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折翼的天使”也能快乐飞翔——小学英语学困生帮扶策略的适切性与有效性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切论文,也能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有效性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父母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在教师的心中,每个学生也应当是“天使”。即便是学困生,他们也只是“折翼的天使”。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两年,笔者接任班级的学困生(70分以下)群体都特别大,每班多达十几人。因此,学困生帮扶工作对于提高班级整体教学质量和促进学困生的后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充满挑战。为了有效转化学困生,让那些“折翼的天使”也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在英语学习的天空快乐飞翔,笔者就学困生帮扶策略的适切性与有效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一、本班英语学困生学习现状及成因调查分析 笔者通过与学困生谈心、与家长以及其他任课教师交流、调查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证收集和成因分析等途径,获得了关于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及成因的有关信息数据。 根据谈心、交流和调查所掌握的信息,笔者以为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由“智力因素”(如不会读、记不住单词、弄不懂)和“学习品质”(如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主动完成家作、有恒心等)造成的学习困难占比特别大。此外,因为学科特点和智力因素,缺少他人(主要是教师)持久有效的指导与帮扶也是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转化的重要原因。 二、过好语音关——解决“不会读”的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和掌握英语语音,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因而,过好语音关是帮扶英语学困生的第一关。过好语音关不仅能增强学困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而且能让他们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能促进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普遍提升。语音基础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源头活水。 在英语语音学习方面,学困生模仿能力差,发音不准,存在较多的发音错误和发音缺陷,不懂得发音的基本方法,缺少“音—形”对应的基本语音基础。因而,对学困生的语音教学辅导,只注重简单的跟读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英语发音进行训练和开展朗读指导,有效地解决了“不会读”的问题。 1.进行发音训练,改进学生的发音错误和发音缺陷 首先,通过“声—形—气”分解演示的方式,对口形、舌位的变化及气流的运行路径进行直观演示,然后进行模仿训练和纠错训练。例如,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口形及其对应音素训练:

2.进行元音字母及其基本发音规律的梳理与训练 首先,有计划地、规范地对5个元音字母的“本身音”的发音进行严格、规范的训练。其次,将5个元音字母的常见发音进行梳理,并精选例词作为发音参照,然后进行反复训练,直到学困生掌握为止。例如:

3.进行辅音字母发音及音—形对应关系指导与训练 为了让学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辅音字母的读音及其与辅音音素的对应关系,能学得快、记得牢,我采用分类梳理(见下面3个文本框)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朗读训练与帮扶指导 就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而言,朗读既是促进其他技能提升的基础性能力,又是折射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晴雨表”。然而,朗读困难既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又是影响他们学习自信心的提升、其他技能的发展和学习效益的提高的“拦路虎”。为了清除这一“拦路虎”,有效帮扶学困生,我采用“示范指导、个性化帮扶、结对帮扶、群体帮扶”等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过好词汇关——解决“记不住”的问题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可以进行有限的交流;没有词汇,就不能进行交流。)可见,在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施林芳,2013)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记不住英语单词是他们的“致命伤”。它不仅困扰着学困生本人,影响着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与成效,而且困扰着任课教师。因此,帮助学困生过好词汇关是帮扶学困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核心工作。 1.创设语境,激活英语思维,促进理解、内化,增强初始记忆效果 教学中,我力求把所学词汇放人具体的语境、情景之中,在事物之间、在单词与语境之间建立联想,以此来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增强初始记忆效果。比如,我在教学Carry big things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几只小蚂蚁(ants)搬着一台大电脑快速行进,画面上同时出现Carry big things,小蚂蚁们来到悬崖边,一齐用力将电脑扔下悬崖,然后幸灾乐祸地大笑。这一情景诙谐风趣,语境合理夸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对这一词汇的记忆变得深刻、持久。(李陆林,2006) 2.整合教材,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拓宽思维的空间 学困生存在“学得慢、忘得快”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增加单词的复现频率。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以旧引新、以新带旧,滚动复现,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打开他们关闭的思维闸门。例如,在教学5B Unit 4 B板块时,在复习巩固环节,我安排了一个“Think and learn”的活动(参见下面两个文本框),即先让学生朗读由我提供的替换短语,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还能怎么说?”。教学活动由易到难,既考虑到学困生的起点,又利用小组合作,让学优生结对帮扶学困生,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回忆复习空间。

