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犹太移民定居政策探析_耶路撒冷论文

以色列犹太移民定居政策探析_耶路撒冷论文

以色列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犹太论文,定居点论文,以色列论文,探析论文,移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以色列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历史。伴随着移民而来的则是犹太移民定居点的建立及其对巴勒斯坦地区土地的占有和扩张,并最终从地理上确立了现代以色列国家的大致疆域。因此,从地理上说,犹太移民定居点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不断增加、扩张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与以色列国的政治生命息息相关,并一直影响着今天的阿以关系。尤其是1997年,以色列政府决定在东耶路撒冷附近的哈尔霍马地区兴建大片犹太移民定居点,从而引发了延至今日的巴以之间一系列冲突,并严重危及阿以和平。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以列内政问题。本文力图对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作一历史考察,来探讨它对阿以和平进程的影响。

一、建国前带有政治目的购置土地建立犹太移民定居点时期

近代以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移民定居不仅有其历史根源,也与其苦难的经历分不开。自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以来,犹太人不仅家破国亡,失去了巴勒斯坦这块生息之地,并且成为不被所在国容纳的难民。在长达2000多年的悲惨流散生活中,犹太人最后得出结论:要想求得生存之地,只有回到巴勒斯坦,建立起自己的家园。1621年居住在英国的犹太人亨利·劳斯所著的《犹太人的号召》和1862年德籍犹人摩西·赫斯的《罗马与耶路撒冷》两书,都极力鼓吹犹太人应重返巴勒斯坦。于是,重返巴勒斯坦便成为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共同理念。

此时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由于当时地广人稀,人们可以随时占地耕种,故而不存在需要确认土地所有权的问题。1858年奥斯曼土耳其政府颁布土地登记法,规定土地所有人必须进行土地登记,以加强管理和明确土地所属关系。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法令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随后,政府又颁布土地回收法,规定哪些土地可以开垦。该法还规定,连续3年无人使用的土地归政府所有, 在政府无力组织人员耕种或进行其它方面的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可以将土地使用权租赁出去。随着土地买卖的合法化,犹太人便开始了一连串的购置土地进行移民定居的活动。1878年,在距雅法市八英里处的密克雅,来自欧洲的犹太移民建立起了第一个农业垦殖区,这被看作是现代犹太定居点的开端。1882年之后,随着第一次犹太移民浪潮的到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定居点,到1898年共建立定居点22个。

如果说早期的定居点活动还是自发性的话,那么1897年之后,在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下, 进行移民和定居便有了鲜明的政治目的。1897年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通过《巴塞尔纲领》,建议要“促使犹太农民、手工业者和工人向巴勒斯坦移居”〔1〕。自此, 犹太移民定居点建设被纳入有组织有秩序有目的的政治轨道。1898年第二次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再次确认定居是振兴民族的主要途径和手段。1901年第五次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犹太国民基金会”,其任务是在巴勒斯坦购置土地。1908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巴勒斯坦办事处成立了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负责购置土地移民定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917年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成立犹太民族之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购置土地移民定居合法化。1920年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英国的托管地,原先属于奥斯曼当局的土地开始重新出售。随着犹太移民的涌入,其购买土地建立定居点活动加快。到1947年11月联合国分治决议时为止,犹太人已有目的有组织地购买和占领了大片土地,面积达45.5万英亩,建有定居点200多个,安置移民约60万人。

大量购置和占领土地建立定居点的结果是当地的土著阿拉伯人丧失土地成为难民,从而引发阿犹矛盾。这种矛盾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进一步激化和紧张。特别是到了30年代,在欧洲大规模排犹浪潮驱动下,犹太人不顾一切地涌入巴勒斯坦,阿犹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结果在1936年阿拉伯人掀起了反英抗犹太暴动。暴动不久,英国政府派出以皮尔为首的委员会前往调查。1937年7月, 皮尔委员会提出了解决阿犹矛盾的方案即皮尔分治计划。该计划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三,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一个犹太国,疆域占全境的三分之一。犹太复国主义虽认为分治建议令人失望(犹太国面积太小),但它毕竟首次确立了“犹太国”的概念,同时也说明经过长期不懈的犹太移民定居点建设,犹太人口和土地面积的大量增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存在已成为既成事实和实际力量,一个犹太人的国家已初现轮廓,作为托管者的英国也不能忽视这一现实了。皮尔分治计划也使得犹太复国主义充分认识到犹太移民定居点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于是加快了定居点建设,扩大定居点的范围,注重在那些犹太人从未到过的地区建立新的定居点。

