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第一”从口号到行动_图书馆论文

“读者第一”从口号到行动_图书馆论文

让“读者至上”从口号变为行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口号论文,读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者至上”、“读者是上帝”、“服务第一”、“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在今天,几乎成了图书馆人的“口头禅”了。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就要大打折扣。因此,本文不仅呼吁把“读者至上”变成行动,而且结合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以供同志们参考并欢迎批评、指正。

1 为读者而购书

图书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世界,并非“是书就买,是刊就采”,而是依据读者的需求,“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为什么有的书刊要多购?为什么有的资料买的少?为什么有的文献即便白送也不要?其中唯一的依据就是看读者的需求程度:需要的多,多购;需要的少,少购;不需要的,不购,就是白给也不收。

1.1 切合读者所需者,虽镏铢不遗

凡是符合读者需要的文献,尤其是核心书刊,每个图书馆都要作为藏书重点千方百计地将它们收齐补全。“虽镏铢不遗”,即就连片言只语的相关资料也不遗漏。为什么?只因读者要用。笔者赞成这种说法:各馆的核心书刊要一应俱全,它不能靠馆际互借来解决。

1.2 不合读者所需者,虽泰山不顾

在文献群里,有大量的是与本馆读者所从事的专业是不相关的,这就是说,它们对本馆读者是没有用的,图书馆对待这部分文献,就要“虽泰山不顾”,意即像泰山那么摆在面前也要连看也不看。若逢单位赠送,切不要登记入藏,而应转赠用得上它们的图书馆去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可惜的是,我们一些同志,在购书经费极度短缺、书刊入藏量被迫一砍再砍的情况下,不是依据读者的迫切需要购书,而是想当然勾划订购目录。结果呢?新书上架后不是被“一抢而空”,而是陈列数月竟无人问津。可笑的是这些人也口口声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

2 为读者而开馆

此处开馆专指开馆时间。如果真正把读者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要在开馆时间上给读者以最大的方便,虽然做不到、实际上也没必要像阮冈纳赞说的那样,只要有一个读者没有上床图书馆就不能关门,或者只要有读者来馆都要接待,但是,要实行全年候开放是有必要的。“全年候”包含两层意思。

2.1 全年里每天都开放

一年365天都开放,这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要求一点也不过份, 因为公共图书馆与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因社会需要而诞生,因社会需求而发展。它长在社会里。社会成员非常复杂,各行各业、各阶各层的读者会在不同时间里提出不同的借阅需求。这种需求内容上的多样性和时间上的分散性,只有靠开馆时间上的连续性或不间断性才能得以满足。

对于高等院校图书馆来说,一年365天全都开馆似无必要, 原因在于学校一年有寒暑两个假期,假中师生员工放假休整。其间,师生们对图书馆的需求在总体上表现出间歇性或间断性,表现在借阅需求量上会出现“高峰”和“低谷”。这种特点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在开馆时间上不必实行完全性“全年候开放”,而是可以实行非全性“全年候开放”,即除平时要实行“全年候开放”,假期中实行“非全性全年候开放”。《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假期中要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

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图书馆做得好或比较好,如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年候开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一些省、市图书馆紧随其后也实行“全年候开馆”收到良好效果。但是仍有一些公共系统图书馆尚未做到。在高校系统图书馆里,一些重点高校图书馆,都做到了平时天天开,假中部分开(或每周七天都有人值班但不是每室都开,或每室都开但不是一周七天都开)以满足师生临时需要。但也有做得较差的。如有的高校馆平时并非一周七天都开馆,而是周三下午不开,周六周日只开自习室。这显然不符合“读者至上”精神。

