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_文化论文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_文化论文

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西部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2)01-0011-05

一、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的文化语境

20世纪以来以现代科技和大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化,是一种超越民族文化差异的经济力量,这种以普遍一致的理性化、标准化、通用化、模式化为特征的物质力量,对全球加以普遍一致的改造,使得人类的外部物质世界和生活方式变得单调、雷同,正在无情地消蚀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及多样性特征。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现代人精神世界与文化空间的日益趋同、单调,这种平面式的、单向度的人类思维与精神文化模式,可能会抑制人类生机勃勃的创造性、丰富奇妙的想象力和对多元文化、异域文化的理解与宽容,从而使人类丧失文化上精神上自我更新、自我改造的机会与途径。而人类正是依凭着文化上精神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得以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弥补,从而在面临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危机时得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克服危机的多样性手段。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夫妇认为,制约本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将是全球性生活方式趋同与民族意识的激化。外部世界的日益相似,使人们更加珍视、更要坚持由自己内部所产生的文化传统。“全球生活方式和文化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影响我们生活的十大趋势之一。“即使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相似,但是却有一种强大的反潮流不可忽视;一种反对统一性的力量,期望保留自身文化和语言的独特风貌,抗拒外来影响。”[1](P45)“人们相互的影响越深,人们越想要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特性,要比政治更为深远。”[1](P18)“如果外在的演变过程开始侵蚀到更深层的文化价值观的领域,人们将会回过头来强调各自的特色,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反弹力量。”[1](P20)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冷战结束后,下个世纪伴随全球化将出现几大文明之间的对抗,文明的因素将成为人类社会中一切冲突之源,下一次战争,如果有的话,那将是文明之间的战争。亨廷顿还将未来的世界文化形态概括为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教、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非洲等七八种主要文明的互动。这些言论说明,国外学术界、政界普遍认为全球化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是产业、科技、金融、贸易的一体化、趋同化,而各地域、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民族意识仍将保持并得到强化。这些思潮目前在我国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未加以系统的整理、研究,而在将之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与保护、弘扬我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相结合方面也乏善可陈,是研究的空白点。

全球化,首先是对一个历史过程的描述,是进入20世纪后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随着交通、通讯、科技、产业、金融、贸易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变为地球村。全球化的原动力来自工业化,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是全球化的策源地。工业化将全球带入开放、交流的空间,而对传统的农业社会及封闭性较强的国家、民族带来难以阻挡的影响。全球化又是一个具有特定语境的词汇,通常它泛指经济领域各方面的全球一体;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或理论框架中,则是指全球性生活方式也即文化的外显部分的趋同,以及西欧、美国等工业化国家力图以其文化作为全世界主流文化,伴随经济一体化输入美国式文化价值观,将其文化理念、人权观、宗教体系推向全球的过程。然而,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与此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人们多只注意各国、各地、各民族如何去顺应,而较少反思全球化的单一性、强制性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破坏,亦较少探讨文化多样性对全球化的匡正、补充乃至完善的意义,更缺乏通过对公认的文化多样性典范的地域、民族、社区加以实证调查研究,予以个案化的、可操作性及示范性较强的二者融通关系的研究。

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揭示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如果不能阐明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丰厚内涵及其价值,就很可能在急剧的、非理性的状况下盲目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被动地接受全球化乃至西方文化,致使民族传统文化被蚕食、被丢弃。而全人类的未来,也寄希望于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寄希望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高原、平坝、丘陵、江河谷地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占全国4/5以上的40多个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多样,从草原游牧、山地耕牧到梯田农耕、坝区稻作,形成了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对应共存的状态,堪称宝贵的文化基因库,是文化多样性的典范。因此,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意义及其应用发展的系统理论,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传播、旅游开发等文化变迁宾诸多实例相联系,通过一系列典型社区的调研,努力做到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有助于在整理、挖掘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华的同时,理性地、审慎地对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加以抛弃、改造。对这一涉及西部各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的思考,以及行之有效的调研,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意义。

