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与日常生活美育体系建构论文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与日常生活美育体系建构论文

【文学研究】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与日常生活美育体系建构

黄仲山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青少年趣味养成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美育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消费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裂缝。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存在诸多问题,成人美育又长期被忽视,给当下美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实现代际之间审美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各自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 代际传承;日常生活美育;青少年美育;成人美育

审美趣味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判断能力和倾向性,由于人的审美趣味和关联的审美行为脱不开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个人趣味的养成与代际文化传承的历史轨迹息息相关。一代人的审美趣味是在与上一代人共同生活、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尽管这一过程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产生差异,但代际传承一直是美育的核心模式,上一代人仍是对下一代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在美育实施过程中,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在当下遇到越来越严重的困难,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消费文化、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大。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场域,对维系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模式至关重要,只有切入日常生活,以新的理念建构日常生活美育体系,才能有效地避免青少年在趣味养成过程中走弯路,从大的方面说,才能将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传统有效地延续下去。

一、日常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与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裂缝

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人们的审美趣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使审美教育走出学校,跳出书本,并向日常生活实践拓展。有学者指出:“美育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因此,构建中国当下的新美育,就是要走向生活美学,建立“生活美育”的观念[1]

当下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的内容与方式相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常生活中文化消费方式的快速变化,使得美育很难依循传统的模式推进,无法根据以前的标准来掌握原则、把握方向。从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角度分析,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日常的文化消遣方式从读书转为读图,传统的文字阅读不再流行,而电子网络技术带来的视听体验填满了文化消费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年长者与年轻一代分享审美经验产生了障碍。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等视听媒介的出现和普及彻底改变了教育的模式,“人们不再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缓慢发展的铅字上,一种建立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之上的新型教育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2]152。年长一代开展美育所依托的审美经验很难获得后辈的认同,原先孩子们围炉分享长辈讲述故事的温馨模式很难再现,而传统学校固定不变的书本教育也遇到了新挑战。

其次,在当前的文化消费语境下,审美趣味的标准从相对单一走向相对多元,审美体验从深度走向浅层,审美情感从追求持久回味到追求瞬间刺激,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使得美育进入两难境地。一方面,美育如果不能成功地嵌入日常消费文化,则很难具有实际影响力;另一方面,美育如果能顺应日常审美文化潮流,却又一味地迁就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那么就很难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美育的推进过程是随波逐流还是另辟蹊径,考验着美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意志。有学者因此提出,“由于大众文化具有泛审美的娱乐化特征, 所以对美育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这倒为我们反思学校美育提供了一个契机”[3]。针对审美消费化、大众化的潮流,美育从内容到形式必然会发生变化,如果这种改变只是被动地迎合而不是主动地施策,那么美育工作者将逐渐失去引导年轻一代审美趣味的能力。

最后,社会审美文化的祛魅导致美育无法维持原有的模式和框架。尼尔·波兹曼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2]162从代际之间的施教原则来看,传统的方法是年长一代的教师、家长、文化工作者对年轻一代进行全景式看护和监控,由教育系统统一制订教育大纲,学校教师统一实施,家长全力配合,社会媒体和文化从业者严守行业秩序。但这种教育包括审美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很容易使文化的传承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导致年轻一代无法自由追求自己的审美趣味。文化发展的现实表明,赫胥黎式的文化滑稽戏正在世界各地上演,反智、祛魅、戏仿、解构成了审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年轻一代为跳脱传统的教育体系、反叛传统的文化价值和理念,很容易转向新鲜而轻松的文化娱乐方式,成为各种亚文化、流行文化的拥趸,从而彰显反叛者的角色价值,就如英国学者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在分析青年亚文化群体时所说,他们“利用衣着还有其他一些流行的文化产品来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趣味、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4]145。如何弥补因此出现的趣味代际传承裂缝,这就为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问题与希望

青少年阶段是审美趣味养成与定型的关键时期,美育最核心的对象是年轻一代。近代以来,青少年美育是许多理论家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改造中国社会宏大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梁启超一直强调趣味主义,主张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要有趣味,不过他所说的趣味与康德的“趣味判断”有所区别,其中包含着情趣和品味等多重意思。他提出的趣味教育是立足于整个社会的代际传承的,“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5]137。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观点是强行干预下一代的趣味养成,成年教育者需承担塑造儿童和青年趣味的任务。综合来看,梁启超和蔡元培等人的美育理论,针对的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希望通过青少年审美教育,扭转社会文化萎顿郁暗的局面,实现民族的振兴。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美育的意义和内容不断变化,但青少年美育体系建设一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缺乏比较完善的体系,缺乏应对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变化的策略,同时,社会各界缺乏相互协调与支撑的氛围,在具体的教育工作方式上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下美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都与日常生活美育有关。