由于立国地理条件已告成熟,1946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提出在巴勒斯坦“适当地区”建立犹太国的新计划。所谓适当地区,就是指加利利和特拉维夫到阿克的沿海平原,再加上整个内盖夫沙漠。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当时只实际占有巴勒斯坦土地面积6%的犹太人分得占整个地区56.47%的国土面积,犹太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后来,犹太代办处政治发言人指出, 正是因为1937年皇家委员会鉴于当时贝桑地区和加沙以北地区无犹太定居点而从未考虑把这两个地区包括在计划中的犹太国范围之内,所以到1947年时,犹太人在贝桑建立了十二个定居点,在加沙以北地区建立了三十个定居点,这就使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将该两地区都划归了以色列。〔2〕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建国之后, 以色列政府并没有停止移民定居点建设,只是地域特别是政治内涵发生了变化。即一方面在国内兴建定居点,另一方面又开始在其通过武力占领的阿拉伯的土地上建立定居点,从而揭开了犹太民定居点政策新的一页。今天人们所讲的定居点则特指后一种情况,因为它是构成阿以争端的一个重要的国际问题之一。

二、 在阿拉伯被占领土上建立犹太移民定居点时期(1948—90年代初)

1948年以后的以色列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以“六天战争”为界而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1948—1967年以色列兴建的移民定居点,不用说在国内兴建的,就是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兴建的,在阿以之间均不再构在纠纷。因为这些定居点建在以色列称之为“绿线”的边界之内,虽然包括以色列武力占领的原属于拟建立的巴勒斯坦国的6222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绿线”是一条后来为国际社会乃至阿拉伯世界都默认了的边界线,于是在“绿线”内兴建的定居点也就视为合法了。1967年六天战争后以色列推行的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建立犹太移民定居点的政策,30多年来一直为国际社会和阿拉伯国家所谴责和反对,并在阿以和平进程中构成严重障碍。

六天战争中,以色列军事上取得空前的胜利,分别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其控制下的加沙地带、约旦控制下的约旦河西岸、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及东耶路撒冷。由于这些被占领土对确保以色列的安全至关重要,加之短期内与阿拉伯国家达成和平毫无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工党政府决定对被占领土采取一种不兼并不放弃的政策。那么如何管理和控制这些被占领土呢?1968年11月,副总理伊加尔·阿隆提出了一项有关被占领土的政策的计划,史称“阿隆计划”。它主张在阿拉伯人口稀少的约旦河沿岸建一条10—15英里宽的安全带,它将被看作是以色列新的安全疆界。 它靠一系列准军事性质的定居点来守卫。

从1967年起,加哈尔定居点和约旦河谷的其它定居点就是或多或少地按阿隆计划建立的。为了同样的目的,犹太移民定居点也在加沙、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建立起来了。

1973年阿以之间再次爆发“斋月战争”。战后,以色列在检讨战争初期以军的失利时,更加强调被占领土军事上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更加重视犹太移民定居点的军事作用。1973年9月10日, 达扬在《国土报》提出“五不”主张:加沙千万不可归属埃及;戈兰千万不可归属叙利亚;不可有巴勒斯坦国;不可有阿拉伯耶路撒冷;以色列不会放弃它在占领的领土上建立的定居点。1973年12月5日, 工党中央委员会通过的十四点竟选纲领,其中第十二条承诺,将采取措施继续实行并巩固‘被占领土地’定居点和殖民化……。以色列不管部部长伊斯雷尔·加利利为工党联盟起草的文件,也设想在被占领土上有限地扩建以色列定居点。这样,以色列为普通定居者建立了更多的村镇,相应地基础设施和区域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并系统化。

