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词研究与不同训练的选择_段玉裁论文

同源词研究与歧训的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词义研究、古音研究是同源字研究的基础,但是同源字研究的成果往往又能反过来促进词义的研究。本文以“眽鷖眦、眦、扆、规、酹、犝、暝、幎”10个字为例,说明当古训有歧异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它们的同源字来判断哪个训释是正确的。

【关键词】 本义 引申义 歧训 书证 鉴别 阐发 训释 确诂

同源词的条件除了音同或音近之外,还必须义同或义近或意义有某种关连。因此,词义研究是同源词研究的基础,对同源字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同源字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词义研究起促进作用。本文所讨论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即故训歧异而书证材料又不够充足、令人无所适从的时候,词源研究往往可以提供旁证,帮助找到确诂。

这种工作,清代的小学家们早已经开始做了,不过,那时的词源研究多半是利用右文来进行的。在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孙诒让等人的著作里都能看到这方面的成果。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段玉裁,他在《说文解字注》里常常用右文来证明某些字应该有某个共同的意义因素,并据此来匡正前人对某字的误训。下面举几个例字。

眽。《说文》:“眽,目财视也。”段玉裁注:“财,当依广韵作邪。……此与覛音义皆同。财视,非其训也。派者,水之邪流别也。”《说文》:“派,水之邪流别也。”又:“覛,邪视也。”段氏的注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述如下。眽有歧训: a.目财视(说文),b.目邪视(广韵)。哪一个对?观察三个音近字的音和义:派(滂母锡部,河流斜出的分支),覛(明母锡部,斜视),眽(明母锡部,x)。x=a?x=b?这三个字的音或同或极近,在无边无际的语义海洋里,眽字出现跟派、覛义相近的b义决不是偶然的,这反映了它们同源,否则不会如此巧合。可以肯定x=b为真,x≠a。段氏的论断正确,《广韵》的训释无误,今本《说文》不可解的训释当是传抄致讹。〔1〕

齮。《说文》:“齮,啮也。”段玉裁注:“按,凡从奇之字多训偏,如掎训偏引,齮训侧啮。索隐注高纪云:‘许慎以为侧啮。’”段氏所引故训见于《史记·高祖本纪》:“与南阳守齮(人名)战犨东。”《索隐》:“(齮,)许慎以为侧啮也。”是司马贞所见之《说文》当作“齮,侧啮也”。 齮有歧训:a.啮,b.侧啮。哪一个对?观察两个音近字的音和义:掎(见母歌部,从侧面斜向牵引或拉住。〔《说文》:“掎,偏引也。”〕),齮(疑母歌部,x)。由此可定x=b,推理过程同眽字。下面各例字推理过程也同齮。段氏的论判是正确的, 司马贞所据《说文》不误。今本《说文》缺“侧”字。〔2〕

鷖。《说文》:“鷖,凫属。”段玉裁注: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安车彫面鷖总。’(郑玄注:)‘故书鷖或为繄。郑司农云:繄读凫鷖之鷖。鷖总者,青黑色,以缯为之。’按,于此知此鸟青黑色也。(《诗·大雅·凫鷖》“凫鷖在泾”)陆(释文)、孔(疏)皆引仓颉解诂曰:‘鷖,鸥。一名水鴞!碓‘鸥,水鸟’,而不云‘鷖,鸥也’,则许不谓一物也。凫属者,似凫而别。”段玉裁据《周礼》郑司农注断定鷖是鸥,背部青黑色。鷖有歧训:a.凫属,b.鸥,背部青黑色。 哪一个对? 观察两个音近字的音和义:繄(影母脂部,赤黑色的丝织品[《说文》:“繄,……一曰赤黑色缯。”]),鷖(影母脂部,x)。由此可定x=b。段氏论断是精确的, 许慎的训释失之含胡。〔3〕

从上面三个字可以看出,段氏在鉴别歧训是非的过程中很得力于右文。有没有右文——词源研究的帮助,其结果可能会迥然不同。我们还用以上三个例字来说明这个道理。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重在用典籍书证来阐发字的本义,跟段注的声义兼明而侧重于以声明义有所不同。桂馥在讨论上面三个字本义的时候不曾借助于右文(词源)。《说文》“眽,目财视也”,桂馥义证:“目财视也者,广韵:‘眽与覛同。’(尔雅)释诂:“覛,相也。’郭注:‘谓相视也。’馥疑财为相之误。”桂馥已经看到了眽覛义同, 但他偏不取《说文》的“覛,邪视也”,而取尔雅的“覛,相也”,就是因为忽视了派覛眽声符相同之故。 从《说文》对派覛两字的训释来看,许慎是考虑到这两个字的共同意义因素的,段玉裁对今本《说文》眽字训释的修改符合许慎的本意,段氏可谓许慎的千古知音。桂馥以“相”训眽就与许慎原意相悖了。 《说文》“鷖,凫属”,桂馥义证:“诗:‘凫鷖在泾。’传云:‘鷖,凫属。’《汉书·杨雄传》:‘凫鷖振鹭。’颜注:‘鷖,凫属。’……”桂氏在下面两条书证证明“鷖,凫属”这样一个比较含糊的训释,他不曾注意到周礼巾车郑司农注这条线索,其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段玉裁那样对右文(词源)的敏感。