第一,日常生活美育不足造成美育无法形成完整链条。青少年的美育,应贯穿于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然而目前来看,日常生活中的美育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缺乏有质量且有针对性的美育内容,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无法使美育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形成连贯的教育过程。碎片化的美育无法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指由国家文物局确定并报经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我国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13年先后正式向社会公布了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累计达4295处,其中四川省有229处,约占全国的5.3%,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丰富的省份之一[2].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旅游资源,对于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成年人看似能够在消费偏好方面坚持自己的主张,但实际上仅仅是选择这种产品与选择那种产品的区别。分众式的文化传播表面上尊重了个人的趣味选择,实际上是用同一种浅表化的消费思维与喂养模式,去除人们深度体验的能力和欲求。因此,成年人的审美趣味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干扰下,变得在细节上趋异,在模式上趋同;对新生代的新审美表现出拒绝,而对大众文化消费潮流表现得又异常被动;对代际文化关系一直保持着疏离,而在传递审美趣味时又缺乏相同的理念。

审美代际差异还派生出另一个问题,即成人美育问题。目前,美育在推行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用青少年美育代替整个社会的美育,忽视了对成年人的审美教育。实际上,成年人的美育同样重要。成人一旦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就将游离于成体系的教育模式之外,审美的判断与审美对象的选择主要靠自身的审美趣味来进行。而此时,成年人的趣味倾向实际上受另一种力量引导,即日常的文化生活环境与所接触到的文化产品。与青少年不同,成年人的审美经验相对丰富,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身趣味的文化产品,固执地坚守自身的趣味,有意无意地拒斥与自身趣味不符,乃至相悖的文化形态。尤其在面对新的审美对象和文化现象时,因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和审美惯性,成年人常常表现出拒绝和批判的态度。

第二,日常生活趣味的庸俗化造成美育效果低下。在文化消费时代,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品位庸俗的产品。流行于青少年中的亚文化,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他们课下接触的各类动漫、视频、图书、模仿秀、现场演出等,质量良莠不齐,大量黄色、暴力、颓丧等内容掺杂其中,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使美育的目标与实际效果间出现严重偏差。

第四,艺术教育与日常美育的目标不一致,导致艺术理念和趣味不能很好地融入日常生活。比如,许多青少年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学习音乐、绘画和舞蹈等艺术,但目的是掌握一种技艺而非提升艺术趣味。艺术教育已成为教育竞争的一部分,其功利性压倒趣味性,技术追求压倒了审美追求,因此失去了对日常美育的支撑作用。

第五,日常生活中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种类不足,导致青少年的多种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尽管社会上各类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但同质化严重,质量高、品位高雅且价格低廉的文化消费品相对缺乏,无法满足青少年一代的审美文化需求。现今青少年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文化产品却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缺少真正受青少年喜爱的动漫、童话、影视作品等,导致青少年的日常文化生活被日漫、韩剧、美国电影等国外文化产品占领,无形中削弱了代表我国先进文化发展水平的作品的影响力。

从此以后,徐云天再不敢与吴丽藻联系。2012年2月初,徐河向亲友散布消息,他和吴丽藻将于本月20日成婚。廉小花伤心欲绝,徐云天还在继母枕下发现几十粒安眠药片。想到父亲新婚那天,兴许就是继母的忌日,徐云天决定:阻止父亲和吴丽藻结婚。

在日常生活中,趣味代际传承的双方能够充分接触并发生精神上的碰撞。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使美育具有了相当复杂的面貌,也给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精神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代际间趣味价值观差异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得以集中呈现。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

三、成人美育: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的角色转换

实践应用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研究较少 从时区轴线图可以看出,高中物理、小学数学、高中数学等学科关于深度学习的思维能力研究较多,并从2012年延续至近期。在深度参与聚类内容下,有关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在2017年才略有。

面对当下汹涌而来的各类消费型文化产品,成年人审美趣味的独立性十分脆弱,流行的文化快餐,如影视、手机娱乐、鸡汤读本等填满了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因此他们越来越依赖于这种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产品就是要不惜一切手段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人们几乎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实际上,这潜移默化地将成年人的趣味选择裹挟其中。

模拟小试结果初步验证了植物能够在掺混有机肥料的底泥中生长良好。因此,在江西德兴铜矿水龙山排土场选择10000m2的区域进行了中试试验。按模拟小试最佳结果,底泥控制在体积30%与有机肥料配比,并与排土场表层30cm的土壤掺混,进行土壤改良。按2株/m2的用量直栽乔灌木袋苗与撒播植物种子、土壤种子库,种植完成后,用稻草覆盖遮荫。中试试验取得了良好生态恢复效果,进一步证实底泥添加有机肥料调配制成的人工基质能够满足植被重建的需求(见图2)。

