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伦理与生态环境保护_消费主义论文

消费者伦理与生态环境保护_消费主义论文

消费伦理与保护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保护生态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是30年前由美国兴起的、 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群众性运动,20年后得到联合国的首肯。

为了纪念“世界地球日”的诞生,今年4月15日, 中国开展了以“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为主旨的为期一周的环境教育活动,诸如企业环保日、交通环保日、校园环保日等。

为什么会有声势如此浩大的生态环保活动呢?这是因为,不论当今的中国,抑或当今的世界都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有资料显示:世界森林正以每年11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平均每分钟就要被毁38公顷。由此导致每天热带雨林中至少有一个物种灭绝了。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全球面临水危机。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缺水。在有限的淡水中,全世界每年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大量的淡水被污染。这些都是人类自己造的孽。

人类是怎样造的孽?面临这样严重的环境危机该怎么办?

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有三,即人口的大量增加、科技与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过度消费。

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世界人口长期无限制的增长,造成人口爆炸。1999年全世界人口已突破60亿大关,每年仍以8000万的速度在增长,预料2050年可达94亿。中国的计划生育算是实行得比较好的国家,人口增长控制在适当的限度内,即使这样,现在也已达到12亿5千万之众。中国与世界,这么多人口,对地球来说负担太重了,大有超载之势。人们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要交通,这样势必毁林、毁草开荒,多种粮食,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就要多施化肥与农药,无形中污染了土地与水体。人们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在江河湖海无休止的捕鱼捞虾,造成草场退化、渔业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危机。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显著增加,人类的生活空前改善,这些在给人类增加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这就是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日甚一日。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不经防污处理,排入天空、大地、江河湖海之中,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无节制的消费,产生的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空前严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1920年每人每天倒出2.7磅的固体废弃物; 1970年时已上升为5.3磅;到1980年竟高达8磅。加上工矿企业的废弃物,每人每天达50磅,这些废弃物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毒化生存空间。

人们消费方式的不当,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据有关资料显示,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耗原油3立方米、 天然气3000立方米、钢600公斤、报刊40公斤、橡胶11公斤、烟草4公斤、各种包装材料250公斤。如此高的资源需求, 加上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它们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每年消耗资源量占全球的80%以上。

西方一些知名学者对此明白无误地提出了批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的作者巴巴拉·沃德和雷纳·杜博斯在书中指出:“对消费品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生态学家劳伦斯在讲到美国消费方式时也指出:“我们在滥用珍贵的燃料和电能,在许多场合应用高质量的能源完全是多余的,是一种浪费,一种奢华。”[1](pp.255-259)不当的消费,尤其奢侈型消费,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剧环境恶化,而且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谓现代社会“文明病”,不是别的,正是消费过度,营养过剩造成的,以车带步,出门就上车,下车就进门,很少骑自行车,甭谈走路了。吃穿极精细且考究,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取,身体发福,体重增加,体育活动尤其体力劳动大大减少,因而心脏负担过重,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大量流行,而且越来越低龄化,许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患上这些疾病,这是令人深思的。

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或豪华消费在当今的社会中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这实在是人类的悲哀。

这种悲哀来源于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消费主义呢?唐能赋先生在《经济伦理学》一书中做了一个很好的界定:“一般地说,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表现为: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和采用地球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1](PP.255-259)唐先生的见解可谓切中要害。

消费主义在西方社会颇为流行,以美国为甚。消费主义与“信贷消费”有关,但消费主义并不就是“信贷消费”。“信贷消费”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西方社会普遍发生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在他看来,经济危机的发生,商品过剩,工人失业,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是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引起的。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刺激生产。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信贷消费”的概念,并指出“奢侈有利,节俭有弊”。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消费主义是消费至上主义,为消费而消费,这种消费观意味着奢侈、浪费、暴殄天物。