当然,并非任何时候都需要右文来帮忙的,没有它也未必不能成事,例子就是齮字。《说文》“齮,啮也”,桂馥义证:“啮上脱侧字。《一切经音义》十三云:‘苍颉篇:“齐人谓啮咋为齮。”齮,啮也。许慎云:“侧啮也。”’《汉书·田儋传》:‘则齮齕首肘(用)事者坟墓矣。’如淳曰:‘齮,侧啮也。’《史记·高祖纪》,《索隐》云:‘齮,侧齿咬也。’”这里,桂馥准确地断言齮是侧啮,那是因为他有了《一切经音义》所引的许慎说以及史汉的书证。这些训诂充足到可以做出结论,右文(词源)之助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因此,本文开头就说,同源词研究促进词义研究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条件是故训歧异而书证材料又不够充足。

下面,我们也利用同源字研究成果来讨论几个字的确诂。

眦。歧训:a.眼眶。《说文》:“眦,目匡也。”《列子·汤问》:“离朱子羽方昼拭眦。”张湛注:“眦,目际也。”《战国策·韩策》:“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鲍彪注:“眦,目匡也。”《汉书·杜周传》:“报睚眦怨。”颜师古注:“眦……目匡也。”b.眼角。《灵枢经》癫狂篇:“眦,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注:“眦者,睛外之眼角也。”此条书证不少,但训释歧异,难决a与b哪一个精确。观察三个音近字的音和义:觜(精母支部,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尖角,也指尖角形的鸟嘴。[《说文》:“觜,鸱旧头上角觜也。”段注:“毛角锐,凡羽族之咮锐,故鸟咮曰觜”]),(精母支部,鸟嘴[玉篇:“,口也;鸟喙也。”]),嘴(精母支部,鸟嘴[五音集韵旨韵:“觜,喙也。嘴,同上。”]),(从母支部,是一种尖嘴鸟[《说文》:“也。”又:“鳥箴,也。”段注:“之言觜也。,口也。,盖其咮似针之锐。”]),眦(从母支部,x)。由此可知x=b。又,眦还有一个引申义:《尔雅·释器》:“衣眦谓之襟。”郭璞注:“交领。”郝懿行义疏:“衣有眦者,淮南齐俗篇云:‘隅眦之削。’盖削杀衣领以为斜形,下属于襟,若目眦然也。”是衣领交接处呈尖角形似眼角,也叫眦,再看《史记·项羽本纪》“目眦尽裂”,应该是眼角睁裂,眼睑不能裂。可知《说文》训眦不如《灵枢经》之精审。

扆。歧训:a.宫殿中窗和门之间的地方。 《尔雅·释宫》:“牖户之间谓之扆。”郭璞注:“窗东户西也。 ”《说文》:“扆,户牖之间谓之扆。”b.门和窗之间的屏风。《尚书·顾命》:“狄设黼扆缀衣。”孔安国传:“扆,屏风,画为斧文,置户牖间。”集韵尾韵谓扆通作依。 《礼记·曲礼》下:“天子当依而立。”郑玄注:“依,本又作扆,状如屏风, 画为黼文,高八尺。”a和b哪一个是扆的本义? 观察几个音近字的音和义:隐(影母文部,隐蔽、遮蔽[《说文》:“隐,蔽也。”《吕氏春秋·重言》:“弗能隐矣。”高诱注:“隐,蔽也。”]),薆(影母物部,隐蔽、遮掩]《尔雅·释言》:“薆,隐也。”《华严经音义》上引珠丛:“薆,蔽也。”《离骚》:“众薆然而蔽之。”]),扆(影母微部,隐蔽[《广雅· 释诂》一:“扆,隐翳也。”王念孙疏证:“扆,犹隐也,语之转耳。”]),扆(影母微部,x)。由此可知x=b,隐、薆、扆都是隐蔽之类的意思,扆是屏风,用以遮蔽的器物,故同源。《广雅·释诂》四:“扆、屏……藏也。” 王念孙疏证:“扆之言隐也。”《一切经音义》二一引珠丛:“天子施扆于户牖以为障蔽。”扆是放在门窗之间的屏风, 后来把门窗之间的地方也叫扆,后者是引申义。 《说文》误以引申义为本义。