第三,日常生活中的代际文化冲突导致美育过程中新老价值观的断裂。随着文化生活方式变换更替的节奏不断加快,代际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代际间的趣味倾向和沟通难度前所未有。成年人一味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观念的单向灌输,却缺乏主动了解青少年审美心理的意愿,缺乏对青少年流行话语和审美趣味的尊重与了解,与此同时,青少年能够从长辈教育者那里直接获取的审美经验越来越少,因此,年长者失去了与后辈进行审美沟通的基础。

在传统的代际趣味传承链条中,成人把握着审美教育的话语权,占据着审美趣味的高地,通过努力向年轻一代灌输,来培养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就像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描述的:“我们必然控制着权力,掌握和组织我们所了解的那类社会,保持旧有秩序所必须的资源和技能。我们操纵着教育制度、学徒制度和年轻人的人生阶梯,他们只能一步一步地向上爬。”[6]82米德将代际文化传承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注] 米德用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概念来描述文化传承的不同模式,前喻文化即传统的社会文化传递模式,后辈不折不扣地向前辈学习;并喻文化起于前喻文化的基础崩溃之时,先前的文化因为种种原因中断,无论是前辈还是后辈,都被抛离了原先熟悉的文化环境,后辈失去了现成的学习样本,前辈也丧失了继续传递文化的意义与可能,两代人都只能在新的环境中、在共同起点上起步创造;后喻文化则发生在文化快速转型时期,前辈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经验已全面落后于时代,跟不上文化变迁的步伐,需要向后辈学习以避免被时代进一步抛离。 这段描述即是典型的前喻文化状态和模式。然而成人审美趣味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并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年人对年轻一代审美信息和审美趣味的单向灌输难以为继,横亘在家长、教师等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的是来自大众媒介的青春流行文化。这类流行文化脱离传统教育体系的控制,远离教育者的视线,但却在课外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如果抽去文化发展的意义,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作为代际间文化传承的模式,那么三者同时并置,未尝不是文化代际传承的理想模式。

在美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系统的基础理论性研究与实践应用型研究,为美国的亲职教育提供系统理论的智力支持。我国在此方面还存在不足,而互联网加速了信息流通,所以网络上大量不科学的信息大大降低了人们对网络的信任度,增加了人们对网络的质疑。这一现象急需通过高质量的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来扭转。

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新途径

总之,青少年是对文化消费潮流与趋势变化最为敏感的群体,构建积极的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体系,无论对青少年自身成长,还是对社会文化的净化,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在培育审美趣味的过程中“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和育人的规律”[7]。具体来说,就是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减少青少年与年长一代的审美生活和趣味的隔阂,努力使年长一代有益的审美经验和传统美学精神能够传承下去,使青少年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生活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最终在全社会建立起健康、全面而有效的美育体系。

2.1 前期缓慢升温,促进根系发育 设施冬枣前期是根系生长关键期,此期要防止“下凉上焦”,地温达不到10℃时,棚内气温应控制在25℃以下,否则会因根系发育不良导致发芽不整齐和枣吊花蕾缺位(基部无蕾)。具体温湿度指标见表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就倡导美育,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将美育分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个方面[8]392,提倡利用社会美育给更多的人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尽管过去了一百年,时至今日美育的基本模式并未有太大改变,只是社会美育的范围大大扩展了。蔡元培所提的社会美育是指由街区公共设施、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艺术机构和场所提供的美的教育,当前,社会美育已渗透到各个角落,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空间,还包括网络虚拟空间。丰富社会美育,不在于一味追求数量,而在于增加有质量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的产品只是表面热闹,反而使人们的消费选择减少。

因此,将成人同时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种角色环境中,既能让其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使命,也能满足其作为受教育者的需求,不仅有利于弥合代际审美趣味的鸿沟,减小审美信息和趣味观念代际沟通的难度,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各年龄层次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审美趣味的有效提升。

在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所谓个性推送,即利用大数据、黑箱算法等获取个人喜好,集中推送某些内容,使人们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进入信息的囚牢。如此一来,便制造了一种新的审美陷阱,即你日常所接触到的,恰恰就是你愿意接触的,是符合自身趣味的。此时,想要获取异质的、能挑战既有审美经验和习惯的内容越来越难,结果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陷入这种靶向式的文化消费,趣味也就越定型,就越难以理解和接受其他趣味观念。这是网络社会给审美文化发展带来的新困惑,社会美育中实际获取的资源未必会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而不断丰富,相反,由于大量无效和重复信息的干扰,人们甄别、筛选审美资源的难度反而增加,再加上大数据无形中又设置了一道道信息隔离墙,因此社会审美资源的结构性匮乏越来越明显。

