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核算论文,发展方向论文,中国论文,国民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历史的简要回顾

1945年,旧中国在巫宝山教授主持下开展了中国1933年的国民收入核算。后来又推算出1931年至1936年的中国国民收入资料。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国民经济核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始于建国初期。1952年,刚刚成立的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工农业总产值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农业总产值核算。后来,又从工农业总产值核算扩大到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即社会总产值核算。从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学习前苏联国民收入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1956年,国家统计局派团对前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在中国推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先后编制了社会产品生产、积累和消费平衡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国民经济部门联系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和分配平衡表,等等。不幸的是,正当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恰逢大跃进时期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遭受了第一次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遭受了第二次大挫折,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完全陷入停顿状态。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陆续恢复和发展。首先恢复了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核算,随后又编制出两张MPS体系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即中国1981年投入产出表和1983年投入产出表。不过,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沿着MPS的方向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机构,组织领导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设计工作。于1992年确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通常称为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基本核算表和经济循环帐户两大部分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经济循环帐户包括国民经济帐户、机构部门帐户、产业部门帐户和经济循环矩阵。

二、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情况

1992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要求分步实施这套方案。事实上,在这套方案设计的同时,我国已经部分地开始实施了。从1985年开始,开展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从1987年开始,开展了既包括物质产品生产,也包括非物质服务生产的投入产出核算;从1981年开始,建立了国际收支核算。根据上述通知精神,从1993年正式开展了资金流量核算。目前,中国在对上述核算进行完善的同时,正在进行经济循环帐户和资产负债表的试编工作。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MPS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1985年3月19日,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报告陈述了开展SNA体系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必要性。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继续做好国民收入核算的同时,抓紧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根据这一通知精神,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七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在实践中逐步发展。1989年,全国平衡统计工作会议在总结前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1985年制订的国内生产总值年报制度、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进行了修订,并在年报制度中增加了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试算表式,国内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八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逐步取代了国民收入,占居了核心指标的地位。1992年,全国平衡统计工作会议,补充、修订了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指标解释,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作了进一步细化。1993年,全国平衡统计工作会议针对工商企业会计制度的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改,同时正式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年报制度,取消了国民收入报表制度。从1992年开始,我国还开展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算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

(二)投入产出核算

1987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在大规模的投入产出调查后,于1988年底编制出全国第一张既包括物质产品生产,也包括非物质服务生产的投入产出表,即中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从1987年开始,建立了定期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制度,即逢二、逢七年度开展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逢0逢五,通过调整辅之以小规模调查,编制投入产出简表。到1995年为止,我国已经编制出中国1990年投入产出表(简表)和中国1992年投入产出表(基本表),目前正在编制中国1995年投入产出表(简表)和筹备编制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基本表)。

(三)资金流量核算

1992年,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关于编制资金流量表的通知》,开始了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中国资金流量表包括收入分配和金融两部分,其中收入分配部分由国家统计局编制,金融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出1992、1993、1994年三张资金流量表,目前正在进行1995年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

(四)国际收支核算

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为了履行成员国提供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料的义务和适应对外经济管理的需要,1981年,国家统计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和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我国的国际收支核算。后来,这一工作转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按年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五)经济循环帐户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

1995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的部署,制定了《经济循环帐户试编方案》和《资产负债表试编方案》,并召开了全国国民经济核算专家研讨会,对这两套方案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会后又组织了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根据研讨会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试点情况,对上述两套方案作了进一步修订。目前,国家和省、区、市的经济循环帐户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之中。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方向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家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规划(1996—2000年)》提出了争取在本世纪未基本上实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联合国1993年SNA接轨的战略目标,指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方向。

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客观情况的制约,中国目前正在逐步实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联合国1993年SNA之间尚存在若干差异。上述目标对这一核算体系提出了进一步修订的要求。

(一)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1993年SNA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和设计出来的。但是,由于这一经济改革理论的不彻底性,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人们还不敢彻底抛弃适用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新的经济体制中暴露出很大缺陷的MPS体系,不敢大胆采用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SNA体系,尽管这一体系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具有明显的优点。因此,中国新核算体系在采用了SNA体系的基本核算框架、基本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的同时,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核算内容,使得这一体系表现出混合性体系的特点。

除了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的影响外,在中国新核算体系中保留MPS体系的部分核算内容还受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所以,在中国新核算体系中保留MPS体系的某些核算内容还出于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历史连续性,同实行MPS体系国家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国际可比性和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者的应用习惯等方面的考虑。

中国新核算体系的研制过程正处于联合国等五个国际组织对1968年SNA进行修订和1993年SNA形成过程之中,它的确在1993年SNA正式出版之前,因此,它关于SNA的采用实际上是建立在1968年SNA及1993年SNA修订草案基础上的。与1968年SNA和1993年SNA修订草案相比,正式出版的1993年SNA又发生了多方面变化。这也是导致中国新核算体系与1993年SNA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修订的几个主要方面

