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实践中的完善与成长--以体育游戏为例:突然袭击_幼儿心理论文

在实践中完善 在游戏中成长——体育游戏案例:奇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实践中论文,体育游戏论文,案例论文,游戏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让大班幼儿自主、自发地开展民间游戏,在游戏中提高自我决策能力?笔者以体育游戏“奇袭”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

奇袭玩法:数人参加,一幼儿当奇袭者,奇袭者背后背一大锣,蒙眼。其余幼儿在奇袭者前后奔跑、敲锣。如被奇袭者抓到即算输。在输者中产生下一轮的奇袭者。

分析:游戏最主要的特色为蒙眼追捉。幼儿很少接触此类游戏。这个活动应该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大锣有一定的重量,幼儿可能承受不了。我们将这个部分省略,而改为幼儿伸手拍摸奇袭者。

第一次游戏

场景1 第一次游戏,幼儿用已经有过的“手心手背”、“石头剪刀布”的方法,选出奇袭者。教师为奇袭者蒙上遮眼布,游戏开始了。状况出乎我们的意料:本来应该是纷纷躲避奇袭者追捉的幼儿,抢着往奇袭者身边挨去。孩子们的嘴里喊着:“抓我吧!抓我吧!”奇袭者装模作样地伸手一挥,五六个孩子大叫:“抓到我了,换我来抓了!”情况的发展让教师哭笑不得,游戏无法正常进行。

[分析] 这是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估计不足造成的,幼儿有渴望引起他人关注的心理。这个初次接触的游戏中,“蒙眼布”对于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于他们来说,当奇袭者蒙着眼睛被一群小伙伴簇拥着去拍别人的感觉要比被奇袭者抓好玩多了。大家都希望被奇袭者抓到。游戏的规则不切合幼儿实际,游戏就无法顺利地开展。

[调整措施] 组织幼儿讨论制定相关游戏规则。

场景2 教师抓住奇袭者换人的时机,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抢着被抓,这样一来,让谁当奇袭者呢?”孩子们开始讨论。舒睿:“第一个被抓住的。”书卉:“故意被抓的不算。”吴鹏:“被抓到有什么稀罕的,没被抓到的才是最厉害的。”最后,吴鹏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被抓的幼儿停止游戏,没有被奇袭者抓到的孩子才是最棒的。下一轮的奇袭者就从这些孩子中产生。

场景3 规则一变,孩子们的反应“正常”多了。他们开始躲避奇袭者的追捉,场上笑声迭起。不一会儿,奇袭者就抓住了几个孩子,他们停止游戏,站在场地的旁边,等待着这轮游戏的结束。孩子们原来制定的规则是,奇袭者将场上大半的幼儿抓住了,等到教师喊“停了”,才算一轮游戏结束,开始下一轮游戏。抓住几个孩子后,孩子们总是会不停地过来询问抓的人数是否够了。当场上其他游戏的孩子出现了一些争执,需要教师的帮助时,教师就无法兼顾两头了。孩子在等待,老师却分身无术。来请示的孩子等得不耐烦,开始催促。大家都觉得不方便了。

[分析] 到底抓住多少个,幼儿游戏才重新开始?每次游戏都是由教师叫停吗?是否需要明确规定?这里,教师的干预显然过多。由教师来主导开始、结束的时间,幼儿机械被动地参与游戏,他们对于游戏的决策、判断权利被剥夺了。这样不利于幼儿自主游戏,也不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以及幼儿自律意识的形成。

[调整措施] 教师将计就计,装出忙得抽不开身:“哎呀,老师没空呀!你们自己商量一下怎么办吧!”无奈的孩子们只好开始商量。过了一会儿,教师再过去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讨论出一个结果了,抓三个人就够了。被抓的几个孩子小声嘀咕着:“我们站得脚都酸了。”大家在体育器械里取出三个呼啦圈,放在草地上,让被抓住的幼儿坐在圈里,只要看到圈子被站满了,就可以开始新一轮游戏了。

场景4 孩子们发现自己能够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了,很得意。伟涛说:“干脆我们就自己玩吧,不要老师帮助吧!”书卉提出了异议:“不行,老师要给奇袭者绑眼套的。小朋友绑不来的。”教师趁热打铁。“有没有小朋友自己也能戴眼罩呢?”孩子们开始动脑筋。我们请孩子们回家制作“小朋友自己也能戴的眼罩”。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成品:未雨的纸粘眼罩被否决,因为不牢固,粘在皮肤上也难受。嘉雯的扣子眼罩也不理想,因为扣不牢,老掉。最后,旖霓与奶奶一起用布和橡皮筋缝制的眼罩,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许:这个有弹性的眼罩,幼儿能够独立穿戴。