网络给日常生活美育带来的困扰除了内容,还有审美方式的问题。网络为人们获取审美文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数字旅游、数字展览、数字博物馆、艺术馆都已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亮点,人们在网上看演出、看展览、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已成为日常文化生活的习惯,但这也使得许多人不再注重实际的审美体验,不再有实际观展看演出的意愿。由于艺术作品无法在网络中完全还原,艺术品的魅力也无法在网络中得到全部的体验,整个审美活动的仪式性和反思性大大降低,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对文化艺术审美的体验无法突破瓶颈。

总之,丰富社会美育的内容,优化生活美育的模式,将美育的模式由灌输转为引导,同时全面提升日常生活的美学含量与质量,不仅要着力于传统的社会空间美育资源的培育,更要注重对网络审美文化资源的整合。

首先,要将社会中海量的文化信息有效地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解决审美资源的结构性匮乏;其次,要反思由大数据技术推送形成的信息孤岛,撤除人为的信息屏障,还原社会文化原有的生态面貌;最后,要适当增加社会实体空间的文化活动,将线上线下的各种审美资源和活动整合起来,让人们愿意走出家门,走出网络,现场体验文化艺术品活色生香的魅力。

实现文化趣味的代际传承,首先需要完成美育思维的转变,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将美育对象由青少年扩展至全民,实施全民美育尤其是补齐成人美育的短板。成年人要继续维持审美趣味传承者的角色,掌握美育工程的主导权,就需要拓宽日常美育的接受渠道,逐渐完成审美知识体系的更新,积极应对社会审美现象的变化,努力理解青少年一代的审美需求,不断实现自身审美判断能力的提升。成年人不能仅仅维护旧情怀,更要融入新观念,只有这样,家长、教师及文艺创作者在向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时,才能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引导,将代际之间文化趣味的张力关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代际间产生较深隔阂与较大断裂。

白板教学是具备先进性与互动性特征的新兴教学方式,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趋势下显然有着更高的适用性。所以为了发挥其应用优势,在各个阶段都应当有更广泛的运用,在幼儿教学阶段同理,为此文中进行了讨论,以望促进教学改革,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积极。

3.2 凸显体育本质为核心,明确小镇定位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以体育本质为核心,以体育产业为依托,明确小镇定位,既保持小镇建设的共性,又凸显体育的个性。2017年7月住建部出台《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等,这一通知明确了我国小镇建设理应遵守且不能突破的红线[11]。

其次,发掘艺术的美育功能也非常重要。任何时候,艺术教育都是美育的重头戏,艺术作品也始终是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核心载体。阿兰·德波顿认为艺术作品“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揭示我们的生活状态”[9]124。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来提升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感知和判断能力,是美育的一种重要途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刘海粟、林风眠、丰子恺等一批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就是尝试通过艺术教育推行美育,“从而使美育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美育理论也随之建立起来”[10]。总之,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艺术教育都在美育中占据重要位置,针对青少年艺术教育功利化与浮泛化的种种弊病,我们应从社会美育的角度重塑艺术教育体系,将艺术教育化入生活,将艺术观念化为生活态度,将艺术熏陶作为培养良好趣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悦笛.走向生活美学的“生活美育”观:21 世纪如何建设中国的新美育[J].美育学刊,2012(6):24-30.

[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J].文艺研究,2004(6) :4-11.

[4] 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身体和现代社会理论[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梁启超.生活与趣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7] 黄仲山.审美趣味教育与社会正能量传播的互动关系[J].教育评论,2015(3):71-73.

[8]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9]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0]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124-130.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aesthetic tas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aily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HUANG Zhongshan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aesthetic taste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s’ tastes, and daily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s daily life to be more aesthetic and social culture to be consumable, there is a large gap in the tradi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aesthetic taste.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in youths’ daily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dul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which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nt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To realize effective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enhance aesthetic taste of both adolescents and adults, effective modes and ways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in our daily lives need to be sough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optimize the mode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expand the scope of national aesthetic education as well as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artistic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daily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adolescent aesthetic education; adult aesthet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J023

文章编号: 1673-5420(2019)03-0084-08

收稿日期: 2019-02-06本刊网址: http:∥nysk.njupt.edu.cn

作者简介: 黄仲山,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学与艺术学关键词研究”(17ZDA01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审美趣味变迁与文化权力演变关联性研究”(14CZX062)

(责任编辑:张秀宁)

标签:;  ;  ;  ;  ;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与日常生活美育体系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