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证券营业网点布局与建筑状况研究

杭州市证券营业网点布局与建筑状况研究

徐颖[1]2003年在《杭州市证券营业网点布局与建筑状况研究》文中指出证券交易是市场经济中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交易网点已逐渐成为城市结构中的重要构成内容。本文针对证券营业网点这一逐渐显露出其特殊性的特定的功能性建筑形式,在对杭州市域范围实地调研考察和问卷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别从营业网点的布局和建筑状况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结合经营者和使用者的需求及其特定的功能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其发展的有关规划和设计要素。旨在为目前设计和布局上仍存在一定盲目性的证券营业网点的设置,提供规划和建筑层面的理论指导和参考,并以此对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一个需要关注的新问题,新现象。

梁隽, 徐颖[2]2003年在《对我国证券营业网点建设的几点思考——以杭州市证券营业部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对杭州市证券营业部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视角出发,分析了杭州市证券营业网点的分布和建筑现状,提出了在目前特定的国情下,促进我国证券网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较为切合实际的建议。

徐颖, 劳卫星[3]2004年在《杭州市证券营业网点的布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证券营业网点这一正逐渐展露出其特殊性的功能性建筑类型,在对杭州市域范围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从证券营业网点的布局现状入手,分析了现状形成的客观动因,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有关规划理念和规划、设计要素,旨在为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提出一个新的视角。

顾萌[4]2009年在《基于城市密度分析下的金融网点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网点选址是在对金融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的选址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区位条件、服务对象等各个选址要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科学的金融网点选址不仅可以争取到更广泛的市场,也可以节省经营成本,因此金融网点选址尤其重要。城市密度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要素之一,也是衡量城市空间资源利用合理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建筑密度等密度指标,以体现城市的建设状况。本文在长春市选取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密度为主要依据,对长春市农业银行网点布局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布局现存问题,从而对研究区域内的农行网点进行了调整。本文共分为六章,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长春市农业银行金融网点布局的问题: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运用的研究方法及文章的基本思路及框架。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研究,主要介绍了“金融”、“银行业”等概念以及“中心地理论”、“区位论”等理论,在该章也论述了银行网点布局依据。第叁章为长春市银行网点分布现状与特征,概述长春市城市发展,长春市农业银行金融网点的设立情况和空间布局特点。第四章是城市密度对城市银行网点分布影响分析。主要论述了城市基础数据平台搭建的理论,以及城市密度的概念范畴,在此基础上,以长春市农业银行为例,讨论了城市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对城市银行分布影响。第五章是关于长春市农业银行金融网点布局调整策略的问题。提出了长春市农业银行网点布局的不足,并在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分别提出调整策略。第六章阐述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及局限性。

