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_集群效应论文

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_集群效应论文

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 (2002)01-0028-05

企业集群,又称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从西方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历史来看, 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认为,为了节约运费与能源,因此企业需要尽可能靠近矿产或能源地,以及靠近市场,靠近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在那些地方扎堆。这时期主要有工业区位论鼻祖韦伯在20世纪初提出的工业区位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集群理论发展成为新产业区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地域内的中小企业网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网络内的中小企业彼此间发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依靠不竭的创新能力保持了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这时期主要有意大利学派(“新产业区”学派)、加利福尼亚学派(“新的产业空间”学派)、波特学派(“产业集群”学派)、技术学派(“创新系统”学派)。

一、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一)关于企业集群的定义与存在形式

对于企业集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以马歇尔、韦伯等经济学家的定义为例。马歇尔把企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在1909 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显然,这种高级阶段的企业集聚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企业集群[1]。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相互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显然,这样的企业集群是一种国家计划型的。新产业区理论称企业集群为新产业区。定义为: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注:弹性专精是指灵活性加上专业化(Flexidility Plus Specializat)。)的中小企业群所组成的地方生产系统,区内有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力资源。

企业集群的存在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2]:

(1)购买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在这种集群内, 有生产最终产品的核心企业,也有供给投入品,包括中间品、原材料与服务的企业。一般来说,最终产品的销售商也是这个集群的一部份。这种众星捧月的典型例子就是意大利的百能顿(Benetton)模式。百能顿是从事时装纺织的巨型企业,它诞生于1965年,其产品和贸易网络遍及全球120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000多间销售专卖店。在它周围有500 多家中小企业为它工作,公司产品80%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百能顿只负责掌握和从事关键性的工序,比如款式设计、电脑裁剪、洗染以及质量检验,其它工序都由其周围的中小企业完成。目前,有不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围绕这些跨国公司的运作出现了不少这种卫星式的中小企业集群,比如, P&G公司在广州与天津设厂所形成的配套中小企业集群;诺基亚在中国设厂所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等。

(2)竞争者与合作者的关系。 这种集群由生产同样或近似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企业组成。这种集群的形成是由于企业之间彼此分享产品、创新过程以及市场机会的信息。

在意大利,以网状式结构存在的中小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家具、纺织、陶瓷等行业。拿陶瓷业来说,艾米利省的萨索洛是意大利的陶瓷制造中心,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小镇生产的瓷砖产量占世界的30%,出口量占世界的60%。这个地区有几百家公司,几乎都是私营公司。该地区还拥有一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釉和珐琅的生产厂家及瓷砖生产设备厂家。由于生产厂家与设备厂家的集中,萨索洛周围又出现了不少为瓷砖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其它公司,如模具和包装材料的生产厂家和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彼此分工协作,经营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业。

(3)共享资源的关系。 这种集群的存在是因为这些企业要共享同样的原材料、技术、人力资源以及信息,尽管这些企业可能使用这些资源来为不同的市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传统的企业集群主要指这种类型。

(二)关于企业集群的形成

对于企业集群的形成,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有些认为是自上而下的。

在韦伯的区位理论看来,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自发形成的。要形成企业集群,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因素[1]:(1)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生产部门更要求工业的集聚。(2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劳动力组织有利于集聚的发生。(3 )集聚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效率。(4 )集中化可以使基础设施,如煤气、自来水管道、街道等共享,整个基础设施使单个企业廉价是可能的,从而降低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同时,一般开支的降低还会促进集中化。

在马歇尔看来,集群的产生也是自下而上的。马歇尔认为工业集聚的原因基本上归于六个方面[3]:(1)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协同创新的环境。(2)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 群内的单个企业是高度专业化的,往往专于生产过程的一个或几个阶段。(3 )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产业区内的工人自发地寻找既有吸引力又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岗位的活动,构成了产业区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再分配过程。这种再分配过程被马歇尔称为“产业氛围”。有了这种产业氛围,产业区内的生产率可以不断地提高。(4 )产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产业区中企业在将产品推向外部市场时,特别是在成本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不仅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而且重视策划产品的营销活动。产业区的标志商品在平均质量水平(原材料、技术处理等)、交易之外的承诺服务上(发送及时等)与其他相似的竞争产品是很不相同的。(5)产业区内部企业活跃的竞争与企业间自愿的协作并存。(6)富有特色的本地信用系统。这种本地信用系统与当地企业家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并与本地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机构在做出贷款决定时,看重贷款的企业家个人品质及投资项目的前景。

