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推理的范畴及其评价标准_类比推理论文

类比推理的范畴及其评价标准_类比推理论文

类比推理的类别及其评判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类别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类比推理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形式之一。因为类比推理根于比较和联想,通过比较,发现几个事物异同,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得到理性的升华。通过联想,触发灵感,迸出思想的火花,解决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人们常说的“触类旁通”就是以类比为基础的。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对类比推理的作用作了高度的概括:“类比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一旦在一个领域里解决了问题,它的结果就可以推广到另一个领域,一个系统可以作为另一个系统的模拟计算机。”在论证中,类比推理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用于说理,精辟透彻;用于反驳,痛快淋漓。一个运用得好的类比推理,蕴含哲理,透着机智,往往能起到深化主题,加强论题力度的作用。类比推理根于联想,但一个好的类比推理一旦构成以后,又可以反过来极大地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进一步开阔人的思维领域,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类比推理的作用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本文试图从论证的角度对类比推理的类别及其评判的标准作一些探讨,以期人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类比推理。

关于类比推理的类别,墨子在《小取》中提出了七种推理形式,并逐一作了诠释。“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之,予之也。”根据墨子的诠释,我认为,辟、侔、援、推都应属于类比。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际范围的日益扩大,类比推理的形式不断丰富,我们今天的逻辑学教科书上所讲的类比推理与墨家所讲的类比推理已有很大的区别。但今天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墨家所讲的类比,还是现代逻辑学教科书上所讲的类比,都体现了由个别到个别的逻辑性质。

在现代交际中,类比推理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从构建方法的角度,对类比推理进行了归类,并对人们使用类比推理的正误提出了评判标准,以此促进类比推理的繁荣。

按照类比推理的构建方法,大而划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比喻式类比墨经中所说的辟,与譬通,也就是比喻。“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注:墨子《小取》。)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用甲事物比作与之有相似点的乙事物的比喻修辞方法。类比推理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构建,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比喻都是类比推理。构建类比推理的比喻,至少应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由事入理,构建类比推理的前提是本体与喻体这两个不同的事物,其核心是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哲理上的相同或相似点,结论强调的是本也具有这种哲理。通过打比方,如果强调的不是哲理特征,而是形象特征,这样的比喻,就不能构建类比推理,而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已。二是比喻式类比推理属于阐发证据以支持论题的常见方式, 主要用于推理。M·尼尔·布朗、斯图尔特·M· 基利在《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中说:“若是一段论辩,其要达到的结论涉及到某事物令人陌生的特点,则可以诉诸另一众所周知的事物与其相似的性质,这便叫做类比论证。”这段话说的就是比喻式类比推理,因为比喻的方法是用熟悉的事物来给不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比喻的核心是两个事物具有相似点,而这段话强调的相似点是性质,而不是外部特征。其作用强调的是论辩,而不是描述。例如:

(1)雨天,涧中激流冲下,在九条激流的汇冲点, 泛起一朵数十丈高的大水花,象一座蘑菇形的棉花山(注:曲波《林海雪源》。)。

这类比喻的目的是在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诉诸于形,而不是理,所以,不能列为比喻式类比。

(2 )有位港澳同胞曾问我驻外的一位工作人员:“台湾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你们为什么想把两者统一起来呢?”我驻外人员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给弟子们讲授禅理,他问道:“你们想让一杯水永远不干掉,有什么方法?”一时全殿哑然,没有一个弟子能够回答得出来。释迦牟尼淡淡一笑说:“把它放到大海里不就永远不会干吗?”弟子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驻外人员接着说:“你想想,作为一个国家不统一,四分五裂,怎么能在复杂的世界斗争中永远站立呢?台湾作为一个小岛,只有回归祖国怀抱,才有光明的前途。”这是以故事作为比喻的形式,属于比喻式类比。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以它作为喻体,最容易引人入胜,也就是说,最容易将其中的深刻道理说清楚。一杯水与大海的关系,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两者尽管事不同,但蕴涵的哲理是相同的。

《鬼谷子·反应》篇中说:“像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符,实理同归。”就是说,先用“象”、“比”的手法打动对方,在得到对方认同以后,再去得出结论。当然,这里的结论是指理论,而不是指形象。“比”是手段,“喻”是目的,比喻式类比的思维进程是由形象导入事理。