1、取消MPS体系的核算内容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克服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理论的不彻底性,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它为我国彻底摆脱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采用MPS体系的传统核算思想的束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NA体系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

目前,在国际上,以前实行MPS体系的前苏联、东欧国家已经纷纷抛弃了这个体系,而采用SNA体系。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MPS体系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越来越明显;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者已经改变了应用MPS体系指标的习惯,逐步适应了应用SNA体系有关指标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根据情况的需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已经和正在逐步将原来MPS口径的历史资料调整到SNA口径的历史资料。所以,中国新核算体系中继续保留MPS体系核算内容已经逐渐失去意义,所以,应当删除这部分内容。

2、进一步充实SNA的核算内容

为了实现与1993年SNA基本接轨的目标,需要在中国新核算体系中进一步充实SNA的核算内容,包括进一步充实SNA的分配与消费核算内容,积累核算内容,资产负债核算内容与资源与环境核算内容,等等。

中国新核算体系的分配与消费核算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例如,引入SNA的实物社会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核算内容就非常必要。

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不能准确地反映居民的真实消费水平,因为每个国家的政府和非营利机构都向居民提供一定数量的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居民的真实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居民本身承担的消费支出的数量,还取决于政府和非营利机构提供的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的数量。因此,1993年SNA在它的分配与消费核算中引入了实物社会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核算的引入这些核算能够反映中国政府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在居民实际消费中所发挥的作用,能够反映中国居民的真实消费水平,使得中国的居民消费具有国际可比性。

中国新核算体系的积累核算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例如,引入并细化重估价核算就很有必要。

价格变化包括一般价格水平变化和相对价格水平变化,它们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持有和承担者产生不同的影响。1993年SNA不仅单独进行重估价核算,还把重估价核算进一步细化为与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相对应的重估价核算和与相对价格变化相对应的重估价核算,即中性持有损益核算和实际持有损益核算。中国新核算体系没有单独进行重估价核算,当然也没有对重估价核算作进一步的细化。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表现出这种特点。可以预料,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般价格水平及其结构不会停留在任一固定水平。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以及价格变化的不均衡性,也势必给中国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持有和承担者带来不同的影响,势必引起整个国民经济和各个机构部门各种类型资产和负债价值存量的重新分布。显然比较详细地描述价格变动的上述作用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国新核算体系中引入重估价核算,并且进一步细化为与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相对应的重估价核算和与相对价格水平变化相对应的重估价核算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新核算体系的资产负债核算比1993年SNA的资产负债核算粗的多。为了比较详细地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和各个机构部门各种类型资产负债存量,为相应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细化中国新核算体系的资产负债分类,进而充实资产负债核算内容是必要的。

另外为了为国家科学地制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数据依据,引进1993年SNA附属帐户中的资源环境核算也是必要的。

3、基本帐户和表式的调整

根据前面两部分的设想,应当对中国新核算体系中的基本帐户和表式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充实SNA的分配与消费核算内容,积累核算内容,资产负债核算内容和资源与环境核算内容,要求增加相应的帐户或者在原有的帐户和表式中增加有关项目;取消MPS体系的核算内容,要求对产业部门帐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取消其中MPS的有关指标。基本帐户和表式的调整还包括对经济总体帐户(即国民经济帐户)的调整,即改变按照某些主要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帐户的方法,象1993年SNA一样,强调总体与部分的一致性,把经济总体帐户调整为同机构部门帐户一致的结构。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联合国1993年SNA接轨的战略目标对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水平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致少面临两个主要方面的问题:资料来源问题和估价问题。

(一)资料来源问题

统计资料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唯一资料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资料来源。因此,资料来源问题的重点是统计资料来源问题。

为了满足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料来源的需要,国家统计局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是,改革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有的统计资料来源仍不能适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1993年SNA接轨的需要。存在问题包括:资料来源的缺口问题和资料来源的口径问题,等等。

1、资料来源的缺口问题

1993年SNA包括生产核算、分配核算、消费核算、积累核算和资产负债存量核算。除消费核算外,中国现行专业统计关于这些核算所能提供的资料,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口。

生产核算的资料来源缺口突出地表现在非物质服务行业上,这与我国的传统统计范围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物质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现行统计中的文化、教育、卫生、科研等传统的非物质服务行业统计很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许多新兴行业,如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广告服务、信息咨询等等,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经常性统计制度。

中国传统的专业统计只注重生产统计,不注重分配统计。传统统计的这种格局对现行的专业统计仍然具有明显的影响。比如,目前除了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外,各专业统计尚缺少红利、土地租金等财产收入分配统计和转移性分配统计。

在1993年SNA中,关于土地改良所作的支出,包括使土地的数量质量发生重大改善或防止土地退化,如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筑水渠、防浪、防洪堤坝等方面的支出作为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构成部分处理。而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只包括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没有包括农村集体和个人进行的没有立项的土地改良方面的支出。