而在增长极理论看来,一个地区要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同样,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认为综合体的建设完全是由国家投资完成的,自上而下形成集聚的特征比增长极理论更明显。

对于企业集群的形成,波特认为:不要去干预市场,扭曲竞争,而应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着手加以解决。如果集群的发展受到技术短缺的限制,你应该设法解决教育培训的问题;如果受到低效的后勤设施的限制,你就应当去建设基础设施。

在现实中,有各种论述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案例,比如: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原因形成了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群;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克罗地亚造船业中小企业群;由跨国银行对外投资形成的香港金融业中小企业群[4]。从这些案例来看, 企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各种各样,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是内生形成与外生形成。在这两大形成原因中,内生原因的比重会更大。所以,企业集群形成机制基本的方向是自发的或者说是市场的,因此在缺乏产业经济基础和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期内人为地生造出企业集群来。但是,完全靠自发形成而没有人为的努力,也不能使企业集群健康地持续地发展。

(三)关于企业集群的效应

对于企业集群的效应,传统的理论学者主要强调运费与能源的节约,新产业区理论的学者则主要强调交易成本的节约与知识的积累。例如,在韦伯的区位理论看来,一个工厂规模的增大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而若干个工厂集聚在一个地点能给各个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约更多的成本。而在新产业区理论学者M ·波特看来:有竞争力的集群是那个区域长期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源泉。

企业集群究竟可以为地区发展或国家发展带来哪些效应呢?我们借用M·波特的观点作一归纳。M·波特认为这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四个方面[5]:(1)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内企业数量众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但集群内的企业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从而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2 )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集群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库,还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减少了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群内有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及种种社区联系网络使信息流动很快,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辅助服务。因此,集群内企业之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构成了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里,这种安排相对于刚性化与缺乏弹性的垂直一体化安排、远距离企业战略联盟安排,更有效率。(3)学习与创新效应。 企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对于难以编码化和远距离传递的缄默知识,地理接近更为重要。此外,企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养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4)品牌与广告效应。企业集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后, 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关于企业集群的定量分析

关于企业集群的定量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产业集聚的程度。韦伯的定量研究是:以等差费用曲线作为分析工具来确定产业集聚程度。这种分析方法是这样的:假如原来有几个工业区位,那里的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都希望进行迁移,那么,迁到什么地方为好?他提出,集聚能够促使工厂节省成本,但是工厂迁移到工厂集聚的地点之后,可能会多付运费,这样,仍以工厂原来的区位为中心,把到达该区所需运费相等的各个地点连接起来,画出等高运费曲线,然后在等高运费曲线中找出各自的一条决定性等差运费曲线,在这条曲线上,工厂迁移所增加的运费与获得集聚好处后所节省的成本正好相等,因此,如果工厂要迁移位置,必须使其节省的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费[6]。

在衡量企业集群的程度时,通常还使用就业集中度或区位熵。就业集中度就是某一地区某一产业的就业在这个地区总就业中的百分比与整个国家范围内这一产业的就业在整个国家总就业的百分比之比。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就业集中度=(地区某一产业就业量/整个地区就业量)/(国家某一产业就业量/整个国家就业量)[2]

二、企业集群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企业集群可以带来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下,成功的区域与成功的企业一样,往往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这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它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