3.渗透拼读法,给学困生传授一条轻松学习和记忆英语词汇的“拐杖” “拼读法可定义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音图,快速掌握‘音形对应关系’的系统知识,成功引起和维持学生英语发音标准,促进学生英语单词解码与拼写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能力的教学。”(郭鸿雁、马晓燕,2014) 与学困生接触多了,我发现几乎所有学困生拼读和记忆单词的方法都很单一,即跟读模仿、反复认读,在记忆单词时,从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到最后一个字母依次记忆,没有形—音对应认识,没有形成分“小块”(音节/字母组合等)来拼读和记忆单词的习惯与能力。为了改进与提升学困生拼读和记忆单词的习惯与能力,我在教学中积极尝试运用“拼读法”,即在学生初步了解“音—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后,进行单词的“分解拼读”和“听音写词”训练。

其次,在学生基本会拼读新授生词后,组织学生进行“听音写词”练习,将所学生词打乱顺序,随机听写,以此来检测学生由“音”到“形”的迁移运用能力。

通过运用“拼读法”的基本方法进行单词教学,使学困生在课堂上拼读和记忆单词的习惯得到改进,能力不断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课后朗读、背诵和记忆单词的积极性大大增强,隔日听写单词的正确率也有较大提高。 4.改进方法,丰富形式,让听(默)写成为一件“美差” 一是单词听写正确数量从4个开始(能听写对4个单词就可以得60分),4个以上,每个正确的单词可得5分,累计得分超过100分,在“班级动态”栏进行表扬,两次表扬可以换到一个“小奖品”。 二是除了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集中听写外,我要求学困生在可以课外进行自由组合,可以两两结对“互听互批”,可以找身边的学优生听写,可以独立默写(自己把单词表中的英语遮盖起来,看着汉语默写英语)等。 三是新授时听(默)写以“四会”单词为主,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要求他们向单词表中“三会”单词进行挑战,并且采用自主默写、自主评价的自主管理与自我激励方式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联想式(或发散式)听(默)写。因为学困生的记忆力、记忆方式等相对薄弱,开展思维导图式的听(默)写有助于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词汇的关联性,促进他们运用联想记忆(或发散思维)的方式来改善单词的记忆方式,提高记忆效率。 五是开展阶段性(半个月、一个月等时间点)过关考核。在考核时,我把一个单元的主要词汇印编成“重点词汇过关考核”练习,然后进行过关挑战赛,过关者(过关分数由教师和每位学困生个人共同商讨确定)可以获得奖品和“表扬信”。 实践证明,上述整体操作策略对提升学困生听(默)写单词的质量和积极性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在我的班级听(默)写已经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学困生们争着、抢着要做的一件“美差”。 四、过好语法关——解决“弄不懂”的问题 现状:随着年级的升高和教学内容的日益增加,英语学习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语法知识。在平时的练习中,学困生的作业错误也就越来越多,例如:

思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学困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薄弱,在他们的头脑中,那众多的语言知识点和语法项目要么似“泥牛入海”,无影无踪,要么似“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因而,对于学困生而言,正确、熟练地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是一种奢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主发展空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部,2012) 实践:为了帮助学困生突破语法知识的困扰,把英语学得明明白白,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改变“教师有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单向教学方式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最基本途径就是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罗之慧,2013)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当遇到比较难的语法知识或语言运用形式时,教师经常会忽视对学生进行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引导与训练,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探究,其结果是教师虽然讲得清清楚楚,但是学生仍然是糊里糊涂。苏霍姆林斯基(1984:326)认为,“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为了改变以上这种无效教学方式,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是在进行语法知识教学时,在学生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例观察、讨论探究,然后开展“说给对方听”和“说给大家听”的活动,即每个人都要把你对这个知识点(或语法项目)的理解说给对方听,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二是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以及视觉型学习特征较强的特点,避短扬长,对可以进行板书分解、展示的内容,通过标注、分解、连线、附加说明等方式进行直观、形象的引导与解析。例如:

2.改变“只理解,不记忆”的走过场式的教学方式 学困生大多存在记忆力较差的问题,因此面对学困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有一种“花苞心态”,不论是课中还是课后,都要放慢节奏,给他们留下足够的理解和记忆时间。例如,课堂上,我会对大家说:“你们有30秒/2分钟的时间来理解和背记……”,然后静下心来等待所有能“举起的手”。 3.改变“只记忆,不整理”的零散式的教学方式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英语知识点日益增多。为此,我会根据教学进度,每隔一段时间(如两周、一个月),把零零散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在原来的基础上滚动,不断扩充内容,然后打印成稿,供他们复习、背记。 4.改变“有整理,没趣味”的简单呆板的教学方式 面对众多的英语知识点和语法项目,过于理性的梳理和过多数量的堆砌,会增加学困生的学习负担和激起他们的抵触心理。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经常将枯燥的语法知识编制成朗朗上口的歌谣或chant(见下面3个文本框),让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和结对拍手吟诵,结果,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原本枯燥、难记、易混淆的教学内容。练习时,如果学生出错,就要求学生背诵相关歌谣,此时学生会立即醒悟。

