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_独立学院论文

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_独立学院论文

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独立学院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独立学院:实现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从国际视野看差距

国际经验表明,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通过造就大批各类建设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素质、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中,发挥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经过50年尤其是最近2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但无论从国际视野、还是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2000年全国25-64岁劳动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5%,2001年每十万人口中大学在校生人数仅为594人,与OECD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两项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现实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表1:中国与部分OECD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国家

25-64岁劳动人口中具有 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

大学文化程度比例(%)

(人)

指标值 年份 指标值

年份

中国5 2000

594 2001

美国391999

53411996

英国281999

32371996

日本331999

31311996

韩国251999

61061996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0.

高层次人才需求强劲 本科教育供求矛盾日趋尖锐

伴随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更多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老百姓希望子女接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形成强烈反差,高质量本科教育显得尤为不足。2002年全国普通与成人高校本科招生近220万人,占当年全部招生人数的比例不足40%,比扩招第一年的1999下降了1.2个百分点。这表明,本科教育机会下降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反差,本科教育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表2:1999、2002年全国普通与成人高校招生情况

招生数(万人) 构成(%)

1999年

  2002年

1999年

2002年

合计 284.7※563.1 100

100

研究生

9.2 20.3 3.2

3.6

本科生 114.4219.840.2 39.0

专科生 161.0323.056.6 57.4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1》、《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注:※由于计算过程中的“四舍五入”,此合计数与分项加总相差0.1。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一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未来十年我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不仅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而且处于今后50年的学龄人口峰谷区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在目前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左右分别达到60%和20%以上的目标,[1]要求从现在起,高校在校生规模平均每年净增加100万人以上,否则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以及构筑在人力资源水平提升之上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难以取得重大进展。

未来20年尤其是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从根本上缓解高层次(本科)人才供求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拓创新。

投资—体制—机制三位一体呼唤新制独立学院

大扩招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逐年加大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基本实现了与学生规模的同步增长。[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拨款占政府教育拨款的比重已达到1/4左右,这在国际上已处于较高的水平。作为政府主要责任的义务教育普及任务依然严峻,“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投入的增加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可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必须通过尽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高度教育投入机制,要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3]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社会的财力支撑。

另一方面,在全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矛盾也正日趋尖锐。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高等教育办学资金问题的同时,特别关注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进一步积极探索能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更加严格的学校管理,走出一条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充满活力、民营办学的新路子。

依托老大学、利用社会资源,举办独立学院就是这样一条创新之路。这种新制独立学院充分利用老大学的办学优势、教学传统、师资队伍与管理模式以及社会资金、资源和办学热情,采用灵活的民营机制,实现高起点快速发展,提供高质量本科教育服务。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和高校已在积极探索这种新机制的独立学院。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等,在充分利用老大学和社会力量两方面优质资源、采用民营机制独立办学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效满足了本科教育需求,为推进民办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独立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但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独立学院的发展会有一个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在其发展初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问题和矛盾。正确认识和总结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促进独立学院乃至整个高等教育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投资办学:投资主体单一,产权不明晰

目前,我国尽管已建成了一批独立学院,但在投资和办学主体方面存在着制约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投资主体单一、校园不独立和产权不明晰等三个方面。

——老大学作为投资主体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已有的二级学院中,除少数学校外,普遍存在投资主体单一的情况,即二级学院投资主体仍是老大学,或者是以老大学为主。这些主要利用现有老大学资源举办的二级学院,没有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金与资源,没有引入民办机制,尚未突破老大学的传统办学模式。

——没有独立的校园。到目前为止,多数高校的二级学院没有独立的校园,采取了“校中校”的办学形式。这种收费双轨制不仅违背了国家现行高校收费政策,而且也给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产权不明晰,责权利不明确。多数二级学院在产权关系等重大问题上不明晰,缺乏投资主体,难以独立地承担各种民事纠纷,使老大学承受无限的连带责任和巨大的办学风险。这些二级学院也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难以确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机制,加上教学、招生、文凭、财政的不独立,老大学与二级学院的关系、办学方和投资方的利益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证,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体制机制:管理体制不健全、民营机制不完善

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投资—体制—机制三位一体的创新,依靠社会力量增加高等教育资源,通过民办机制引逼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创新,客观上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有的二级学院普遍存在着公共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健全、民办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投资、体制、机制创新来加以解决。