总体上,工党政府的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仍是有限度的,它服从于政府对阿外交政策,即政府在预计最终应并入以色列的部分被占领土上建立少量的移民定居点,以便为后来的划界造成既成事实;同时对被占领土不兼并,以期与阿拉伯国家和谈,寻求外交承认和和平共处。故对70年代初以色列国内出现的一批人数不多但能量极大的定居组织的活动,如对于成立于1974年的“大以色列信仰者集团”的成员在西岸的阿拉伯人口稠密地区有意建立定居点的活动,政府均视为非法。

1977年利库德集团上台执政,以色列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①为实现埃以之间的和平,利库德集团在1978年克服右翼势力和宗教势力的顽固抵抗,依据埃以和平条约的规定,拆除了在西奈半岛的全部14个移民定居点。这是以色列首次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放弃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②放弃了阿隆计划,转而执行更为激进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新的定居点政策。1977年6 月贝京政府在“施政纲领”中宣布“政府将计划、建立和鼓励城乡定居者在本国土地上定居。〔3 〕强调在约旦河西岸阿拉伯人口稠密的地区建立定居点,不承认定居点是建立在被兼并的阿拉伯领土之上,取消了关于禁止犹太人私人在占领地区获得土地的限制。③重视兴建大规模的城镇定居点,以提升定居点的政治意义。这样,以后在与阿拉伯人的谈判中,任何以色列政府都不得不首先考虑这类定居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影响。实际上要拆除这类定居点是不可能的。④定居点不仅被看作是对被占领土有效控制的最好方式,亦是最终兼并被占领土的重要环节。1977年利库德集团上台后,贝京政府率先在戈兰高地兴建一批定居点,1978年定居点已达28个。1981年12月14日以色列政府借口管理移民作出戈兰高地推行以色列法律的决议,事实上兼并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这样,从1967年到1992年工党拉宾政府冻结犹太移民定居点建设为止,在经历了工党和利库德集团长达30多年的统治后,被占领土上的犹太移民定居点已具有相当规模:戈兰高地有定居点33 个,

定居者约13000人;加沙地带虽根据1994年5月巴以达成的加沙——杰里科自治协议,加沙已交由巴勒斯坦当局治理,但境内有4 个犹太人定居点(区),定居者约4000人;约旦河西岸有定居点128个,定居者约12万人; 加上耶路撒冷周边地带定居点,共有定居点144个,定居者约14万人。〔4〕此外,在位于谢赫山麓以、叙、黎交界的黎巴嫩境内的夏巴地区,以色列建有定居点15个。

三、1992年以来巴以围绕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的斗争

1992年工党的拉宾政府上台,抛弃了利库德领导人沙米尔在定居点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宣布冻结定居点建设。1993年巴以双方达成协议,规定定居点问题在拟议中的巴以第三阶段谈判中解决。1995年8月, 以色列根据与巴勒斯坦签署的扩大约旦河西岸自治的协议,逐渐撒离了除希伯伦以外的六座西岸城市,但又借口保护希伯伦市中心犹太定居点的安全,拖延撤军。1996年利库德集团上台执政,拖延执行奥斯陆协定,巴以双方的矛盾和分歧日益扩大,经过艰苦的谈判,1997年1月17日, 巴以才签署了希伯伦撤军协议,但墨汁未干,以政府又决定在东耶路撒冷附近的喻尔霍马山区兴建大片犹太人定居点,并决定为此增拨6.6 亿美元巨款。3月3日,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工人举行总罢工,抗议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定居点政策。3月4日,内塔尼亚胡下令关闭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设在东耶路撒冷的四个办事机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5 日宣布3月7日为“保卫耶路撒冷日”。7日, 数千巴勒斯坦人再次举行示威活动。13日,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停建定居点决议。14日,以色列内阁决定实施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计划。

对于以色列政府的强硬政策,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除用总罢工和游行示威等方式抗议外,还积极寻求国际支持,促使以色列改变政策,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主席库赖说,如果以色列不停止在阿拉伯被占领土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和使东耶路撒冷犹太化行径,巴以谈判将毫无意义。由于以色列政府的定居政策,巴以和平又一次出现严重危机。