五、把好持久关——解决“没恒心”的问题 “1885年,艾宾浩斯在学术期刊《记忆》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新学知识最初忘得快,后面遗忘的速度逐渐降低,学完20分钟会忘记所学的41.8%,9小时近65%,在学习后的第2天到31天之间,遗忘仅仅是从72.2%上升到78.9%。”(王彩云,2013)根据此遗忘规律,我们总结归纳出了有助于增强记忆的8个复习和巩固记忆效果的时间周期:一是短时记忆周期(3个):5分钟、30分钟、12小时;二是长时记忆周期(5个):1天、2天、4天、7天、15天。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对于所有学困生而言,遗忘是一个困扰他们的“恶魔”。虽然他们也尝试着与遗忘进行斗争,但是因为记忆力差、缺少记忆方法、学习习惯不好、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记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笔者参照“遗忘规律”和“有效记忆周期”,在教学中采用“周期复习法”,为学困生专门制定了词汇、句型、知识点等的周期复习计划,并带着学困生一以贯之地坚持做下去,让他们感受到了坚持的价值和快乐,最终使他们实现了从“痛苦地应付”到“欣喜地参与”的涅槃重生。 1.把好“当天关”,坚持做到“天天清” 根据“短时记忆周期”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会安排两次巩固复习活动: 一是新授(5—7分钟)结束后,对本节课所学生词、句型和重点知识进行一轮整体复习。 二是在下课前(新授后30分钟左右)进行复习巩固,或者利用课堂板书或者用课件呈现复习内容,让学生进行第二轮巩固复习。 三是抓好“走前5分钟”,唤醒学困生的记忆,不让他们“空着脑袋”回家。英语课一般安排在上午,到放学时,即使课堂上学困生已经基本会读或初步记住了今天的新授内容,但是,经过几个小时的记忆“衰减”,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已经变得模糊了。为了能让学困生重新唤醒记忆,让变得模糊的“印象”重新清晰起来,我根据“短时记忆周期”特点,利用课堂或课间的时间,将当天或本单元的新授内容整齐地板书在教室黑板的右边(这一做法长年保留)。在学生放学前,利用5分钟时间,由我本人或小助手带领所有学生复习黑板上的新授内容,然后,组织同座学生开展“考考你”的活动(由学优生考学困生),完成任务的小组到教室外排队等候放学。 2.制订“周期复习计划”,增加“复习频率”,提高记忆实效 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遗忘”这一“恶魔”的持续困扰,加上英语单词、词组、知识点等的记忆量的不断增加,没有计划、漫无目的地学习、背诵和复习,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会加重学困生的负担,使学困生本就脆弱的自信心备受打击。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长时记忆周期”规律,结合教学进度,制定了学困生英语“周期复习计划”(见表1和表2),有计划、有规律地组织学困生进行适时、定期复习和反馈检测。这一做法不仅达到了减轻负担、增加效益的目的,而且对于改进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多措并举,狠抓落实,确保“周期复习计划”落到实处 “长时记忆周期”的制定与落实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周期复习计划”能真正落到实处,我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到底,绝不放弃。 二是编制好适合学困生的复习材料,如单元重点知识梳理、词汇过关考核材料、错题归类练习等,为“周期复习计划”的有效落实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支撑。 三是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在复习期间,采取“集中座位”的方式,进行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对学困生提出不同要求,分派不同任务,突出重点,强化基础。 四是实施分层达标、分层评价策略,让每个学困生给自己确立一个努力目标,鼓励他们自己跟自己比,争取每天进步一点。 五是对有进步的或达标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感受成长的喜悦。 编辑手记:近年来,小学英语学困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落后者”,学困生理应受到更多的指导与关爱,重获对自身的认可。但在实际中,无论是束手无措的置之不理,还是苦口婆心的朝督暮责,都充分地体现出教师面对学困生的无力感。因此,提供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有效策略无疑是教师们的共同诉求。李陆林老师的这篇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探索小学英语学困生帮扶策略的适切性与有效性,生动而具体地分享了学困生帮扶的教学实践,相信文中的呈现能够为更多“折翼的天使”实现快乐飞翔提供切实参考。
标签:英语论文; 发音方法论文; 单词论文;
让“破碎天使”也快乐地飞翔:帮助小学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的实践探索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