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_物流产业论文

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_物流产业论文

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物流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我国现代物流理论研究与运作实践领域的发展,现代物流及其管理概念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传入我国,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方面的有力支持,真正受到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 外经贸部、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推动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得到了国内物流理论界与相关企业较为普遍的认同和响应。

在《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现代物流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述,即: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伴随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现代物流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应当看到,目前国内呈现的物流发展热情是建立在我国经济转轨和市场经济发育进程中初步出现的对物流管理的需求基础之上的,而总体上目前国内企业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流通环境等并不能完全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加之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仅仅看到了物流对改善企业发展关系、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降低生产与流通成本的特征性的一面,对现阶段物流发展的环境及条件缺乏了解,从而出现了理论准备不足和认识模糊等问题。

一、物流与现代物流

1.对物流的认识

对物流的理论的理解及认识首先表现在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上。由于物流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渐进的特点,物流概念在物流活动范围、内容发生变化时也会产生演进,因此,物流概念具有阶段性、多样化和不固定的特点,加之不同的概念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支持作用具有相应的针对性,也就出现了现阶段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发展背景和水平所造成的企业对物流理解上的差异。

一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角度,往往认为物流就是运输或仓储,至多是运输与仓储的一体化经营管理和运作,这种认识不论是从早期的物流概念还是目前的物流观念,似乎均能解释得通。

二是从商业流通的角度理解,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物流就是流通,或称为流通加配送,其实质就是大流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几乎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从而使经济活动通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市场流通组织过程而体现出来。我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建立以市场引导产品生产的发展模式,并尽快转变以产品生产为主、轻视市场价值的计划经济观念,而商业流通领域经营运作模式的探索恰恰又领先于工农业生产领域,并出现了连锁经营且在集中采购、配送方面与物流实现了管理与技术对接。这一切使得上述对物流认识与理解的合理之处得到了当前实践的有力支持。

三是从生产领域分析,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使企业沉淀了大量的运输、仓储设施。因此,相当部分企业认为物流就是整合资源,就是积极开展物流服务获取“第三利润源泉”。在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加剧和物流发展潜力被认可后,从生产领域是物流服务需求的原生地角度,从发挥物流相关设施效率方面讲,此种观点也较有市场。

2.物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出现上述差异正是物流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而造成的,因目前对这种演变过程的研究成果较少,故缺乏对各个领域的整体较为一致的理论指导,使得各种认识上的差异往往很难得到尽快统一,而且当前各种差异性认识之间存在排异现象,这种局面可能比差异本身的问题更严重。因此,在经济领域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应从对物流概念的演变过程的了解入手,尽快形成“现代物流”的概念。

据有关资料记载,物流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1918年英国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被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在日本则被称为“流通技术”,后称之为“物的流通”。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我国目前使用的物流一词正是来源于此。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也是我国最早翻译的国外物流著作),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名为CLM(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并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CLM对Logistics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Logistics的概念领域较之于Physical Distribution更为宽广、连贯,更具整体性。Logistics 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日、美的进口批发及连锁零售业等,运用这种观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前物流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随着世界商品市场的形成,从各个市场到最终市场的物流日趋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得以贯穿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使物流的功能发生了质变,物流效率大为提高,并同时为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库存管理的物流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所有这些已成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方向,现代物流的概念也因此得以提出。

随着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企业作用的发挥,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带动下进入了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现代物流因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形态,物流规模和活动范围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向集约化、 协同化方向发展。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概念做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最新调整,即物流是供应链程序的一部分,其专注于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有效流通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实现)和控制,以满足顾客需求。

3.必须正确认识物流,用现代物流理论指导我国物流发展

从物流概念形成过程和理论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经济界对物流的认识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差,无论是传统的运输与仓储领域,还是具有一定现代特征的商业流通领域以及工业生产领域,对物流的认识尚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以实物配送(PD)、流通配送、运输与仓储一体化等理念为核心的阶段和水平,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与物流组织技术现状有很大关系。若撇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演变,仅从物流理论与技术发展的渐进性考虑,我国也完全可以按照物流起步发展的轨迹逐步向现代物流演变。

历史没有给中国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机会。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对于本已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中国经济, 参与的强度和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实际上,按照现代物流的特点和对宏观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与运作模式转变的作用,若按照发展现代物流理念加快发展我国现代物流,我们将有可能在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同时,在较为庞大的经济总量和区域经济布局的基础上培育具有规模的物流产业,实现双赢的结果。

但是,双赢局面的出现需要我们从全方位而不仅仅是某个领域(如流通、运输、仓储或生产等),从经济整体运行的高度而不是局部或区域经济的角度,对物流保持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以便积极推进物流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

