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河在我国的地位和治理_水利论文

论淮河在我国的地位和治理_水利论文

略论淮河在我国的地位及治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淮河论文,在我国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次很高,同时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历史上是我国水旱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据统计淮河流域在1470~1980年的511年中发生洪涝、旱灾的年份482年(其中洪涝灾害126年、旱灾年份92年、旱涝灾害同时发生的年份120年、局部洪涝、旱灾年份144年),占统计年数的95%,无灾正常年份29年,仅占5%。经常是洪、涝、旱灾年份交替出现,连旱连涝年份也时有发生,局部洪、涝、旱灾更是年年都有;在一年之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年份也常有发生。洪、涝、旱灾害是严重危害与制约本流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

1 治理成就

建国45年多来,在“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及历次治淮规划的指引下,已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淮河流域现已初步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挡潮及水运工程系统,昔日淮河流域“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已有明显的改观,“大雨、大旱大灾”的程度已有所减轻。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在战胜历年严重洪、涝、旱灾害、确保亿万城乡人民、工矿企业、上亿亩农田、水陆交通干线及促进本流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国45年多来,治淮共投入500多亿元(其中中央及省投入200多亿元),共获得2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2 淮河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淮河流域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36,但人口、耕地却占全国1/8、粮食产量(仅次于长江流域,居全国七大江河第二位)占全国1/6、棉花产量占全国1/4以上,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产量均占全国1/5以上,商品粮占全国1/5左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198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40000万吨,较1980年增产8630万吨,而淮河同期的粮食产量增产量为2070万吨,占全国同期增产的24%,故淮河流域对我国1984年粮食产量登上第一个台阶起了重大作用。199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记录,总产达45640万吨,较1984年再增产4940万吨,而淮河流域同期的粮食增产量为1290万吨,占全国同期粮食增产量26%。因此,淮河流域又对我国于1993年提前实现本世纪第一步粮食增产目标发挥了巨大作用。又据统计资料,全国自1980年至1994年的15年中,先后共出现了1980、1985、1988、1991、1994年5个粮食严重减产年份:1980年减产115亿公斤,而淮河不减产;1985年减产270亿公斤,而淮河减产8亿公斤,占全国减产量3%;1988年减产89亿公斤,而淮河减产42亿公斤,占全国减产量47%;1991年减产111亿公斤,而淮河减产76亿公斤,占全国减产的68%、1994年减产119亿公斤,淮河减产55.8亿公斤,占全国减产量47%。可见全国近10几年内出现的粮食严重减产年份,60%的年份主要由淮河严重减产所造成。淮河丰、则全国丰,淮河欠,则全国欠。淮河农业状况如何,对全国农业有重大影响。

3 淮河治理

3.1 本世纪末淮河水利形势展望

鉴于淮河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及人口、耕地、粮、棉、油及煤、电能源等在全国所占比重很大,因此淮河治理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本流域,同时对全国国民经济及社会稳定都有重大的影响。国家十分重视淮河治理问题,自“八五”计划以来进一步增加了治淮投入,淮、沂沭泗水系同时进行大规模治理,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现正按国务院1991年治淮治太会议决议积极进行治理。预计至本世纪末,淮河流域的防洪、除涝、抗旱、灌溉、供水能力等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将为本流域实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提供较好的水利条件。

3.2 21世纪前10年淮河的治理

3.2.1 2010年淮河水利面临的挑战

(1)国民经济发展对淮河开发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人口增长及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要,要求淮河流域2010年粮食总产达9600万吨(需较2000年总产再提高12%);工业仍以煤、电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煤化工、轻纺、食品、电子、机械、建材等城、乡工业及第三产业,预测到2010年淮河工业产值将达12480亿元(1990年价),将初步扭转以往淮河流域第二产业长期处于全国低谷的状况。淮河的总体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将在小康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必将在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方面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加剧

淮河流域现已感水资源严重不足,遇中等干旱以上年份严重缺水,近几年连续出现严重旱灾,并给本流域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预测淮河2010年50%、75%、95%年份分别缺水41亿、77亿、224亿立方米。2010年淮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防洪保安任务仍然艰巨

至21世纪初,随着淮河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人口密度将达650人/平方公里,同时更向城市集中,流域内将出现众多大型煤矿、火电基地及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及纵横交错的国家水、陆、空交通干线。总之,到21世纪初,淮河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工农业及第三产业较发达的地区。一旦淮河等骨干河道堤防及大型水库、湖泊等出了问题,将造成远比1991年洪水更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防洪在本流域21世纪初,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4)治理水污染,任务异常艰巨

淮河水污染十分严重,年排污水量超过50亿立方米,既有城市点污染,还有化肥、农药及乡村工业造成的面污染。治污防污任务极其艰巨。这也是本流域21世纪所面临的另一项严峻挑战。

3.2.2 淮河2010年的治理目标

21世纪初淮河应继续贯彻执行“蓄泄兼筹”、除害兴利并重的治理方针与原则,继续进行流域与水系综合治理。在继续巩固与加强防洪阵地,确保亿万城乡人民、工矿、城镇、农田及交通干线等防洪安全的同时,大力发展兴利事业,为本流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供必需的水资源,使水利事业更好地为本流域21世纪的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1)防洪。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至2010年使淮河(重要河段)的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以上;沂沐泗水系巩固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主要支流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3—5年一遇。继续巩固行、蓄洪区的安全建设,完善有关行、蓄洪的各项政策,提高其安全与使用效果。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汛现代化系统;建设淮河卫星通信地面站等,提高洪水调度的现代化水平与精度。

(2)农田灌溉排水。为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十分需要进一步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为农业进一步增加产量提供必要的水利条件。为此要求21世纪初进一步健全、完善农田灌、排系统,建立起排、灌、降、挡的水利工程系统,使1.3亿灌溉面积的保证率达75%以上、1亿亩易涝农田除涝标准达5年一遇、1亿亩中、低产农田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全流域水资源及河道内外用水实行统一规划,开源与节流、水量与水质并重、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与外来水、本流域水与外流域水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已有工程的效益,同时还须新建必要的开发本流域水资源及跨流域调水工程。进一步完善三个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即山丘区水资源利用系统(由大、中、小型水库及输水渠系组成)、平原区水资源利用系统(以供电站、井、闸、涵及输水河道组成)跨越域调水系统(由引江、引黄闸、站及其输水河道组成),科学、合理地调度利用水资源。

3.2.3 水资源保护

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发布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依法治理污染,继续巩固“9·5”治污成果,促进本流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010年战略目标实现后,淮河流域可以形成较完善的蓄泄兼筹、除害兴利并举、治理开发相结合;洪、涝、渍、旱、潮、碱兼治,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水利工程系统。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水利运行机制。为本流域21世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水利条件。

实现上述淮河流域2010年水利发展目标,需进行淮河干流及沂沐泗河道等的继续整治、兴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及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等数十项骨干工程与大量中小型工程。据淮河2000~2010年水利规划资料共需投资1040亿元,其中防洪及江河治理320亿元、水资源开发利用343亿元、农田水利建设315亿元。可见淮河流域21世纪水利建设任务仍异常繁重、艰巨,欲将淮河治好,尚需时日,且需继续投入大量的资金。

标签:;  ;  ;  ;  ;  ;  ;  ;  

论淮河在我国的地位和治理_水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