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思品课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手段论文,思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低段儿童(一、二年级)年龄在6岁至8岁之间,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在知觉、注意方面,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在记忆方面,识记对象是以具体的形象的知识为主,多采用机械识记的方法;在意志方面,比较薄弱,但好奇心、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动……根据低段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在思品课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对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一、作好课前调查研究,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调查学生思想行为习惯,使教学切合实际,增强实效。
加强针对性,讲求实效,是思品课的教学原则。教师要注意调查研究,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进行调查,老师应清楚地掌握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某一道德观点的认识程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调查学生的社会实际,即深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平时怎么表现的?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等)。只有教师在上课前通过调查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收到教育的实际效果。
2.调查教材相关内容,补充资料,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
低段思品教材内容多为简短的儿歌或故事,如果只就教材内容本身对学生进行教学,就可能出现内容空泛、说服力不强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应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达到增强说服力的效果。如在教学第三册第十一课《爱惜粮食》时,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你知道一粒米的用处吗?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的话,全国人民一年节约的米有多少?又如在教学第三册《抗日小英雄》前,调查学生除书中的王璞外还知道哪些爱国小英雄的故事。这些都是教材的相关内容,通过课前调查,将反馈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把它们作为教材补充内容科学合理地在教学中运用起来。这样,既充实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使学生“明理”更加深刻。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低段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易引起注意。教学活动中,使用电教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有效调动儿童的各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作用:
1.现形象,熏陶感染。
第一册第八课《我爱祖国》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知道我国的国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心情。这一课属政治常识教育课,较枯燥抽象。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最好是运用具体真实的材料,使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因此,可采用录像手段,发挥电教媒体提供事实、建立表象的功能,展现“祖国之最”。例如:我国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是世界上的珍奇动物;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象征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等等,通过形象生动的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既受到熏陶感染,切实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可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创设情景,烘托气氛。
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可以再现有关教育情景的真实性,烘托渲染出浓浓的教育氛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共同体验,增强情感教育的感染力。以第一册第九课《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为例,教学中有一环节是讲为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勇牺牲的英雄的故事,继学生讲述之后,老师带着凝重低沉的语调娓娓叙述了江姐和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当讲至狱中绣红旗的感人场面时,配合投影片的使用,将学生带入了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就是江姐,她和难友们围着红旗,含着热泪,一针一线地绣着。绣出五颗金光闪闪的星星,绣出对祖国浓浓的爱,对国旗深深的情——她们一边绣,一边深情地唱着——”此时,录音机里如小溪般涓涓流淌出感人的旋律《绣红旗》:“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歌声抒情而婉转,饱含深情的讲述催人泪下,视听感官的结合,效果绝佳,很多学生眼里都闪着晶莹的泪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深深知道:国旗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热爱它。
三、发挥板书、儿歌作用,增强明理性。
思品课教学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说理明白”。即让学生掌握课文中讲明的“理”,把握“理”的实质内容。根据小学低段儿童的识记特点,为了便于记忆、强化要点,可采取板书和儿歌相结合的形式,即将本课的教学要点编成由一句句凝炼的短句组成的儿歌板书出来,使学生看起来清晰明白、一目了然,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有韵律感。如在教学第四册第九课《做事不能马虎》一课时,我自行创编了一首儿歌作为板书内容:“做事马虎危害大,害人害己害大家。克服‘马虎’坏毛病,认真做事不出差。”这样,既将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的要求融入其中,又便于低段学生识记。再如,《今日事,今日毕》一课,课文以小猴子为例,通过小猴子“今日事”没有“今日毕”就影响了第二天的功课的故事使学生从反面事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天做的道理。我也创作了一首儿歌“完成作业很重要,不能拖拉要做好。抓紧时间认真做,学的知识记得牢。推到明日又明日,一事无成真糟糕。今日的事今日做,大家夸我好宝宝。”让学生明白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好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节奏地朗读或给学生几个简单的手动姿势辅助练习,加强节奏感,增强情感体验的愉悦性和学习的趣味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穿插表演和课内活动,指导学生行为实践。
低年级思品教材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学生通过学习有了初步的道德认识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动手操作,实践训练,强化巩固正确的道德认识,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1.参加表演,加深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了第一册第七课《老师您好》后,明白了“老师非常辛苦,我们应该热爱老师”的道理后,我设计了几个角色表演,让学生进入情景去体验。即:下课了,你和老师一起出教室时;在校园里碰见老师手上抱着很多东西时;放学了,走出校门时,应该对老师做什么?通过学生的现场表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进一步知道了“爱老师”该怎样落实到行动上,收到现场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内实践,指导行为。
激情明理后,要巩固、强化道德观点,更要把道德行为要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落实到行动上,这才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尤其是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课,在学生明白了道德行为的要求后,若能在课堂中安排进行训练,定会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书包较乱、自己又不会整理的现象,在学习《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一课时,在明理之后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实践练习整理书包比赛,现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会把“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了,使本节课的教育效果能够立竿见影。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