二、现代物流与物流产业

1.关于物流产业的问题及概念

解决了物流概念的认识问题并不能完全解决现代物流的发展问题。现代物流的发展问题受到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命题被反复强调,这就是要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国内部分省市甚至提出了要将物流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于是,关于物流是否是一个产业,或是否是一个独立产业的问题争论始终存在,争论的焦点涉及了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诸多方面。

产业及产业化是我国近几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概念,在辞海中,对于“产业”的解释为“各种生产、经营的事业”。虽然各界对宏观及微观等角度的产业发展问题已有较多的涉及,但对产业概念及内涵本身的相关研究却较薄弱。从近些年来关于产业和产业化的有关研究成果分析,部分学者将其定义在商品和经济的意义上,即强调不能用单纯的物质生产来对它进行解释,必须把它同商品和经济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有鉴于此,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认识产业问题,似乎从商品价值和经济发展意义上对产业进行理解较为适当。

根据商品价值特性和宏观、微观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价值的体现者和经济发展的载体,产业应具备如下特点:(1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发展地位,并要求具备较明确的发展政策;(2 )具有相对独立的支持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技术基础;(3 )具有从经营活动角度衡量的界面清晰的投入和产出;(4 )具有可衡量发展水平的产值,并能体现相关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目的。

怎样看待物流,显然只有按照上述特点对物流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其是否具备独立的产业资格进行认定。

首先,物流从工农业生产、商业流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均可以体现出经济价值,也足以奠定其经济发展地位。但是,物流活动在不同的企业领域如工农业生产、商业流通和交通运输等,其活动方式、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价值体现途径等均明显不同,在这种多层面上明确产业概念,显然是困难的,这也是近年来许多地区将物流作为产业后,其预期的产业发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原因所在。

其次,物流技术是近年来讨论较多也较为充分的领域,物流活动具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并在系统技术的支持下衍生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如供应链、JIT、MRP等,物流具有相对独立的支持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技术基础应成定论。而且,从不同经济领域的企业采用物流技术的特点分析,其技术基础和通过技术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差异并不大,无外乎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压缩库存和提高资金利用率等。但是,这些不同领域的企业的技术应用过程是不同的,这种与应用主体直接相关的过程,其在经济层面和企业经营层面上是无法按照一个完整的产业领域进行统一界定的。

第三,物流活动在工业、商业和运输、仓储等企业经营领域均会因企业经营活动而产生投入——产出,但其投入产出的内涵以及对投入产出的控制与要求是不同的,加之工农业生产、商业流通等非物流经营性企业利用物流技术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层面上展开的,往往作为支持手段而非经营手段,因此,单纯从具有经营活动角度衡量的界面往往是不清晰的、笼统的产业界定,于物流的综合发展并无多大帮助。

最后,产业存在的意义理应体现在宏观层面。无论何种企业,采用物流技术均是为了达到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以及改善服务的目的。但是,要从数量上衡量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要统计其产值,无疑是困难的。因此,将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势必因缺乏产业发展决策的宏观依据和发展水平的宏观衡量标准,使得宏观管理虚拟化,宏观的发展意图也会随之虚拟化,宏观发展的推动和努力可能只会助长微观经营领域的盲目和困惑。

综上所述,对于物流的产业问题应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判断,不能简单做出物流是或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的结论。简单认为是独立产业,按照通常产业进行推进,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政策的针对性问题、技术的应用范围问题、投入产出的衡量标准问题和发展水平的体现问题等等;反之,简单否认物流的产业地位,又会因缺乏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宏观层面的推动,使物流发展缓慢,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应明确物流的复合产业地位

根据对物流产业问题的分析,对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现代物流,由于其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领域,需要从宏观层次上进行引导和提供合理政策支持应是不争的现实,因此,赋予其发展相应的产业地位就是既困难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物流管理活动及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涉及到从工农业生产、商业流通到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各个产业经济及企业经营领域。因此,物流要作为一个产业,与过去传统上具有相对独立发展界面的产业应具有明显的不同。物流管理存在于各个经济领域和各类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环节的现实特征以及物流难以独立存在的基本事实,决定了将其定义为复合产业比较符合其产业特征。

所谓复合产业,系指既具有局部的独立产业形态,又在整体上具有以共同使用的技术为媒介的多个产业交叉和融合的特殊产业形态。物流既具有从提供服务的经营角度的独立服务产业特点,又具有从产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角度的非独立产业形态,还具有因物流技术的使用而通过产销企业物流服务外部化的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共享现象。同时,物流发展需要在产业层面上进行推进,但物流产业实质上是一种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企业经营活动的交叉与重合的产业形态,从产生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

物流的复合产业特征具体表现在物流的专业化经营,工业、农业、商业流通等企业物流管理技术应用和物流运作的社会化分工等方面。

一是以物流技术为经营手段的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包括运输、仓储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信息服务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物流服务业,这种由多个行业和多种服务方式组成的经营性服务业态,按照产业的内涵和标准衡量,实际上就是独立的产业,所不同的是其具有了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和多环节的特征,其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显著。