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正是靠这种企业集群取得了经济的极大成功。在广东,企业集群集中的行业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7]。比如,玩具最有名的中小企业群在广东澄海市, 目前澄海从事玩具工艺品生产的企业已有3000多家,从业人数10多万人,生产的玩具工艺品品种、型号、规格数以十万计,2000年玩具工艺品产值60亿元,产品70%以上出口,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再比如服装业是广东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广东的服装业中小企业群中,出现了市场细分的中小企业群,广东的潮洲是世界最大的晚礼服生产基地,晚礼服生产企业有565家,年产值达54亿元,出口2.3亿美元;广东东莞的虎门镇是女装生产基地;广东南海的盐步镇是内衣生产基地,内衣生产企业6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年产值15亿元;广东中山的沙溪镇是全国重要的休闲服生产基地,有制衣企业410家,从业人员3万人。

浙江省的情况同样说明了企业集群已经对浙江的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浙江的义乌,正是企业集群带来了义乌模式的活力[8]。在义乌,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形成了三种专业化企业集群,它们分别是:小商品的生产企业集群、小商品贸易的企业集群以及与区域外联系的联托运企业集群。在每一个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关系。三个企业集群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大的企业集群。生产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专业批发商处得到产品信息,以此来组织生产,提高生产小批量、品种多变的小商品的灵活性,也有助于专业批发商以低成本及时组织货源,拓展市场范围。运输型小企业在相关的经营线路上,以通过货源的转让和重新组合,构成稳定的、以网络状分布的货源信息,确保专业化分工所需的规模经济。

其他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我们还可以找到比如房地业的企业集群、金融服务业的企业集群等。也就是说,企业集群正以一种不同于单个企业,又不同于市场的组织形式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企业集群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我们应该非常重视,正如M ·波特所说的:“所有的集群是好的。克鲁格曼的产业政策理论认为有些产业具有较好的增长和生产率发展前景,因此政府应选取这些产业去形成集群,集中力量去发展这些产业,其他的则让其自生自灭。我的理论则说,不是这样。生产率是繁荣的决定因素。任何产业,任何集群,如果使用先进技术,有受到良好培训的人员,都能提高生产率,你可以通过制鞋致富,也可以种庄稼致富,只要是用先进的方法从事这些行业,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不应挑选集群,而应该扶植所有的集群。”[6](154)

正因为企业集群可以发挥整体大于部份之和的作用,所以,我们搞开发区或工业区时,尽量搞特色产业,引导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分工协作,减少交易费用,发挥集群效应。对于产业集群的类型,既可以是高新技术方面的,也可以是传统产业的,可以是农业,也可以是工业,小到钮扣,大到活动房,只要是人类需要,只要能够创造财富,都可以发展成为企业集群来获得区域竞争力。

(二)企业集群的形成是内生的

前面的理论告诉我们,企业集群形成机制基本的方向是自发的或者说是市场的,因此在缺乏产业经济基础和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期内人为地生造出企业集群来。但是,完全靠自发形成而没有人为的努力,也不能使企业集群健康地持续地发展。所以,我国各种形式的企业集群的形成一定要遵守这个规律。联想到我国的各种开发区,有一些开发区的确尊重了这种内生性,考虑了开发区周围的各种资源禀赋及其原有的基础。但有一些开发区则没有尊重这种内生性,一味依赖政府的号召力与政策的作用,这样的开发区就算政府花钱建起了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最后能否发挥作用就很难说了。所以,政府应试图巩固现有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集群,而不是从头做起。

(三)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企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企业集群有利于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和新思想的创造。在这种情况下,区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知识不断积累和流通的场所。为了得到这种效应,政府要积极营造这种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境又称区域创新网络,它是由区域内的经济网络(行为主体间的正式经济合同)和区域内的社会网络(行为主体间非正式的联系)共同构成的。要营造这种区域创新环境,企业集群需要具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创新所需要的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这种软环境包括三个层次[6 ](337):(1)介质环境。包括人们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内容。(2)机构环境。 包括各种为区内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例如为资金服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劳动力流动服务的人才交流中心,为加强同业人员交流合作而成立的行业协会等。(3)调控环境。指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使多个相关创新主体发生协作效应。

标签:;  ;  ;  ;  ;  ;  

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_集群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