规。歧训:a.有法度,法度。《说文》:“规,有法度也。从夫从见。”王筠《句读》引众经音义:“规,模也。字从夫从见,言丈夫之见,必合规矩。”规矩是法度、准则,规单用也是有法度之意。《韩非子·饰邪》:“释规而任巧。”b.画圆的工具。《玉篇》:“规,正圆之器。”a和b哪一个是本义?观察三个音近字的音和义:萦(影母耕部,缠绕、旋绕[《诗·周南·樛木》:“葛儡萦之。”传:“萦,旋也。”),,(群母耕部,量车轮是否圆的工具[《说文》:“,车輮规也。”]),规(见母支部,x)。 萦是旋转,和规的工作原理都是旋转以成圆。 由此可知x=b。规的本义为正圆之器。它与正方之器矩合成度量圆与方的标准,故引申为法则、尺度、标准、法度之类。《说文》误以引申义为本义。致误之因,在囿于形训。王筠《说文·句读》:“规是会意字,从夫从见,不能得正圆之器之义,故以规度之义为主。”从这里可以看出形训的局限性。据字形可以得许多字的本义,但未必尽然。有些字创造时代靠后,字未据本义而据引申义创造,又岂能据此而求得字的本义?上文的扆字也因此致误。扆以户为义符,许乃以“户牖之间”为其本义,实则是引申之义。把形训绝对化是要误事的。

釂。歧训:a.把酒喝完。《说文》:“釂,饮酒尽也。”b.把爵中的酒喝完,干杯。小徐本《说文》“釂,饮酒尽也。从酉,爵声。”段玉裁改为“釂,饮爵尽也”,注曰:“此形声包会意字也。《曲礼》注曰:‘尽爵曰釂。’”有趣的是,段氏是用右文(词源)这个工具得出了b义。a与b义大同而小异,b多出爵(酒杯)这个意义因素。根据除了字形(右文)之外,还有一条书证。《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釂。”郑玄注:“尽爵曰釂。”但是段氏没有引下文的孔颖达疏:“釂,尽也。”这里有两组音近字。甲组:爵(精母药部,酒器),釂(精母药部,x)。 乙组:消(心母药部,尽,完全不存在[《说文》:“消,尽也。”]),潐(精母药部,水尽[《说文》:“潐,尽也。”章炳麟《新方言》:“高邮谓水尽为潐。”])〔4〕,醮(精母药部,冠礼、 婚礼的一种礼节,受酒者把酒喝尽而不回敬[《礼记·昏义》:“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疏:“受爵者饮而尽之,又不反相酬酢,直醮尽而已,故称醮也。”]),釂(精母药部,x)。如果甲组同源字成立,则x=b,乙组同源字成立,则x=a。综合比较甲乙两组的训诂资料,只有《曲礼》注等少数注包含了“尽”和“爵”两个意义因素,而所有的资料(包括《曲礼》注等)都包含了“尽”这个意义因素。可知甲组不能成立,乙组能成立,x=a,段玉裁易酒为爵是不足取的。釂歧训的抉择过程也说明,不但要利用同源字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审慎地利用,如果不够慎重也会致误。贤者如段氏也不免千虑一失。

犝。歧训:a.小牛。《尔雅·释畜》:“犝牛。”郝懿行《义疏》:“旄牛即犣牛,盖大者名犣,小者名童也。童当作僮,俗从牛,作犝牛耳。”《说文》:“僮,未冠也。”b.无角牛。《尔雅·释畜》:“犝牛。”郭璞注:“今无角牛。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旄牛,无角,一名童牛,肉重千斤。”郝氏正是利用了右文(词源)得出了a义, 于是这里出现了两组音近字。如甲组:僮(字母东部,未成年的人),犝(定母东部,x)。乙组:童(定母东部,上面空然无物[《释名》释长幼:“牛羊之无角者曰童。”又:“由无草木曰童。”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此谓顶无发。汪中《述学》释童:“童之为言秃也,语转而异。”]),秃(透母屋部,无发[《说文》:“秃,无发也。”]),(定母东部,无角羊[《广韵》东韵:“,无角羊。”]),犝(定母东部,x)。甲组同源字成立,则x=a, 如乙组同源字成立,则x=b。只看两组字的音义,乙组成立理由更充分,再参照上引《后汉书》西南夷传书证,知童牛“肉重千斤”,当非小牛,可以肯定x=b,郭璞注是而郝懿行疏证非。

