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的新趋势_产业园区论文

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的新趋势_产业园区论文

特色产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新趋势论文,特色产业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色产业园区是县域或更大区域特色产业的最新发展。“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甚至“一县一业”、“一县几业”的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产业集群还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表了区域核心竞争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确实发挥了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的价格优势。

但区域特色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外部不经济性日益显露出来: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低层次恶性竞争等。于是浙江等地先后开展了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从实践看成效显著,并且代表了开发区建设的新趋势。

浙江省委、省政府于1998年适时提出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思路,随之,杭州、宁波、温州等市纷纷进行改革创新,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了企业的群体信誉和共同品牌。

从浙江省的经验看,如果把区域特色产业的长处和开发区建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就是全新的经营模式,这就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特色产业园区已成为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从长远看,由于入园企业是具有特色优势的同类产业或相近产业,因此,未来发展中可以为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的支柱企业奠定了基础。特色产业园区为专业化协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硬件条件,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途径,使产业组织进一步优化。

二、特色产业园区可以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可以引导和组织小企业向城镇集聚,充分共享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又弥补了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品位的角度来看,在建制镇或中心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已成为促进人口城镇化,建设和繁荣小城镇的一大路径。通过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同时通过设置和入园条件,把优势企业引入园区,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三、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厂后店、上厂下店的生产方式和“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把企业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生产,有利于解决消防问题和对污水等“三废”进行集中统一的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新的《土地法》出台后,用地政策更严,在土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一家一户的小企业零星布点和要求征地扩大再生产将会受到较大制约。通过集中,政府可以把特色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整体重点扶持,而且园区用地比单独用地更为节约、经济。据对浙江平阳昆阳服饰工业园区与同类单个工业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由于园区企业相对集中,水、电、通讯、环境治理等相关公用基础设施可以合建共享,园区内每一个企业可以节省投资约6%,少占耕地约14%,绿化率可以提高4%-5%,排污等各项费用降低约5%。

四、有利于传统开发区本身的优化升级。一是可以避免“有区无业”的“圈地运动”,提高开发区的建设效率。许多地方并没有认真调研本地的区位、人才、产业配置等综合因素,一哄而起建设了不少所谓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不少,高新技术却很少。二是可以避免许多开发区的产业之间并联度低,起不到产业集聚效应的弊端。这些开发区往往是不分产业定位,饥不择食引进内外资的结果。三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对原有开发区的资源融合。如浙江玉环县原有工业小区35个,其中面积最小的仅有16亩。由于园区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也不利于最稀缺资源——土地的利用。通过对原有开发区的融合,开发区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标签:;  

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的新趋势_产业园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