2.2 一天里开放时间应当连续

全年候开馆,就一年而言,是一年中每天都开馆;就一天而言,虽不能一天24小时开馆(对于公共馆,目前尚做不到这一点,读者的需求也没有迫切到这种程度。当然,如果图书馆普遍使用计算机并已联网的话,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读者可凭借自己的终端随时查阅网上文献),但是却可以也应该做到从早晨8点一直开到晚上6点或8点或10点, 午饭和晚饭期间不关门。现在大多数公共馆都做到了这一点。也有少数公共馆尚存在差距。至于高校馆,大多数馆做得较好,能从早6点或7点最迟8点一直开馆到晚9点或10点,午饭晚饭轮流值班照常开馆,因而达到了《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的一周开馆时间不得少于70小时的要求。但是,确有一些高校馆不仅做不到平时“全年候开放”,同时在一天里也没有做到“全天候开馆”;早晨8点开馆,11点30分闭馆;下午1点30分开馆,4点30分闭馆;晚上6点开放自习室,10点闭馆。差距明显很大。

3 为读者而开放

此处的开放专指向读者开放的范围和提供服务的方式。如果要把“读者至上”变成实际行动,那就应该实行“全馆藏开放”和“全方位服务”。

3.1 全馆藏开放

此处的“全馆藏”并非指一馆中的每一种藏书都要无条件地借阅给每位读者。它的含义在于图书馆里的每种文献都是为了给读者使用的,即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Books are for use)。就是说, 在图书馆里并不存在“只藏不用”的藏书,当然每一种书提供给什么人用就要看两个方面:一是什么书?二是什么人?例如内部参考资料,港、台出版的一些内容上反动、淫秽、荒诞、迷信等书就不能不加区别地借给任何一名读者。这样做并不会影响“全馆藏开放”,说全部藏书都要提供给读者使用,这里的“藏书”不等于任何一种文献,这里的“读者”也不表明任何一个用户。藏书和读者都是就总体而言的。

不论公共馆还是高校馆,科研馆,大多数图书馆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也有一些馆至今只向读者开放一个“开架书库”, 其中藏书量不足7万册,而号称40万册藏书(除去7万册尚有33 万册)却长期关闭在基本书库而不向读者开放。这部分藏书可以实行“开架借阅”,但为啥“封闭”而不借阅呢?这是“读者至上”还是“唯我至上”?

3.2 全方位服务

所谓“全方位服务”就是向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例如内阅服务、外借服务;互借服务、邮借服务;复印服务、缩微服务;咨询服务、参考服务;代查服务、代译服务;检索服务、跟踪服务;代购服务、代借服务;视听服务、讲座服务;培训服务、中介服务甚至包括一些生活服务等等。在这方面,公共图书馆相对而言做得好一些,全一些。但是,有为数不少的图书馆在服务项目上是“缺项”的”。这里有客观条件上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如果一个图书馆从领导到群众都能认识到“读者至上”的重要性,那么,它就会千方百计地、积极主动地、全心全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的普遍应用,“全方位服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关键在认识。

4 为读者而装订

期刊装订与读者有关系吗?不但有,而且关系很密切。众所周知,期刊是读者使用最多而且频次最高的文献类型,因而素有“十大文献情报源之首”的美称。期刊因欲长期连续出版,每年或每卷又划分为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分册(期issue),而为要保存好以便利用好, 期刊就需要装订。但是,装订是要花费时间的,这就是说,期刊在装订过程中读者就无法利用。那么,怎样做,才能既装订又不影响读者使用或把影响的时间减小到最低限度呢?这就要“一切为读者想”。

4.1 装订时机的选择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期刊的装订时间都安排在两个假期当中,这是最佳选择。但是,公共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一般没有这种周期性的长时间放假,而且都是“全年候”开馆,什么时候装订是它们装订期刊的最佳时机呢?不能因为需要就不装订,也不能由于装订而影响读者利用,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笔者以为,最好把每种期刊的装订时间安排在每种期刊利用高峰期过后。众所周知,文献要老化,每种文献都要走一条“生效→增效→高效→稳效→降效→失效”的必由之路,当然,每种文献的半衰期长短有所不同。例如《半月谈》,大多数读者阅读的总是当前所处的那个月里的《半月谈》,过了一个月,除个别研究者查阅外几无人读,它的有效期很短。这类期刊可以在一年各期到齐后进行装订(如果该刊对某馆有保存价值的话)。也有些期刊的半衰期较长,例如馆藏核心期刊的有效期就很长。对于这类期刊,如果订购1份, 就只好在其使用率下降后再装订,而且要与装订厂协商好,对此类期刊要提前加工,从送装到取回最长不能超过一周时间。如果订购2份, 就可以把1份送去装订,另1份继续流通。这样做,对读者的影响最小。

