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物理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_初二物理论文

初二物理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雾淞是凝华还是凝固

很多物理辅导资料一直把雾淞当凝华处理,江苏版课标本《龙门新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课堂导入就将雾淞作为凝华导入,而也有省市中考试题中就将雾淞当做凝固处理,在《中学物理》2004年第八期中“物理与生活”就认为雾淞是凝固,为此笔者也查阅了一些资料:《辞海》对雾淞的解释:“有雾或毛毛雨时,附着于地表或物体表面的冻结物或凝华物,一般呈白色质较松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对雾淞的解释是,寒冷天雾凝聚树木的枝叶上或电线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通称树挂。通过网站调阅雾淞图片来看,有两种图像:一种是松散状冰晶,一种是在树枝上凝结成一串串冰状物。从“雾淞”形成条件来看,空气水蒸汽含量增多,当气温降低时,一般常会出现雾淞景观,特别是迎风坡更容易出现,根据物态变化形成,水蒸汽含量增多,当气温降低,水蒸汽会发生液化形成“雾气”,当“雾气”遇到较冷树枝又会凝固一串串小冰晶,当“雾气”遇风时“雾气”发生汽化吸热,导致气温急剧下降,使水蒸汽在树枝凝华成松散状的冰晶。

因此,对“雾淞”现象不能简单确定为一种物态变化,它应该是凝华或凝固现象。

二、用敲打方法选购陶瓷器皿是根据音调还是音色来分辨

第八届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根据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量。答案是音色,也有不少资料认为是音调,为此笔者也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从资料可知,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而频率由声源决定,除少数发声体能发出单纯音调外,(如音叉)大多数发声体发出来的声音并不是那么单纯,而是由许多个强度不同的声音所组成,这种声音称为复合音,复合音中频率最低、能量最大的单音叫基音,其他的音叫泛音,例如频率是100Hz的钢琴声,经过声学的频谱分析,发现其中除了100Hz基音外,还有15个强度不同的泛音,同是100Hz的黑管声,还有9个强度不同的泛音,可见频率同是100Hz的钢琴声和黑管声除了基音相同即音调相同外,它们又具备不同数量,不同强度的泛音,因而具有不同的音色,这就是复合音不同的声谱决定着不同的音色。人们判断碗的好坏时,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敲打不同的碗,根据碗薄质量小发出的声音脆(即音调高)认为是好碗,另一种是敲打碗的不同部位,(因为声源是确定)不论敲打哪个部位发出的音调是一定的(即基音是一定的)但破损处与完好处音色是不一样的,因此,用敲打方法选购器皿,如果敲打不同器皿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如果敲打同一个器皿的不同部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上例竞赛题中,如果两个碗相碰听两碗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音调辨别。如果用一个碗碰另一个碗不同部位,则听发出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辨别。例:人们用敲打方法,判定西瓜生熟是根据音调。铁道工人敲打钢轨,听到音调可以判定螺丝是否松脱,听音色可以判断钢轨是否有裂缝。

三、摩托车的消声器减弱噪声途径是在声源处还是传播过程中

人教版物理教材是将消声器归类为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江苏省2005年初二物理竞赛第一题选择题,答案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为何有两种不同答案?这是因为苏科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此处教材处理与人教版不同,苏科版实验教材是这样处理的,“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控制噪声声源(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阻断噪声传播(主要方法是隔、吸声和消声),在入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等)。比较人教版多了括号注释,这个注释很容易产生歧义,认为消声器是通过隔、吸声和消声的方法来消除噪声,事实上人们生活在空气中,听到各种声音大多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实际上噪声已从声源发出,已在空气中传播使人感知,从而人们采取隔、吸声和消声的方法来阻断噪声传播,而摩托车的发动机产生的噪声还没有在空气中传播就被消声器减弱,因此可认为发动机和消声器构成一个整体—声源,从而改变、减少声源的振动来减弱噪声。

四、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虚像

人教版物理旧教材: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是这样叙述的,“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且到镜面距离相等,而苏科版新教材中,对于平面镜成像没有提及到“正立”的特点,而是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虚像”、“等大”、“等距”三个特点,我认为教材在此处还是处理得当,事实上人们观察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一般是在“立”的方向上(即竖直方向),而生活中使用的平面镜也大多数在竖直方向上,因此,就有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之说,实际上当平面镜跟水平面夹角不同,像和物体位置关系不同。

例:当平面镜跟水平面成45°时,像和物体位置关系相互垂直。当平面镜沿水平面摆放时,像和物体位置关系相互颠倒,如图所示。

所以树木在水中的“倒影”应是倒立的虚像,否则何来“倒影”的“倒”之说,对于此题经常入选考试选择题,我认为意义不大,如果要考查“倒影”现象,不妨从“影”的实质、以及形成的原因去考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性,逐渐突现出来,往往教条地考查某知识点,缺乏科学性,严谨性。现在各种资料多如牛毛,有些答案不一致,往往使教师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既注重于知识的灵活和创新性,也应不失其严谨性。

标签:;  ;  

初中二年级物理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_初二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