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高考论文

2005年全国高考历史学科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试题论文,全国高考论文,策略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夏季高考在去年11省市自行组织命题的基础之上扩大到15省市,进一步打破了全国高考使用一张试卷的格局,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新要求的具体反映,也是高考命题理念、原则、目标、形式等方面日臻成熟和稳定的体现,通过评析试卷特点,探究其命题趋势,有利于我们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科试卷基本结构

(一)试卷设计模式

卷别结构模式 升学总分 结构特点 举例

Ⅰ卷75分 试卷结构稳定,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各占一半,历史学科基本 江苏

历 (选择题) 150分 题型均有涉及;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思 广东

史 Ⅱ卷75分 维能力测试。

单(非选择题)试题设计灵活,题型多样,突出学科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

科 Ⅰ卷60分

150分 和开放性思维的考查。对当前教学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有上海

卷 (选择题) 很好的导向作用。

Ⅱ卷90分

(非选择题)

Ⅰ卷140分 300分 试卷由历史、政治和地理三个学科构成。试题稳定为选择全国卷

文 (选择题) 历史学科占 题、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三大主体题型。试卷以学科内综合

Ⅰ、Ⅱ、Ⅲ、

科 Ⅱ卷160分 100分 为主,注重学科间交叉渗透与融合,比例在20%~25%之间。 北京、天津

综(非选择题)

合 Ⅰ卷76分

150分 试卷由历史、政治和地理三个学科构成,试题包括历史学科

卷 (选择题) 历史学科的三大主体题型,但学科内综合仅只体现在主观题中,考查 江苏

Ⅱ卷74分 占50分 内容仅仅局限于中国近现代史,无学科间综合试题。

(非选择题)

Ⅰ卷54分

150分 试卷主要由中学文理综合科目组成,试题综合渗透与融合

(选择题)历史学科 性强,学科界线不明显。人文性、现实性较强,重视对通识教上海

Ⅱ卷96分 约占25分育理念的考查。

文 (综合题)

理 Ⅰ卷90分

150分

综 (选择题)历史学科

广东

合 Ⅱ卷60分 占25分 试卷主要由中学文理综合科目组成,试题通常以一个话题

卷(非选择题)或情境为依托设计某一学科知识的命题,拼盘的痕迹很明

Ⅰ卷216分 300分

显,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历史学科

辽宁

Ⅱ卷84分 占50分

(非选择题)

说明:1.历史学科在各种试卷模式中所占高考总分比值,大致与高中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总课时数比例相当。

2.上海和广东综合能力测试(文科使用)的试卷模式与文理综合卷一样,所以列入文理综合卷类型。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学科试卷在结构模式、升学总分方面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表明试卷设计模式趋于稳定。在试卷结构特点方面,学科、题型构成在形式上与去年大体相当,但从试题的设计和考查能力方面看,注重创设新情境,在依托点和切入点上求新求活,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交叉渗透与融合,突出学科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思维的考查,这在上海历史卷、上海综合卷、北京、天津文综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充分反映该地区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领先水平。

(二)试卷结构分析

说明:1.试卷结构分析以三种模式的代表试卷分析得出:历史单科(江苏卷)、文科综合(全国卷Ⅰ)、文理综合(辽宁卷)。

2.由于上海历史卷和综合卷(文科使用)的试卷结构比较特殊,所以也单独列出。

3.题型分布栏中的综合探究型试题(一道试题中由简答、列举、概述、概括、分析、比较、论证、评价、认识、开放、说明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究方式复合而成)和综合开放型试题(允许、倡导并鼓励答案多元而不惟一的一种试题形式),包括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之中,是当今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标志。

4.能力目标中的分类标准以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的《3+x考试能力要求阐释》为准,但由于对能力目标分类和试题考查意向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其中数据有少许出入。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学科在试题赋分、时间、基本题型和能力目标方面趋于稳定,但在题型设置和能力目标设置比例方面发生一些变化:1.综合探究和开放型试题呈明显上升趋势,这是由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目标和高考选拔性决定的。2.高考在坚持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科知识、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文理综合卷重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历史单科卷和文科综合卷突出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查,上海历史卷和综合卷表现得尤为突出),既凸显高考命题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原则的一贯要求,又反映出当前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性学习重在参与、重在过程的发展方向。

二、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一)稳中求变、变中创新

1.稳定:(1)试卷结构不变:不论是江苏、广东、上海历史试卷还是全国各地综合试卷,相对于去年而言,其试题结构、分值、题型、命题原则、指导思想及考查的能力要求等方面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2)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文综卷中历史试题考查内容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命题思想稳定在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和实践立意之上,比例合理,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