第二次游戏

场景1 这个眼罩把教师从每次的摘、绑眼布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不过,我们很快发现,还有一件麻烦事:在每次新一轮游戏开始时,没被抓的孩子们都用“手心手背”选出一个奇袭者。大部分的幼儿都喜欢出手背,结果每次被淘汰的都是出手心的幼儿。聪明的孩子们马上发现了这个规律,他们都想坚持到最后当上奇袭者,于是他们都出手背,都不出手心。用“手心手背”选择角色方法行不通了。

[分析] 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幼儿策略水平的提高。懂得运用小策略使自己获胜,是幼儿游戏水平的进步。只是这种策略使得“手心手背”的方法无法选出奇袭者。

教师:“你们说,这下游戏还能玩下去吗?怎么办?”书卉:“就是嘛!他们每个人都想当奇袭者,所以才一直出手背,现在没法玩了。”教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国威:“再不变手的,我们就取消他玩的权利。”嘉欣:“我在家里玩游戏,用的是数脚尖的方法。大家伸出脚来,数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一起来游戏。最后是谁,就让谁来抓。”咦,这个办法简洁方便,试试看吧!

场景2 点脚尖的办法确实好用,奇袭者一下子就被选出来了,少了许多无谓的环节和等待的时间,游戏更紧凑了。这次游戏的奇袭者是伟涛,他蒙上眼睛,其余孩子快乐地在他的身前身后叫喊、奔跑。炜函大胆地拍了奇袭者的头,他的手一下子被伟涛抓到了。炜函用力挣脱了。伟涛大叫:“老师,我抓到了。他赖皮,又跑了!”炜函:“没有,碰到不能算数!”伟涛只好戴上眼罩,继续抓人。他也学聪明了:先拿下眼罩,看了半天,记下了大家的方位,接着,一下子蒙上遮眼布,朝离他最近的炜函扑过去,炜函被牢牢地抓住了。伟涛开心之至:“抓到了!抓到了!”炜函开始抗议:“他偷看了,他拿下眼罩,偷看了才抓到的!伟涛赖皮!”伟涛很气愤:“你才赖皮哪!刚才明明被我抓住了都不算!我不抓了!”奇袭者罢工了,孩子们傻眼了。

教师故作惊讶:“啊?!这下没人抓了,怎么办?为什么伟涛不抓了?”女孩子们开始良心发现,嘉雯:“炜函他明明被伟涛抓住了,却没有站到一边,伟涛生气了。”教师:“这么赖皮啊?被抓到了,自己不站出来,要是我,我也不抓了。怎样才能让大家都不耍赖?”若瑜:“要木然,一个人站在旁边看。谁被抓了,就站到旁边。谁赖皮,就不让他玩了。”炜函小声地说:“那也不能自己拿下眼罩,要不然也不算数。”孩子们都同意了。接下来的游戏里,在数脚尖决定奇袭者的时候,再数出一个监督大家的“大王”来,大王负责监督被抓住的孩子坐在一边的圈里,也提醒奇袭者不能随意拿下跟罩。这下,孩子们规矩多了。有了负责监督的大王,游戏里再也不需要教师处处跟着提醒了。

[分析] 这个情节暴露出了幼儿自觉、自律的意识欠缺。平时游戏,都是教师监督提醒,维持游戏的秩序。但教师的干预只能奏效一时。孩子们不诚信的举动,必将引起奇袭者的反感。让他们自己去面对游戏开展过程中的各种状况、结果,学习解决和处理问题吧!规则应该是在磨合中完善、健全的!

玩了几次游戏后,孩子们的兴趣慢慢地变淡了。在专题活动的时候,更多的幼儿选择了老鹰抓小鸡、山沟里的狼等其他游戏,能否通过道具的投放来吸引幼儿呢?

