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命题轨迹探析及课文合奏教学对策探讨_文综论文

“文宗”命题轨迹探析及课文合奏教学对策探讨_文综论文

谈文综命题轨迹探文综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轨迹论文,对策论文,谈文综论文,探文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考文综试卷的命题轨迹

文综卷与单科卷比较,突出表现为“形式二新颖”,“内容五创新”。

形式二新颖,即:一是卷面形式新颖。对3+2全国政治、历史卷的题型,文科综合卷的题型要单纯得多,整卷仅分卷一和卷二,卷一为客观题,卷二为主观题,两部分的分值基本上遵循1:1的原则。

二是题型设置新颖。文科综合卷一般以一个典型的情境为主线,通过组合、连环、复合等三种情境来设计试题。组合式情境试题,即在一个情境下面设立若干小题,分别考查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或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层面的知识。连环式情境试题,即在一个情境下设若干小题,只有应用有关知识正确解决前面的问题之后,才能继续解答下面的问题。复合式情境试题,该类试题在求解时,既要求有特定的学科能力,又需要有学科间相通的一般能力,并且注重各种能力的协同运用。

内容五创新,即:一是突出学习能力的考查。按综合考试考纲的要求,学习能力从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和应用。记忆层次包含再认、了解等;理解层次包括比较、区分等;应用层次分为分析、综合、信息提炼和提取、解决问题、评价等。三个层次之间是递进的和相互包容的关系,它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学科主干知识和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的知识规律和意义,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结论,抽象数据、图表、公式、简图中蕴涵的学科知识。要求考生最终则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运用和提取有效信息,将卷面提供的情境、资料与来自教科书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社会生活的知识融合为一体,经过判断、推理、归纳、评价和预测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问题的解答。突出能力立意的因素有四:1.不强调知识的覆盖率,只考虑能力的合理布局。2.坚持以材料为载体来考查学生的能力。3.注重知识的应用(两年的文科综合卷,题目都比较灵活,基本取消了靠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得分现象)。4.注重创新思维和培养综合能力的引导。文综卷为创新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注重从情境、图表等信息现象中提炼、提取观点。原来单科卷也有图表,但从未像文综卷那样多,去年的文综卷共有12幅图,大量的素材都借助于图来呈现。

三是突出了人文知识、人文意识的考查。文综卷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价值取向,人文气息浓,更注重反映人类社会中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说,文综卷在选材上要比单科卷更广泛。

四是突出了开放性。首先是试题涉及背景的开放性。要求学生学会用更开放的视角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自身。其次是设问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最能考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如在去年的文科综合卷中,最典型的是39题的第三问:“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40题第五问:“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这类开放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都有东西可写,这就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考试题的一个特点:入手容易、得分难、得高分更难。最后是答案的开放性。这一点在近两年的综合卷中不十分突出,但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结果,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五是对时政题的考查作了改革。原来政治单科卷中的纯时政题被取消,时政内容被分解到各种题型中。以时政材料为背景的试题量增加,要求提高,内容更广泛、角度更多样、能力要求更突出。

二、高考文科综合教学的对策

(一)夯实基础成为日常教学的首要任务

由于基础性知识成为命题的基础,而知识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所以,夯实基础应该成为平时教学的首要任务。

1.平时的教学要给学生留下“享受、敬佩、动情、增知、信服”等五个良好感觉,并重视五个方面的检测。即:①检测学生能否清楚地复述所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②检测学生能否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达到全方位的正确理解;③检测学生能否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④检测学生能否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异同之处;⑤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

另外,还要认识到能力并非空中楼阁,需要通过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重组再现来体现。灵活应用“三基”是能力的基础,“三基”不行,能力就无从谈起,能力是建立在“宽知”基础上的。

2.关爱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是教育的真正“生产力”,才是提高成绩的原动力。

3.重视哲学思考。学生有了哲学思考的习惯,在对问题分析和解决时就能够辩证地、全面地、本质地、有重点地思考。它对政治考试题有直接的作用,因为政治考试中哲学部分失分量最大;对历史、地理考试题有间接的作用,因为历史、地理中的主观性问题的审题、解题需要哲学思考;对语文中的议论文写作也有积极的作用,因为议论文需要辩证地、全面地、本质地、有重点地分析事物。

4.注重试卷讲评。试卷讲评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操作,是学生的知识弱点转化为强点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求考试的时间和讲评的时间分配为1:1,更提倡1:2,甚至是1:3。

5.突出“二法”并举。二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这是能力立意命题中的技术要求,也是学生审题、解题的思维要求。

6.突出立体思维。立体思维包含了多角度思维、多层面思维和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并且可以转化为归纳法或演绎法、立论或驳论。立体思维的训练有三:第一,一理多题法。即一个核心理论,多角度联系社会热点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第二,一题多理法。即一个社会热点,或一项国家的大政方针,用众多理论知识来分析。第三,一例多型法。即一个典型材料,用多种类型的题目来训练。

(二)使时政教育、人文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由于文科综合卷坚持迎着大政方针及社会热点命题,突出人文知识的考查,而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热点和人文知识知之较少,是失分的又一因素。因此,时政教育和人文知识应该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其融入的操作,一般是采取辐射法教学,即在讲授知识时加强社会热点和人文知识的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从政治课的角度来说,在强调把书本理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要加强人文知识和精神的渗透。我们的视点不仅要落在重大的时政热点问题上,而且要把网撒得更大些,要积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问题,如: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文化及科学的发展问题等。从历史角度来看,要能分析、把握历史规律,形成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是构成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三年级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和理解课本中的历史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提出科学的史实依据;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帮助他们形成新观点。

(三)培养能力应该成为教学、教改、教研的重点

要解决学生审题能力薄弱、解题技巧薄弱、知识迁移薄弱、读图识图薄弱等问题,只能靠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首先应该做的是“宽知”,即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要主动引进发生在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应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人文知识。其次是“重组再现”,即快速并正确地获取信息。要进行对复杂材料的提取、提炼和概括的训练,将句群缩成句子、长句缩成短句、短句缩为几个关键词语,然后以“电报”式语言再现出来。再次是灵活应用,即灵活处理信息。这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的起码的要求。学生对变换角度的试题、时空跨度大的试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试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原因就是不能灵活处理信息。灵活处理信息的常规操作是“四问”训练,即对重点信息一问是什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二问为什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问怎么办,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问为什么这么办,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标签:;  

“文宗”命题轨迹探析及课文合奏教学对策探讨_文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