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欧晓霞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欧晓霞

欧晓霞

(凉山州会理县彰冠初级中学 会理 6151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作为老师,应特别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 培养 浅谈 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笔者长期在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我紧紧把握新课标的要求,遵循新的教学规律,注重对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众所周知,思维能力,也就是探索和发现的能力,面对目前的中学生,其思维特点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又是很难培养的,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自己动手动脑,使之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获得知识。这样,还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促进思维由具体形象向逻辑抽象转化。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从课堂入手,激发思维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来源于学习兴趣,它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老师的教学方法而引起的。刚开始教书时,我认为只要老师上课前作好了准备,上课内容讲得再多些,学生也能接受。加上我说话偏快,凭自己的主观意向一个劲地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不能反馈信息,自然对所学的内容掌握不了,只好跟着老师的节奏坐飞机。学生感到一节课比一节课难懂,渐渐地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上课时看到老师那严厉的面孔,上课内容又听不懂,又不敢问,只好坐在那里发懵,这样的情境,怎能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呢?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思考,要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就一定要会做数学题,起码要会做基础题目。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精讲多练,就是说老师讲课要精练语句,讲课的每一句话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体会,再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之前我对差生帮助也不够,学生在课外时间不敢接近老师,这时,老师就应该多接近学生。我把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叫到办公室,让他们大胆向老师提意见,问他们为什么对数学课不感兴趣。学生一致反映:不会做。听课时能懂一些,做起来就不会了。我知道,这主要是缺少练习,我叮嘱学生:除了老师上课改正方法之外,望你们课外多接近老师,多问问老师。“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和我谈心以后,看到老师那关切的样子,内心很感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课时,对授课内容中较简单的问题,我尽量点差生回答,鼓励他们举手,肯定回答中正确的一面,加以表扬,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们。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问我题的学生多了,跟我谈心的学生多了,使我真正感觉到,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从问题入手,指引思维途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不可能的。思维来源于疑问,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为解决疑问而进行思维活动的要求。因此老师上课时必须创设一定的疑点,挑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探索动机,解决了疑点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念。想当初,我上课时,总是这不放心,那也不放心。自以为多讲一些,学生就能多学一些。特别是几何,学生反映很难,我就把书是练习题及A组与B组习题大部分都讲出来或揭示解题思路。有的几何题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抄在书本上,搞得上几何谭几乎都是满堂灌,老师唱独台戏,整节课不见学生讨论,又没有练习时间,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学得更累,教学效果极差。

殊不知,老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新东西,任何新东西都有一个思考理解和消化接受的过程。幸运的是,有一位老师提醒了我:“同类型的题目讲一道题或两个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他们才会得到更多”,我很感激这位老师,一语中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这才猛然想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重要性。教学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思维的途径。老师唱独角戏,不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吗?后来,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精选例题,同类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想不出了再问我。在辅导学生时,不是直接说出证明的过程,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引导学生想想这个题应该用些什么样的公式、定理和推论,让他们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从发展入手,开拓思维空间

学生的思维是在不断的发展的,思维活动不能停留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开拓思维领域,发展教学求异思维,使学生能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当然,开拓学生的思维,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要求更严格一些,对中等生或较差的一些学生,则可适当地降低标准。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有顺序性的,有阶段性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其客观规律,我们的教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符。所以,开拓思维领域,必须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必须符合严谨性和量力性的原则,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几何证明题,对优生,可要求其用多种方法进行尝试,而对于中差生,则只要求其掌握一种方法就可以了。

总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我们都体会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智力的开发,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成为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

论文作者:欧晓霞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10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欧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