于慧芳[5]2010年在《CBD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伯吉斯(1923)在同心圆理论中提出“中央商务区”(CBD)以来,历经八十余年,CBD延续着从概念到实践,由最初的区位划分逐步转向突出功能,由起步的规划建设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综观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当今CBD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历程,CBD本质上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叁产业高度集聚发展的城市功能单元。本文以“CBD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产业布局形态为研究对象,从现代服务业的分散与集聚特征出发,依次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1.现代服务业为何集聚?2.现代服务业为何集聚于CBD?3.CBD现代服务业体系中产业是如何构成的?4.CBD现代服务业集聚的规模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和决定因素?第一个、第二个问题涉及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机理,重点在于分析CBD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具体成因;第叁个、第四个问题涉及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如何才能更好得发展,为分析我国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本文遵循的是“理论分析——经验分析——现实分析”这一研究思路,从国际视野和国内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角度对前文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结合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分析,总结出我国CBD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特点以及不利于我国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因素,提出促进我国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池晓冲[6]2015年在《新常态背景下杭州社区商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商业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国外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有序推进,整个商业地产出现“井喷”式发展。一方面是各地购物中心开始出现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是许多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这种需求与供给的错位,使得社区商业开始得到越来越多政府与开发商的关注。传统的社区商业大多存在于城市旧城区或部分中心区,由于商业集聚和互补效应,使得传统的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商业改造升级难度大。但是,随着城市功能的向外扩展,开始出现大量“城市副中心”或“卫星城”,在这些新兴住宅区里,社区商业不仅起着生活配套的作用,同时承担着居民文化、休闲、娱乐、社交等多维度延伸功能。文章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路线,在社区商业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剖析新常态背景下杭州市社区商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从中找出杭州市社区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杭州市社区商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对国内外优秀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后,总结出了社区商业发展较为先进的理念与经验,通过与杭州市现实发展情况的结合,提出了叁种对应的发展模式。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开发商角度研究了社区商业开发的实务操作要点,并结合杭州市万科良渚文化村的实际案例,在开发商层面提出了对应的改良建议,最后以政府为视角,从政策制度、规范标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为杭州市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李炳延[7]2011年在《泰安市邮政局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4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泰安市分行成立,针对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明确了邮储银行“自营+代理”的管理模式,泰安市邮政局开始代理金融业务。目前,代理金融业务收入是泰安邮政企业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占到企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并且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代理金融业务收入成为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泰安邮政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代理金融业务成为当前邮政企业的支柱业务和饭碗工程。泰安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宏观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宏观环境方面,人民银行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余额争夺战;调高存款利率则有利于提高居民存款意愿;保险市场监管形势变化巩固了邮政代理保险业务的市场地位;泰安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为代理金融业务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来源:通货膨胀和股市、楼市变化改变了居民的理财观念,为邮政代理保险、基金、国债、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商机。泰安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各家商业银行均高度重视存款余额规模和中间业务发展,大力推进网点改造和转型工作,不断升级硬件,改善服务,拓展功能,提升竞争力。泰安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在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叁年时间内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网点结构不合理,硬件设施落后,储蓄余额规模与网点规模不相称,业务结构及储蓄存款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基础管理薄弱,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客户经理配备不足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成为泰安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的障碍。基于以上分析,论文提出了泰安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坚持“调结构、上规模、增效益、防风险”的总体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夯实发展基础,提高经营水平,提升竞争能力,促进泰安邮政代理金融业务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实施结构优化策略。以提升效益为目的,规模膨胀储蓄业务,快速发展保险理财业务,创新发展汇兑业务,努力提高活期比重,实现业务的均衡发展和结构优化。解决业务结构、存款结构、客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二是实施网点转型策略。重新调整规划网点布局,加大网点装修改造力度,加大ATM等自助设备布放力度,改善网点外部形象和硬件设施,提高自然吸储能力,解决网点结构不合理,硬件设施落后,点均余额低等问题。叁是实施客户挖潜策略。采取多种方式规模膨胀客户资源,建立完善大客户服务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和业务快速增长提供客户基础。四是实施专业经营策略。实施专业化经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专业经营水平、人员素质和规范经营管理意识,解决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五是实施整合发展策略。发挥邮政网络型企业优势,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实行专业联动、内外联动,拓展业务渠道,加快业务发展。六是实施经营创新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从市场和客户的不同需求出发,优化和创新邮政金融产品的结构和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七是实施管理提升策略。强化基础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问题整改,解决基础管理薄弱带来的违规操作和资金风险问题。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促进泰安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熊国平[8]2005年在《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文中认为90年代以来我国有着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城市形态演变呈现新的特征,有着新的动力和机制,及时总结,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的实践性强,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功能组织、城市交通组织、城市绿地系统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我国城市扩展迅速、规划实践空前发展的情况下,开展此项研究对规划管理和编制实践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指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是本研究观察问题的基本途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循环反复,逐步提高是本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人为本是本研究判断问题的基本标准。首先从城市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部轮廓的迅速扩展两个方面归纳了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指出两者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从90年代以来新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建立了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快速城市化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城市形态的动态演变。分析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别为经济增长、功能调整、新的消费需求等,外在动力分别为快速交通、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指出城市形态演变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复杂性。揭示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别为市场机制、产业进化机制、投资机制和调控机制,认为无形的机制的综合作用引起了城市形态有形的变化。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因素多层面的交织耦合过程。同时,各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综合性。基本总结了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的演变,指出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认为这既是中国转型期的特色,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还从形态的协调性,形态的成长性,形态的生态性,形态的经济性等方面初步提出合理形态的评价标准,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宋明星[9]2016年在《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迄今为止,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已有叁十多年历史,其中同步进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保障性住房制度经历着从无到有,从计划到市场的过程。本论文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视角,对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构建、城市空间分布、建筑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试图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涵盖从体系建设到建筑细节全过程的策略。论文按“国内外保障房制度建设比较研究——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分析保障房城市空间形态——保障房体系制度、城市空间、保障房住区设计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设计策略”路线开展研究。首先,梳理出保障性住房制度在住房制度改革五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和发展过程,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进行了专项研究。这部分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城市关联性视角下的保障房建设,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构建、城市非平衡性、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是相比其他建筑学背景的研究者而言,本文花了更多笔墨于这个过程分析的原因。选取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境外地区和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的启示包括: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设计严密的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角色;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注重资金平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租用和购买的渠道;“体面住房”标准的全面性;更新计划的公众参与度、关键工作者的住房保障问题等。论文结论部分借鉴了他们的先进做法和理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显性问题,如边缘郊区化、大型化趋势、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给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等。传统研究方法是从城市选址和规划层面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往往失之于表面。本研究基于保障房与城市关联性视角,提出了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之间、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之间、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之间这叁个彼此关联的本体间存在的问题,其关系对保障房在城市空间中规划、建设、分配、运转等会有深层次的影响,形成了保障性住房与相应城市空间的关联性,包含:城市非平衡性、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混合居住模式和空置房等方面。从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密切程度来看,保障性住房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叁大类型和六种子型:自我完善型中的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城市迭加型中的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主城区迭合发展子型;斑块融入包含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论文对每个子型的存在基础、规模、与主城区距离、配套设施完善度、就业岗位特点和交通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保障性住房形态构成分析是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一。通过前文的分析,研究尝试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层面的宏观策略,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营造与住宅设计微观策略。这几个方面同时也是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宏观策略。包含立法和制度两个方面。首先确定保障性住房体制社会公平性、保障适度性、长期动态性、地区非平衡性等基本属性,这些属性有的是各国之共性,有些则是我国特有的。从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保障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做出法律构建的建议,尤其针对农民工、新就业大学生、各类引进人才、老龄化人口等保障对象做了长期趋势的预判。制度建设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构建,包括:资金筹集的方式、建设与管理的框架建设、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公开等几个方面。2、中观策略。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提出: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公共交通导向;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复合界面等四大方面十叁点针对性策略。针对这些通用性的策略在叁种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中的具体应用,又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细则,例如自我完善型中提出了产业与生活安置的关系、相应的大运量交通体系、相对疏离与城市的邻里单元塑造、产业远景下的住区更新等策略。城市迭加型提出了快速聚集人气带动发展的方式、构建网络化交通、推动居住中复合化社区模式等策略。在斑块融入型中,棚户区改造等方式如何与保障对象和空间结合、当居民置换后,中心城区二次开发中保障性社区的社区活化方法和原则等策略。3、微观策略。保障房设计策略主要提出了小区总图层面的空间策略,户型和单元层面的类型和组合设计策略,单一空间内部的利用与改造策略,总体而言也是一步步将空间尺度由大及小,全方位对保障对象的居住条件进行研究。在小区整体空间层面重点在于提取了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不同的特点开展研究,这也是改变设计师只看到二者居住的共性,忽视了保障对象特殊性,从而提出的专门的设计策略。户型与单元策略上,收集了近百种近年来实施的保障性住房户型与商品房小户型,通过ldbk的功能体系分类法,对各种不同户型做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按多层与小高层、高层住宅研究了外廊式、内廊式、单元式、塔式、跃廊式等不同单元的组合特点。另外从人体行为需要的具体空间尺度、关联空间尺度、单一空间的综合利用方面,提出了套型间的空间置换、套型的合并与拆分、套型内部空间的局部重组、空壳支撑体等方式。

