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_企业特征论文

企业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_企业特征论文

企业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能力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普遍不景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或明或暗的亏损状态,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益剧烈、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为此,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有效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摆脱当前困境的有效出路。我们认为:不同素质、不同规模以及选择不同发展战略的企业,即具有不同企业特征的企业,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则有所不同。本文拟就企业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作些初步的探讨。

1 企业素质与技术创新能力

“素质”(diathesis)一词本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术语, 主要是指人的体质及其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征,后来被经济学家引入企业管理学之中,从而出现了“企业素质(D)”的概念。 企业素质通常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以及企业生产力各要素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这里的基本条件是指企业人、财、物的基本状况;而综合表现则是指企业运用人、财、物的综合能力。企业素质主要包括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人员素质三个方面。

技术素质(D[,1])一方面是指企业的科研、 开发设计等方面的水平,另一方面又是指企业的设备、工具、仪器仪表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完备性。企业技术素质的状况,不仅反映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技术力量的强弱。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越高,技术力量越强,表明企业的技术素质越好,而企业的技术素质越好,就越能满足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时的技术需要。

管理素质(D[,2])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应用管理工具和方法, 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管理,最终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总体评价。企业管理素质的状况,不仅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组织效率的高低,而且反映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强弱。企业的管理素质越高,则其管理水平和组织效率就越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越强,从而越能满足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管理需求。

人员素质(D[,3])是企业职工思想、文化、技术、 技能和管理等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整体反映。由于无论是企业的技术工作,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都要靠企业人员去完成,所以,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企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故而成为企业素质的关键。而企业人员素质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就迥然不同,企业经营的效能、效率和效益也大不相同,反映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上,就表现为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首要战略性资源,而高素质的企业人员将成为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所拥有的最大资本。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技术素质(D[,1] ),管理素质(D[,2])和人员素质(D[,3])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正相关的,所以,由这三方面素质的综合效应而形成的企业素质D(D[,1],D[,2],D[,3])通常也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呈正相关的关系。

2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

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提高,一种新产品只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保持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尽快推出新产品。而在企业技术创新之初,要把一项新技术引入商业应用及等待其产生收益,企业引进、研制、生产、销售乃至管理的成本往往很高,同时,新产品要迅速占领市场,需要有较为发达、完善的供销网为之保驾护航,这都需要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具备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供销能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熊彼特提出了一个“大企业创新模型”,他认为大企业“已经成为经济进步的最有力的发动机,尤其已成为总产量长期扩张最有力的发动机。”研究结果也表明:大企业更有实力进行技术创新。首先,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的活动,一般而言,大企业的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较易通过集资、信贷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其次,大企业里聚集着较多的高水平人才,这就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准备着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员,从而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最后,大企业较为发达的采购网可以保障新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和零配件的供应;而企业较为完善的销售网又能依靠强大的广告优势和健全的售后服务系统,为新产品进入市场畅通销售渠道。

由此可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与一定的企业规模相对应的。当然,我们说大企业更有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并非指企业规模越大越好,这是因为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其组织结构十分复杂,内部信息不易畅通,企业基层难以与决策层接触,由此导致企业决策层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环境的变化现状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加之管理的困难等,这一切易使企业错失技术创新良机,长此以往,反而会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行业中,大凡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创新开展得较好的企业,其规模都是适度的。在《规模经济》一文中,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l )指出:“只有当所有厂商拥有完全相同的资源时,一个产业才会只有一个厂商最佳规模。既然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同理,由于现实中各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差异,在同一产业中,相同技术创新能力所对应的企业适度规模就不是唯一的。掌握这一适度规模原则,企业就可根据技术或环境的变化,努力将企业规模调节在适度规模的范围之内,使企业保持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获得市场竞争的持续优势。

3 企业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

“战略”(strategy)一词起源于战争实践,其原意为“将军的艺术”或“指挥才干”,即是指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将军们应如何有效地调遣自己的军队,击败敌人。“企业创新战略。是“战略”一词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它特指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内重大的、决定全局的谋划。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与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密切相联的。一方面,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要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相应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由使用技术能力到模仿创新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面临着使用技术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的选择。

使用技术战略是以使用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战略选择。在只具备使用技术能力时,企业只能以在生产中引入国外或国内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作为其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式。尽管使用好先进技术是改进和创造技术的前提,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契机和起点,但由于只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永远无法超越其他企业,只能永远落后,所以企业绝不能满足于单纯使用先进技术,否则,企业将难以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具有模仿创新能力说明企业已具有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能力,只是在水平上还低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模仿创新能力是在使用并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吸收和继承领先者的先进成果,而且可以吸取领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其研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

由于真正尖端的高科技不是轻易就能引进的,企业要超越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最终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当企业随着模仿创新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其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具有一流的产品和工艺开发设计能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即当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之时,作为领先技术、领先市场,以获得巨大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战略就成为企业的首选战略。有能力实行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多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奠定其本行业的领袖地位。反之,如果企业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那么,企业就很可能不堪高风险的重压而招致惨败。

总之,企业在选择创新战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依据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选择合理的创新战略。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产出,才能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标签:;  ;  ;  ;  ;  ;  

企业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_企业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