耶路撒冷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巴以和平进程中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1947年联大通过的分治决议把耶路撒冷及其附近的伯力恒和它们的周边地区划为独立的国际共管区。1949年初,第一次阿以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与约旦的停火线从西北到东南斜贯耶路撒冷,把这座城市一分为二,旧城及其以东在约旦控制下,新城则在以色列手中。这年,以色列第一届国会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1950年约旦也宣布正式把耶路撒冷旧城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归入约旦版图。以色列和约旦的这种行为遭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但是,耶路撒冷的分裂局面一直持续了19年,直到六天战争为止。1967年的六天战争中,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6月27日,以色列国会通过一项法律, 宣布东西耶路撒冷合并并扩大耶路撒冷市管辖范围。7月4日,联大通过决议宣布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吞并无效。这样东耶路撒冷便成了“被占领土”。1980年7 月,以色列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对此,联大通过紧急决议阻止以色列的做法。1988年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亦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历史上由于耶路撒冷的主权归属和地理概念多次变更,巴以双方都宣布其为自己的首都而互不妥协。内塔尼亚胡政府实施哈尔霍巴定居工程目的便是通过建筑围绕耶路撒冷的环形犹太定居点,把东耶路撒冷同巴勒斯坦自治区其它地方从人文地理上分隔开来,从而为其“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造成既成事实,试图消除耶路撒冷被重新分割这一隐患,并增加它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进行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的谈判的筹码。

实际上,早在1967年以色列夺取东耶路撒冷后,它就成立了一个旨在扩大耶路撒冷版图专门委员会。根据该委员会制定的地图,哈尔霍马山被划入耶路撒冷市管辖区。但在此后30多年里,这个问题被搁置起来。1991年以色列又制定了在这里修建犹太人住宅区的工程规划和土地征用计划,但拉宾政府上台后,出于和平诚意而没有批准这一规划。今年3月18日,内塔尼亚胡政府正式启动这一工程,准备在占地1.85 平方公里的哈尔霍马山地区建设6500套住宅及相应基础设施以供数万人居住。内塔尼亚胡已批准了首期工程,即在征自犹太人拥有的土地上建造2456套住宅。如果该工程实施,那么今后巴勒斯坦国在耶路撒冷建都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为抗议以色列政府,1997年3月31日, 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国家外长会议通过关于阿以冲突的决议,规定:“停止在目前和平进程框架内已对以色列采取的所有关系正常化的措施,并停止同它打交道,包括关闭办事处和使团,直至以色列遵守马德里会议的基本准则、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和实施有关各方在和谈期间以各种方式达成的协议、保证和承诺时为止”,“阿拉伯国家停止参加多边会谈,继续保持阿拉伯原先的抵制;对以色列的抵制,直到这个地区实现公正和全面的和平为止”〔5〕。目前, 因哈尔霍马定居工程引发的阿以和平危机仍不见转机。

四、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对阿以和平的影响

在被占领土上建造犹太移民定居点,直接侵犯了阿拉伯国家的权益,从一开始就遭到国际社会和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和谴责。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使阿拉伯国家对其归还被占领土,以土地换和平的诚意表示怀疑,从而干扰并毒害了阿以之间在关系,并对阿以和平构成严重影响,表现为:

1.作为对被占领土地有效控制直至达到兼并目的的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严重违背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历史上,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购买和占领巴勒斯坦地区大片土地建立移民定居点,从而使以色列国得以在这一地理基础之上诞生。六天战争后,工党政府虽没有对被占领土宣布兼并,但却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预计将来要并入以色列的部分被占领土用来建立定居点,以期造成既成事实,实行有效控制。利库德集团上台后,移民定居点不仅被视为对被占领土有效控制的最佳方式,且被作为实现最终兼并的重要环节,故政府将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大力推行,扩大建立定居点的区域、规模和速度。今年6月4日,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政府关于被占领土有“最后地位”的计划。根据该计划,以色列将保留对整个约旦河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犹太定居点群以及耶路撒冷附近的大片地区——包括一向属于阿拉伯的东耶路撒冷地区——的控制。〔6〕无庸置疑, 以色列的这一政策严重违背了阿以以土地换和平来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不可避免地导致和平进程受挫乃至倒退。