二是从工农业及商业流通领域的物流活动特征分析,其物流活动往往与上述领域内各类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销售组织、产品配送等紧密结合,成为企业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具,而并非仅仅是单纯的独立经营活动。

三是从社会化分工的角度,物流组织活动只有在规模经营和网络化运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因此,工农业及商业流通企业寻求物流服务的外部支持或构建供应链已是大势所趋。企业物流管理与专业物流经营的融合和渗透,将使物流的产业特征中的相关识别因子进一步淡化,各方经济利益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供应链的优化而进行利益再分配的产物。

3.应按照复合产业对现代物流进行宏观管理

鉴于现代物流产业的复合特征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必须按照现代物流的复合产业特点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需要,加强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管理部门、各类企业等之间的协调,通过对既有不适应发展的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通过对现代物流的综合、统一管理和宏观指导,使现代物流的宏观经济运行能高度协调,使微观企业物流管理也能积极跟进,以便在不同领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积极推进,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系统环境。

三、现代物流与物流体系

1.对物流体系的认识

作为复合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既然涉及到从工农业、商业到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众多经营领域,其发展势必加快整个产业体系即物流体系的建设。

但是,目前相关领域大多偏重于自身物流体系的存在或重要性,对于包括运输、仓储、城市配送、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物流服务领域建设,往往强调物流服务企业体系的建设,认为发展现代物流就是发展各类物流服务企业,提供强大的服务供给市场;对于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包括工农业生产、商业流通企业,认为发展物流就是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与经营系统,就是配送,甚至就是流通本身。

2.必须调整对物流发展体系的认识偏差

很明显,从现代物流的基本内涵理解,上述认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和不足。因此,现代物流体系的整体建设必须在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下进行,力求使各个体系成为现代物流体系的组成部分,使其具有从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共同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功效。否则将会出现脱离需求的供给,造成因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或与需求脱节,需求市场培育滞后,从而使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整体效率成为空谈,无法达到发展现代物流的目的。

从现实情况分析,过分强调自身需求特点、单纯从需求角度进行物流组织和运作,将流通等同于物流甚至以流通代替物流,将因与现代物流的高度分工与合作趋势相违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现代物流的发展。由于流通仅仅是“货币或其它交换手段在团体或社会内人到人的传递”(引自:《语言大典》)或“商品、货币流转”(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流通领域则是“以货币为媒介交换商品的领域,连接生产和消费,包括为商品与货币流通服务的商业、银行等部门,流通部门内从事商品的补充加工、运输、包装、保管等活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引自:《辞海》),因此,不能将商业流通简单等同于物流。即便按照目前国内大流通或流通现代化的概念,即流通业包括批发、零售和餐饮业,流通现代化就是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方式和管理方法,使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提高流通企业规模化、规范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科技含量和企业竞争能力,也只是为生产提供流通环节的服务。而现代物流出现的定单生产、电子商务、流通渠道建设等,均是以改变生产企业的生产方式为依托的,即企业重视全过程的物流,远远超出了流通环节物流的范围。大流通的确是企业适应市场的重要支持条件,但如果没有生产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物流管理进行的改革,物流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必须尽快确立正确的物流发展观念,从现代物流的全局而非局部或某个环节,也不是孤立、片面地强调物流的发展。否则,目前在政府、企业层面共同形成的物流发展共识和积极性,会因企业、政府双方均因无法达到发展现代物流的预期目标而无疾而终,最终影响我国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使我国错过发展现代物流的大好时机,也将使我国在WTO 背景下的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因此,应高度重视工农业产业、商业流通业和物流活动高度密集的经济中心城市,按照现代物流发展特征,构建我国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3.加快全国整体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培育物流服务企业,建立支持现代物流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是推进物流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

首先要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培育高质量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一是调整物流服务企业结构,在构建全国及区域物流企业服务体系和整个物流产业中形成相互合作和协调竞争的企业经营结构关系;二是调整物流服务的组织结构,建立工业生产、商业批发与零售及物流服务企业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链中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积极和卓有成效的物流服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各种传统运输方式与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运输代理企业的发展水平,实现规模化、网络化、高效化经营,特别是通过分工和各个作业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配合,使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得以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在运输、仓储活动环节的运作成本,建立由服务提供方支持的全国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其次是必须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构建支撑经济发展的物流服务系统。从满足物流服务需求和工业生产、商业流通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市场竞争的角度,为加快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步伐,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应将工业、商业企业的内部物流管理与企业生产、销售等的关系的调整纳入物流发展范畴,通过加强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社会化物流服务的有力支持,构建支撑相关产业化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为此,一是要构建支持工业生产和提高工业化水平的物流服务系统;二是构建支持商业流通和培育大流通产业的物流服务系统;三是构建支持农产品流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物流服务系统。