2.仿拟式类比 仿拟式类比主要用于反驳。其方法是仿造一个与对方内容或形式相同或相似的观点,让明眼人一看就知对方观点站不住脚。

清代文人张若霈,有一次应邀去济南某藩司藩署饮宴。这位藩司请来戏班演戏,招待宾客。藩司点了出《孔明借箭》,这位不学无术的藩司煞有介事地向大家说:“孔子之后,乃有孔明,可见善人尚有善报。”在座的人,都忍俊不禁。张若霈幽默地说:“岂能善人自有善报?试看秦始皇之后,又有秦桧,岂非恶人也有恶报吗?”真是绝妙之极!可见,仿似式类比的思维突破了原有狭隘圈子,通过合理的想象,予以仿造,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的材料排列在一起,互相对照,使反驳达到一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境界。

3.诘难式类比 诘难式类比相当于墨经所说的“推”,即用对方所赞成的命题,来反驳对方所不赞成的命题,指出这两个命题,来反驳对方所不赞成的命题,指出这两个命题属同类,从而推出结论:或者同为是,或者同为非。即《鬼谷子·反应》中说的:“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19世纪40年代,当马克思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时候,就对普鲁士政府颁布新的书报检查令,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表示了极大的义愤。他指出:“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接着,理直气壮地责问:“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该例中,玫瑰花与紫罗兰散发不同的芳香与精神不只有一种存在形式,二者属同一性质的问题,既然普鲁士政府赞成前者,就没有理由不赞成后者。马克思用反诘的语气提出问题,使反驳更为有力。

4.归谬式类比 归谬式类比是从对方的观点中引申出一个与之相仿的观点,但这一观点于情于理都很荒谬,明眼人一看便知,仿与被仿的观点同属一类,既然仿者荒谬,那么可推知被仿者也荒谬。例如:有人在反驳“今世杀了什么生物,来世就要变成什么生物”的轮回报应时说:“照你的说法,大家都杀人好了。因为刚才你说杀什么将来变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如果你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只有杀人,来世才能变人。”杀猪、杀牛都属于杀生一类事物,既然杀人来世变人是荒谬的,那么杀猪变猪、杀牛变牛的“轮回报应”理论也是荒谬的。

5.藏钩式类比 藏钩就是把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藏起来,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对方一步一步引过来,待对方的观点达到与自己观点不谋而合的时候,说服就成功了。鬼谷子在《摩篇》中说:“善摩者如操钩临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陶宏景注曰:“钩者露饵而藏钩,故鱼不见钩而可得;贤者规劝而隐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例如:

有一位外国记者问古月:“‘文革’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损失,这会不会影响毛泽东的形象?”古月反问那位记者:“你觉得维纳斯美吗?”有记者回答:“美,很美。”古月紧接着问:“维纳斯的胳膊都断了,难道还算得了美吗?”“虽然断了胳膊,但这并不影响维纳斯的整体美。”于是,古月抓住时机,一语道破:“你们的回答已经回答了这位记者的提问。”(注:文孝男《古月的口才》。)

古月在对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巧妙地将其引导到自己有利的方面来,待时机成熟,随即加以点拔。承认断了胳膊的维纳斯,其整体是美的,那么就得承认有缺点的毛泽东,其形象是高大的,因为二者所蕴涵的哲理是相同的。

6.博例式类比 类比一般是将两个事物排列在一起进行比较,而博例式类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事物排列在一起进行比较,事例越丰富,说明的道理往往越能被人接受。例如:秦牧在谈到作家怎样才能扩大题材时,用宜兴的紫砂茶壶、广东的全鱼宴、北京的全鸭席、天津的饺子宴等四个不同的事物与成熟的作家、记者进行类比,找出了其中蕴涵的相同的理,即事物在低级形态,往往是单调的,而到了高级形态,才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题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由于前提用的例证较多,所以得出的结论容易令人信服。

要构造出一个好的类比推理,必须要对类比推理确定出一个评判标准。我们认为,类比推理有以下几个主要的评判标准:

1.作为类比的两个事物是否相关

墨家类比推理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异类不比”。如果“不知类”、“不察类”,也就不能明故。尽管墨家所说的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类不完全相同,但在用于类比的两个事物必须相关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所谓相关,M·尼尔·布朗、斯图尔特·M·基利在《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中对类比式推理的基本形式及相关性作了说明:“(1)A与B 在下列相关方面是相似的:W,X。(2)已知A是Z为真。(3)因此,B是Z可能同样为真。”“如何确定A与B相似方面的相关性?按照上面给定的符号,我们说,W与X若与Z相关,仅当其与Z因果相关。”如果W、X确与Z 有因果相关,这就确立了类比推理的基础。

例如:张志公在《汉语简论》中讲到马建忠引进的西洋语法虽然不适合汉语,但马建忠的功劳很大,使人们知道语言有一定的法则,有一定的规律,并指出:“一个人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与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相比,两个脑袋相差不知多少世纪。同样,知道语言是有规律的,说话是有规矩的,与不知道,脑袋也差了好几个世纪。”

知不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与知不知道语言有规律,说话有规矩是两个不同事物,其相似的特点是:不知者为无知,知道者为有识有智也。这一特点与“两个脑袋差了好几个世纪”这一理论密切相关,因此推出的结论令人信服。如果两事物所具有相似特点与待推的特点不具有因果关系,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则会陷入诡辩的泥坑。例如:

小品《一场争辩的现场录相》,说的是某个男性顾客到商场退货,说新买的保温杯不保温,售货员冲他说:“保温杯当然不如保温瓶保温,一锅开水,一碗开水,你说哪个凉得快?”顾客说:“大块的冰糖甜,小块的冰糖甜不甜?”姑娘不服输,说:洗好的床单,洗好的手帕,你说哪个干得快?”顾客说:“大冷天大人穿棉鞋暖和,小孩穿棉鞋暖不暖和?”售货员这下没词了(注:熊立胜《说服“犟眼子”的几招》。)。

售货员说的一锅开水与一碗开水哪个凉得快的问题,着眼的特点是数量的多少,接着说的洗好的床单与手帕哪个干得快问题,着眼的特点是面积的大小,无论是数量的多少,还是范围的大小,都与保温杯质量的好坏无关,因此,当顾客用两个正确的类比推理予以反驳时,她则理屈词穷了。

2.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除具有相关的相同性外,是否还具有相关的而且是实质上的差异性

事物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一般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同或相似点,但这仅仅是构成类比的重要基础,并不意味着类比推理一定正确,一定具有说服力。因此,在评判类比推理时,既要考虑相关的相同性,也要考虑相关的差异性。例如,某报登载了一篇《南郭溜得明智》的文章,就犯了这类错误。

文章首先叙述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内容,并赞扬南郭在君王点将独个吹竽时,不辞而别是溜得明智,溜得光彩的行为,然后指出:“如今有那么少数人本事不大,架子不小,这些‘南郭之辈’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之弊端混得心安理得,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政治体制改革的洪流席卷到这些人头上时,竟比几千年前的南郭先生还不如。据报载:新年伊始,湖北省兴山县50多名党政干部自愿报名到基层任职,到企业承包,这倒是明智之举。这些干部各自根据特长到基层去显身手,实属有志之士。”

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一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如何:

两者的相同点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是因为人多好混;一些干部本事不大、架子不小是因为机构臃肿,也是人多好混。两者不同点是:在君王点将独个吹竽时,南郭先生混不下去迫于无奈,只好开溜;一些干部自愿报名去基层,去干一番事业,去显身手,属有志之士。

由于两者相关的差异性极大,所以我们认为这一类比是错误的。要使类比推理具有论证性,予以比较的两个事物一定要具有相关的相同点,而且相同点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决不可运用相关的差异性来进行类比。

3.是用熟悉的事物来与陌生的事物进行类比,还是相反呢;通过类比,能否启发人的思维、拓宽人的视野

进行类比的甲事物一般应是人们所熟悉的、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乙事物一般是陌生的、或抽象的事物或事理。这样的类比,才符合人的思维进程,其结论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例如: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挡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注:李大钊《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形象是壮观的,气势是雄伟的,是看得见的有形东西,而民族精神,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个概念,是空灵的。李大钊在演说中通过类比巧妙地将长江、黄河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了,从形中幻化出神,从神中窥测到形,形神兼备,事理俱佳,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这种类比推理是成功的。

收稿日期:1998—06—09

标签:;  ;  

类比推理的范畴及其评价标准_类比推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