2.变化:(1)历史试题分值和知识覆盖率有变化:如04年全国文综Ⅲ(陕西四省)历史科为106分,而05年全国文综卷历史科总分为100分;05年全国文综Ⅲ历史科知识覆盖率也稍有变化,中国古代史由04年的23%增长到32%,中国近现代史由04年的41%下降为36%,世界近现代史由04年的36%下降为32%。(2)突出文化史的考查:全国文综Ⅲ中文化史占卷面分值的36%;全国文综Ⅰ涉及到中国古代诗词问题;江苏、上海、广东历史卷中文化史考查内容也略有增加。(3)历史学科内综合专题考查加强:05年全国文综卷历史专题的跨度都比较大,如:全国文综Ⅰ中“民族关系”从汉代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关系”从19世纪到40年代一直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江苏卷的主观题形式上多为大跨度纵向比较探究题,如:26题“台湾问题”、28题“西方近现代经济思想”,29题“汉唐民族政策”、30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等等。(4)历史单科卷注重能力立意:江苏、广东历史卷选择题中能力考查题明显增多;材料题和问答题中比较分析型试题增多,加大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立足主干,考查能力

1.立足主干知识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对历史学科来说,其主体内容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提挈宏观整体、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从“综合科目”知识的角度来说,政史地三科都涉及和交叉渗透的知识就是主干知识。如全国文综Ⅰ的历史科试题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部地区的行政制度、我国文学诗词所涵盖的历史现象、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世界民族主义问题和中国外交政策(万隆会议)等五个方面,它们都是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

2.能力立意是高考永恒不变的考查方向。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对历史学科考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2)材料处理;(3)历史阐释;(4)文字表达。随着教育改革和综合能力考试的推行,又对3+x考试能力要求作了进一步阐释:(1)记忆能力(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2)理解能力(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3)应用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1)记忆能力

例1 (2005·全国文综Ⅱ·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12年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内阁制,这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答案为(D)。

(2)理解能力

例2 (2005·全国文综Ⅰ·13)右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图片意义的理解能力。明确“滇王之印”是汉朝封滇池地区的统治者为王所赐的印(而不是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的印信),这反映了汉朝对今昆明地区实施了管理。答案为(C)。

(3)应用能力

例3 (2005·上海·33)儿童眼中的社会

20世纪50年代中国儿童画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画

问题:

(1)50年代儿童画取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透视这两张儿童画,你认为40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什么变化?

(3)这两幅画折射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观有什么不同?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观察图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再认再现史实进行分析和概括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通过观察两幅图片材料获取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一幅工业化建设的景象;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人们热爱大自然,到处是一派鸟语花香的情景。其次结合试题设问再认再现史实分析说明问题:第(1)题回答20世纪50年代促使中国社会工业建设的因素有哪些?第(2)题在明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当今环保意识增强的情况下作分析说明;第(3)题比较分析图片信息和在前面答题的基础上作概括归纳说明。参考答案为:

(1)“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大跃进等。

(2)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小康社会)。

例4 (2005·江苏·29)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此回答:

(1)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

(2)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3)概括唐大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产生的历史影响。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探究性试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再现史实作判断论证、说明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首先清楚唐太宗认为汉武帝的民族政策是“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其次再现史实作判断论证说明;第(2)题再现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史实并与汉武帝的民族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其方式上的“不同之处”;第(3)题在再现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说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为:

(1)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2)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

例5 (2005·上海·30)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写一个题目。

解析 本题是一道研究性学习型试题,这是上海高考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讨论(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在理解各自观点的基础上再现史实作论证说明;第(2)题在充分理解材料和题意的基础上概括一个讨论的主题。这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参考答案(或提示)为:

(1)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孔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三)关注热点、重视教化

无论是历史学科还是文科综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关注热点的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其一为隐性介入,即试题立意在现实,考查的知识在课本。如全国文综Ⅰ的第37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对“民族主义”的反思;江苏卷的第27题是由国共关系“胡连会”时政热点而联系到的历史学科知识;全国文综Ⅲ的第37题则为国家统一和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在历史学科中的体现;全国文综Ⅰ的第13~16题的民族政策、第39题的求同存异、江苏卷中的第2题的孔子思想中体现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内容等都是命题专家关注和谐社会的反映。其二为显性链接,即从时政热点入题,考查相关的课本知识。如全国文综Ⅰ的第39题印尼亚非峰会与万隆会议;北京文综的第40题、天津文综的第39题、上海综合卷(文科使用)中的第六题“红色旅游”与相关学科知识;江苏历史卷中的第26题“台湾问题”等均属于这种情况,这些试题都非常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注重突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联系”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它除要求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求考生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重大的政策法规,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感受和迁移能力,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四)情境设置,突出创新

通过试题提供材料,创设新情境,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是目前文综高考的重要模式,其命题思路可归纳为:一是可从情境上综合,提供的材料是多科的综合材料,但要求回答的却是单科的知识。二是可从问题上的综合,提供的材料本是单学科,而问题的回答却是跨学科的。三是情境和问题两者的综合。2005年全国文综测试题的情境设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考查角度上均以创新求活见长。如:北京文综卷主观性试题从36题至40题,题题图文并茂,关注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增加阅读和思考力度。全国文综卷Ⅰ的第39题依托印度洋海啸和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等社会时政的热点问题将地理、历史和政治学科主干和重点知识链接融合起来,巧妙自然。上海历史卷第33题取材于“儿童眼中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中国儿童画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画)考查考生对中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又紧扣可持续发展观,是一道人文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好题。