1.独立学院的公共治理结构不合理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的二级学院由于在投资、体制和机制上尚未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运作框架,在独立学院与老大学的关系上、在独立学院与投资方的关系上、在政府与独立学院的关系上、以及在独立学院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上,存在公共治理结构或缺失、或不合理的现象,这种局面需要彻底改变。

——独立学院与老大学的关系。独立学院是老大学教育资源与社会资金资源的有机结合,而不应是老大学的简单延伸,也不应放任自流。现有的二级学院普遍存在不“独”的问题,比如,全部照搬套用老大学的教学计划及管理办法者比比皆是。

——独立学院与投资方的关系。不少投资方未能确保二级学院的办学资金和所需的办学条件、教育设施的投入,有的投资方不是科学、有序地参与独立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却是直接干预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

——政府与独立学院的关系。现有的二级学院绝大部分是在政府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和政策的情况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因此,一方面二级学院在办学中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政府不能依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又对这些民办机制的学院采用公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审批程序,抑制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活力。

——独立学院与社会的关系。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实体,其办学应该更多地接受社会与“市场”的监督与评估,经受社会与“市场投票”的铁律的考验,应将独立学院与社会相关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从而促使独立学院面向社会需要办学。但实际情况是,多数二级学院往往沿袭老大学与社会关系的传统弊端,缺乏活力。

2.管理体制不健全,独立学院董事会制度不够完善

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独立学院董事会则是当前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扩张时期的特殊产物。初步分析表明,现有的二级学院董事会制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

——不少学院至今尚未建立董事会,学院管理与运行基本上沿用公办高校的办法;

——有些学院尽管建立了董事会,但形同虚设,有的董事会人员组成不符合有关法规要求;

——有的董事会职能越位,直接干涉学校的办学和日常工作,甚至违反教育规律,用企业管理的办法来管理学校;

——有的董事会任意抽调办学资金,严重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甚至使正常的运行难以为继。

3.独立学院内部运行机制尚未成型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对传统公办高校的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内部运行机制——即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而这些在我国现有的公办高校还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推广的环境条件。然而,现有的二级学院在这一区别于公办老大学的内部运行机制上尚未体现优势,而仅仅是做了某些局部性的“修补”。独立学院与老大学一样,依然没有形成教职工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岗位聘用制度与人才竞争机制;同时,多数独立学院也未能充分借鉴老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诸如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或教授会参与学院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从学院内部削弱了自身发展的活力。

办学模式:缺乏办学特色和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特色对独立学院至关重要,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目前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特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有的二级学院照搬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而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

——独立学院作为一个特殊办学实体,应当逐步规划并建设一支有本校专业特色、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但对在这一事关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多数二级学院往往是应付而谈不上建设。

——有些独立学院缺乏对人才市场近、中期需求的预测与分析,专业设置不合理,所设置的多为低成本的“热门”或“短线”专业,这极易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留下隐患,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

——部分独立学院缺乏符合自身实际的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应当承认,二级学院的生源要比所依托的老大学差些,但这决不应成为独立学院缺乏质量保障措施的理由。

现有的二级学院在投资办学、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去分析,探索解决困难、问题和矛盾的具体途径,从而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独立学院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老大学优质教学传统、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教师队伍与社会资金、资源和办学热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两个“优”的结合是独立学院的特色,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优势,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新的思路和对策。

转变观念,确立独立学院发展的新思路

转变老大学办附属独立学院模式的传统观念,明确独立学院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结合的新模式,走出老大学包办独立学院的藩篱,并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资金,充分利用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做大、做强、做活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一条新路。

转变单纯注重“老大学局部利益”的观念。转变单纯注重“老大学局部利益”的观念,明确老大学和独立学院均为独立法人,老大学和社会合作办学者都是独立学院的利益主体,而由其产生的新的利益关系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这就要求老大学除考虑维护自身权益以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当前的特殊历史阶段中,谋划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是老大学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以公办为主,比较单一,又由于没有竞争对手,许多大学办学缺少活力。独立学院的创办就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推动公立高校的改革,提高办学效率,从而使不同办学体制之间相互激励、互相促进,打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转变独立学院内部管理沿用老大学管理体制的观念。转变观念意在明确独立学院是民营机制的独立办学实体,并依照市场机制运行,它的内部管理不能简单“克隆”老大学的管理体制,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自主制定。另外,生源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市场性以及师资的独特性,需要独立学院充分体现出民营机制和独立办学实体的特征,合理规划自身的建设。