四、现代物流与政府管理及政策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和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很重要的前提是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发挥政府的推进作用。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一是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物流的发展,应主要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通过竞争谋求发展,政府只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即可;二是根据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必须积极参与物流发展规划的制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企业的培育、物流技术推广与信息平台建设、物流教育与人才培训和标准化建设等,以便使现代物流发展尽快纳入良性轨道。

上述观点均有其正确和合理之处。根据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设置和管理经济的方式,政府部门在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推进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宏观管理和经济运行环境的维护。按照物流产业的复合性特征,政府部门在推进现代物流发展中,必须调整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不能寄希望于制定一个能解决各个方面问题的通用性政策来推动物流的发展,发展物流产业也不仅仅只是培育和发展物流服务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物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物流发展中,政府管理部门的作用不可小视,特别是具有综合经济运行管理职能的部门的作用将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政府的作用不是也不应是万能的,政府必须找准在推进物流发展中的定位,从规划制定、政策导向和体制与机制保障等方面合理发挥作用。

1.制定适宜的物流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以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企业现代物流组织管理体系、构建高效的区域物流网络和完善国际多式联运系统为总体目标,并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包括创造适宜的企业物流及物流企业发展环境;促进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加快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等。物流产业各个相关的行业或行业管理部门,要从现代物流发展的整体高度、从复合产业所需要的高度、从经济运行协调的高度打破部门分割,把制定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相互配套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及地区政策作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加快研究制定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政策。

2.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念

一是树立复合的产业政策观念,充分考虑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产业的特殊性,针对其在政策的制定机理上不同于过去对行业界面相对清晰的产业特征,从相关行业政策的清理和调整入手,通过现代物流产业各相关行业在政策上的适应性,达到建立现代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的目的。二是树立正确的开放与保护政策观念,保护应有利于实现鞭策落后和促进先进的目标,而全方位的开放不仅是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需要,也是履行我国加入WTO承诺的重要保证。 三是树立正确的基础设施建设观念,要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物流枢纽设施、物流基地、国际航运中心、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口等的规划和建设。同时,要为现有落后的交通运输、仓储等设施的开发利用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建立起相关资产的合理退出与技术改造利用并举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物流园区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上,要树立将物流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开发项目的观念,而非单纯的物流服务设施的建设,以期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和以物流技术在企业的综合作用带动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树立正确的行业管理政策观念。国家现行的行业划分和管理机制是为了确保各个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分割。现代物流产业的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各个相关行业的良好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改变过去行业划分即形成行业分立的现象,加强宏观经济运行层面的管理与协调,彻底改变行业管理政策理念。

3.积极引导和扶持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性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在物流产业发展目标的总体框架下,按照物流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给予物流产业较其他第三产业更为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及相关扶持政策;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资产的退出和落后设施的技术改造,给予较为明确的资金、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界定和支持;对一些特殊地区、项目、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航运中心、物流基地等,给予更大的发展自由度,可以考虑准予专项的地区(域)范围的物流开发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等立法,以确保这些重要地区、项目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潜能的挖掘。二是制定科学的综合运输发展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提出的“十五”综合运输现代化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以全面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性,确保物流在运输环节的畅通;积极通过综合协调,处理好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问题,改变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的做法,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发展,以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三是积极发展新的运输组织形式和提高运输效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通过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驮背运输、滚装运输、陆桥运输等,使交通运输在提供物流服务方面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按照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特点和需要,改进传统运输企业的经营组织管理方式,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以提高运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四是提高物流产业的决策支持水平。加强对物流产业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发挥国家计委与国家经贸委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经济建设与运行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加强其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调控能力和力度,使物流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力的宏观管理与行业管理协调基础上,提高物流产业发展的决策层次和决策的协调性;同时,应尽快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和便于与国际接轨的物流产业统计体系,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

4.克服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障碍

一要克服体制性障碍。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直接相关的管理在体制上仍是分部门进行的,各个部门基本自成体系,部门之间的分割造成沟通和协调的困难,使得决策和管理效率不高,在体制上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起物流产业从宏观直到行业管理的有机体系,实现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分工,才能克服管理体制的障碍。二要克服机制性问题。在物流相关管理体制上,分部门管理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横向协调保障机制,各部门所属的各级管理机构横向沟通困难,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横向联系和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在措施上即便是建立统一的物流管理部门和机构,如不进行良好的协调,亦很难解决问题。因此,从现代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着眼,各级政府在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协调机制上进行改革,要按照物流产业的复合性特征,从宏观协调入手,负责本领域按照物流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管理运作。

标签:;  ;  ;  ;  ;  ;  ;  ;  ;  ;  ;  

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_物流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