消费主义的危害,第一,加速地球上资源的消耗,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消费主义的盛行同人口大量增加一样,造成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加速消耗,同时产生出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农田。第二,消费主义的观念本质上是物质主义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使人的生理、心理、精神受到莫大损害。人们只知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物欲空前泛滥,陶醉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丧失了精神家园,失去了应有的理想信念,一切都实利化了,物质化了。人为物役,成为物质消费的奴隶。同时过度消费,不知节制,自觉不自觉地染上许多恶习,如嗜酒成性,放纵性欲,贪得无厌,挥霍无度,损害健康,腐蚀心灵,败坏风气。

当前世界上流行一种新的消费观,这就是“信贷消费”。“信贷消费”与消费主义不同,“信贷消费”即举债消费,亦即先借钱消费,然后再还债。这是一种理性消费,经过思考的自主选择,不是消费主义那样非理性的消费,为消费而消费。“信贷消费”是消费者有计划的提前消费,是有把握,有指望经济收入可以还上贷款的消费。“信贷消费”与消费主义仅一步之差。“信贷消费”过度就不可避免地滑向消费主义。

“信贷消费”与传统的消费观念有原则性的区别。传统消费观念是积蓄了足够数量的金钱才去消费,否则不去消费,这可以说是一种现金消费。

“信贷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是否合乎道德?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消费”是合乎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是值得肯定的新的消费观。理由如下:

第一,信贷消费的前提是借贷双方的信用关系,没有信用,借贷无从谈起。第二,这种消费方式,可以拉动需求,促进生产,有利于增进社会财富,改善和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第三,信贷消费,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促进人们节约用钱,计划用钱,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把金钱集中到该使用的地方上去。因此,把信贷消费与节俭消费对立起来是没有根据的。

人类的消费生活不但与生产相联系,即消费不能超过生产允许的限度,同样人类的消费也与生态环境相关联,即不能超过生态环境许可的范围。森林、矿藏、耕地、草场、水源都是有限的,不可以无限制的开发,更不可掠夺式的取用。

由于人口增加、粗放的经营方式和过度消费,造成生态环境的危机,因此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必须树立环境意识,至少不要危害生态的平衡,相反地应该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休养生息,以便人类可持续消费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俭德或节俭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一向崇尚俭德,古人以俭为善,以奢为恶。《左传》里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2]《论语》多处讲到俭。 如《论语·学而》中子禽问子贡说,孔老夫子到一个国家参与一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他的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种待遇。这里的俭是俭朴之意。《论语·八佾》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里的“俭”是节俭之意。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这里的俭有寒酸之意。墨家认为“俭则昌,谣佚则亡”[3]。这里“俭”有昌盛之意。 道家则把“俭”看作是三宝之一。为人处世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4]。这里“俭”有节制之意。

综合上述,可见传统伦理文化中“俭”的含义有三:一,“俭”是善德,俭的对立面“奢”是恶德。二,“俭”是简朴,俭省,俭用,节俭即珍惜财物,杜绝浪费,精打细算,计划开支。三,俭与吝啬也是相对立的,所以吝则不俭,俭则不吝。这三点集中起来,说明节俭或俭省处于奢侈与吝啬的中间。它是一种中道,即一种道德,一种德行。

节俭是自然经济时代的消费伦理。那时生产力低下,物质产品匮乏,人们不得不节俭度日,即精打细算,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同时它也是一种生产伦理,即节俭与勤劳有内在的联系。节俭必须要勤劳,勤劳生产,勤奋工作,起早贪黑,不辞辛苦才能维持生活,所以勤劳节俭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问题是这种节俭的消费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有没有价值?

一个时期以来,节俭的美德,遭到否定,受到冷落,什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早该进历史博物馆了。老年人讲过去的艰苦生活,青年人听不进去,常常说“啥时候了,还讲这一套。”时代的确不同了。如今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商品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城乡大众经济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节俭的消费观念,不被认同,可以理解。人们普遍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讲究享受,“吃的讲营养,穿的讲高档,住的讲宽敞,行的讲漂亮(指漂亮的小汽车,摩托车)”。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有提高但并不是普遍的富裕。即使普遍富裕,是否就可以不要节俭了,笔者认为不可以。今天我们讲节俭,不论作为消费伦理观,抑或作为生产伦理观,都是有价值的。为什么?

