上看,可以是记叙文、诗歌、随笔、散文等。只要这些内容和形式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有关教育、教学、课程等方面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发读者多样化的思考,它就是好的、成功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故事的叙述方式是多元的、开放的,与其说它是一种研究方式,还不如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教育的新领域。
课程故事应该有如下几个必备的要素:
一是所有的课程故事都必须是真实的、自然发生的。课程故事是不能编造和杜撰的,也不是坐在书斋里就能想象和推演出来的。构成一个故事的原型必须是实实在在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的教育事实,必须是教师亲身体验和深刻感受的人或事。正因为如此,课程故事具有鲜活性的特点。每一个鲜活的故事就是一位教师独特个性魅力的展现,它具有不可复制性。任何想像的、虚构的东西都是不能被读者所接受的,也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二是课程故事必须主题鲜明。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构思一个故事时必须先确定故事的主题,而且主题不能直接用议论式、概念化的东西加以说明,而应该是暗含在讲故事的过程之中,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出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己去体味故事的真谛。这也是课程故事的复杂性、多元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有的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习惯于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直接在写作过程中加以表白,好像不特别加以说明别人就看不懂似的。对于这种流弊,教师在写作课程故事时必须努力加以克服。
三是课程故事必须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不论是何种体裁用何种形式写成的课程故事,都有一个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活经验中对材料加以搜集、积累、加工和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相当漫长的,也许是一年、十年,也可能是很短的一节课、一件发生在师生间的小事。总之,许多随时随地发生的教育事件都可以拿来作为课程故事的写作材料。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并用心去体验和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教师就可以想他人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的课程故事。一个好的课程故事,其价值就在于能够得到许多人的认可,引起大家的关注。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写作课程故事时就应力求做到:选材独特,情节引人入胜,主题发人深省。这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写作功底,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要拥有一颗灵动而多感的心灵,并且必须永远保持一种强烈的不断向他人倾诉的欲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赋予他自身的教育经验以理论思维的价值,才能在给读者带来惊喜的同时,也改变教师自身的教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