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肋间神经阻滞法在肺癌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论文_刘芳1,徐微2,赵墨1,查灵芝3,李轶聪1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二四二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60;3,黑龙江省第二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 要】目的 拟探讨传统和改良肋间神经阻滞法用于缓解肺癌患者疼痛的效果的比较。 方法 随机选取中晚期肺癌患者60例,ASA分级为Ⅰ~Ⅲ级,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记录患者24小时的VAS评分、镇痛持续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改良组的镇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改良的肋间神经阻滞法,用于肺癌患者的镇痛,其效果优于传统方法,且镇痛时效更长。

【关键词】罗哌卡因;镇痛;神经阻滞;肺癌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more traditional and modified intercostal nerve block method for pain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effect.Methods 60 cases of advanced lung cancer were randomly selected,and the ASA grade was grade I ~ III,and the two group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and improved group.The VAS score,duration of analgesia 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in patients with 24 hours.Results the analgesic score of the improved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a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modified intercostal nerve block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pain,its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and the analgesic time longer.

[keyword] analgesia;ropivacaine;nerve block;lung cancer

神经阻滞以其确切的镇痛效果、对患者全身生理影响较小的特性,广泛用于疼痛的治疗,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的顽固性疼痛,也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拟探讨,经改良后的肋间神经阻滞法,与传统的肋间神经阻滞法相比,其在肺癌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如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选择肺癌中晚期患者60例,ASA分级为Ⅰ~Ⅲ级,年龄54~73岁,体重43~76kg,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n=30。

1.2 麻醉方法 选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的混合溶液,每10ml加入舒芬太尼10μg。对照组选取患者疼痛最剧烈处所对应的肋骨,该肋骨下缘与腋后线交点处为第一进针点,第二进针点选取第一进针点下一肋骨下缘与腋后线的交点。改良组第一进针点选取同对照组,第二进针点的选取依据患者胸部疼痛放射范围:放射向上(近锁骨侧),选取第一进针点上一肋骨下缘与腋前线的交点;放射向下(近肋弓侧),选取第一进针点下一肋骨下缘与腋前线的交点。各点给药量5ml。

1.3 观察指标 以注药结束为起始点,观察患者24小时(0h,2h,4h,8h,12h,24h)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身高、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指标的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比较:改良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改良组在时间点8h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时间点12h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改良组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2.4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如局麻药中毒反应、血胸、气胸和呼吸抑制等的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肋间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多用于胸科手术术后的镇痛[1],近几年,作为癌症患者缓解癌性疼痛的治疗方法之一[2]。

常用的镇痛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虽镇痛效果确切,但长期应用,易出现消化道出血、耐药性、成瘾性、镇痛效果减弱等不良反应。神经阻滞法,其作用于局部,镇痛效果确切,对患者全身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具有无成瘾性、效果可逆、时间可控等优势。

本文中,主要对比了传统肋间神经阻滞和改良后肋间神经阻滞方法的镇痛效果。肺癌患者胸部疼痛往往呈多点放射状,传统的肋间神经阻滞法,其阻滞范围有限,不能完全覆盖患者疼痛的部位。

改良后的肋间神经阻滞法,可覆盖患者胸廓前后范围,阻滞范围较广,镇痛效果满意。此外,改良后的肋间神经阻滞法,其镇痛效果长于传统方法,这可能和其镇痛效果完善,从而降低患者疼痛阈值,增加了患者对疼痛耐受能力相关[3]。

综上,改良肋间神经阻滞法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疼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晓辉,廖燕凌,陈彦青.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1):1064-1066.

[2] 王芸,缪长虹,许平波.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中国癌症杂志,2015,25(7):544-548.

[3] 林海,张钧凯,张慧玲等.不同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较.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3):148-151.

作者简介:

刘芳:1980年5月24,性别:女,毕业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系,学位:硕士,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术后镇痛,术中镇痛方式的选择和完善.

论文作者:刘芳1,徐微2,赵墨1,查灵芝3,李轶聪1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改良肋间神经阻滞法在肺癌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论文_刘芳1,徐微2,赵墨1,查灵芝3,李轶聪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