第一,节俭是中道,是介于奢侈与吝啬之间。中道是道德的本质。节俭恰好是一种中道,一种好的品德。过去有价值,现在有价值,将来也还有价值。

第二,节俭作为一种生产伦理,可以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等消耗,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收益。能源等消耗,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收益。

第三,节俭有利于保护资源,杜绝浪费,爱惜劳动成果。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耕地,水源,草场,矿藏等人均占有率比较低,因此,节约势在必行。所以,节俭的消费观,是不能完全否定的,在今天仍有价值,并应创造性地应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成为新消费伦理观的一部分。

我们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如何建立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普遍提高,享受快乐人生意识的增长,我们的消费观念,必须革新。

首先,树立弹性的消费观。

今日的社会是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消费价值观,也是多元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事实。因此,不必强求一律,更不宜硬性规定一个所谓合理的消费价值观尺度。

如果说有一个合理的消费价值观,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弹性的标准。消费一般地说,主要是指人的私人消费,因此多元性、多样性不可避免。由于人们的收入不同,生理、心理需要不同,偏好不同,个性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因此人们的消费观念千差万别。在这样的诸多不同之中,还是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合理标准。所谓大致相同的“合理”标准,依笔者之见,只能合乎个人的具体情况。这里所谓个人的具体情况,一是和收入相称,二是和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适应,三是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次,从经济伦理上说,应当倡导合乎道德要求的消费观。

这里所谓合乎道德要求的消费观,即消费伦理观。消费伦理观是消费生活中的伦理意识与行为准则,约束指导人们的消费活动,和调节消费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我们的消费伦理观,既是传统节俭消费伦理的弘扬,又是新时代精神的体现。

第一,适度消费。适度消费,以劳动贡献与报酬为前提,以生理、心理、精神需要为根据。过度消费,超过经济能力许可的消费,奢侈消费,或消费不足,该消费不消费,过着清贫如洗的生活,都不合乎消费道德的要求。

第二,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均衡发展。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两者同等重要,物质消费从生理上满足人们的需求,文化消费从心理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两者不可偏废。只注意物质消费,忽略文化消费,久而久之,把人变成了动物,使人陷入了物质主义,丧失理想与信念,这种片面的消费,在我们看来违背了消费伦理观。文化消费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化消费,必须是健康的,文明的,向上的;一切庸俗的,颓废的,黄色的文化消费都是不可取的,它将使人的精神萎靡不振,魂不附体,稀里糊涂了此一生。

第三,可持续消费。生产发展有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问题,消费同样存在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问题。我们要可持续的消费,避免“断顿儿”,就要树立生态意识。承认自然界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必须改变人类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心态,以平等的、友好的态度,对待自然界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的物质,不可任意摧残它们,消灭它们。在这里必须坚决反对消费主义无限制的开发自然,掠夺自然。对待人的日益膨胀的消费欲必须加以合理的自我节制。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到它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的机会,否则人就在吃子孙饭,断自己后代的生路,自掘坟墓。人类对自己的消费,必须注意不要污染生存环境,努力减少污染。物尽其用,用尽其值,就是不能再用了,也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一次性的消费,如塑料餐具,一次性圆珠笔,应从根本上加以杜绝。

同时,还要考虑代际消费的合理安排。要顾及下一代人,下几代人的消费需要,即公平分享自然资源,分享无污染的自然空间,万万不可“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粮”。

以上是我们应当提倡、推行的消费伦理价值观。

消费伦理观,是经济伦理的一部分,而经济伦理又是社会伦理的组成部分之一。伦理的特性不同于法律,不可以强制人们去遵守,我们只能通过劝诫、引导、说服、教育、示范的方式使人们认同。伦理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在于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很可能不被接受,或不被理解,尽管如此,也不能调和,折衷,含含糊糊。总之,我们反对愚昧式的消费,也反对奢侈式的消费,而提倡文明、合理、健康、适度的消费。这种消费是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消费。

标签:;  ;  ;  

消费者伦理与生态环境保护_消费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