[调整措施] 我们想起游戏原有玩法里奇袭者背的大锣来。大锣太重,我们为奇袭者准备了“乌龟壳”,有纸盒子和铁皮盒子两种,背在背上。其他幼儿可敲击发出声响,以增加游戏的乐趣。

第三次游戏

场景1 新奇的道具让孩子们趋之若鹜,他们抢着当奇袭者,背乌龟壳。没当上奇袭者的孩子也争着用手指敲着乌龟壳。孩子们对铁盒子特别青睐,因为一敲击就能发出声音。可是好景不长,玩了一会儿,奇袭者就不愿意背乌龟壳了。铁皮盒子背在背上,一敲背很痛;纸盒子也不好玩,没穿戴几次就破了,敲起来也没有什么感觉。怎么办呢?孩子们开始出主意。红雨:“我在电视里看过打人的锤子,敲起来‘啾啾’响,可好玩了。用力敲也不痛!”铁盒子和纸盒子实在不实用,怎么办呢?水笑:“我们用一块扁平的木板,就不会硌到小朋友的背了。”木板太重了,用塑料的板块胶如何?试试吧。

我们拿来了塑料小锤子,和孩子们一起动手用塑料胶粒做了“扁平乌龟壳”。孩子们提议拿来表演区的纸棒凑数。游戏开始了,“叽叽”响的小锤子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孩子。大家都抢着用小锤子到处敲击,都没心思玩游戏了。锤子将奇袭者和其他游戏者的距离拉长了,奇袭者抓到人的几率大大减小了。一遍游戏完了,所有的孩子都抢着去拿塑料小锤子,纸棒乏人问津。在游戏中,前几次游戏里各种让幼儿自主游戏的策略彻底失败,教师手忙脚乱地维持秩序……

[分析] 为什么精心准备的道具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天下大乱呢?首先,材料不充足。数量不够的锤子引起大家的哄抢,在幼儿之间引发争执。其次,有趣的锤子将幼儿的重点引向玩锤子,幼儿的注意力不在游戏上了。道具的运用应该引发、加深幼儿与游戏的互动,起到辅助的功能。而这里,喧宾夺主的材料起到的作用适得其反。看来,道具的设计应该围绕着游戏原来的特点进行。

[调整措施]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投放了粘粘球(在球上粘子母贴),为奇袭者准备了粘粘小背心(小马甲,幼儿可独立穿脱,在马甲上缝有子母贴)。幼儿将粘粘球黏合在奇袭者身上的小背心上,奇袭者伺机将幼儿抓获。

第四次游戏

场景1 粘粘球的投放马上引起幼儿的极大热情,使游戏增添了许多的乐趣。孩子们对奇袭者无目的的拍打变成了有趣的粘球,此举让幼儿更加有成就感。原来在游戏中,个别游离在游戏外的幼儿,在投放粘球道具后,在游戏中的表现也更加积极主动了。对于奇袭者来说,近距离的粘球动作使抓人的难度减小了。奇袭者更新的速度加快,他们也更加感受到游戏的快乐。游戏中的规则简便易行,在幼儿中已达到了共识。因此,教师基本没有介入,幼儿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游戏。

场景2 这个回合的游戏已经接近尾声了。粘粘球已经差不多都粘到奇袭者的身上了。忽然,调皮的杨淇把奇袭者身上的一个粘粘球拉了下来:“哈哈,我又有球了!”其余的孩子见状纷纷效仿。很快,孩子们发现,游戏除了往奇袭者身上粘球外,又有了一个新玩法:将球粘在奇袭者身上,其余幼儿设法将球取下,不被奇袭者抓到。游戏后点数各人手中的球数,以球数最多又未被抓到者为胜。在以后的游戏中,幼儿还发明了许多新的玩法:如人手一球,将球粘在奇袭者身上,以次数多的人为胜等。

[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独立自主进行游戏的同时,创新发明了许多新的玩法。游戏中,幼儿的自主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他们开始驾驭、把握自己的游戏。

[总结] 在这个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幼儿自主进行游戏的能力为目的,采取了许多措施。我们发现,生动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是先决条件;完善实用的规则是幼儿自主游戏的关键,而在游戏中,教师介入的适时、适度、适当也将是影响幼儿自主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幼儿从事事需要请教师仲裁,常规需要教师维持到能够自主地游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甚至到最后对游戏的玩法进行改编,处处可以看出幼儿发展的痕迹,时时可以感受到幼儿的进步。

标签:;  

游戏实践中的完善与成长--以体育游戏为例:突然袭击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