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的企业意识理论_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论文

巴雷特的企业意识理论_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论文

理查德#183;巴雷特的企业意识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查德论文,意识论文,理论论文,巴雷特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查德·巴雷特在《解放企业心灵》一书中,把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从人类四个方面的需求出发,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个人九大动机,之后,他把个人的九大动机概括为七个层次的人类意识。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七个层次的企业员工意识以及七个层次的企业意识,并围绕这七个层次的员工和企业意识,开发出一系列方法和模式,帮助企业领导及员工实现从低层次价值实践向高层次价值追求的转换,以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者水平,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人类四大需求对应着个人九大动机

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培育一种能够鼓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文化。应对这一挑战的答案在于弄清楚员工的动机。研究发现,人的动机与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件事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有利时,人们才有做这件事的动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企图满足以下四种需要中的某一方面:物质、情感、心理以及精神。这四种需要与人类九个基本的动机相对应。当我们个人的安全(1)和健康(2)有保障时,我们基本的物质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当我们与家庭、朋友保持密切的关系(3)在社会上受到尊重,自尊(4)心得到满足时,我们基本的情感需求就解决了;当通过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取得成就(5),实现个人成长(6)时,我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而当我们发现所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意义(7),并促使自己在服务(8)人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9)时,我们的精神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而当实现了物质、情感、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时,我们就实现了自我价值。

在这九个动机中,前五个与后四个有着明显的不同。前五个动机满足的是我们作为个人的需要,后四个动机满足的是集体的利益。前五个是通过外在条件实现的,而后四个是通过内心主动实现的。譬如,前五个动机中的自尊,就是通过外在的环境转化而来的,由于我们拥有的才能、财产等等,受到师友、家人及同事的羡慕和尊重,而后四个动机中的个人成长,就不是在外部环境中实现的,而是在自己内心环境中实现的。个人成长是一个逐渐自我觉醒的心路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点一点摒弃自己的恐惧,最终实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最后的三个动机——意义、发挥作用、服务,是建立在大我的需求基础上的,因为这时个人的需求与家庭、同事、企业、团队、人类等集体的利益是不可分的。所以,通过满足物质、情感、心理上的需求,人们得到的是幸福,而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发现人生的意义、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全人类,人们得到的是快乐。快乐是人类进步最有力的驱动因素。它所释放出的个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是任何单纯的外在激励都不能企及的。

◆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理查德·巴雷特对企业意识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并发展和完善需求层次理论的结果。

巴雷特的基本理论是:企业和个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肌体。(1)个人与集体都是按照特定的意识模式进化和发展的;(2)个人与集体的进化和发展模式是一样的;(3)成功的个人与成功的集体在意识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4)不成功的个人与失败的企业在意识方面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在行为及处世的方式方面,个人与具有共同目的的集体并没有什么区别,而唯一的不同是我们在讨论它们的意识时,给它们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个人是通过人格表明自我,而一个企业或集体是通过文化表明自我的,而把一种人格或文化与另一种人格或文化区别开来的是这种人格和文化所持有并表现出来的理念、行为和价值。所以,只要我们弄清楚成功的个人所具有的特定的意识模式,我们就可以弄明白企业成功的秘诀。为此,巴雷特深入研究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每一个人都有四个由低到高层次的需求:生存、安全、归属以及个人价值实现。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每一层次代表着一种特定状态的意识,这种意识包括能够满足这一层次现实需求的一些特定价值、理念和行为。其中,有的理念可以终生受用,而其他的理念一开始或许会带来积极的结果,而最终却带来不良的结果,通常,这些理念是由恐惧驱动的。譬如,从满足生存需求出发,企业的经营管理一般把焦点放在追逐利润、企业的成长以及雇员的安全方面,如果这一阶段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企业一般会通过划分领地,谨慎行事以及控制属下等手段解决问题。当个人和集体自如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之后,它们的焦点自觉地转移到较高层次的需求方面,即自我价值实现。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从个人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化,个人不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积极寻求自己与他人利益的平衡,他们开始从整体利益,即从家庭、社区、国家、人类等角度思考问题。企业也是一样。当企业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后,企业就不再把自己的需求作为关注的焦点,而是把更大规模的团体需求作为关注的焦点。