重构独立学院的公共治理结构 确定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

独立学院公共治理结构的建设需要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作为依据与支撑,在这种背景下,独立学院的不同主体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参与、协调、谈判的良好合作机制,从而保证政府、市场与独立学院、以及老大学、办学合作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协调,有效地向社会提供教育产品,满足独立学院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

构造一个“政府调控、市场介入、社会参与、学院自主”的良性互动治理结构。重构独立学院的公共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并担负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的职责。

要确认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理顺独立学院与老大学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独立学院与一般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

独立学院发展的体制建设与制度创新

在推进独立学院发展的进程中,既要建立完善的体制,又要注重制度创新,尤其在董事会制度、投资机制、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要有重大突破,实现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同步推进。

1.建立、健全独立学院董事会制度

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吸取国内外教育机构董事会制度的成功经验,在充分关注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首先,在独立学院董事会人员组成上,应当体现社会参与管理的要求,至少应包括三方面人员:一是学校投资者;二是教育家和社会贤达或与学校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教育行政人员;三是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等。

其次,为了维护独立学院的利益和扩大独立学院的影响,或者实行董事会任期制,或者实行董事会定期更换一定比例的办法。

第三,独立学院董事会的职能需要明确。独立学院董事会主要是为独立学院筹集资金,决定校长的聘任,通过学校经费预算及学校的重要财政决策(如购置房地产)、制定或变更学校规章制度、提出学费标准及处置经营的收益、撤并学校和决定学校工作的基本原则。董事会在职权范围内,工作不受干涉。董事会原则上不参与独立学院的具体管理,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及教师管理工作均由校长具体负责。

第四,对于未能尽职并给学校造成损失的董事应予撤换,同时依法追究其责任。另外,除董事会外,还应设置两名以上监事作为独立学院最高领导机构成员,其职责是监督学校的运营与董事会的工作。

2.独立学院校区和投资主体亟待规范

社会投资为主体和拥有独立的校园是现阶段我国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在一些独立学院中存在的投资主体仍是老大学以及校园不独立的情况,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规范和改变。

我们的建议是,对于校园不独立,投资主体是老大学的独立学院,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停止招生,把其相应的资产融入老大学,或者另外找投资方出资另建校园。其中由老大学出资的部分,可以采取由社会资金买断,或购买股份的做法;对于拥有独立校园,但是是由老大学出资创办的独立学院,可以采取由社会资金买断、老大学把校园出租给社会办学方,或者由社会资金购买股份、合作办学的做法。需要指出的是,对这样的独立学院,应该允许其有一至三年的过渡期,使其有时间进行合理的资产重组和学校建设。

新建的独立学院,要在吸取已有二级学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注重可持续发展;要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发展分类指导的框架下,尊重地方和群众的创造性,鼓励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因校制宜,实现多元化发展,为社会和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选择。

3.关注独立学院产权制度建设、明晰产权

独立学院应尽快建立产权明晰的制度,进一步明确合作双方的责任和独立学院产权的归属,从制度设计上入手,以有效规避办学者与合作者之间的产权纠纷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促进合作方不断增加独立学院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抓紧制订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产权制度,明确鼓励社会资金资源投入教育,在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明确办学收益应滚动用于学校发展。为此,需要尽快制定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能鼓励独立学院发展的、明确的、可操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独立学院资产所有权与学校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制度设计。在这个制度设计中,要注意确保学校面向社会的办学自主权,促进独立学院面向市场、自我发展。

4.加强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按自身需要设计并实施。在当前特别要注重独立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应该大胆进行,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尽快形成独立学院依法、按需、自主办学的新机制。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推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既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坚实基础,同时又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创新、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认为,新制独立学院只要适应变化,把握机遇,不懈努力,充分吸引和有效利用各种高等教育资源,采用民营机制管理和运营,就一定能为社会提供高层次教育服务,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标签:;  ;  

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_独立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