暝与幎,歧训:a.幎是广阔地覆盖。影宋本、皇甫录本《广雅·释诂》二:“幎,广也。”王念孙疏证:“幎者,广覆之意。《淮南子·原道训》:‘舒之幎于六合。’高诱注云:‘幎,覆也’。言满天地间也。”b.暝是广阔。各旧本《广雅》除影宋本及皇甫录本之外,俱作“暝,广也”。哪个版本正确?先看a条。 说文:“幎,幔(覆物之巾)也。”这是本义。《玉篇》:“幎,覆也。”这是引申义。《仪礼·士丧礼》:“幎目用缁。”郑玄注:“幎目,覆而也。”《吕氏春秋·知化》:“为幎以冒而死。”高诱注:“冒覆面也。”《周礼·天官·序官》:“幂人奄一人。”郑玄注:“以巾覆物曰幎。”经籍中幎作动词都是覆盖之义,王念孙增字以广覆释幎,不足为训。再看b 条暝之音同字的音和义:冥,字也作暝,明母耕部。本义昏暗。《说文》:“冥,幽也。”段玉裁改为“冥,窈也。”许、段不悖。幽,暗;窈,远也。远处昏暗不清,义可引申,故冥也指广大窈窅。大海广阔,称冥。《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释文引梁简文帝云:“窅冥无极,故谓之冥。”朱骏声通训定声云,冥俗字作暝,故旧本《广雅》”暝,广也”,不误。同源字有溟。溟本义为迷濛不清。 《说文》:“溟,小雨溟溟也。”引申为远处辽阔迷蒙之状。也可指辽阔的海洋。《列子·汤问》:“有溟海者,天池也。”《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溟涨而端倪。”注引李洪范云:“广大窕冥,故以溟为名。”是冥(暝)、溟都有昏暗不清楚、广阔、海洋之义。昏暗、广阔、海洋三义互为因果:极辽阔之处常昏暗迷蒙一片,海洋即是极辽阔的水面。这三个意义的密切关系在同源字晦与海中也表现得很清楚。晦,晓母之部,昏暗不明。《尔雅·释言》:“晦,冥也。”疏:“冥谓暗冥。”海,晓母之部,多义。《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注:“海谓荒晦绝远之地。不必至海水。”《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孙珏《古微书》引《尚书考灵曜》:“海之言昏晦无所睹也。”《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上引诸例证明海有晦暗辽远之地和海洋二义,故暝(冥)兼有昏暗、广阔、海洋三义,其理略同海之多义。〔5〕旧本《广雅》“暝,广也”不误, 王念孙据影宋本及皇甫录本改旧本,不可从。

总之,同源字研究成果可以促进词义研究,这是肯定的。当然,运用起来必须十分慎重。

词源研究对于词义研究的促进作用又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讨论了一个方面。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里说过:“通过对同源字的研究,对于词的本义能有更确切的了解”,并举“舁、左、右”为例,那是讨论了另一个方面。以后,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方面,别的角度去考虑这种促进作用,以期对词源研究和词义研究的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为“新训诂学”(王力语)增添新内容。

注释:

〔1〕眽覛的同源字还有:睥(滂母支部,斜视)等。篇海类编:“睥,睥睨,邪视。”详拙著《同源字典补》,商务印书馆将出版。这些同源字也证明了眽的x=b的可靠。

〔2〕掎齮的同源字还有:崎(溪母歌部,倾侧不正貌), 畸(见母歌部,形状斜而不正的田块),踦(见母歌部, 行不正),蹇(见母元部,行不正)等。《广雅·释训》:“崎岖,倾侧也。”王念孙疏证:“崎与岖皆倾侧之貌也。”《广雅·释诂》二:“畸,邪也。”王念孙疏证:“田形之不正者也。”《广雅·释诂》三:“踦,蹇也。”说文:“蹇,跛也。”《一切经音义》九引《字林》:“蹇,行不正也。”详《同源字典补》,这么多同源字也证明了齮的x=b的可靠。

〔3〕繄鷖的同源字还有:黟(影母脂部,黑木),鷖(影母脂部,黑痣)等。 详张永言《语文学论集·土古汉语的五色之名》。这些同源字也证明了鷖的x=b的可靠。

〔4〕王力《同源字典》以消销铄潐同源。

〔5〕参阅拙作《释童蒙,四海》,中国语文一九九一年第四期。

标签:;  ;  ;  

同音词研究与不同训练的选择_段玉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