于磊[10]2007年在《2006年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变化及我国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签订的《金融与贸易服务协议》,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取消了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进行限制的措施。外资银行今后在我国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经营策略如何变化也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起,关于银行跨国经营和外资银行对东道国影响的问题就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对外资银行在WTO过渡期经营及影响的分析和研究内容比较丰实,但对2006年之后外资银行经营策略的新变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2006年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变化及我国对策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研究。首先,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对外资银行经营策略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认为外资银行根据其在华经营的现状与经营环境的变化,在2006年之后将采取四个方面的策略来开拓中国市场:继续参股中资银行;多层面推进本土化;瞄准高端、多元发展零售市场业务;“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进行布局。其次,对外资银行策略变化的效应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静态分析得出竞争存在分配和激励两种效应;实证分析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整体数据,得出在我国现阶段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分配效应比较明显,激励效应并不理想;动态分析得出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中外资银行保持在有效竞争区间之中最佳竞争强度,才可以达到双赢;理论分析得出外资银行的经营策略对东道国金融稳定具有双重作用;由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并没有增加东道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最后,提出我国应对外资银行经营策略变化的策略建议。中资银行方面要加强创新,重视人才的竞争,打造中国的银行品牌,以客户为中心,明确最佳客户,维护网点优势。金融当局方面要积极推进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创新,提高监管水平,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证券营业网点布局与建筑状况研究[D]. 徐颖. 浙江大学. 2003

[2]. 对我国证券营业网点建设的几点思考——以杭州市证券营业部发展为例[J]. 梁隽, 徐颖.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3

[3]. 杭州市证券营业网点的布局问题研究[J]. 徐颖, 劳卫星. 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04

[4]. 基于城市密度分析下的金融网点布局研究[D]. 顾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 CBD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D]. 于慧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6]. 新常态背景下杭州社区商业的发展研究[D]. 池晓冲. 重庆大学. 2015

[7]. 泰安市邮政局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李炳延. 山东大学. 2011

[8]. 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 南京大学. 2005

[9]. 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D]. 宋明星. 湖南大学. 2016

[10]. 2006年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变化及我国对策研究[D]. 于磊.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杭州市证券营业网点布局与建筑状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