在1993年SNA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土地等非生产的非金融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包括所有权转移过程中发生的律师、测量师、评估师的酬金,中间商的佣金,资产所有权转移税,等等)和单位购买或自行开发设计的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计算机软件和大型数据库等无形固定资产投资。受传统的生产和使用范围的影响,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包括上述转移费用和无形固定资产投资。其他专业统计也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核算资料。

非生产的非金融资产包括土地、地下资源等有形非生产资产,也包括商标、专利等无形非生产资产。在1993年SNA中,非生产的非金融资产的获得减处置是积累核算的重要项目,我国现行的专业统计尚不能完整地提供这方面的资料。

积累核算包括各种类型金融资产与负债变化核算。由于股票和证券在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股票和证券的购买与销售统计制度,因此尚不能为股票和证券资产负债变化核算提供全面的资料。

资产其它变化指由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包括自然资源的发现与耗减;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等政治事件对资产的毁坏;机构部门分类和资产负债分类的变化引起的资产负债存量的变化等等。积累核算应当包括所有这些因素引起的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核算。其中大部分因素引起的资产和负债存量变化的核算需要专业统计提供比较详细的资料,中国目前的专业统计基本上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应该说,在所有各种类型核算的资料来源缺口中,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的资料来源缺口是最突出的。资产负债存量包括固定资产存量、库存存量、非生产的非金融资产存量,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等等。目前,所有这些资产负债存量统计都存在缺口。

2、资料来源的口径问题

与1993年SNA相比较,现行的生产统计、分配统计和积累统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口径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在1993年SNA中,财产收入是初次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财产收入,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将这些资金提供给其它机构单位支配所应得到的收入。它不包括房屋、机器设备等非金融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将其提供给其它机构单位所应获得的租金收入,也不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非金融无形非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将其提供给其它机构单位所应获得的特许权使用费(这两种类型收入属于营业收入)。我国现行专业统计中的财产收入统计口径与此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在农村住户调查统计中,作为其财产收入构成部分的租金收入包括农村住户出租住房所得到的收入;出让特许权收入指农村住户转让专利等无形非生产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

在1993年SNA中,旧建筑物和旧设备的购置支出以正值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旧建筑物和旧设备的销售收入以负值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而在我国现行的专业统计中,旧建筑物和旧设备的购置支出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但旧建筑物和旧设备的销售收入并没有以负值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

根据上述资料来源问题的分析,要实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1993年SNA接轨的战略目标,必须充实专业统计,拓宽专业统计的范围,包括拓宽生产统计、分配统计、积累统计和资产负债统计的范围,以弥补国民经济核算中相应的资料来源的缺口;必须协调专业统计的口径,包括协调生产统计口径、分配统计口径和积累统计口径,以保证专业统计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否则,实现这一目标就缺少足够和准确的资料的来源的支持。

(二)估价问题

估价问题本身实际上可进一步分解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生产方面的估价问题,另一个是使用和资产存量方面的估价问题。生产方面的估价问题指的是我国某些生产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找不到合适的市场价格来估价相应生产活动产出的问题。例如,目前我国的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相当一部分是由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和政府作为福利提供给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和其它居民的。这部分服务的价格很低,甚至不足以弥补生产成本。按照1993年SNA的要求,应当寻找一种合适的市场价格来估价其产出。但是,在这些服务领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市场提供的。由于这些服务领域一般供不应求,在其中大部分服务的价格被控制在很低水平的情况下,这一小部分服务的市场价格则相当高,它们显然不宜作为估价那些作为福利提供的服务的产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找不到估价这些福利服务产出的合适的市场价格。

使用和资产存量方面的估价问题主要指库变动和中间投入的估价及资产存量的重估价问题。库存变动指核算期入库货物的价值与出库货物的价值差额。为了保持生产与使用核算期入库货物的价值与出库货物的价值差额。为了保持生产与使用核算的一致性和避免有关指标受持有收益和损失的影响,1993年SNA要求,原材料出库,按出库时购买这些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估价,成品入库按入库时出售这些成品的市场价格估价;中间投入原材料按其实际进入生产过程时购买这些原材料所支付的市场价格估价;资产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市场价格对不同时期以不同价格购置的资产进行重估价。采用这些估价原则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成品的出库、入库的产品构成和价值构成及其变动的历史资料和各种不同类型资产的历史构成资料及价格指数资料。由于这些估价原则与微观会计的相应估价原则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微观会计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在这些估价方面的需要。

上述两个方面的估价问题本质上是不同的。第一个方面的估价问题实际上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是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可归纳为资料来源问题和核算技术问题。可通过逐步完善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调查方法和核算技术手段等方法来解决。

标签:;  ;  ;  ;  ;  ;  ;  ;  ;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