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微观经营与外部发电环境_农民论文

农业微观经营与外部发电环境_农民论文

农业微观经营与外部生成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环境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既是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又是农业产业运作策略,是面向市场经济、谋求农村经济较大发展的思想变革和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源于农民的启动、“龙头”的带动、市场的拉动、科技的推动、政府的助动。可以预见,21世纪初的农业将成为容纳社会多元主体,吸收工商、金融多元资本的综合产业。

1 农业产业化将自然经济农业生产部门转变成商品化产业,实现农产品综合升值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90年代,农业产业化首先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应运而生,并呈现大面积发展的势头。

1.1交换和商业渗入农业,引起了农业的专业化,而且这种专业化在日益发展。

自1984年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超过国际认定的温饱线之后,我国农村总体上再不仅仅是“卖菜攒零钱,养鸡换油盐,种粮糊口饭,喂猪留过年”的拮据和窘迫。多层次、多样性的产业结构逐步取代高度趋同的生产结构,表现为规模经营的显现,主导产业和产品基地的扩张,专业公司、专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社的破土而出。安徽省巢湖地区已建成农民专业协会145家,棉花、红打瓜等专业合作社12个,人社2000多户,吸纳农民股金260万元。阜阳地区建立了颍(上)利(辛)涡(阳)、阜(阳)蒙(城)毫(州)小麦商品粮基地、颍(上)阜(南)优质稻米基地、界(首)毫(州)蒙(城)棉花基地,同时还建设了临泉脱水蔬菜基地和市场、太阳薄荷基地和市场、毫州药材市场等。1997年安徽省确立了优质水果、优质黄牛、中药材、优质米和优质水产品、林牧产品、茧丝绸、蔬菜等8项主导产业。1998年8大主导产业产值达388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62.6%,形成中介组织767个、专业市场375个。全省呈现出萧(县)砀(山)果海、阜阳黄牛金三角、皖西白鹅银三角、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经果林、沿江沿淮优质稻米、蔬菜苗木、水产养殖走廊等主导产业带的大格局。

1.2建立了农业日益专业化的区域(和农业经济体系),不仅引起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交换,而且引起各种产品之间的交换。

当经济发达以后,农业的意义已经扩展到为农业提供机器、肥料的厂商和工业(产前生产资料供给的上游环节),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行业(产后加工增值的下游环节),以及政府管理与服务部门、科研教育与推广部门、市场新闻和经济分析部门(农业产业全程支持系统)。这种垂直一体化,表现出农工商、供产销、科工贸融合成多种形式的经营载体,成长为崭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制。1998底,安徽省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半紧密型龙头单位达2100个,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809个。

芜湖金田集团一手联农户,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一手办加工,延长产业链,早在1996年就实现总产值近1.7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3000万元。安徽(广德)和威集团集家禽繁育、饲养、饲料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40个分支机构遍布苏浙皖,基本控制苏南、杭嘉湖地区30多个中型农贸市场的肉鸡价格和货源,年销售额上亿元,饲养量成为安徽第1、华东第4、全国10强,“鸡大王”声名远播。

1.3农业产业化之所以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主要是由于农业产业化源于农民的自主选择——制度的诱致性变迁,而不是政府命令和行政驱赶——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利益是农民之间、农民与“龙头”之间结合的核心。

1.3.1在稳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将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我国有463个县人均耕地0.03公顷,有666个县人均0.05公顷,有7个省人均0.07公顷,全国人均不足0.11公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逐户经营的外部规模,聚合生产规模效应,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克服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不经济的缺陷。

1.3.2在比较效益和内部补偿机制的作用下,农业产业化将相关的上游开发与下游增值联合,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提高生产资源投入边际报酬率,扩大一体化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农户稳定地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克服农民经营能力不足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遗憾。

1.3.3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多元主体受经济效益目标最大化的驱使,充分认识到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在投入期和成长期能够谋取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为科技进入农业再生产过程提供了内在动力,克服传统农业的产品价格低廉、手段落后、后颈不足、效益外溢的毛病。

2 农业产业化的不竭动力来自于农业科技的综合创新

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将有效、适用的科学技术普遍应用到农业产业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加速农业产业增长方式的升级转换。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贡献份额为60%~80%,我国“八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35%。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经营手段和方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刻不容缓。

(1)我国现有耕地约为1.33亿公顷,中低产耕地的比例高达83.2%,如果通过深度开发将我国中低产田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初步改善一遍,一年即可增产1000亿公斤以上。

(2)全国年使用化肥为3829万吨,居世界第1位。但在品种上仍以单一元素品种为主,缺少高浓度优质复合肥,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发达国家达50%。我国如能达到50%的水平,可减少尿素使用量430万吨,折合人民币86亿元。

(3)在农田灌溉中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可比传统灌溉节水40%,我国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平均的1/4,灌溉水利用率只占40%,单方水产粮0.844kg/m[3],而国外灌溉水利用率达80%,单方水产粮达2.0kg/m[3]水平。