但是,实际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有些图书馆口头上讲“读者至上”,实际上是“自我至上”,期刊各期何时到齐何时下架、打捆、编号、送装,完全没有考虑读者使用。笔者感到,正是读者急需之时,正是期刊发挥作用之时,由于我们没有从“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考虑、处理问题,而是依据“方便管理”出发,把正是期刊为读者出力的时候把它们撤出来或抽出来,不但是太可惜,而且是太不该。

4.2 装订方式的选择

期刊装订,是平装,还是精装?这也存在一个选择问题,而且更有一个如何方便读者的问题。众所周知,平装价格低,精装花钱多,但是能不能把少花钱又方便读者、有利管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呢?办法是有的,那就是采取精装方式:第一、因精装系锁线装,不管厚度多厚都能一开到底,读者复印合订本中任何一页都不能因太厚而影响复印质量;而且复印人员操作起来也不费事且可省力。第二、因为不怕太厚,因此可以把两个合订平装本变为一个合订精装本;这样一来,不仅不费钱而且还省钱(一个平装本4.70元,一个精装本8.00元)。

有些期刊没有长久保存价值,但也不像《半月谈》那类短效刊,可以采取“装而不订”的形式,即把散本期刊装入期刊盒中竖着排在刊架上,又能把一种期刊的各期集于一盒中,又不装订,既起到保存不丢失散缺的作用,又不枉花装订费用,待此类期刊时效已过,就可剔除掉。

5 为读者而建馆

此处的“建馆”系指馆舍建筑和设备。

5.1 关于馆址的选择

阮冈纳赞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他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写道:“一般说来,图书馆的位置可以看作是一个衡量图书馆主管部门信奉‘书是为了用的’这一定律的程度的标志。”图书馆建在什么地点的确有一个是不是为读者想的问题。“读者至上”在馆舍的选址上也要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上海图书馆就建在繁华的淮海中路的文化广场上,地地道道地成为全上海市文化的象征,由于它座落在交通十分方便的地方,每天的读者络绎不绝。有的市馆本想选在市中心广场上,但却硬批到了火葬场附近。有的高校图书馆不是建在教学,住宅区中心,而是盖在半山腰上,不但老年人爬上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就是青年人登上也会气喘吁吁。阮冈纳赞批评说,绝不应当借口市中心尘土多,噪声杂就把图书馆盖在“不便读者到达和使用的地方”。他建议甚至要求,大图书馆要建造在城市的中心,在大多数居民由于这种或那种事情而每天必至的地方。另外,它还要在各区里设立分馆和流通站,为的是“使距离不再成为人们自由、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障碍。”

5.2 关于设备的选择

设备也能体现“读者至上”原则吗?回答是肯定的。际冈纳赞在谈到书架时也念念不忘方便读者,他要求图书馆里的任何书架都不能高于正常身材的人站在地板上所能方便够到的高度。他还谈到,为读者,要使椅子舒适宜人,桌面要大一些,要安装隔音地板,以便为读者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可是我们的一些工作人员却几乎没有这种意识,在馆里大喊传呼电话甚至当着读者的面在阅览室里唠家常;一些女同志穿着高跟鞋,在水泥地上咔咔地走路,天阴了也不为读者打开房间顶灯。

看来,一切为读者,这是图书馆人的行为准则。只要坚持“读者至上”,我们就有做不完的工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体现这个原则,而为读者的工作也是永远做不完的,更是做不完全的。

“读者至上”,不是口号,而是图书馆人的行动!

收稿日期:1999年5月10日。

标签:;  ;  ;  ;  

“读者第一”从口号到行动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