2.强调犹太移民定居点的军事作用和保卫定居点的安全与阿以实现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给以色列从被占领土上撒军增添了人为障碍。无论是工党政府还是利库德集团组阁,有关定居点的政策无不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正如美国学者纳达夫·萨弗兰所说,定居点的地点是有关当局和参谋总部进行磋商后选定的,从经济观点看常常不是最理想的。定居点居民不断进行武装训练,目的是使之“能适应加在它们肩上的安全责任”〔7〕。1973年斋月战争充分显示了定居点的军事作用。相反,正是鉴于战争中叙利亚军队从没有定居点的中部攻入戈兰高地,战后以色列决定加快在戈兰高地中部战略要冲的定居点建设。可见定居点的军事功能是何等被看重。到90年代,阿以和平自马德里和会以来已持续了六七个年头,但以色列政府常借口保护定居点移民的安全而拒绝按照和平协议从被占领土上全面撒军或大大减小应撤出的范围,其目的则是借口保卫定居点,实现对军事上有重要价值的战略地区的控制,这与当前阿以和平的目标背道而驰。正是以色列撒军迟迟不能如期实现,巴以和平进程也因而迟滞不前。

3.在被占领土上移民定居导致阿以居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争夺,造成形势紧张,毒化了民族心理,干扰了和平进程。在被占领土移民定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阿拉伯土地的占有和对水资源的掠夺。特别是利库德集团执政后,取消了有关禁止犹太人私人在被占领土获得土地的限制,于是定居者以各种方式占有土地。在戈兰高地,以色列控制着90%的土地;在约旦河西岸,1988年犹太人便获得29万公顷的土地。此外便是对水资源的掠夺。在一次阿拉伯国家议会代表举行的有关水问题的研讨会上,巴勒斯坦代表团团长梅勒赫姆说,加沙地带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以色列在继续掠夺水,巴勒斯坦人对其地上的水和地下水没有主权,以色列仍拒绝承认水资源是巴勒斯坦的财富。由于约旦河西岸雨量少,西岸居民主要靠地下水;此外,由于地理原因使以色列更易利用水;同时以色列还在分界线上挖了许多水井,以色列不仅利用地理优势向其定居点供水,且向国内供水。〔8 〕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掠夺导致巴以居民常发生冲突和纠纷,滋长了两个民族的不信任乃至仇视心理,毒化了阿以关系,干扰了和平进程。

4.在犹太移民定居点已具相当规模的情况下,其解决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增加了解决的难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在戈兰高地,以色列建立起了完善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区域管理体系,建起了一部分现代化工厂,开垦了近万顷土地,使之成为以色列重要的葡萄酒、奶制品和瓜果基地;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基础设施已同以色列本土连为一体,建在定居点内的工厂已有数百家。如果将现有定居点全部拆除,要花费上百亿美元,此外还有重新安置、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正是这些现实困难和利益考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利库德议员团一次公开会议上表示,他的政府无意中止在东耶路撒冷边缘的哈尔霍马山上兴建的有争议的定居点,也无意中止其它定居点建设。〔9 〕可以肯定,拆除定居点将在以色列社会引发难以克服的政治问题,在这种政治危机中没有一个政府能存在下去。

被占领土上的犹太移民定居点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一直被作为一项国策为以色列两党政府所推行并发展着。随着和平进程的进展,定居点问题不可避免地摆上了议事日程,然而其解决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近期,巴以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再次较量。可以预见,定居点问题如何解决将直接关系到阿以和平的进程,双方围绕这个问题的斗争还将继续。

注释:

〔1〕《犹太百科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8 月第一版, 第107页。

〔2 〕转引自乔治·柯克:《战时中东》上册,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77页脚注(2)。

〔3〕Jerusalem Post,Int'I Edition,June,21.1977. P.2;quoted by W.Thomas Mallison and Sally V.Mallison: Palestine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World Order,(London:LongmanGroup Limited)1986.P.271.

〔4〕《世界知识》1997年第3期殷罡文章《犹太定居点——巴以和平另一难题》。

〔5〕路透社开罗1997年3月31日电。

〔6〕法新社耶路撒冷1997年6月5日英文电。

〔7〕(美)纳达夫·萨弗兰:《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39页。

〔8〕《参考资料》1997年4月15日。

〔9〕法新社耶路撒冷1997年6月9日电。

标签:;  ;  ;  ;  ;  ;  ;  

以色列犹太移民定居政策探析_耶路撒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