(五)注重综合,加强渗透

高考历史试题多以专题形式出现,每个专题中的题目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各个专题都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和理解,使其内涵更丰富、更深刻。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中的选择题依托一个主题,以大跨度综合专题的形式出现。全国文综卷中的历史主观题和上海、江苏、广东历史卷的主观综合探究型试题比重加大,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分析说明问题。不仅如此,高考历史试题还非常注重渗透学科交叉意识和思想教育意识。如:全国文综Ⅱ第39题以秦的统治和阿房宫遗址为依托将历史、地理和政治学科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还渗透了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上海历史卷第36题既体现了文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也渗透了世界意识和对现实、战争、国防、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六)兼顾课改,更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学科高考命题逐渐从考查历史知识的广度向考查历史知识的深度转变;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标准的知识转变;从考查方向的模糊性向考查方向的明确性转变;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如:全国文综和历史单科试题立足于主干和重点知识,淡化知识的覆盖率;依托热点焦点问题创设新情境,突破教材知识的局限;设计综合探究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等特点都体现出高考命题专家对课改的关注和支持。

三、2006年高考历史复习思路和备考策略

(一)抓纲务本,夯实“三基”

“纲”即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本”即课本;“三基”即历史基础知识、基本历史结论、基本历史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等要素,不仅要注意掌握显性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更要注意挖掘、理解和运用隐性知识(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理论和规律)。

(二)优化专题,整合知识

高考综合测试注重考查三个方面的联系:1.历史学科内在的联系;2.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甚至是理科的联系;3.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在这三种联系中,尤其重视对学科内在联系的考查(历史单科也是如此)。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联系,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为此,广大师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本着系统性原则,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寻找学科间的渗透点,与时政热点的链接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新的优化组合,从而使复习呈现出起点高、内容全、联系紧、思维含量大的特色。

(三)把握规律、提升能力

历史学科或“综合科目”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把握了这些规律,有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识记、理解、分析、概括、归纳和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如:1.历史背景(原因)分析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1)历史因素:是否是历史发展趋势的需要。(2)现实因素:是否为社会现实的需要。(3)主观因素:是否符合历史事件参与者的主观愿望。2.社会改革和革命分析模式:(1)从原因方面看,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2)从条件方面看,一般需要具备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社会条件。(3)从程度方面看,分为量变型(促使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形成要素的积累)和质变型(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3.历史意义说明模式:(1)历史事件的性质;(2)历史事件的作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3)历史事件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4.经验教训(启示)引申概括模式:(1)明确历史事件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并从成功或失败因素中作正向、逆向和混合引申说明;(2)说明对现实的作用;(3)说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4)说明对本人或本国的影响(实际运用情况)。

历史学科能力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和应用,若作具体分类说明,则有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能力、文字阅读能力(包括速度、准确度、对信息的理解、数据与图表判读与转化,深入推断含义等多方面)、历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和规范表述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养成不仅得益于教师在复习备考中的教学示范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自觉养成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习惯和方法。首先历史学科能力基础是记忆能力,从最近两年文科综合的发展趋向看,许多试题的答案“原封不动”地源于教材,有半数以上的试题通过背诵记忆就可以解决,因此教会和培养学生记忆方法对提高学生高考分数非常重要。其次,当今高考为体现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需要,试题常以多元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出现,这就要求考生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最有效途径是在历史复习中阅读教材,指导学生要读出教材的知识信息,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读出历史理论,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词加强概括归纳和规律总结的能力。其三,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不仅要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观察社会现象、丰富社会阅历,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解、分析说明社会问题,这即是历史学科的应用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复习训练中逐步养成。

(四)适当训练,科学应考

高考是对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应试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阅,而提高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是适当训练,注意训练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针对考纲考点而展开,全面有序地进行。通常情况下,高考复习备考设置为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从八月中旬到三月初,主要目的是单元基础能力过关,要全面阅读教材,抓住重点、理解难点,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识记和理解上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从三月初到五月中旬,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深刻理解每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在解题训练时,总结题型特点和解题规律,提升应战能力;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旬到五月底,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主要目的是提高考前适应和应用能力,应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注意针对考纲考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和自己的薄弱点,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选做精典试题,掌握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审视过去所做的试卷,吸取解题的经验教训,尽量把考试失误降低到零。

正因为高考是以笔答试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心理素质和潜在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高考题型的思考和探究,加强各类题型训练,这有利于感受高考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向,提高我们对高考试题的适应能力。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规范答题的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适应与解题能力,摒弃胆怯和懈怠情绪,轻装上阵,沉着冷静,高考必胜。

历史学科高考题型从总体上看有两大部分:选择题和综合开放题。对于选择题应注意两点:(1)认真审明题干,把握题干的重要信息和限制条件;(2)仔细审清选项,结合题干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排除干扰项。

对于综合开放题应注意四点:(1)审明试题构成要素;(2)明确试题中主干语及答项语中的历史概念和试题述语含义;(3)注意依托试题特点,选准答题方式和书写格式(一般采用“标题化”“段落化”和“序号化”答题);(4)适时审阅,查漏补缺,完善答案。

标签:;  ;  ;  

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