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互动关系的探讨,亟须加强研究全球化的内涵、特征与结构层次;全球化作为表层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与世界多元文化这一内在的深层背景之间的对立与融通,处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西部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诸种表现;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内涵及其挖掘、弘扬,以及后工业社会中弘扬世界多元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基因库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这一探讨,应将重点放在全球化进程对西部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并把西部民族社会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典范之一,探讨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同时,还应将二者置于互动的关系模式中,研究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融通,文化多样性对全球化可能发挥的潜在、深刻的影响作用。

这一探讨的创新在于:第一,系统地分析全球化进程及其内涵、层次结构;第二,系统地阐述文化多样性这一理论命题的渊源、内涵及其价值;第三,通过对西部民族文化这一文化多样性宝库的系统分析,提供一个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互动关系模式的典型例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示范意义,使理论阐发建立在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

二、西部开发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而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由于全球化、信息化、都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西南边疆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发生着持续的变迁,导致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性质与作用时就已消失、解体,这无疑对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状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保护措施提出了迫切而严峻的要求。近10年来,国内已产生了一批关注西部民族文化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成果,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调研。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共云南省委提出的将云南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目标,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以及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发展、整合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云南省分布有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且相对保存完整,是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各民族在传统文化自我保护、传习方面素有较为成熟的文化机制,也形成了多样的应对文化变迁、社会发展的调整机制;且由于云南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直到20世纪中叶还停留在前资本主义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较多地保留了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遗风遗俗和异化形态,这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理论意义在于:全面调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的现状,为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最新的资料;系统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消失的深层次根源,提出科学的文化变迁理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总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与保护模式;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实践价值在于: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与开发提供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深入总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思路与对策;为有关部门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供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消失后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内涵与发展变化情况的认定,应注意从历史发展纵向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若干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应考虑现实环境、长远发展和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的问题。

在研究中,应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方法为主,如参与观察、抽样调查、访谈等,并结合民俗学、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田野调查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模式和结论;运用法学、政策科学的相关原理,并结合云南各少数民族实际,提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建议和政策措施建议。通过调研,推动云南省人大及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措施及社会环境,以体现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的以下价值:

1.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使之成为全省各族各界各阶层共同关心的事业。

2.通过人大立法和各级政府制定文化政策、订立和完善乡规民约等,保护各民族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

3.依托各少数民族自身,尊重各民族意愿,充分借鉴人类学的主位客位相互结合的理念,调动各少数民族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给予社会舆论的强大支持。

4.解决好区分主次、鉴别精华与糟粕、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传统文化的整合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等问题,使各民族传统文化既得到保护,又得到发展创新。保护是前提、基础;发展创新是目的,是希望。

这一以实地调查为主的研究,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以云南为依托,逐步扩展至西南乃至中国,深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保护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将能够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理论,突破以西方工业化社会为背景的文化变迁理论。

2.具体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诸要素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而变化乃至流失的问题,使调查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3.具体研究如何建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机制和政策环境、措施,推广成熟可行的文化保护模式、方案。

4.就目前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中亟待抢救、保护的若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具体方面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对策性建议和措施。

预计通过全面的调研,突出对政府的对策性建议,在宏观把握上下功夫,全面反映目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处的现实状况,为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提供实证依据。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研,还可将参证对象扩展至西部民族地区,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西部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规律、经验。

三、西部开发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的系统构想

云南省是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缩影与典范,对之的实证研究,在西部开发中具有前瞻性和实验价值。云南现有世居的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多样,文化来源背景十分复杂,各民族来源于百越、百濮、氐羌三大古代族群和苗瑶、汉、蒙、回等族群,长期处在中原文化、印度南亚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几大板块之间,民族间经济文化互动交流十分频繁且形成传统。到20世纪50年代时,各民族尚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文化形态亦处于各自分散、自成体系、自我传承的状态。随着时代发展,伴随着各民族“直接过渡”的进程,以及交通、通讯、传媒方式的影响和传统的民族文化隔离机制的被打破,其文化形态从内隐的文化价值观、宗教观、民族心理到外显的行为方式、文化传承载体均发生较大变化,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变迁过程。因此,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文化变迁是基本的理论模型。本课题组在研究中也设立了这一系统工程中如下几个部分:

(一)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的理论视角

1.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

(1)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

(2)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民族国家文化的建构。

(3)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意识的多层次性。

(4)全球化与云南多元民族文化的互动。

(5)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与族际关系稳定。

(6)传统知识与认知系统的功能。

(7)云南民族文化的分布与叠压机制。

(8)云南民族文化与相关文化格局。

(9)民族文化瑰宝的认知与识别(认知人类学与象征人类学视角)。

2.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历史考察

(1)文化接触与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及关系辨析。

(2)西方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的认同与调适。

(3)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自观与他观。

(4)历史上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成功案例与机制。

(5)原生型、次生型、复合型、复归型民族文化变迁比较。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早已引起云南省学界及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总体规划中。1999年和2000年两次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理论研讨会及会议论文集,《思想战线》1998年组织刊发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系列论文以及《思想战线》与云南大学中日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丽泽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于2001年召开的“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研讨会,均从多层次多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2](P136)云南大学在“211工程”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中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跟踪调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则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列为三大研究方向之一。以上情况反映了云南省在西部开发的决策与行动面前,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具有较早、较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行动。云南省党政领导也十分清醒地指出:关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目前还只是作出规划,系统的深入的理论探索和民族文化普查亟待加强。[3](P12)为此,在已有大批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仍努力较系统地来思考“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问题,这是一个众人皆有所触及而又不尽完整的领域,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还在于以我们的学科理论知识和素养,尚未穷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博大精深的领域,尚有无数民族文化之谜等待破译。尤为严峻的是,由于传统文化的迅速消失,有可能在我们查清“家底”之前已散失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

具体有:

1.影响传统文化保存的因素

(1)族籍迷失现象与族群文化消解。

(2)现代传媒、通讯、交通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3)大众娱乐方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的分类研究

(1)传统物质文化与生产技能的保存(农耕、采集、渔猎、纺织、造纸等)。

(2)口传文化与原始信息传播方式的保存。

(3)传统典籍文化与文字的传承现状(贝叶经、东巴经,彝、藏典籍)。

(4)传统民俗文化的保存与流变(服饰、饮食、居住、交通)。

(5)云南少数民族节祭的符号形态与功能置换。

(6)传统生态观与环保措施的整理。

(7)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8)文化传播走廊、通道的社会文化变迁。

(9)传统语言的遗存、使用现状。

(10)双语制、多语制教育与传统文化保存。

(11)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形态与文化保存。

(12)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现代保存。

(13)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保存现状。

(三)关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措施的专题性调研

所涉及的方面有:

1.健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机制。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整体的与分类的)。

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性与自我传习机制。

4.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得失探讨。

5.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文化保护。

6.云南民族文化的艺术化与形态提升。

7.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途径与方式(文化区、民族文化生态村、工艺村、历史文化片区)。

8.建设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与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的对接。

近期,课题组已开始进行系列调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对全省25个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加以类型分解、全面普查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典型个案研究。如选择白、傣、彝、藏、纳西与基诺、独龙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根据其传统文化保存相对稳定和传统文化消解较快的不同情况,分为两组进行深入调研与对比;又如针对若干民族传统文化或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就其保存与消亡的特殊性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

民族传统工艺与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外显部分,是涵括民族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审美习尚、宗教信仰于一体的文化载体。我们已着手开展了“云南部分民族工艺村与传统工艺调查”,选择了4个民族的7个典型村寨进行调查。根据1997年以来在云南各民族中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的文化保护措施,我们组织了跟踪调查“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得失研究”,重点调查了丘北县仙人洞村(彝族文化生态村)和弥勒县西山乡可邑村(彝族文化生态村),还将继续扩大参比对象,探讨这一有着较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措施实施以来的状况。此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环保意识及措施”也是近年来我们已开展大量调查工作的项目,已完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意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环保意识与措施的调查与价值初探——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例”、“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旅游示范村研究”等。

此外,还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变迁与沿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调查”及“云南民族文化的产业化研究”等子项目。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几代人的历史使命。在西部开发这一系统工程中,重视文化资源、文化背景制约的机制,加强经济开发中的文化理性与文化自觉,突出并强调文化咨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期工作和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尽量消除经济开发对西部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不合理震荡,审慎地、理性地面对西部开发中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和民族关系调整,探索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及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子。这当中,传统文化作为西部各少数民族赖以自立、自强的“根”,是不会随开发进程而丢失的,相反,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强化。

收稿日期:2001-09-20

标签:;  ;  ;  ;  ;  ;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