然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不够完善,无论个人价值实现还是集体价值实现都具有更多的意识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价值实现意识是“转换”。在这一层次,个人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并开始了自我觉醒的心路历程。在企业中,出现了员工积极参与管理以及思想观念的多样化现象。同时,这一层次还是形成学习型组织和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的过程。第二个层次的价值实现意识是“内在凝聚”。在这一层次,个人实现了身心平衡,把个人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融合为一体,在企业,人们围绕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价值聚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为企业的公共利益而工作。第三个层次的价值实现意识与“内化”联系在一起,在这一层次,共同的价值追求转变成为了具体的行动。第四个层次的价值实现意识与“一体”相对应。在这里,发挥作用成为一种永恒的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自我已不再具有任何个人的局限,始终围绕公共利益而存在。而对于企业来说,这时企业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所在社区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所以,企业关注的是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

◆企业意识的七个层次

企业像个人一样,是有生命有动机的肌体。每一个企业都有各自明显的个性: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围绕一套复杂的信念、理念建立起来的,这些信念、理念构成了企业员工的心智模式,决定了员工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它的文化与企业创始人的个性相吻合,当创始人把权力交给一个CEO时,企业的文化就会带上新领导的某些个性特色。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它自身独立的文化就开始成长,但它的成长不会超过CEO和企业创始人许可的界限,如果企业要想取得长期持续的成功,它必须培育一种独立于企业领导人个性的文化,必须以集体的动机和员工共享的价值观为基础,建立自己的文化和识别系统。达到这一阶段,企业就会出现一种追求公共利益的核心文化,就会成为个性突出的活生生的肌体,企业中个人的利益就会与企业整体的利益统一起来。企业文化进化的这些不同阶段,可以用企业意识的七个层级来概括。

1、生存意识

企业的第一需要是有足够的资本。如果不赢利或者没有基金组织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企业很快就会死亡。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把足够的财务作为首要的问题。然而,当企业深深陷于生存意识之中时,它们就会把取得业绩作为当务之急,而对未来的发展总觉得没有把握,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这时,企业往往通过严格的控制以及界定各个部门的权限等手段,减轻内在的恐惧。从这一层次的意识出发,企业经营对战略联盟没有多少兴趣,而是热衷于购并其他企业。它们通过购买公司,占有被购买公司的资产,作为发展的手段。它们把地球和人类看作被开发的资源,并通过开发这些资源获利。当社会要求它们按照一些基本的规范行事时,它们只是按照最低的标准去做。对于执行这些规定,它们通常抱着一种不得已的态度。总是觉得自己成了规章制度的牺牲品,觉得这些制度限制了它们赚钱的自由。处在这一意识层次的企业,始终处于无限的恐惧之中。

2、关系意识

企业的第二需要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与雇员、消费者、供应商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企业的生存就存在很大的危机。那些深深陷于这一层次意识的企业,总是把关系看得非常重要,但建立这种关系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予,而是为了索取。它们只是从满足自身需要的角度看待这些关系,他们所以投入,是因为在它们看来这些投入肯定能够收回。处在这一意识层次的企业,往往缺乏适应性和企业精神。在这些企业中,由于缺乏信任,规则显得很重要。企业要求员工必须遵守纪律,服从指挥。

3、自尊意识

企业的第三个需要是自尊意识。在企业中,自尊意识表现为一种追求企业强大的愿望。按照这一层次意识进行经营的企业,往往希望成为同行业中最大最好的企业。它们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不断设法提高成本效益。这一层次的企业往往把管理看作一门科学,并把企业的良好运转作为管理的焦点,如生产、效益、时间安排以及质量控制等都安排得井然有序。企业的控制是通过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实现的,这种权力结构所发挥的作用,与满足管理人员对地位、特权、褒奖等方面的需要相吻合。当这一层次的意识有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企业很容易退化为官僚机构。如果发展到这一地步,企业将最终失败或崩溃。除非它们能够实现自身的转换。