(4)我国种子市场非常广阔,每年需水稻、玉米、小麦种子分别在20、10、22亿公斤以上。但长期以来,种子产品以提高产量为根本指向,忽视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如我国稻米面临优质化的问题,米长、千粒重与国际名品存在较大差距,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7.5%,变幅在10.1~18.8%,国际名品分别是20.1%、18.6%~21.8%。小麦品种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较国外代表品种少1%,且都是弱面筋,缺少特质粉、专用粉等高品质、高效益品种。

(5)水果、蔬菜、畜牧、水产的品种也存在档次不高,竞争乏力的状况,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相去甚远。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4倍,而我国目前仅为20~22%。荷兰、丹麦农产品加工率达100%,2/3以上经过深加工才进入市场。

2.2 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出路是坚定不移地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

现代农业,由市场决定产量,由消费多样性和精品性需求决定农业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由科学技术含量决定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以往农业增收主要来自“人—地”生产关系解放和国家农产品价格政策,而现在的影响力度是市场超过了资源,质量超过了产量,科技超过了政策。

质量和品种已成为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中的首要因素。加拿大西部1号红皮春小麦、美国短羊毛、荷兰脱脂奶粉等倍受青睐。在市场上,大量的剩余集中在中、低档产品上,也就是说农产品表现为低水平结构过剩。从’99安徽粮油食品展示展销会上看,微机监控管理技术、多菌种酿制技术、酶法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效无毒保鲜技术、电子气调贮藏技术、抽真空软包装技术等广泛应用到食品工业中,农产品“粗变细、精变名、生变熟”大有可为。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科技一方面强化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区域性和科学研究的地域性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自然、社会、技术、经济等学科领域相渗透、交融,一如农业产业同工业界线日渐模糊化一样,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理论体系和工程技术。总之,农业产业化必须依靠提升产业档次,向科技要增收。而科学技术也只有面向日益分化和深化的农业产业,提炼出过硬的科技成果,才能支撑日趋迫切的产业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农业科技的“顶天立地”,农业产业化才能“铺天盖地”。如果科技成果“缺钙”,那么农业必然“软骨”。

3 农业产业化的健康运行需要政府投入综合保障

农业产业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牵涉面广。目前农业处在旧体制瓦解和新体制创建过程中的转型期,政府要在这个时期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力促降低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成本,但要清醒地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是农户和企业家,政府再也不能去“干不该干事”,而要去“办一家一户不能办的事”。

3.1 理顺财政投入政策。

根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对农业投资资金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革20年来,中国农业仍未走出负保护的政策环境,农业增长仅表现对原先政策和市场扭曲的改进。在进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应突出对农业的引导和鼓励上来。投资资金要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来,转移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来。这样调整才符合国际惯例和WTO农业保护的“绿箱政策”。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是用以改造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条件,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成环境。特别是公共服务中的农业科技,是发达国家对农业投资的主要部门。目前,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强度(R&D/GDP),一般在2%以上,而且呈长升趋势。90年代初,日本为3.1%,美国为2.7%,韩国达2.8%。而我国只在0.5%~0.7%之间,安徽省在1997年只是0.21%。这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很难适应。要加强对农业科研教育、农技推广服务、农业公益事业,农业技术监督检查、农民技术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育,从而提高以农业科技为主体的社会地位和公众权威,使以壮大的农业科技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注入到农业领域,以点石成金之术提高农业、农民及其他多元主体的竞争能力。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是资金短缺,以1995年不变价计算,再考虑总折旧因素,1996~2010年所需农业净投资4221亿美元,年均281.4亿美元。因此,政府还要开辟双边和多边渠道,最大限度吸收外资和国内游资投向农业系统。

要保证农业贷款有一定的数量,并监督资金不再流入非农部门。解决农户生产资金困难,促进“龙头”商品流转。

3.2 培育市场体系,提供规划引导和信息分析服务。

国家要扶持发展农产品市场,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农业要素市场,促使生产要素投向质优、价高、收益好的产业。利用政府上网工程,开发虚拟农业市场。安徽现已建成各类专业市场375个,网上市场也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全椒县十字乡农民在网上不仅把1999年生产的75万公斤“惠比寿”南瓜销售一空,还预订了2000年150万公斤产量的销售合同。肥西“三岗”(孔岗、松岗、阮岗)除了一支踏遍全国29个省市的农民营销队伍外,所产种苗花木还在网上销售60%。

政府有义务根据区域经济状况,在资料翔实、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引导农业产业组织实施产业化开发经营。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屏障,用养结合、长短统一、持续发展。扶植龙头产业,整理挖潜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克服和避免农业发展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逐户无法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集束,需要专门的农业经济研究与综合分析机构提供有价值的科学判断,促进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标签:;  ;  ;  ;  ;  

农业微观经营与外部发电环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