4、转换意识

转换意识是一座桥。如果企业希望把自己的理念系统从自身利益转向公共利益,并实现企业内在凝聚,它们必须跨越这座桥。这一层次意识的焦点是:自觉和更新。企业进入这一过程的转换的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它是企业在前三个层次意识基础上,自然向前发展的下一个步聚;另一方面,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无论哪一种情况,这一过程的转换自始至终都必须让员工参与。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对企业的成功负责,随着企业的转换,企业文化实现了从控制向信任、从惩罚向激励、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对资源的拥有和保护、从恐惧不安向遵从真理的转换。企业的机构和机制不再用来控制和管理员工,而是用于促进企业的变革和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企业的财务业绩不再是衡量企业发展的唯一要素,企业开始用一系列指数作为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愿景、使命和价值,成为培育企业强有力的核心标识以及增强内部凝聚力的公认的手段。

5、组织意识

这一层次企业意识的基本焦点,是实现企业的内在连通。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建立能够支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优良文化。通过重视和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员工个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实际上是培育信任、团队精神以及内在凝聚力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平等、透明等开始受到重视,冒险行为受到鼓励,失败成为必修课,工作成为乐趣。处在这一层次意识的企业认识到,员工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们鼓励员工把个人的动机与企业的愿景和使命结合起来,支持员工在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方面各尽所能。

6、团体意识

这一层次企业意识的基本焦点,是实现企业的外部连通,这一目标是通过与消费者、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支持所在社区的活动实现的。那些具有团体意识的企业对于以下事情非常重视:构建战略联盟、成为受尊重的社区成员以及成为良好的世界公民。它们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并自愿致力于社会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履行企业所承担的责任方面,它们已远远超越了法律规定的最低界限。它们支持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员工在当地社区发挥作用,处在这一意识层次的企业不只是关心员工的某一方面,而是关心员工的全面发展,即努力满足员工物质、情感、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7、社会意识

这一层次企业意识的基本焦点,是服务全人类。基本的理念是: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连通的,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必须为全人类的幸福承担应尽的责任。处在这一意识层次的企业十分注重道德规范、正义、人权、和平以及当今的行为对后代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社会活动以及自觉的慈善行为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懂得,社会意志在培育成功企业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始终遵守社会的最高伦理规则,并十分注意企业的决定和行为给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通过准确的道德定位,这些企业体现了员工和社会的意志,并最终得到了雇员和社会的尊重。

◆企业意识的分布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围绕三个或四个意识进行,所以,几乎没有企业只按照某一个层次的意识进行经营管理。美国的大部分企业主要围绕三个较低层次的意识进行管理。即:第一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利润,第二个层次是顾客满意度,第三个层次是生产。进入美国100家经营最佳排行榜的企业,一般倾向于按照第四个层次以上的高层次意识进行经营管理。第四个层次的意识是改革,第五个层次的意识是员工个人实现,第六个层次的意识是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协作。同时,它们还关心所在社区的活动(属于第六个层次),并积极为整个社会提供服务(第七个层次)。

企业意识的这种分布,以日本的Kyosei最为典型,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员工个人与企业为着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合作精神。Kyosei文化介绍到佳能公司后,佳能公司坐上了世界复印机和桌面台式打印机市场的头把交椅,公司的年利润增长率达到了20%,年销售率增长了9%,资本权益回报率增长了两倍多。在佳能公司,共同利益成为一种精神追求,成为促进经营管理实实在在的力量,但这一结果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取得的,企业首先必须在经济上养活自己。

标签:;  ;  ;  ;  

巴雷特的企业意识理论_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